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一場騙局?

2021-03-05 生日報

李雪健在《刺秦》中扮演的秦始皇

曾經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祖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詩文後面闡述了一個觀點,就是中國古代政法皆是——儒表法裡。說實話,這個問題從五四運動後沒少說,並不算新鮮,直到現在,思想和學術界還在很熟練的運用這個觀點。

 

但若從問題源頭上來講,我們就要追溯到中國第一個皇帝——嬴政。

 

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王族的統治思想和手段,全被《商君書》徹底佔據了,到了始皇帝嬴政這裡,商鞅的思想更是被他發揚光大,嬴政是一位運用酷吏治國非常典型的古代君主。但是,現在居然會有很多人崇拜他,實在讓人無法理喻。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不過此時的始皇帝也已經38歲,他渴望永遠統治這個帝國,但是很不幸,就其稱皇帝11年後,他在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隨後宦官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始皇帝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幼子胡亥為帝,隨後楚漢爭霸,公元前207年,胡亥也被趙高殺死,降格為秦王的子嬰很快就投降攻進鹹陽的劉邦,秦亡。

 

漢高祖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成為了亂世中的最後贏家,漢帝國建立了。

 

在漢代前期,大家一開始是按照周朝的大部分規則來玩的,各地藩王林立,劉氏帝王們也只不過是加強了一些王權,而然,這就導致了帝國無法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匈奴。

 

但是,到了公元前141年,這個初興的帝國遇到天降偉人漢武帝劉徹就完全不一樣了,面對國外匈奴的不斷襲擾,國內實力日增的各地藩王諸侯,他立志要振興大漢,解決大漢的貧富差距,他要改變這個天下的遊戲規則,他要做一個和父輩們完全不一樣的大漢天子。

 

雄心壯志有了,還得需要一套先進理論做支撐,按照漢代的政治規矩,變革之前劉徹得先向朝野上下吹風,然而這個理論劉徹不能親自提出來,他需要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做他的「國師」。

 

董仲舒

 

於是,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很快他就發現了屬於自己的國師——董仲舒。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理論被武帝所賞識,他在自己這篇文章中這樣提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便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開始。

於是,漢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興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其他不以五經為博士者,皆罷黜。此舉似乎進一步凸顯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可惜的是,此時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學思想,是一套根據漢武帝劉徹集團的根本利益進行篡改的版本,是一種雜交後的思想成果。

 

這套「儒學」中雜糅了先秦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套具有漢朝特色的儒學體系。其思想內涵就是禮法相結合,用表面上儒家倡導的人道主義實行仁政,而其實質的內核皆是法家制度。

 

這也是後來漢宣帝所說的「漢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雜之。」其中「霸王道」指的就是維護劉家強硬的手段,防止下屬僭越劉家權力。

 

王志飛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扮演的商鞅

 

下面我們就來講講一下這種「外儒內法」的實質。

 

董仲舒在其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曾提到:「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這段話主要意思就是:「如果君主暴虐,上天就會以一些自然災害為警告或責罰他。」這就是「天人感應」學說的中心觀點。猛一看,感覺還不錯,天下一旦有大的災亂,臣子還能以上天的口吻「勸諫」君主,君主也會放下身段下個「罪己詔」意思意思。

 

然而,一但君主下完「罪己詔」後,就會想辦法止其亂,而「治亂」就需要用一些強制手段來維護社會的安定。這個時候,君主就需要運用法家手段使百姓都能夠聽從於劉氏家族的領導,兩種剛柔並濟的手段相輔相成。這樣一來,君主就能更好地治理百姓和國家。可見,董仲舒是為了刻意迎合漢武帝的想法,從而把治理天下和管理百姓有機的統一起來。

李福榮油畫《天馬來兮—汗血馬歷史的濫觴》中漢武帝的形象-局部

 

漢武帝欣賞並採納了董國師的政治主張,這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對即將實行政策有效性的預判力。董仲舒思想中不僅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也為百姓灌輸了忠君愛國思想的「三綱」,其中「君為臣綱」明確地把百姓納入這個體系之中。

 

但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講求的是「仁政」,而這種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民貴君輕」。漢朝能把這一部分的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的原因,就是可以矇騙百姓認識到統治者的德行廣布,而其內部的指導思想仍是秦朝的法家思想。

 

而漢武帝朝對先秦法家思想繼承的乃是其思想中的暴力性或「霸道」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任用酷吏

 

