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父母的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2020-08-15 斐奇媽

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5歲的女孩,因上課玩手機,回家被媽媽沒收手機後跳河輕生。


圖片來源網絡


說實在話,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最是看不得這類新聞。


有了孩子,

真正體會到,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啥感受了。

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希望,

父母對孩子,除了單純的愛護,難免會有其他的表達。

比如,孩子驕傲了,我們的愛要告誡他,千萬不要驕傲自滿啊。

比如,孩子失敗了,我們的愛總想告訴他,堅強和堅持最重要。

比如,孩子沉迷手機了,我們的愛就會警示他,趕快放下手機,這樣對眼睛不好,對學習不好。

新聞中,孩子上課看手機,媽媽的愛讓她沒收了幹擾她學習的手機。

我想,無容置疑,即使只是隔著屏幕,看到那幾行字,每個做媽媽和爸爸的家長,都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這個孩子媽媽對孩子的愛。

這樣的行動,作為成人來說,甚至是非常普通平常的。


沒有哪個家長能在愛護孩子的前提下,能任由孩子上課看手機的

但是萬萬沒想到,這個事件的結果居然是,孩子去跳河了。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居然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呢?


2


作為一個理性的成年人,我不得不承認,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某些愛的表達,並不都是理性的。


今年病毒疫情,導致孩子上半年都在家上課。

有孩子的同事朋友一起聊天,都感嘆,如今孩子的不易,

克制著對網絡上各種遊戲的喜愛,還得孤獨一個人在家上網課。

有個同事說,某天,她就粗暴的把孩子揍了一頓。

可憐的孩子,被揍得趴在床上哇哇大哭。

打完後的下一秒,她就後悔了。

在內心狠狠的責問自己:這是心愛的孩子啊,為什麼?

就因為老師說他網課沒按時上,我就要揍他,讓他如此傷心嗎?


後來她自我反省,

因為,作為一個好孩子的家長的自尊,在收到老師電話時,受到了傷害。

因為,內心對孩子美好期望,讓她容不得孩子被哪怕是老師的批評。

還有,接受不了自己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得這樣熊。


冷靜分析了自己的內心後,更是後悔不已。


揍他的時候,那片刻,同事說,確實是很放任情緒發揮的,並沒有很好的理性控制自己。


非理性的愛的表達,讓我們對孩子原本細膩的愛,表現的粗暴起來。


粗暴的愛,讓我們對孩子的感情,從愛出發,卻回不到愛的終點。


圖片來源網絡


3.

經濟學家馬斯洛理論的需求層次說,人們的需求包括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愛和歸屬感(Loveandbelonging)、

尊重(Esteem)和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要素,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圖片來源網絡


知乎上有人說,

實踐研究表明,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會隨著人在不同的年齡段而發生變化。


兒童更依賴於生理需求,青少年,對尊重的需求最高。


我們對孩子愛的粗暴表達,多半都發生在孩子的表現和我們的期望不一樣的時候。


我們希望籍著自己的粗暴表達,讓孩子改正,

但是我們在那一刻,完全忽視了,對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的,理性探究。


那一刻,大多數人通常局限在事件上,

忘記了孩子本身,也容易忽視對孩子內心需求的了解和尊重。


新聞中的女孩,可能只是和我們大人一樣,一時控制不了自己,

在上課的時候摸出了手機

也可能她只是想查個學習資料?

也可能她只是想悄悄在課堂上給朋友發個信息。

這樣的小動作,像極了我們年少念書時,在課堂上寫小字條,看課外書。


試問,多少家長年少時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情形呢?


我們那個時候,小字條,課外書沒收,並不非常影響什麼。

畢竟不是什麼日常必需用品。

但是,在現在社會,

手機,作為當前大人,和較大年齡孩子的社交,學習,娛樂都離不開的日用品,

如果沒了,還真的不好忍受。


說起社交,有人說,

當人有了社交關係以後,就會對社交對象產生尊重的需求。


這個孩子,很可能希望家長能和她通過交流來教育,而不是直接沒收手機來阻止。

或者,如果大人首先是對她使用手機的尊重為前提,告訴她,

無論什麼人,用手機的時候,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都是需要遵守規則和法規限制的。


比如,我們在飛機上使用手機,可能會出安全事故,所以需要限制。

比如,大人開車的時候,交通法要求不能使用手機,所以需要限制。

比如,學習的時候,為了課堂紀律和學習的效果,是需要限制的。


這樣的基於尊重為前提來教育,可能效果會更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

祝願每個父母能正面良好的表達出我們對孩子的愛。

也祝願每個孩子,都能快樂的體會到,無論是父母的,細膩的,粗糙的,但都是真摯的愛!

