馬萍萍:在創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2020-09-05 青橙創客教育

在科技人才培養中,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陪伴者、同行人、激勵者,學生創新需要環境、需要土壤,需要領航者為學生搭建平臺,在學生迷失的時候給予指引。

馬萍萍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通用技術教師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科技中心負責人

國家級青少年科技競賽優秀輔導教師

在創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科學技術創新的關鍵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站在學科的角度,我們應該如何立足本學科,抓住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及創新意識的培養?

基於技術學科的創新教育探索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日益成為我們生活中幾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客觀存在,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科技創新教育成為時代的呼喚與需求,通用技術學科誕生了。

通用技術是新時代我國高中教育改革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亮點,與傳統學科相比是嶄新的。因此,很多人對其認識不足,不了解其重要意義和巨大的作用。

通用技術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我國要建立創新型社會、創新型國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高中通用技術新課標中明確提出,通用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新設計、圖樣表達、物化能力五個方面的培養。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加開源、開放,體現了綜合教育的理念。

如何在高質量地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抓住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我在教學中一直研究的。

為此,我進行了三方面探索:

  • 在項目式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創造的活力與興趣

「如何避免只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灌輸,如何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何立足課堂,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和創新。」是我給自己提出的三個問題。對此,我希望我的課堂帶給學生的是快樂地創造,而不是填鴨式地灌輸;希望學生在體驗中既能學習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希望學生在課堂中是真正的主人;希望同學們的學習是快樂的。

在通用技術課程教學中,我們採用了項目式教學。將學科知識融入於項目之中,學生們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個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同學們學習課程知識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樂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項目設計是以遞進方式呈現的,包括:基礎項目、進階項目、綜合項目、創意項目。通過項目設計將通用技術學科的知識進行優化和整合,將技術設計基礎、3D列印、智能控制、程序設計、雷射切割、電子電路融入於項目中,同學們掌握知識的同時進行創造。可以說他的創造是有基礎的,有支撐的,可實現的,探索過程是快樂而有意義的,相互促進,相互激勵,達到正向激發。

項目與項目之間是連貫的,學習內容以階梯的形式呈現,形成了創意思維、設計與成型技術、智能控制、創意與展示四大模塊,十二個項目內容,運用同理心地圖、KANO模型、故事情景、用戶圖像、頭腦風暴等方法,使同學們在一個個項目中發現問題、集思廣益、形成方案,學會合作學習,了解批判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 創新從身邊事開始,抓住機會,陪伴學生探索「為什麼」

創新意識是學生進行實踐創新的基礎,學生只有具有主動創新的意識,才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從而進行創新。

提到創新,很多時候會覺得創新很大、很空洞,無從入手。作為一線教師,我的體會是,抓住同學的每一個問題,每一次思考,和每一次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引導學生多問一個「為什麼」,陪伴學生一起去探索後邊的那個怎麼辦?!一起去發現,讓同學們意識到問題和困難不是終點和阻力,而是一個個新的創造的起點!很多創新項目作品都源於學生的問題。

  • 為學有餘力的同學,增加更多的機會和平臺

常規的必修課程、豐富的選修課程、創客社團、學校科技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分享創意作品提供了平臺。除此之外,我們還為學生走出去搭建平臺,讓學生去展示、去鍛鍊,跟更多的人分享項目成果。校園外的鍛鍊提升是學校書本知識不能替代的。競賽平臺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鍛鍊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作為科技教師的幾點體會

1、保持學習熱情,勤於學習

我們正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新的知識、新的技術以非常驚人的速度迭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廣泛便利,接觸到的新鮮事物也很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科技老師學習新知識的要求就越強烈,教師更應該不斷地學習,比學生更加勤奮,多看書,廣泛閱讀,不局限於某一領域。學習平臺也不應局限於傳統書本,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平臺進行學習。

2、有一顆熱愛創新探索的好奇心

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特別重要。好奇心是非常好的源動力,擁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更富有創造性。以積極的態度了解新鮮事物,會讓工作更加快樂,內心充滿能量。

3、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是平等的

互相學習,教學相長。避免學生對老師盲從,鼓勵學生多提問,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4、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教育活動

在學生的科技教育、創新教育中,開展多種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平臺非常重要。科技節是常見、常接觸的,除了科技節這種固定的科技活動,請進來和走出去也是進行科技教育、創新教育的一種形式。引進來,如午間課堂,請專家名師為學生做專業的主題講座;走出去,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科技活動、高校夏令營,進入高校實驗室學習等。

在科技人才培養中,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陪伴者、同行人、激勵者。引路人,幫學生打開創新探索的大門;陪伴者、同行人,科技創新之路不容易,勢必會遇到各種障礙、阻力,會感到孤獨,老師陪伴同學們研究,教學相長;激勵者,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讓學生充滿自信、充滿信心的去探索。學生創新需要環境、需要土壤,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平臺,在學生迷失的時候給予指引。

(本文根據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科技中心負責人馬萍萍老師的主題演講整理,內容有刪減。)