武帝時,漢朝己對匈奴展開大規模反擊,大軍遠徵,多次由定襄郡出塞。而定襄郡吏治敗壞,境內秩序混亂,直接影響到武帝反擊匈奴的軍事戰略。為保證戰爭的勝利,武帝特調義縱任定襄郡太守。

 

而義縱上任定襄太守伊始,便大開殺戒。凡之前重罪輕判者200餘人,統統報殺,犯人們的親屬200餘人僅僅因為「私入相視」就被執行死刑,前後一共殺掉400餘人。

 

公元前117年,漢武帝為了籌措軍費,以及增加朝廷財政收入,頒布告緡令,並任命楊可主持告緡工作,鼓勵大家揭發檢舉偷、漏稅之人。這個「告緡」法令陰險之處在於,他利用了人類最黑暗的心理,煽動人們之間互相揭發。

 

《漢武大帝》中的杜周形象

而在楊可手下工作的酷吏杜周就被指定專門辦理此類案件。而杜周的執法尤為嚴酷,尤其是當上廷尉之後,他善於揣摩武帝的旨意,有人批評杜周辦案「不以法律為準繩,而以武帝的意旨為轉移。」他這樣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這句話意思就是:「當今聖上的意旨就是法律。」

 

在楊可和杜周的強強聯手下:「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告」,廣大中產者遭到了極為嚴重的打擊。

 

後來杜周升任廷尉,每年經廷尉審理的案件高達一千餘起。每起案件所株連的人數,多則數百人,少則也有數十人。在武帝時代,在廷尉及長安官府監獄中的「犯人」數量最多時達十餘萬人。

 

再比如:公元前119年,為了懲治地方豪強,漢武帝把酷吏王溫舒派到河內郡。他把在廣平郡的「成功經驗」直接複製到了河內郡,一上任就建立河內到帝國中心的公文快遞,同時,他精心挑選若干名重刑犯充當郡吏開始抓人,隨著,這些人在王溫舒嚴刑性拷問下,株連的人數很快就達到了千餘家。

 

影視劇中王溫舒的形象

王溫舒立刻上書武帝,提出了對這些人的懲罰方案:「大者誅全族,小者殺其身,無論大小其家產統統沒入官府。」提前建立的文書快遞起到了作用,不過兩日,漢武帝的批准詔書就已到達,河內郡上萬人成了刀下之鬼。他在河內的「治績」,很快傳到了漢武帝那裡,武帝把王溫舒視為能吏,予以重用。

 

自從義縱、杜周、王溫舒這樣的酷吏受到漢武帝的青睞後,帝國各級官吏都開始以這些人為榜樣。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法令越是嚴苛、越是縝密,百姓觸犯法律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這樣,天下的「盜賊」反而會越來越多。

 

於是,面對蜂起的「盜賊」武帝又開始派兵剿滅,有時剿滅的大一點的團夥,處死的竟多達一萬多人。即便如此,「盜賊」依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青年劉徹劇照

2.連坐制度再次恢復

 

漢初雖也有連坐之法,但在高后、孝文兩朝被逐步廢除。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這一殘酷的刑罰制度卻再度被恢復。在武帝的授意和批准之下,酷吏張湯、趙禹等人制定了「監臨部主」之法。

 

陳寶國在《漢武大帝》中飾演漢武帝

 

所謂的「監臨部主」之法是指:當犯罪發生後,包括監督檢查法律執行情況的官員(監臨)和犯人所在部門的官員(部主)在內的相關人員都要連坐。在此嚴酷的制度下,如灌夫、主父偃、李陵、公孫賀等重臣因犯罪也都慘遭滅門之刑。

 

由此可見,漢武帝雖繼承了一部分法家的思想,卻在諸多方面背棄了先秦法家的法治核心思想及原則。

 

背棄「明白易知」的原則

 

第一,法令不僅嚴苛,而且多如牛毛,除君主外臣民根本無法掌握。武帝時的法令到底有多少,《漢書·刑法志》統計如下:「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闢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類型之豐富,條文之繁多,實在讓人咋舌。為何會在一個識字率及其低下的國家,實行如此繁苛的法律呢?因為只有這樣,識字的人懶得翻看,而廣大百姓也不會知道,只有這樣,絕大部分人就會動輒得咎,在無意之中便可能觸犯法令。而只有一個人人陷入惶恐和自危的社會,武帝才會易於管理,他的理想抱負才會得到貫徹。

 