相關焦點

  •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四種常見的父母類型,會把對孩子的愛變成傷害
    世上很少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正確愛孩子。有些我們一直在沿用的一些愛的方式,帶給孩子的可能不是幸福,而是傷害。有四種最常見的父母類型,會把對孩子的愛變成傷害。從孩子看什麼書、報什麼專業、去哪裡工作,到跟誰結婚,都要有絕對的控制權。這種看似無微不至的關愛,實際上是一種「虐待」。美國心理諮詢師皮婭·梅樂蒂認為父母這種過度控制的行為,是一種「知性虐待」。
  •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但她發現離婚後,她的女兒變了,孩子過去非常活潑開朗,從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變成整天愁眉苦臉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下降了。班主任也找她談話,說各科老師反應孩子上課經常走神,她女兒以前都是年級第一。她才意識到自己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以前她都儘量把這事情影響降價到最小,從來不在孩子前面說過一句前夫的不是,而且每個周末都和前夫一起陪孩子玩,並沒有改變什麼。
  • 當你對孩子的愛變成傷害時,親子關係的裂痕需要及時去修復
    親子關係的裂縫從來就不是一件事或兩件事就造成的,你對孩子的每一次暴力教育都會在孩子心裡留下無法抹去的陰影,一次次的痛苦疊加,孩子遲早會對你絕望。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只有傷害沒有修復和撫慰,這些傷害就會變成永恆的傷疤,任何時候都會觸痛孩子脆弱的心靈。教育孩子的過程,偶爾忍不住發火沒關係,畢竟誰也不是聖人,但對孩子發完火,一定要找機會及時修復親子關係。
  • 一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在與一些父母接觸的時候,不少的父母都說到自己的脾氣問題。她們說自己也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然而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內心就像是一個暴躁的野獸,自己完全無法控制自己。她們也想過改,但是就改不了。其實並非是她們改不了,而是因為她們還不夠痛。之前曾看到過一個帖子,講到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
  •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這話一語中的道破了現實生活中父母的模樣:嚴於律人、寬以待己。記得有次我倆為某事爭執,一氣之下,我說了一句「以後都不管你了」。沒想到,兒子當場就哭了。他邊哭邊說,你不能這樣說話。你明知道小孩子離開父母沒有能力生存,你這麼說,就是要挾我要服從你的話。我一聽,頓覺他說得有道理。於是,趕緊問他,那你有什麼看法?我被你氣急時,我應該怎麼說話?
  • 父母的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溺愛教育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毫無幫助
    父母的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不缺少關愛,尤其是獨生子女。細數起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一個完整的「三代同堂」家庭,甚至是6個成年人來共同撫養一個孩子,如此超豪華的家庭教育陣容,按理說應該能把孩子教育好。
  • 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變成十分傷害
    不可否認的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父母總喜歡用情緒來對待孩子。只要孩子不聽話,不是打就是罵,殊不知這樣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教育專家尹建莉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變成七分傷害。」有時候,控制不住情緒的父母,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 生氣「大吼」對孩子傷害究竟多大?愛生氣的父母,都該看看這文章
    導讀:生氣「大吼」對孩子傷害究竟有大?愛生氣的父母,都該看看這文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生氣「大吼」對孩子傷害究竟有大?愛生氣的父母,都該看看這文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滿心是愛卻用錯誤的方式管教,讓教育變成了傷害
    不要讓愛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擁有表達愛的能力孩子才有好未來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責任,但同時也要講究方法,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有的時候愛卻用面目猙獰的方式表達出來,本來美好的願望卻變成了孩子不得不去做的強制措施,本來為了他們好的勸說卻成為了孩子連聽都不願意聽的嘮叨。
  •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如何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那麼什麼才算是無條件的愛呢?無條件的愛,總的來說有以下形式。
  •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三類父母,很多父母都踩雷,如果你是請儘快改正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有些父母愛的方式用錯了,那麼這份愛就成了「毒」,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但為什麼會走向相反的道路? 其實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一般來說,這三類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很多父母都踩雷了,如果其中有你,希望能儘快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
