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最高級的愛是什麼?這位心理學家這麼回答

2020-08-28 安蘇


之前熱議的「三月大嬰兒趴睡導致窒息死亡」的新聞中,不少網友指責媽媽太過狠心,無視孩子的哭聲,只相信群友所謂的判斷。

網友評論

不正規的機構固然有錯,但是在這件事上,最讓我擔心的是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睡整覺,去相信一些所謂的類似「哭聲免疫法」的訓練。

就像新聞中的媽媽,聽到孩子的哭聲,第一時間不是上前查看,而是尋求群友的幫助。

可是,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哭是Ta唯一的語言,Ta只能通過哭來告訴媽媽,我是餓了還是尿了還是不舒服了。

也只有身為照料者的媽媽才能分辨出孩子的哭聲意味著什麼。

不少網友也說,當媽媽後,才知道自己對寶寶的哭聲這麼敏感。

【在家裡,不管與孩子相隔多遠,孩子一哭,自己就能覺察到。】

【明明是個有潔癖的人,一聽到孩子哭,便立刻衝出來看孩子怎麼來,連頭髮上的泡沫都沒衝乾淨,就一直哄著孩子。】

【當媽媽以前,不管外面下多大雨、打多響的雷,完全叫不醒我,但是有了孩子後,他只要哭著呢喃幾聲,便能讓我從睡夢中驚醒。】

一旦當了媽媽,聽到孩子哭,第一時間是去保護Ta,安慰Ta,這是作為媽媽的本能。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也曾說:媽媽要信賴自己本能,要依據母親的本能去對待孩子的一切需求。

但是糟糕的是,本能總是被破壞,還是嬰兒的孩子,就被媽媽用各種期待來養育,而不是愛的養育。


02

馬伊琍也因為這件事再次發了一條微博,順便轉發了曾在微博上發過一篇長文,講述了她曾經對大女兒使用「哭聲免疫法」的過程。

馬伊琍微博

為了能讓一歲的女兒睡整覺,她無視了哭著求抱抱的女兒,就算自己抱起了孩子,也不搖晃她,怕孩子養成不好的入睡習慣。

還有要求餵奶要三小時餵一次、月子裡定時把尿,這些為讓孩子睡整覺的方法。

馬伊琍都一一嘗試了,但是後來才發現當初的自己有多愚蠢,只要是個人,總有一天都會睡整覺,自己究竟在著急什麼呢?

就像新聞中的媽媽一樣,無非是期待孩子可以更聽話,可以更加符合家長的期待。

然而一旦這麼做,母親的本能就遭到了破壞。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一旦孩子沒有滿足自己期望順利完成作業,家長便破口大罵「你這麼這麼笨!怎麼這麼沒用!」

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以及為什麼孩子完不成作業的原因。

還有馬路上那些氣急敗壞的家長,當孩子跟不上自己的腳步時,就會不耐煩的說「你能不能快一點,再磨蹭太陽就要下山了,還吃不吃飯了?」

這些就是本能的母愛被破壞的樣子,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尤其是越小的孩子,Ta們對媽媽的愛是基於本能的,不會因為媽媽糟糕的表現而不愛媽媽。

Ta們依舊愛媽媽,只不過Ta們的內心深處早已千瘡百孔。


03

有位朋友的媽媽是兒科醫生,在當時那個年代算是高級知識分子。

在當地也深受患者的信任,當她有了孩子之後,便嚴格按照說明書上定時定量給孩子餵奶。

餵食時間的誤差不能超過5分鐘,奶粉的克數也要經過天平稱量。

即使孩子因為肚子餓,一直哭一直哭,媽媽也堅持不到餵食時間堅決不喂。

別人問她為何這麼狠心,她說因為自己是專業的醫生,知道這麼做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還說小孩子哭幾聲沒關係的。

