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課題組:陳星
唐河縣文峰高中一線語文教師,多次輔導學生參加各種作文競賽,取得一定成績。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鞏彥芬 / 責編:鄭雙
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請結合材料內容,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面向全校同學的演講稿,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情志。不少於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要求:不少於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命題說明:
本題來自於江蘇省泰州市2019-2020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 ,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 「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
命題方向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勇於探究
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題目提供的真實情境是李開復的一句名言,著重強調「有勇氣改變」「有胸懷接受」以及「有智慧分辨改變與不可改變的界限」,考生的審題立意應由此出發,不可脫離材料。
2.典型任務的限制。「結合材料內容,自選角度,寫一篇面向全校同學的演講稿,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情志」,題目要求考生寫一篇演講稿,寫作形式及內容要符合演講稿的要求;演講的對象是本校同學,寫作身份是高中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演講對象;演講內容要體現與材料內容相關的感悟與情志。
3.價值判斷的限制。「有勇氣」「有胸懷」「有智慧」三個詞語是對材料中所說的三種情形的肯定評價。材料倡導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甘於接受不完美的胸懷和善於分辨的智慧,考生所表達的價值觀不能與此相背離。
開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針對材料內容,考生選擇不同角度進行切入。可以圍繞「勇氣與改變」來寫,也可以從「胸懷和接受」來寫,也可以三者結合,採用並列結構或者逐層深入的形式展開。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材料中的三句話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可以改變的事情」是開放的,如何改變也是開放的;「不可改變的事情」是開放的,如何接受也是開放的;分辨兩者不同的智慧更是開放的。聯繫事例是開放的,結合自身實際是開放的,表達的感悟和情志更是開放的。
3.文體是自由的。題目要求考生結合材料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情志,寫感悟可以議論、可以記敘,側重寫情志未嘗不可以寫成散文。
解題
本題屬於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重在發展考生的思維,體現了新課標核心素養中「發展和提升思維」的要求。材料中的三句話既可以單獨理解,更適合綜合解讀。本題目屬於給命意詮釋類題目,考生要從這三句話出發,聯繫社會人生進行延伸論證,寫作時要注意內容的邏輯性與說服力。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改變現狀,「勇」字當頭。
2.接受不可改變之事,陶然而活。
3.善於分辨可變與不可變,是一種智慧。
4.海納百川,善納不可改變之事。
5.可改變,盡人事;不可變,聽天命。
……
偏題立意:
1.要有寬容別人的胸懷。(未準確抓取信息,材料強調的是「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
2.成功需要勇氣和胸懷。(只抓取關鍵詞,流於話題,材料所說的「勇氣」是「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的勇氣,「胸懷」是「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的胸懷,材料也並未談這二者和「成功」的關係)
3.面對困境,勇於改變。(把改變的對象拘泥於困境,「困境」不等於「不可改變」之境)
4.接受生活,陶然而活。(擴大外延,材料講的是「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
……
下水文
變與不變,智慧分辨
河南省唐河縣文峰高中
陳星老師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變與不變,智慧分辨》。
有人說,有勇氣改變現狀的人是了不起的,而有的人卻說,最珍貴的不是改變現狀的勇氣,而是有敢於接受不可改變的現狀的胸懷。明晰現狀是可以改變的還是不可改變的,更是一種智慧。
若你被困於逆境,你是否能面對它並有勇氣做出改變?
大家都聽說過,中國「保爾」張海迪因病導致高位截癱,癱瘓是不可改變的,但殘疾人的生存方式卻是可以改變的,她選擇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也知道新中國初期滿目瘡痍,共產黨人憑藉不懈努力才最終雄立東方;更不必說當下疫情阻擊戰,我們國家憑藉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勇氣成功把控了眼下的疫情……人人都嘆服於「改變」的勇氣的可貴,若是只向著自己的逆境低頭,張海迪將終其一生在輪椅上碌碌,中國將永遠被詬病為「東亞病夫」,若像英國一樣採用集體免疫的方案而不去努力改變,我們也不會有今天的歲月靜好。
我肯定改變逆境的勇氣,更嘆服於接受不可變現狀的胸懷。
中國的殘疾人有千千萬萬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張海迪,她的成功相當一部分得益於自己勇於接納不可改變的現狀的「胸懷」,如此她才有了後來奮進的心態;而當下疫情更是如此,胸懷難能可貴,只有接納不可改變的當下,認清自我,才能做出最準確的改變。
困難面前,勇氣和胸懷同等重要,而分析現狀的智慧,才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前提。
也許有人已經發現了,張海迪就是這樣一個智慧的人,她接納的是自身的殘疾狀態,改變的是身為殘疾人的處境。她明白自己的身體不可能如常人般方便,但生活卻不一定因身體而墜入谷底,因此才有了後來的「改變的勇氣」和「接納的胸懷」,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就如同疫情期間的中國:接納已改變不了的疫情現狀,改變尚可控制的未來態勢,同時積極響應,科學施策,靠著無數決策者和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勇氣,做到防疫的全面保險,才能穩步走向成功。
若你正處在困境中,不妨思考一下當前的狀態,請手握智慧,以勇敢的心面對成功的機遇,以寬廣的胸懷來接納過往的遺憾吧。我們身為身體健全的青年人,有著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享受著國泰民安的生活環境,就更應該學習分辨現狀的智慧,勇敢走出舒適圈,不懼眼前困難,直面挑戰,去改寫充滿無限希望的人生。
要知道,變與不變都是智慧,分辨出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界限,在可改變的範圍內盡人事,在不可改變的範圍內聽天命,這才是成功的真正捷徑!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