  • 父母的「婚姻大戰」,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
    ,將傷害和影響他人生的話;那麼,在家庭分裂時,在父母從夫妻變成敵人後——一個孩子不得不在心理上與爸爸或媽媽硬生生地分離;不得不去被迫仇恨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不得不默默懷著對另一個人無盡的思念,背負著巨大的內心衝突而長大;——這將是一種對孩子的人生和人格而言,更大的傷害和影響。
  • 父母不好好說話,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3步助力有效溝通
    孩子沒有辦法有穩定的價值觀來評價自己,ta的評價標準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如何看我。父母可能當時是一時的激憤、一時情緒發洩,或者是一時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如果這些一時堆積起來就會變成一個語言的疊加效力,最後在孩子那ta就是這樣看自己,所有的事情ta都會往否定的方向去解釋,從而變成長久的自我否定,你怎麼可能期待一個長久自我否定的孩子有陽光的個性呢?你怎麼可能期待ta能是一個百折不撓的孩子呢?
  • 父母不好好說話,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3步助力有效溝通
    2、咄咄逼人型連環反問,得理不饒人,會讓孩子陷入自卑,感覺慚愧,非常沮喪,想還擊又言語無力的狀態,這種傷害的方式極為讓人不齒。它傷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對孩子的成長過程而言,沒有什麼比孩子的自我價值更值得談的問題。
  • 還在對孩子差別對待嗎?父母偏心對孩子的傷害,家長一定要重視
    我們都知道,現在每個家庭都有一到兩個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親疏也不一樣,最明顯的是出現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的家庭,由於宗族觀念,很多家庭一般都會比較偏愛男孩子。長期知曉父母偏心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就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傷害:輕則有消極情緒,重則危及生命。
  • 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亞於離婚,父母要及時補救
    孩子缺少安全感如果家長經常吵架,那麼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於自己的愛是不穩定的,喋喋不休的爭吵,讓孩子陷入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中,也許他們會擔心父母會離婚、會不管自己,年幼的孩子會認為父母吵架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孩子內心的情緒無法釋放,就會嚴重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時間長了,也會非常缺少安全感。
  • 父母「吵架」與「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網上曾經有個孩子哭訴:「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們不要生下我,因為我從來沒有感覺到你所謂的關心和愛,只有你和爸爸無盡的爭吵。」 原來孩子什麼都知道,只是父母不知道。 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另一邊電影主角小樂,長期生活中父母爭吵打架的環境下,為了逃避這種現實,每天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 直升機父母:你以為的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迫切地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他們毫不吝嗇地給予孩子關愛,不希望孩子受到一丁點傷害。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直升機父母」的過分保護,似乎要把孩子的一生承包下來,處處為孩子著想,只是在這個環境下,孩子無異於溫室裡的花朵,相信父母都知道蜜糖罐裡成長的孩子是很難真正成長起來的。
  •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父母要重視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1.心理學家胡慎之說:「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上狠狠拉上一道,這些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謝勇導演在他的作品《語言暴力》裡,設計了這樣一段動畫:「廢物」變成了一把長槍;「丟人」變成了一把斧頭;「豬腦子「變成了一把手槍;「怎麼不去死」變成了一把利刀。而這形象的設計,把父母對孩子說出口的每一句髒話,都變成了一把戳瞎孩子的兇器。
  • 父母的「打擊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無論是她取得了優異成績還是做出來什麼小發明,她的所作所為都被母親批判得一無是處。這導致她無論做什麼事都失去了動力,而且在母親的無情斥責中也懶得去改變自己,因為她無論怎麼做,都會遭至母親的白眼相待。對,所以我就為大家揭露,為何父母寧願採取傷人的打擊教育去摧殘孩子,也不願意採用鼓勵教育的背後真相吧。1、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不要因為小小成就而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