第二,法律規定互相衝突,破壞了統一固定的立法原則。據《漢書·刑法志》記載,各郡和諸侯國所接受的法律混亂不一,罪同而論異的現象時有發生。這造成司法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奸猾的官吏們趁機司法腐敗,生殺予奪。

 

晚年的武帝及時止損

 

第三,法律規定不詳盡,官員可以隨意進行司法解釋。武帝朝的酷吏們往往以舞文弄法為能事。這種現象在武帝朝相當普遍。如:「吏用法,巧文寖深」、「湯辯常在文深小苛」、「刀筆吏專深文巧詆」等,都是史家對酷吏們舞文弄法的記錄。這足以證明武帝時的法律規定是不詳盡的,正是不詳盡的法律規定為酷吏們的深文周納開啟了方便之門。

 

變「依法治獄」為「君主主觀決獄」

 

先秦法家反對君主以智治國。即便智如堯舜,也不應如此。

 

韓非

 韓非子就明確說過:「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這是因為任何人都無法杜絕決策失誤的可能,真正可保無虞的是法律。韓非子還將私心自用、任意刑戮的君主稱呼為「暴者」。他們「心毅而易誅」,很容易造成「民將背叛」的政治危機。

 

而漢武帝卻偏偏以個人意志幹預司法,案件審判往往無視法律與事實,唯漢武帝個人意志是從。

 

比如:魏其侯案。魏其侯因無法舉證景帝曾下詔於他,按罪當棄市。可是在武帝幹預之下,魏其侯被免除死刑。魏其侯還沒高興兩天,關於他的流言蜚語又上達天聽,於是武帝又改變主意,將他棄市於渭城。

 

再比如:主父偃案。主父偃被人以劫迫齊王自殺的罪名舉報,但調查發現,主父偃只有私受賄賂的罪行,脅迫齊王自殺事情和他無關。按照法律程序,應判主父偃受賄罪。然而,武帝為了平息諸侯的眾怒,判了主父偃族滅之刑。

 

「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

 

由以上兩個案件可知,法律在漢武帝那裡不過是一個夜壺:「合其心意則用,不合心意則棄。」

 

綜上,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不過是一場愚弄大眾的騙局,是武帝對天下人的一種政治姿態,他真正想要的是:「儒家中的君權至上,法家的酷吏政治。」而其獨尊的「外儒」並非真正的儒術;「內法」也非真正的法家,武帝的治國之道完全是一個東拼西湊的弗蘭肯斯坦。

 

