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5歲的女孩,因上課玩手機,回家被媽媽沒收手機後跳河輕生。
圖片來源網絡
說實在話,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最是看不得這類新聞。
有了孩子,
真正體會到,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啥感受了。
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希望,
父母對孩子,除了單純的愛護,難免會有其他的表達。
比如,孩子驕傲了,我們的愛要告誡他,千萬不要驕傲自滿啊。
比如,孩子失敗了,我們的愛總想告訴他,堅強和堅持最重要。
比如,孩子沉迷手機了,我們的愛就會警示他,趕快放下手機,這樣對眼睛不好,對學習不好。
新聞中,孩子上課看手機,媽媽的愛讓她沒收了幹擾她學習的手機。
我想,無容置疑,即使只是隔著屏幕,看到那幾行字,每個做媽媽和爸爸的家長,都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這個孩子媽媽對孩子的愛。
這樣的行動,作為成人來說,甚至是非常普通平常的。
沒有哪個家長能在愛護孩子的前提下,能任由孩子上課看手機的。
但是萬萬沒想到,這個事件的結果居然是,孩子去跳河了。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居然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呢?
2
作為一個理性的成年人,我不得不承認,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某些愛的表達,並不都是理性的。
今年病毒疫情,導致孩子上半年都在家上課。
有孩子的同事朋友一起聊天,都感嘆,如今孩子的不易,
克制著對網絡上各種遊戲的喜愛,還得孤獨一個人在家上網課。
有個同事說,某天,她就粗暴的把孩子揍了一頓。
可憐的孩子,被揍得趴在床上哇哇大哭。
打完後的下一秒,她就後悔了。
在內心狠狠的責問自己:這是心愛的孩子啊,為什麼?
就因為老師說他網課沒按時上,我就要揍他,讓他如此傷心嗎?
後來她自我反省,
因為,作為一個好孩子的家長的自尊,在收到老師電話時,受到了傷害。
因為,內心對孩子美好期望,讓她容不得孩子被哪怕是老師的批評。
還有,接受不了自己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得這樣熊。
冷靜分析了自己的內心後,更是後悔不已。
揍他的時候,那片刻,同事說,確實是很放任情緒發揮的,並沒有很好的理性控制自己。
非理性的愛的表達,讓我們對孩子原本細膩的愛,表現的粗暴起來。
粗暴的愛,讓我們對孩子的感情,從愛出發,卻回不到愛的終點。
圖片來源網絡
3.
經濟學家馬斯洛理論的需求層次說,人們的需求包括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愛和歸屬感(Loveandbelonging)、
尊重(Esteem)和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要素,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圖片來源網絡
知乎上有人說,
實踐研究表明,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會隨著人在不同的年齡段而發生變化。
兒童更依賴於生理需求,青少年,對尊重的需求最高。
我們對孩子愛的粗暴表達,多半都發生在孩子的表現和我們的期望不一樣的時候。
我們希望籍著自己的粗暴表達,讓孩子改正,
但是我們在那一刻,完全忽視了,對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的,理性探究。
那一刻,大多數人通常局限在事件上,
忘記了孩子本身,也容易忽視對孩子內心需求的了解和尊重。
新聞中的女孩,可能只是和我們大人一樣,一時控制不了自己,
在上課的時候摸出了手機
也可能她只是想查個學習資料?
也可能她只是想悄悄在課堂上給朋友發個信息。
這樣的小動作,像極了我們年少念書時,在課堂上寫小字條,看課外書。
試問,多少家長年少時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情形呢?
我們那個時候,小字條,課外書沒收,並不非常影響什麼。
畢竟不是什麼日常必需用品。
但是,在現在社會,
手機,作為當前大人,和較大年齡孩子的社交,學習,娛樂都離不開的日用品,
如果沒了,還真的不好忍受。
說起社交,有人說,
當人有了社交關係以後,就會對社交對象產生尊重的需求。
這個孩子,很可能希望家長能和她通過交流來教育,而不是直接沒收手機來阻止。
或者,如果大人首先是對她使用手機的尊重為前提,告訴她,
無論什麼人,用手機的時候,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都是需要遵守規則和法規限制的。
比如,我們在飛機上使用手機,可能會出安全事故,所以需要限制。
比如,大人開車的時候,交通法要求不能使用手機,所以需要限制。
比如,學習的時候,為了課堂紀律和學習的效果,是需要限制的。
這樣的基於尊重為前提來教育,可能效果會更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
祝願每個父母能正面良好的表達出我們對孩子的愛。
也祝願每個孩子,都能快樂的體會到,無論是父母的,細膩的,粗糙的,但都是真摯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