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個缺點

2021-01-10 歷史客棧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漢武帝】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劉徹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歷朝歷代也都對他評價非常高。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他「雄才大略」,曹植也說他「功越百王」,李世民則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近代史學家夏增佑先生也評價道:「武帝時為中國極強之世,故古今稱雄主者,曰秦皇漢武。」並稱他是「百代帝王」,意思是劉徹在世時的功績,不止於對當時朝代的影響,而是影響了後面很多朝代。

毛主席一生熟讀史書,那麼他對漢武帝是如何評價的呢?

1957年的一天,毛主席在與《人民日報》負責人吳冷西談話時說:「高祖之後,史家譽為文景之治,其實,文、景二帝乃守舊之君、無能之輩,所謂『蕭規曹隨』,沒有什麼可稱道的。倒是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在這個評價中,毛主席既肯定了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又對漢武帝晚年頒布「罪己詔」的勇氣和做法讚賞有加。

1965年3月,毛主席在與工作人員交談時,又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漢武帝是第一個頒布《罪己詔》的皇帝,這個罪己效應對後世影響是很大的。」

另外,就是毛主席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也提到了漢武帝,寫下了「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的詞句。這句詞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在歌頌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績,二是也寫出了一點遺憾,就是他們在文採上還略微差了一些。

當然,毛主席在一首詞裡不可能對帝王將相的一生做詳盡的評價,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問題,以藝術化的手法點出來。實際上,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有很多功績,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這也是他晚年下「罪己詔」的原因。

總體上,毛主席對漢武帝還是非常推崇和尊敬的,漢武帝也確實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創造了很多個第一,對後世影響非常大。

首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就從國家層面上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各民族的共同心理追求形成了統一,成為劃時代的歷史事件。

還有,漢武帝第一個建立了太學府,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推出儒學系列教育,培養高級人才,為社會發展積蓄了力量基礎。

另外,漢武帝是第一個拓展疆土的皇帝,在北方,他驅逐匈奴,修築長城;在西面,他派張騫出使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在南面,他滅掉南越國等等,都極大地擴寬了中國的疆土。

毛主席最欣賞的,也正是漢武帝的這種開天闢地的霸氣,這一點,從他喜愛點評的詩歌裡就有體現。

毛主席喜愛讀李賀的詩,除了他喜歡李賀的才氣外,更喜歡他不迷信封建帝王的叛逆意識。

李賀在《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寫道:「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天跡。」在《苦晝短》中寫道:「劉徹藏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在詩中直稱漢武帝為「劉郎、劉徹」。

對此,毛主席就說過:「中國儒家對孔子就是迷信,不敢稱孔丘,李賀就不是這樣,對漢武帝都直稱其名。」

毛主席的意思是,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這麼牛,大家都敬仰他,但李賀對他用這麼直接的稱呼,我是非常贊同和欣賞的。

當然,漢武帝也不是完人,做過不少錯事、荒唐事,毛主席在點評他的時候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

這個「奢侈、黷武、方士之弊」,實際上就是漢武帝的三個最主要的缺點。

當然,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關係。

漢武帝所生的時代,經過了高祖、惠帝以及「文景之治」,完成了大量的原始積累,劉徹小時候就不知道缺錢這個事,當了皇帝後就更不在意這些事了。

後來,漢武帝特別愛巡遊,一年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各地旅遊,元封元年,還率領18萬鐵騎北巡,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國庫財產,也讓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

國家有錢,有好日子享受,當然想多活幾年,於是漢武帝就開始追求長生不老,被一群自稱神仙術士的人包圍著,修建閣臺,親臨東海找神仙,結果都是瞎折騰,不但沒有找到仙人,還差點丟了性命,被一群術士玩弄於股掌。

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就是漢武帝熱衷於用武力解決事情,不服就打,東徵西討,雖然開拓了疆域,但也勞民傷財,造成百姓流離失所。

有一次,漢武帝聽說大宛國有汗血寶馬,便花重金求購,不料,人家不賣,他便派兵徵討,最後打了敗仗,損失了數十萬軍隊,虛耗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

漢朝大學者夏侯勝評價道:「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卒,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

明朝大思想家顧炎武也批評道:「漢武窮兵極遠,逞一時之私心,以啟後世無窮之禍。」

到了晚年時,漢武帝對自己做的這些事情有所悔過,特別是他聽信讒言,不問青紅皂白,下令追殺太子劉據,逼得太子起兵,結果兵敗被殺,其子孫也被誅殺,只有一個倖免活了下來。