後來這位朋友成年後身體狀況確實不錯,但是他的情感極其匱乏,在人際關係以及親密關係中總是止步不前。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抱持」,也是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指母親能滿足嬰兒早期的各種生理需要

抱持分為幾個階段,其中幼兒期的抱持是這麼描述的:

凡夠得著的東西都可以摸,凡到得了的地方都可以去,大人在我後面跟著就好。摔倒碰疼了有人給撫慰一下,大人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嚇著自己;哭的時候有人抱抱拍拍,大人可不要一見我哭就咬牙切齒橫眉冷對。

可見,嬰兒對母親並沒有多高的要求,而這些要求也是母親的本能行為,但是現在有多少打著為孩子好的機構,讓媽媽逐漸丟失母親的本能。

嬰幼兒期有睡眠訓練,再大一點接著的是吃飯訓練,如廁訓練。

孩子再大點,還有認字訓練、寫字訓練、閱讀訓練……

更有甚至,一些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長高點給孩子打生長激素。

一位媽媽曾向我抱怨她的孩子:

「你看某某已經兩歲了,但是還不會自己上廁所,與他同齡的小朋友都會自己坐小馬桶了,教他也不聽,我一說自己上廁所的事,他就哇哇大哭。」

從談話中得知,這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便開始如廁訓練,但是一直沒有成效。

看到其他孩子已經學會自己上廁所,她就更焦慮,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我問她:「你覺得孩子已經做好準備了嗎?還是只是你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已經準備好了?」

「那怎麼才算是準備好了呢?」

「等孩子給我們信號,等他們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比如等他們主動來拉我們的手,指指褲子,示意自己要上廁所。」

如廁是孩子的一件大事,對孩子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較高,一般到2歲時括約肌才發育好控制大小便,且不說還有孩子的心理狀態。

作為父母,不要因為面子或者方便自己,逼孩子去進行如廁訓練,而是要尊重孩子自己成長的節奏。

成長的驚喜是什麼?

就是你還沒打算給孩子如廁訓練,Ta就已經能坐在小馬桶上解決了。

家長要相信,有些東西不用刻意訓練,時間到了,自然就會了。


04

相反,那些給孩子進行各種訓練的家長,得到的不一定是一個身心都很健全的孩子。

凡是引導嬰兒符合媽媽頭腦認為的科學正確,都會讓嬰兒發展出防禦性的虛假自體,給孩子打造抑鬱的生命底色。

就像「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他用自己的孩子作為實驗對象,雖然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完整的睡整覺,但是他的孩子們長大後都有嚴重的抑鬱症,多次自殺,還影響了下一代。

曾經看到過英國一段影片,記錄了一位母親基於某種目的而訓練孩子的一個場景:

母親安安靜靜地坐在一旁,沒有與孩子進行眼神交流、沒有對孩子說話,沒有對孩子有撫摸等動作,嬰兒為了適應媽媽,也很安靜地坐在一邊。

但在我們看來,這種安靜是一種麻木,是沒有任何情感的。

也不能想像,這位孩子長大後也是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因為他從來沒有得到過。

我很喜歡的一位精神分析師付麗娟老師說過一句話:

