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熱議的「三月大嬰兒趴睡導致窒息死亡」的新聞中,不少網友指責媽媽太過狠心,無視孩子的哭聲,只相信群友所謂的判斷。
網友評論
不正規的機構固然有錯,但是在這件事上,最讓我擔心的是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睡整覺,去相信一些所謂的類似「哭聲免疫法」的訓練。
就像新聞中的媽媽,聽到孩子的哭聲,第一時間不是上前查看,而是尋求群友的幫助。
可是,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哭是Ta唯一的語言,Ta只能通過哭來告訴媽媽,我是餓了還是尿了還是不舒服了。
也只有身為照料者的媽媽才能分辨出孩子的哭聲意味著什麼。
不少網友也說,當媽媽後,才知道自己對寶寶的哭聲這麼敏感。
【在家裡,不管與孩子相隔多遠,孩子一哭,自己就能覺察到。】
【明明是個有潔癖的人,一聽到孩子哭,便立刻衝出來看孩子怎麼來,連頭髮上的泡沫都沒衝乾淨,就一直哄著孩子。】
【當媽媽以前,不管外面下多大雨、打多響的雷,完全叫不醒我,但是有了孩子後,他只要哭著呢喃幾聲,便能讓我從睡夢中驚醒。】
一旦當了媽媽,聽到孩子哭,第一時間是去保護Ta,安慰Ta,這是作為媽媽的本能。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也曾說:媽媽要信賴自己本能,要依據母親的本能去對待孩子的一切需求。
但是糟糕的是,本能總是被破壞,還是嬰兒的孩子,就被媽媽用各種期待來養育,而不是愛的養育。
02
馬伊琍也因為這件事再次發了一條微博,順便轉發了曾在微博上發過一篇長文,講述了她曾經對大女兒使用「哭聲免疫法」的過程。
馬伊琍微博
為了能讓一歲的女兒睡整覺,她無視了哭著求抱抱的女兒,就算自己抱起了孩子,也不搖晃她,怕孩子養成不好的入睡習慣。
還有要求餵奶要三小時餵一次、月子裡定時把尿,這些為讓孩子睡整覺的方法。
馬伊琍都一一嘗試了,但是後來才發現當初的自己有多愚蠢,只要是個人,總有一天都會睡整覺,自己究竟在著急什麼呢?
就像新聞中的媽媽一樣,無非是期待孩子可以更聽話,可以更加符合家長的期待。
然而一旦這麼做,母親的本能就遭到了破壞。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一旦孩子沒有滿足自己期望順利完成作業,家長便破口大罵「你這麼這麼笨!怎麼這麼沒用!」
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以及為什麼孩子完不成作業的原因。
還有馬路上那些氣急敗壞的家長,當孩子跟不上自己的腳步時,就會不耐煩的說「你能不能快一點,再磨蹭太陽就要下山了,還吃不吃飯了?」
這些就是本能的母愛被破壞的樣子,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尤其是越小的孩子,Ta們對媽媽的愛是基於本能的,不會因為媽媽糟糕的表現而不愛媽媽。
Ta們依舊愛媽媽,只不過Ta們的內心深處早已千瘡百孔。
03
有位朋友的媽媽是兒科醫生,在當時那個年代算是高級知識分子。
在當地也深受患者的信任,當她有了孩子之後,便嚴格按照說明書上定時定量給孩子餵奶。
餵食時間的誤差不能超過5分鐘,奶粉的克數也要經過天平稱量。
即使孩子因為肚子餓,一直哭一直哭,媽媽也堅持不到餵食時間堅決不喂。
別人問她為何這麼狠心,她說因為自己是專業的醫生,知道這麼做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還說小孩子哭幾聲沒關係的。
後來這位朋友成年後身體狀況確實不錯,但是他的情感極其匱乏,在人際關係以及親密關係中總是止步不前。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抱持」,也是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指母親能滿足嬰兒早期的各種生理需要。
抱持分為幾個階段,其中幼兒期的抱持是這麼描述的:
【凡夠得著的東西都可以摸,凡到得了的地方都可以去,大人在我後面跟著就好。摔倒碰疼了有人給撫慰一下,大人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嚇著自己;哭的時候有人抱抱拍拍,大人可不要一見我哭就咬牙切齒橫眉冷對。】
可見,嬰兒對母親並沒有多高的要求,而這些要求也是母親的本能行為,但是現在有多少打著為孩子好的機構,讓媽媽逐漸丟失母親的本能。
嬰幼兒期有睡眠訓練,再大一點接著的是吃飯訓練,如廁訓練。
孩子再大點,還有認字訓練、寫字訓練、閱讀訓練……
更有甚至,一些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長高點給孩子打生長激素。
一位媽媽曾向我抱怨她的孩子:
「你看某某已經兩歲了,但是還不會自己上廁所,與他同齡的小朋友都會自己坐小馬桶了,教他也不聽,我一說自己上廁所的事,他就哇哇大哭。」
從談話中得知,這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便開始如廁訓練,但是一直沒有成效。
看到其他孩子已經學會自己上廁所,她就更焦慮,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我問她:「你覺得孩子已經做好準備了嗎?還是只是你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已經準備好了?」
「那怎麼才算是準備好了呢?」
「等孩子給我們信號,等他們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比如等他們主動來拉我們的手,指指褲子,示意自己要上廁所。」
如廁是孩子的一件大事,對孩子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較高,一般到2歲時括約肌才發育好控制大小便,且不說還有孩子的心理狀態。
作為父母,不要因為面子或者方便自己,逼孩子去進行如廁訓練,而是要尊重孩子自己成長的節奏。
成長的驚喜是什麼?
就是你還沒打算給孩子如廁訓練,Ta就已經能坐在小馬桶上解決了。
家長要相信,有些東西不用刻意訓練,時間到了,自然就會了。
04
相反,那些給孩子進行各種訓練的家長,得到的不一定是一個身心都很健全的孩子。
凡是引導嬰兒符合媽媽頭腦認為的科學正確,都會讓嬰兒發展出防禦性的虛假自體,給孩子打造抑鬱的生命底色。
就像「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他用自己的孩子作為實驗對象,雖然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完整的睡整覺,但是他的孩子們長大後都有嚴重的抑鬱症,多次自殺,還影響了下一代。
曾經看到過英國一段影片,記錄了一位母親基於某種目的而訓練孩子的一個場景:
母親安安靜靜地坐在一旁,沒有與孩子進行眼神交流、沒有對孩子說話,沒有對孩子有撫摸等動作,嬰兒為了適應媽媽,也很安靜地坐在一邊。
但在我們看來,這種安靜是一種麻木,是沒有任何情感的。
也不能想像,這位孩子長大後也是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因為他從來沒有得到過。
我很喜歡的一位精神分析師付麗娟老師說過一句話:
溫尼科特說的那句話,媽媽要信賴自己的本能。在這個時代需要改一改:媽媽需要尋找到自己的本能。
尤其是對於一歲以內的寶寶而言,媽媽一定要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對待孩子。孩子一歲前,就是和母親共生一體的,不存在什麼要挾、寵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