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貢獻,不僅僅在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020-12-17 歷史維鑑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因此帝王君臨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許多人對董仲舒的認識和了解僅僅存在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方面,但是他對整個文學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更值得我們的探索和考究,董仲舒出生於公元前179年去世於前104年。被歷史譽為哲學家,尤其是在漢景帝任職的過程中,董仲舒通過對公羊春秋旁徵博引的詳細講述,受到了許多文人學者的認可和讚揚。

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更是力排眾議,提出了霸處百家獨尊儒術的方略,他在舉賢良對策當中將國家的政治體制和大政方針與自身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從更加具體的方法論角度來論述國家社會所需要的文化思想,尤其是倡導天人感應和大一統認為國家應該保持統一,並且要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核心。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 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道有陰陽,人間有德刑。

這樣的方法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儒家思想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了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他的意義並不在於在漢朝讓更多的人尊崇儒學,更在於對於後世產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因為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從古至今都貫穿著儒家思想學說,即使有的皇帝並不推崇儒家,他們更希望法家或者是佛教能夠治理天下但是最終儒家都未曾被拋棄,在宋朝和明朝的宋明理學當中如家更是被不斷的發展,三個學術流派的融合更為儒家注入了活力。

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董仲舒著書立說發展自己思想的過程,也恰恰值得我們的思考,他將自己的各種思想融會貫通,全部集中在一起,將公羊春秋作為自己著書立說的主要藍本,然後和周朝的陰陽五行周易結合在一起,帶有一點封建迷信的吸收了道家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統治的官方政治學說。

年少時期的董仲舒就很喜歡學習,因為家庭條件較好,他得到機會讀到不同領域的書籍,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各項思想,董仲舒更是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在20~30歲之間,董仲舒學有所成,就開始為別人講授和分析儒家,以及其他個個學術流派的思想他在自己的課堂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學生都能夠對每一種思想進行深刻的認知。

有些人對於董仲舒並不了解,因為董仲舒講課都沒露出真面目,他在自己講課書桌前面放了一個帷幔,從而擋住了自己的視線,所有的學生只能夠看到屏障並不能夠見到董仲舒本人,這恰恰使得董仲舒更具有神秘感。

他在講述儒家學說的幾年當中學生都沒有機會見到董仲舒本人,只是通過聽他的聲音來學習,這也成為中國歷史上老師的一朵奇葩,董仲舒為整個漢朝的不斷發展,培養了許多人才這些人才進入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有的成為官僚體系的佼佼者,也有的不斷發展儒家文化,成為了文學家。

在漢景帝時期他並沒有選擇進入社會,獲得一定的官職,然後經是致用知行合一,他採用的是在家裡講學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董仲舒的內在思想。並且他在以身作則方面有著良好的教導意義,不僅僅持身中正,而且言談舉止很有風度,非常儒雅,這也對許多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終於進入社會,當上了國家的宰相,開始治國理政,首先他將國家的自然災害進行了徹頭徹尾的研究,將周易和陰陽五行融合在自然災害當中,然後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水患和天災。

董仲舒一生都在為國家做貢獻,進入社會,他是王侯將相,為治國理政獻言獻策,而離開朝堂,他更是成為一名老師來影響著眾多年輕人的想法,不得不說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工作精神值得每一位後世的欽佩,而且董仲舒對於歷史發展作出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資料:《漢書·董仲舒傳》

相關焦點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董仲舒的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1)地位:董仲舒是漢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4)主要內容:①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戰國後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甦」)本節我們共同探討一下漢武帝時代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背景:從「無為」到「有為」1、漢初的「無為而治」:(1)原因: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一場騙局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理論被武帝所賞識,他在自己這篇文章中這樣提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便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開始。於是,漢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興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其他不以五經為博士者,皆罷黜。此舉似乎進一步凸顯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一場騙局?
    董仲舒 於是,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很快他就發現了屬於自己的國師——董仲舒。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理論被武帝所賞識,他在自己這篇文章中這樣提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便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開始。於是,漢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興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其他不以五經為博士者,皆罷黜。此舉似乎進一步凸顯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董仲舒「天人三策在,不廢萬年傳」 ——餘治平教授學術訪談錄
    1949年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中董仲舒再次被譴責、被批判,林彪曾說過一句「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個董仲舒,我希望大家都當董仲舒」,1973年2月1日《紅旗》雜誌發表一篇題為《林彪和董仲舒是一個窩裡的蠍子》的文章,作者是「景縣董故莊大隊黨支部」。隨後還有北京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的教師和工農兵學員專門跑到景縣大董故莊開展過「批林批孔批董」活動。
  • 經歷了四個朝代的思想家董仲舒,他的思想為什麼出名
    從古自今我國都是人才輩出,有著名的軍事家,有能力超群的文學家,還有神秘的哲學家等等,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大腕就是哲學家董仲舒。在公元前179年出生的董仲舒是是古代西漢時聞名中外的哲學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和教育都精通的人物。
  • 2018中國•衡水董仲舒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指南
    《春秋》觀孟祥才:古代學人評董仲舒述論秦進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詞語探源楊濟襄:儒家道德思想的實踐——董仲舒「仁義法」的人我內外之別羅容海:王者立大學以教於國——董仲舒與漢代太學的形成張樹業:董仲舒《春秋》書法論的詮釋學意蘊劉煒華:走向西方學術界的董仲舒——西文董仲舒研究綜述 第二場:
  • 董仲舒八句經典名言,感受儒家的智慧!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一、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的實質就是外儒內法。二、欲審曲直,莫如引繩,欲審是非,莫如引名。本句來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第十卷。關鍵字解釋:繩:繩墨(木匠常用的工具)。整句意思如下:要知道一個事物的曲直,只有用繩墨來作標準;要辨別一件事情的是非,只有用名稱來作標準。以上的解釋來自賴炎元註譯。
  • 獨尊儒術
    一位專門研究《五經》之一《春秋》的博士董仲舒,在他的萬言試卷中,攻擊其他學派全是左道旁門,邪說妖言。他建議:「凡是不在《五經》之內的著作,以及非孔丘所傳授的書籍,應一律禁絕,不準流傳。」衛綰把他列為第一名,亦即皇帝把他列為第一名。  董仲舒的意見,既然經過皇帝採納,那麼便成了國家的政策。於是,一個重大的巨變,在不聲不響中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