溫尼科特說的那句話,媽媽要信賴自己的本能。在這個時代需要改一改:媽媽需要尋找到自己的本能。

尤其是對於一歲以內的寶寶而言,媽媽一定要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對待孩子。孩子一歲前,就是和母親共生一體的,不存在什麼要挾、寵壞。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父母太愛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詛咒」
    一、太愛孩子的父母,會發出沉重的愛,容易讓孩子走不遠我的來訪者李俊(化名)告訴我,他的媽媽特別愛他,什麼好吃的都給他留著,從小到大啥都不讓他做,他自己的衣服鞋襪、內衣內褲等從來都是媽媽洗,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非常低能,啥都不會,連怎麼樣與人打交道都不會。
  • 面對別人對孩子的誇獎,家長的回答太重要了!
    售貨員見狀立馬稱讚道:「你家孩子真是又漂亮又能幹,這麼小就會幫媽媽挑選水果啦!」聽了售貨員的話,我看到媽媽臉上一臉的笑容,自然是高興得很!可她嘴上卻說:「哪有啊,在家可調皮了!」這樣的對話,對於大人們來說再普通不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了小女孩興高採烈的表情一下子就僵住了。聽到別人對孩子的誇獎,我們中國父母出于謙虛和禮儀總是習慣性地回復,沒有沒有,哪裡哪裡。
  • 最高級的富養,就是養出會表達愛的孩子!
    」最高級的富養,就是養出會表達愛的孩子!原創作者|一鳴「我把我的媽媽借給你們啦,你們要快點好起來呀!」我支持媽媽這麼做,而且我要在家裡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用實際行動向媽媽匯報,不讓媽媽為我擔心,讓媽媽全力以赴治病救人,請看我的行動吧!」字裡行間,飽含著深情與決心。會表達愛是孩子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
  • 母親節不要只在朋友圈「秀孝順」,這才是對母親最高級的愛
    我們驚愕到下巴掉了似的定格住表情:什麼情況?這麼大火氣!」誒,你們這周末咋過?「嬌嬌還沒有平復情緒,焦躁地說。好像她意識到我們還沒明白怎麼回事,補充道:」周末母親節,你們都買東西了嗎?「原來,嬌嬌是在跟她那不著調的妹妹置氣。
  • 你的謙虛,才是對孩子最高級的炫耀
    原來,這位媽媽在群裡很活躍,但經常發的都是她女兒各種獲獎的證書圖片,或者是各種關於誇耀她女兒的語音,弄得其他家長很是尷尬。高考結束,她女兒考上了清華大學,她想都沒想就把錄取通知書發到了群裡,並發了一大段說她女兒如何優秀的語音,正好碰上班長的孩子高考失利,心情本來就不好,一看到這些更加不是滋味兒,直接把她移出群聊並將他拉黑。群裡各位家長紛紛叫好表示早就受不了她了!
  • 尊重孩子,是對孩子最高級的愛
    周國平 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是的,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一種本能,不用學也會。尊重孩子,這樣一種美好的教養,我們還需要慢慢修煉。-01-把「不」用在恰當和關鍵的時候在養育中對孩子說
  •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賞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一位心理學家到一所中學做調查,他讓學生每人說出自己的優點。想不到誰也說不出來。這位心理學家以為孩子是不好意思說,再三啟發動員,孩子們還是說不出。當然孩子不可能沒有優點,心理學家換了一種做法,讓同學們互相說他人的優點,果然就說出了不少條,問被說的同學,大體上也能得到認可。為什麼他們自己說不出呢?這位心理學家找同學個別了解,他們說,平常聽見父母說的話淨是:「你怎麼這麼笨?」「連這個都不會?」「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點多好!」「我小的時候比你強多了!」還有一些更難聽的話。很少或者基本上沒有聽到過父母說孩子有什麼優點。
  •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圖|網絡1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你明知道小孩子離開父母沒有能力生存,你這麼說,就是要挾我要服從你的話。我一聽,頓覺他說得有道理。於是,趕緊問他,那你有什麼看法?我被你氣急時,我應該怎麼說話?他說,你不可以說不管我的話。父母就應該管未成年的孩子。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是,我即使做得不對,你也要心平氣和地和我說話,不能對我大呼小叫,更不能撒手不管。
  • 你的不經意回答 |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這樣的回答,雖然不能滿足孩子陪伴的願望,但會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並且,父母還可以傳遞給孩子積極的信號:既然工作這麼快樂,孩子也會對未來的職業、對生活充滿期待,並盡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此,孩子在學習上,也會更加積極上進。
