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有著自己的脾氣,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做,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會鬧脾氣,鬧情緒,有時候甚至會哭鬧不止,這是為什麼呢?
一、父母自認為的對和為孩子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常常使用大人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去管教孩子,而不明白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比如:下雨天,孩子喜歡淌水玩,而我們怕孩子著涼,怕髒,怕孩子弄溼衣服,阻止孩子去玩,其實孩子只是非常簡單的想玩玩水而已,他不會管那麼多。你不讓他玩就會有鬧脾氣和哭鬧的現象發生。
那是不是就由著孩子去呢?也不是,如果水不那麼渾濁不清,可以給孩子穿上小雨鞋,父母也可以穿著雨鞋陪著孩子一起玩,父母也體會下童趣,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增進了親子之情。
二、自由平等
讓孩子體會到他跟你是平等的,他有發言權和決定權、選擇權,而不是一味地聽從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權,孩子長大才會獨立,才會有所成。這也是我們父母的期盼,而這些不是孩子天然就有的,需要父母的培養,不要將孩子的天性扼殺。
平時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比如必須、你得這樣那樣,不要,不能,比如孩子亂扔玩具,父母不要說:「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亂扔玩具」,那我們換個說法:「寶貝,跟媽媽一起收拾玩具好不好」,一般孩子會跟著父母一起邊玩邊收拾,這樣幾次後,孩子基本就會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了。
三、孩子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就會哭鬧、鬧情緒,甚至打人罵人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如果孩子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一定是父母沒有領會好孩子的意圖,這樣的情況往往發生在孩子學習說話階段,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不能被理解,因此只能通過哭鬧來釋放。這種情況,父母可以通過孩子的肢體語言和他前後的行為表現,來猜測孩子的意圖,不要一味地責怪甚至打罵孩子。
綜上所述,孩子的情緒管理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悉心體會的,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意圖,就會引發孩子的情緒的起伏,甚至是打人罵人等不良習慣,養育孩子是一門心理學,也是做父母的修行學習的過程,也正因此,我們才會體會到「養兒方知父母恩」的古訓。
果姨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育兒專家,他很多的書籍都直觀準確地分析了父母和孩子的許多常見問題和心理問題,因此推薦做父母的可以訂閱來看,相信你肯定受益匪淺。
我是一名寶媽,希望將自己的育兒經驗分享給大家,同時也希望和各位寶媽成為好朋友,共同交流寶貴的育兒經驗,歡迎大家留言轉發,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