皇后衛子夫聽說太子及皇孫被殺,感覺劉徹變得自己都不認識了,抗爭也沒有任何意義,萬念俱灰之下,也跟著自殺了。

漢武帝看到這一切,開始悔悟了,反思這些年來自己的過錯,寫下了「罪己詔」,聲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漢武帝的這份「輪臺罪己詔」,開了歷代帝王公開懺悔的先河,後來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寧宗趙擴、明朝崇禎皇帝、清朝光緒皇帝,也都發過「罪己詔」。

這也算是漢武帝的又一個「發明」。

清朝的袁枚在《詠漢武》中贊道:「親承文景昇平業,開闢唐虞未有天。到底英雄晚能悔,輪臺一詔是神仙。」

總體來說,漢武帝仍然算得上是中國歷代帝王中非常優秀的一位,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漢盛世,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的歷史,因此,毛主席評價道:「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系列】已發表文章——

在歷代皇帝中,毛主席最推崇劉秀,用三個「最」評價他

毛主席評價項羽:為什麼輸給劉邦?因為犯了這三個錯誤

毛主席評價劉邦:他能取得天下,主要因為做好了這兩點

毛主席這樣評價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顛覆了前人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毛主席對4個接班人的評價,只有一個人沒有缺點
    1957年11月,毛主席率團參加蘇聯十月革命40年慶典,期間與赫魯雪夫密談接班人的問題,對劉少奇鄧小平周恩來朱德進行一一點評。「我準備辭去國家主席的職務了。」毛澤東對赫魯雪夫說。3年前,他曾向赫魯雪夫透露過此意,如今再談退意,可見毛是認真的。「有人接班嗎?」
  • 漢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在中國史上誰的綜合影響力更多更大
    漢武帝可以說是第一個基本確定華夏領土的國家。自他開始我們才有了自己的民族主體「漢」族。他給與了這個國家最強盛的時代,也讓這個民族第一次處於最自豪和最強大的和最偉大的強國之林。漢武帝應該是一個偉大的君主,當然也是一個殘暴的皇帝。漢武帝在位的時候,留下的最有影響的事情。
  • 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對待自己的妃子,堪稱無情
    漢武帝劉徹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一改原先對匈奴委曲求和的態度,對匈奴開展反攻,給匈奴沉痛的打擊。對內推行推恩令,徹底消除藩國的威脅。總而言之,漢武帝對歷史的發展,做出很大的影響和貢獻。但是在兒女私情上,漢武帝表現得卻比較絕情,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秦始皇評價越來越高,那麼漢武帝呢?後世總結數個無與倫比
    第三、對匈奴主動出擊,從根本上扭轉了漢代開國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通過三次大舉出擊匈奴,到公元前119年為止,基本解除了自漢高祖以來一直威脅漢朝北方的最大「外患」。 這三件大事全都是因為用人正確而取得的重大成果。
  • 漢武帝劉徹將漢朝帶入盛世,依靠的是雄才大略?還是專橫殘暴?
    直到有一天一位文韜武略的大地出現了,他橫空出世,改變了當時漢朝慵懶昏庸腐敗的氣氛並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漢朝重新成為了一個十分強盛的國家,他的名字就是劉徹,史稱漢武帝據史書記載,劉徹是劉邦的第四代傳人,同時也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他很小的時候,便由於才華出眾被立為皇太子,並確立了他繼承人的地位。
  • 漢武帝雄才大略,卻又薄情寡義,臨終下令,后妃中凡生子女者必死
    」殊不知政績頗豐、評價頗高的漢武帝在感情方面,卻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無論是青梅竹馬的陳阿嬌,還是溫柔賢惠的衛子夫,乃至相見恨晚的鉤弋夫人都沒有一人能夠得以善終。劉徹一生擁有過的女人無數,陳阿嬌只不過是第一個犧牲品,而衛子夫將會成為第二個。
  • 毛主席這樣評價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顛覆了前人的觀點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秦始皇】毛主席一生喜讀歷史,對歷代皇帝也都有過非常經典的評價,歷史客棧就來做一個系列——「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今天先來介紹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而且,在毛主席的眼裡,秦始皇還有三個方面的功績不可磨滅。第一個,就是秦始皇知人善任,善於發現人才,起用李斯、尉繚、王翦等人,最終統一了六國,完成了一個偉大的事業。