  • 「家裡這麼窮為什麼還要生我?」這位媽媽的回答,太棒了
    導讀:「家裡這麼窮為什麼還要生我?」這位媽媽的回答,太棒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裡這麼窮為什麼還要生我?」這位媽媽的回答,太棒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居然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呢?2作為一個理性的成年人,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某些愛的表達,並不都是理性的。今年病毒疫情,導致孩子上半年都在家上課。非理性的愛的表達,讓我們對孩子原本細膩的愛,表現的粗暴起來。粗暴的愛,讓我們對孩子的感情,從愛出發,卻回不到愛的終點。
  • 心理學家:有時候你並不愛你的孩子,承認這一點,對孩子會更好
    共情到了母駱駝的痛苦,同時還有女主人的輕撫,樂師的投入,仿佛人、音樂與駱駝渾然一體,使得母駱駝的痛苦能被深深地感受到並得以釋放,才能使母駱駝對孩子的愛流動起來,而其實人類也是同樣,母愛也不應該被道德綁架,要求一個母親必須百分百愛自己的孩子。
  • 「再生氣也別對孩子發脾氣」這句話騙了多少家長,害了多少孩子
    但凡接觸過一些育兒知識的父母,應該都聽過「父母最好要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不要隨意對孩子發脾氣」的告誡。觀點肯定是沒錯。但是,我在育兒中發現一種傾向,即不少父母因此被嚇得夠嗆,生怕自己某幾次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了很糟糕的影響,於是走了極端,將「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定為自己的最高目標。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夠難的。
  • 這位爸爸的回答堪稱教科書
    面對這樣的棘手問題,很多家長都束手無策,只能躲著孩子偷偷地「表達愛意」,但是有這麼一位爸爸,在面對這件尷尬的事情時,就做出了一個教科書式的回答。這對小夫妻表達愛時吵醒了孩子,孩子奇怪地看著爸爸媽媽,說道:「爸爸媽媽你們在幹什麼?」慌亂中的小夫妻沒有感到難堪,而是迅速地調整狀態,平靜下來並跟孩子交流。
  • 這位奶爸在地鐵站火了,網友: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看到這一段視頻之後,不少網友紛紛發表自己的評論:「最高級別的「這位父親給女兒做了很好的榜樣。有這樣高素質的父親,女兒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良師啊」……看到這對父女堅持排隊的畫面,讓不少網友感到可敬又可愛。很多時候,孩子的表現真的會受到父母深刻的影響,所以為人父母者,都應該給孩子做出最好的表率。
  • 父母離異對孩子是好是壞?心理學家:主要看父母的離婚方式
    那麼父母離婚到底對孩子是好是壞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兩種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快樂,心理也更健康。一種是家庭生活幸福、父母沒有離異的家庭。一種是家庭矛盾激烈,但父母已經離異的家庭。而那些父母沒有離婚,父母關係緊張的家庭,孩子的幸福感是最低的。
  •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他說,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我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怎麼說呢?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 「爸爸,什麼是月經?」:如何給孩子性教育,這位爸爸的回答絕了
    爸爸,什麼是月經?孩子這樣問刷到這樣一個視頻,記者採訪兩個爸爸,問他們有沒有給孩子解釋過月經這個事情,當孩子問到的時候,兩個爸爸回答都不相同,還有些靦腆,但其中有個爸爸說「你有姐姐和媽媽,但是別忘了有爸爸在」,回答也是太暖心了。知乎上卻有一個回答讓無數家長為之點讚,孩子問爸爸什麼是月經?
  • 做大人怎麼這麼難?心理學家的回答,揭開偽成熟的假面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加藤諦三擲地有聲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你內心還有幼稚性渴望表達,成熟與年齡無關,外表穩重、得體的成年人也許內心一直深藏著撒嬌欲,因此拼命努力,期待被肯定,還總為無關緊要的事生悶氣。
  • 家長這麼說,是對孩子最好的回答
    家長這麼說,是對孩子最好的回答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他做錯事不道歉?」家長這麼說,是對孩子最好的回答!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幾天前,一個朋友告訴豆馬有關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