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董麼麼summer
這兩天關於茵梔黃「實力坑娃」的事,讓很多媽媽人心惶惶。想到小小包剛出生的時候,被醫生開的就是這種藥。吃完藥小小包雖然黃疸褪去了,但是在他吃藥那幾天,頻繁拉肚子的情況,還是讓我挺揪心的。現在,終於有人將這件事公布出來了,讓我在氣憤的同時,也鬆了一口氣。畢竟,茵梔黃早一天被「封殺」,以後就會避免很多黃疸寶寶受苦。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引發這個事件的文件:
下圖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在2016年8月31日發布的關於修訂茵梔黃注射液說明書的公告。雖然在公告中只說了茵梔黃注射液,並沒有提及口服液和顆粒,但是在這裡包媽還是提醒各位媽媽口服的也慎用。
為了進一步了解修訂內容,我下載了附件,由於附件信息很多,為了節省妞兒們的時間,在這裡給大家整理與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1、用藥後出現過敏反應或其他嚴重不良反應須立即停藥並及時救治。
2、包括全身性損害(畏寒、寒戰、發熱、高熱、疼痛、不適等)、消化系統: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胃腸脹氣、胃不適等(有胃腸道出血個案報告)不良反應。
3、首次明確規定了新生兒、嬰幼兒禁用。
上面是文件中與我們關係最大的三點,其中注射液明確禁止給新生兒和嬰幼兒使用。包媽在這裡再囑咐一遍,為了我們的寶寶健康,茵梔黃這種成分的去黃疸藥物,請給寶寶謹慎使用,像口服液,顆粒等一定要謹遵醫囑!
既然這個藥已經出現問題了,那麼面對新生兒黃疸,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 ● ●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新生兒黃疸
常見的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若是寶寶發了黃疸,請妞兒自行對照:
1.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 一般發病於寶寶出生後2-3天,在4-6天時達高峰。足月出生的寶寶在2周左右消退,早產寶寶在後3周左右消退。
2) 寶寶皮膚呈現為淡黃色,一般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發黃疸時寶寶無其他異常情況。
3) 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
小科普:dl是一個容積單位:1L=10dL
2.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 出現時間過早(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消退時間過長,或消退後又出現。
2) 黃疸程度過重,全身皮膚發黃明顯。還伴有其他異狀出現:如吐奶,大小便顏色異常等。
3) 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小科普:病理性黃疸是由疾病所引起的,使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它發生在新生兒的特定時期,使生理性黃疸明顯加重。
3.母乳性黃疸的特點
1) 在寶寶出生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
2) 黃疸期間若停止餵母乳,症狀就會明顯減輕,這期間寶寶無其他異常情況。
3) 血清膽紅素超256.6-342.0μmol/L
小科普:母乳性黃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分為早發性和晚發性兩類。
早發性發生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近,主要與母乳餵養不當,攝入不足有關。
晚發性多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常發生於生後1~2周,可持續至8~12周。
面對黃疸,我們該如何應對?
1.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只要寶寶吃的睡的好,大小便顏色正常,過了高峰期,黃疸便會自行消退。
若是妞兒們還不放心,可以適當的讓寶寶多吃些,促進代謝,加強膽紅素的排出。
2. 病理性黃疸
如果是病理性黃疸的話,建議妞們們儘早帶著寶寶去正規的三甲醫院治療。
3.母乳性黃疸
隨著母乳餵養的提倡,現在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在逐年提高,對於這個性質的黃疸,包媽要重點說兩句。
首先是最令人關心的問題:得了母乳性黃疸還可以餵母乳嗎?
若是膽紅素水平超過標準,醫生會建議暫停母乳餵養觀察,這是為了方便醫生診斷,一旦確定是母乳性黃疸,仍可母乳餵養。
黃疸的寶寶該如何治療:
1) 當明確為母乳性黃疸後,並不提倡停止母乳餵養,可以選擇少量多餐餵養。
2) 光療,就是用光線的輻射能治療疾病的理療方法,當膽紅素達到20mg/dl,就要考慮是否需要光療了,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漿治療的。
3) 注意保暖,增加熱量、營養,預防感染等疾病的發生,以免加重黃疸。
網上還有很多治療黃疸的民間偏方,比如給孩子多喝水,多曬太陽,還有的說喝葡頭糖水什麼的都不建議媽媽們盲目的跟著去學,剛出生的寶寶很嬌嫩,除了奶,儘量不要給他(她)餵其他的東西。曬太陽是好事兒,但曬的多了寶寶們一樣承受不了。如果實在不放心,請帶寶寶到正規的醫院去檢查治療。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