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陳洋 任重 王偉 柳玉鵬】「這震驚了德國,動搖了戰後秩序。」讓美國彭博社8日做出這樣評價的,是川普政府計劃從3.45萬駐德美軍中撤離9500人的消息。此事首先由美媒披露出來,截至本報昨晚發稿時為止,尚未得到美德官方證實,但在德國已引發劇烈反應。德國政府負責跨大西洋關係事務的協調員皮特·貝爾8日用「完全無法令人接受」來形容,並稱德美關係將因此「嚴重受損」。德國外長馬斯7日的表態相對緩和,表示美國若真有此行動,德國將「予以關注」,但他同時坦言,德美關係現狀「很複雜」。在外界看來,美國這項計劃沒什麼軍事意義,對自身和盟友的核心利益沒有好處,「純粹是一個政治決定」,是對與自己存在分歧的德國的「懲罰」,甚至是「報復」。英國《泰晤士報》8日說,美國會因此破壞自己在歐洲的信譽,同時令其他地方的盟友感到沮喪,像日本、韓國等國越來越不信任它,「連德國都要被如此對待,臺灣地區會付出什麼代價?愛沙尼亞會怎樣?」
據英國路透社報導,德國國防部長克蘭普-卡倫鮑爾8日表示,自己尚未收到有關美國撤軍的確認消息。她強調,「駐德美軍是為了維護整個北約的安全利益,也是為了保障美國的安全」。
法新社8日稱,柏林大部分政界人士的表態「非常直接」。皮特·貝爾當天說,這項計劃將「動搖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支柱」,「完全無法令人接受,尤其是華盛頓無人想到要提前告知德國」。德國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諾伯特·羅特根說,從各個方面來看,這種撤離都「非常不幸」。基民盟議員約翰·瓦德福爾表示,川普政府「忽視了領導力當中的一個基本責任:在決策過程中讓盟友參與進來」。德國綠黨前主席特裡廷指責美國進一步加重了跨大西洋同盟的負擔。
「這純粹是一個政治決定。」「德國之聲」8日說,美國的目的是向德國施壓。同盟應該是信任與合作,而不是對抗和勒索,川普甚至認為沒有必要正式通知德國政府其撤軍決定。「我們不是附庸國,這些事情應該在北約內部平等地討論。」基民盟議會黨團的外交政策發言人凱澤維特周一接受德國電臺採訪時說。
「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防衛支出、貿易赤字:德美之間的『吵架清單』已經夠長了。現在,川普似乎又想做動搖兩國關係基礎的事情。」德國《焦點》周刊7日這樣評價。在德國媒體看來,川普想要採取這一行動的原因是多重的:因為德國沒有在國防上投入足夠資金而施以「懲罰」;由於默克爾拒絕參加在美國舉行的G7峰會而進行「報復」;玩「選舉遊戲」,川普想要說服支持者,他可以讓跨大西洋聯盟順應美國的意願;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經濟負擔,美國想縮減軍事方面的開支。
「在我職業生涯過去的35年中,我一直關注美歐關係,印象中沒有比現在的關係更處於低谷的時候。」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副主席克萊納-布洛克霍夫說,川普似乎將默克爾視為一名「制度性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