漢武帝死後1700多年後,「蜀中三傑」之一的唐甄在其唯一傳世著作《潛書·柅政》中這樣寫道:「雖有仁政,百姓耳聞之而未嘗身受之。」 

生日報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一場騙局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理論被武帝所賞識,他在自己這篇文章中這樣提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便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開始。於是,漢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興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其他不以五經為博士者,皆罷黜。此舉似乎進一步凸顯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此時國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來協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廣泛的治國方略。於是漢武帝便招納賢良文學之士,親自策問治理國家的綱領性的思想,稱為「賢良對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漢武帝的策問,並在第三次對策中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目的:滿足漢武帝將君主權力絕對化、神聖化的內在要求。(4)主要內容:①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地方設郡國學校,儒學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家思想經董仲舒改造,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需要,漢武帝以後成為了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 董仲舒的貢獻,不僅僅在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許多人對董仲舒的認識和了解僅僅存在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方面,但是他對整個文學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更值得我們的探索和考究,董仲舒出生於公元前179年去世於前104年。被歷史譽為哲學家,尤其是在漢景帝任職的過程中,董仲舒通過對公羊春秋旁徵博引的詳細講述,受到了許多文人學者的認可和讚揚。
  • 劉弗陵可能並非漢武帝所生,多疑的漢武帝為何還非要立他為太子?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不少人都將他與秦始皇的攻擊相提並論。漢武帝的主要功績在於統一了中國文化,也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的這一做法直接影響了後世的歷史長河,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接受孔子思想的洗禮。
  • 察舉選官,漢武帝時成為一種制度| 秦漢史話連載20
    察舉製作為加強中央集權制統治的工具,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而且不斷完善而成為一項定製,是在漢武帝時期才最後確立的。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這是漢武帝即位之後,第一次以察舉的方式,薦舉了一批賢良方正。
  • 漢武帝彪悍的不解釋人生
    漢武帝一般來說,提到漢武帝劉徹我們都會認為他是一個偉大帝王,一個偉大的開明君主,他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在哪裡呢?董仲舒漢武帝還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做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樓宇烈:「獨尊儒術」恰恰遮蔽了中華文化發展的真正動因
    他認為,自戰國中後期直到魏晉,特別是在有「經學時代」之稱的兩漢時期,儒道的相互融合漸入佳境。以至太史公司馬談不無偏愛地認為,道家是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的至為完善的學派。實際上,西漢儒學意識形態體系的建立離不開對道學體系的借鑑與融貫。自佛教東傳之後,儒佛之間的融合與衝突逐漸成為思想發展主線。儒佛之間就人倫關係、政教關係以及神學理論等問題進行了上千年的爭論與融合。
  • 《史記》:「獨尊」朝代的思想寬容
    我想這是因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了唐代,儒家作為獨大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已經穩固。其他先秦學派沒有機會對社會治理施加其影響,只剩下自己學派的傳承問題了。事實上,有的學派就真的流脈斷絕了,比如主張「兼愛」的墨家和講求邏輯的名家。(墨家其實很講求邏輯學)。司馬談先評陰陽家:「嘗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 為何漢武帝不倡導「守孝三年」的儒禮?是真尊儒,還是假尊儒?
    到了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終於走上了輝煌的文化統治地位,三年之喪想必該成為制度固定延續下來了吧?官員的父母去世,就該離職守孝三年了吧?可是,翻閱歷史,並非如此。漢朝朝廷沒有規定父母去世官員守孝三年的制度,給官員的喪假也就只有幾十天,只夠路途奔波、辦理喪事的時間。
  • 漢武帝最美一首秋詞,才華橫溢,後人推崇備至,卻留下千古之謎
    劉徹,西漢王朝第七位皇帝,一生雄才偉略,政治上加強中央軍權,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上積極用兵,一掃西漢對外羸弱形象。雖然晚年窮兵黷武,狹隘多疑,為西漢的沒落留下了隱患,但是一生的功勳還是為他贏得了漢武帝的封號,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千古帝王。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到了漢武帝時期,有了強大的資本。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禁止諸侯國鑄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思想上獲得統一。漢武帝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徵匈奴,解決邊患。
  • 漢武帝徵戰天下,不僅靠吃父祖老本、賣官鬻爵,還有這一大財源
    ▲漢武帝在歷史上頗有作為作為西漢第5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明君聖主,他在政治上開創察舉制,頒行推恩令,消除了漢初諸侯割據的隱患;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創年號、興太學,大大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漢武帝繼位疑雲:他不是嫡長子,為何會被選為接班人?
    曾有人試圖比較漢武帝和唐太宗的女人的異同點,認為唐太宗的女人大都是智慧型美女加淑女,而漢武帝的女人卻有很多出身倡優,他的皇后衛子夫是歌伎,就是他曾寫文深切悼念的有傾國傾城貌的絕世佳人李夫人,也是出身風塵,不知貴為偉大皇帝的劉徹在個人私生活上是遵循怎樣的法則,按理說以其的出身和權勢,找個身家清白又有才的美麗女人做老婆輕而易舉,為什麼他的後宮卻是如此的"藏汙納垢"
  • 獨尊儒術
    於是一場宴會下來,沒有一個人敢再喧譁吵鬧。劉邦大喜說:「天老爺,我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威風。」立即擢升叔孫通當九卿之一的「奉常」(祭把部長),賞黃金五百斤,門徒們也都一一升官。久處在窮困而又絕望環境中的那些門徒,禁不住大聲歌頌他們的老師:「叔孫通真是聖人。」  從此,皇帝不但跟人民,便是跟最尊貴的大臣,也都被這種儒家最得意的傑作「朝儀」,隔開一段距離。
  • 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個缺點
    在這個評價中,毛主席既肯定了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又對漢武帝晚年頒布「罪己詔」的勇氣和做法讚賞有加。1965年3月,毛主席在與工作人員交談時,又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漢武帝是第一個頒布《罪己詔》的皇帝,這個罪己效應對後世影響是很大的。」另外,就是毛主席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也提到了漢武帝,寫下了「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的詞句。
  • 漢武帝最忌諱的外戚專權,還是成了漢朝衰落的原因
    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對危機時期的西漢政權不利 漢武帝登基之後,經過了文、景二帝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的努力之後,西漢王朝的內部政局已經穩定,特別是經濟實力上來了,人們也就內心沒有什麼不好的想法,整個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