相關焦點

  • 李雙壽:面向智能製造的工程教育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智能製造能夠實現製造的高效率和精準化,但多用於處理簡單、機械重複的操作,而思考複雜度高、創造力強、靈活性高的生產服務型工作,仍然需要人來勝任,但是相應的對人的要求會更高,對人才培養會產生新的要求。面向智能製造,工程教育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方面,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
  •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創新能力培養,每個孩子皆有可能。從我的從業經歷出發,我將孩子分為四種,傳說中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比較典型的是當年中科大的少年班,這些孩子即是傳說中的孩子,他們是全國範圍內萬裡挑一,甚至是十萬裡挑一的孩子。少年班的目的是為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推動中國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020年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2020年起實施「強基計劃」: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學生的評價模式,逐步形成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重點破解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
  • 白明: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樹立養成教育思想|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即具有創新力的人才,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基於養成教育思想培養科學興趣、科學習慣、科學想像力。創新人才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培養。在他看來,青少年十六七歲時,正是其探索人生、發現自我的「志學」之年,這個時候能否得到「走進科學」的機會,至關重要。
  • 張淑春:科技築夢,快樂成長|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公益課堂
    科技創新並不神秘,也並非遙不可及,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能不能探究。對於一線教師而言,關鍵就在於如何培養學生形成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和善於實踐的習慣。
  •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全26期課程回放,建議收藏學習
    圍繞著這些問題,全國K16技術與工程教育聯盟特別聯合北京科技教育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組織舉辦了「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活動,活動由青橙教育創新研究院承辦,啟迪之星作為支持單位。
  • 劉堅:高中,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階段 |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時代的迫切需要。高中是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階段,學校、教師、家長如何讓高中階段真正成為孩子的黃金階段。在「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劉堅教授給出了他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深刻回答:既要為每個學生打下共同基礎,更要為不同學生打下不同基礎。當我們能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的時候,創造性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因此,國家出臺相應的頂層設計與規劃,通過夯實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來推進原始創新,關鍵的技術創新,尤其更為迫切的新時期下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規劃基於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綱要。
  • 劉大禾:我對創新的理解——從物理的角度|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在我們的日常科研工作中,改良、改進、革新是大量的,創新是少量的,革命性的偉大創新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項目只是通過改進、革新有新的發現,解決一些問題。而一些真正的創新項目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是違反邏輯的,往往容易被層層審批阻礙。所以,權威同樣需要有創新精神。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國家把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場館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在這裡學生體驗到的是不同於一般課堂的學習。
  • 探索外交外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  二、深入探索外交外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1.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我院自2008年起,進行了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為切入口,按照五大基本原則進行改革:1)課程設置要以學院的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為指導;2)以「外交外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平臺,實現包括學分制、培養方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 北京實施「翱翔計劃」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北京實施「翱翔計劃」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建立「三校+三課+三師+三段」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雙變革  ●已培養五批近800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工學院領軍人才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探索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培養創新型人才 牛津大學出版社探索融合教育
    4月18日,老牌內容服務商牛津大學出版社(簡稱「牛津」)舉辦了2019牛津大會,探討在時代對於人才需求的變化時,如何通過融合應用實現教育個性化。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丁銳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和網際網路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從過去的知識技能型人才,轉變為需要大量更具思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而如何培養成為了擺在每個教育相關工作者面前的課題。
  • 國科大牽手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 探索基礎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雙方合作的「科技創新實驗班」也將於今年新學期正式開始招生,計劃小學、中學各一個班。今後,雙方將深入探索高等教育貫通基礎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加強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讓孩子們愛科學、懂科學,引領科創人才的早期培養。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場館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在這裡學生體驗到的是不同於一般課堂的學習。5、開放性場館類型、教學內容、活動形式、學習成果等方面都是開放的,給學生留出進一步思考學習空間。場館教育的開放性立足學生社會責任感,生存能力培養。通過開發科技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科學興趣,有助於學生品德教育、勞動教育、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
  • 未來課堂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項目啟動
    未來課堂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項目啟動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4-3-7 楊桂青  「為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著名的賈伯斯之問在今天清華附中「未來課堂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項目」啟動儀式現場,又引發了新的思考。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說,該項目旨在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捕捉未來教育的路子,探索未來課堂教學和學習規律,實現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未來課堂是現實課堂環境與虛擬環境有機融合的新型教學環境,該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開展未來課堂環境設計與實現、教學模式等5個方面的研究。
  • 探索科技 玩轉創意 梅縣區青少年宮暑期公益課堂開課
    近日,梅縣區青少年宮「探索科技、發現奧妙、增長知識」暑期探索科技公益課堂在梅縣外國語學校開課,旨在讓小朋友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創新能力,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課堂上,老師通過一些簡單有趣的實驗,向大家講解生活中蘊藏的物理化學原理,並指導大家動手做小實驗。據了解,梅縣區青少年宮在持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暑期探索科技公益課堂。
  • 江西現代職業學院探索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數學教學
    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是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事件,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發展,我國經濟結構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各行各業急需一大批應用型的人才。成果組瞄準新時代新工科的新要求,大力推進高職數學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具時代緊迫感,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高等數學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模式表現的尤為突出,同時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過於單一,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導致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創新能力非常有限。
  • 探索人工智慧與專業深度融合 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順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試點開展人工智慧微專業建設,探索人工智慧與原有專業相融合,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培養拔尖人才。 9月2日,學校在創新創業學院組織召開了人工智慧微專業建設工作推進會。相關專業系主任、微專業任課教師、2019級實驗班班主任及創新創業學院全體教職工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