  • 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漢武帝劉徹,字彘,中國古代西漢最傑出的帝王,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傑出的君王之一,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疆域,被後人評為光照千秋,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漢武帝像劉徹,是西漢王朝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初時被封為膠東王,後因其兄劉榮被廢,才被立為太子,後來景帝去世,即位為帝。
  • 衛子夫死後,漢武帝有過一丁點的後悔嗎?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下皇長子劉據,便立為皇后。此後,衛子夫一連又生了三位公主。元狩元年(前122年),劉據立為太子。由於劉據是漢武帝29歲才得到的皇子,得到漢武帝十分的寵愛。實際上衛子夫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后。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后是陳阿嬌。陳阿嬌和漢武帝劉徹是青梅竹馬,劉徹曾說:「如果能娶到阿嬌做妻子,我會造一個金屋子給他住。」
  • 漢武帝統治時,修建章宮、建昆明池,相當折騰,為什麼沒有亡國?
    漢武帝是歷史上大有作為的雄主,我個人認為評價漢武帝有兩個君主可以作為參照,一是秦始皇,二是隋煬帝。這三人最起碼有二個共同點,一是頻繁大規模的用兵,二是大興土木,網羅天下美女。秦始皇用兵滅六國,平百越,卻匈奴,漢武帝更是對匈奴頻繁作戰,徵朝鮮,平甌越,通滇黔,出兵西域,隋煬帝則是三徵高麗,這三位君主對外用兵倒都是大作為。
  • 諸葛亮雄才大略,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看看主席怎麼說
    諸葛亮雄才大略,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看看主席怎麼說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雖然說《三國演義》並不是真實歷史的樣子,但是大概方向上還是和歷史相近的,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三國志。但是,如此謀略的諸葛亮為何卻不能帶領著蜀國走到最後呢,對這件事的原因進行猜測在歷史上也是大有人在,並且在中國有這樣一位偉人曾分析過為何諸葛亮不能帶領蜀國勝利。嗯那麼這位偉人是誰呢,這位偉人是怎樣分析的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 毛主席曾高度評價屈原,贊騷體是腐敗統治的匕首
    當然這根毛主席密不可分,毛主席曾高度評價屈原,可以說毛主席是中國研究屈原的第一人,也是最具權威的人。1953年的端午節前後,毛主席向世界和平大會獻上了一副屈原的畫像。大會上評出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名列其中,當然這根毛主席是密不可分的。毛主席對屈原評價道:「屈原不僅是一個天才歌手,更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
  • 漢武帝用其戎馬讓漢皇室不再受匈奴侵擾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漢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帝王之一,李世民評價其「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漢武帝在文化與開拓疆土都有極大的成就,其中最讓人矚目的就是漢武帝打垮了匈奴,平息了匈奴這一心腹大患。漢朝的匈奴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漢太祖劉邦曾經領軍40萬,討伐匈奴,最後卻鎩羽而歸,還險些在喪命白登。在此之後,漢朝就開始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穩定匈奴。
  • 漢朝第一美人結局有多慘?兒女慘死,絕望自盡,漢武帝沒給她平反
    她的母親只是個婢女,跟人私通生下多個孩子,因為沒有父親,大家只能跟著母親姓,衛子夫姐妹都很漂亮,她容貌是最拔尖的,長大後的衛子夫,憑藉美貌和一身才藝被平陽公主看中,收入府中做了歌女
  • 毛主席評價此人:「他很能堅持真理!」
    毛主席一生南徵北戰,見慣了大場面,在革命鬥爭時,即使他被人排擠打壓,依然也能夠堅持真理不動搖,許多歷史人物都有這種珍貴的品質,西漢著名將領趙充國也是其中一位,而且得到了毛主席的讚揚。趙充國將自己的一生獻與沙場,73歲高齡的時候還主動領兵出徵,保衛邊疆,他一生主要的功績便是抗擊匈奴,在西北邊疆,趙充國主張罷兵實行屯田以抵抗外敵騷擾,但是正當他要想上奏時,漢宣帝卻下令趙充國率軍主動出擊,趙充國認為西北邊界線過長,漢軍沒有足夠的兵力防守,更不用說進軍了。
  • 漢武帝晚年荒唐,此事表現最明顯
    漢武帝惱怒異常,把負責看守宮門的人斬了,又命三輔的騎士大搜上林苑,關上長安城門戒嚴,十一天後才解禁。這是個不祥之兆。1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登·基。8年後,漢朝結束韜光養晦,開始興兵徵戰四方。三十年間南徵北戰,大漢天威遠播。如此說來,國家不可謂不強。
  • 雄才大略,行得通與看的明
    雄才大略,這詞語講的是二種能力。雄才即大才,大才即辦大事的能力。能力即執行力,俗話講行的通。大略即遠見,看的清楚明白。大略也稱戰略,俗話講觀大局。雄才大略,有其一者少,有其二者更少。觀史上人傑,可鑑者多。如近代大人物袁世凱,有大才有大權,位至大總統。但大略上不足,終敗於不識大勢,貿然稱帝以致身敗名裂。如近代大人物孫中山,有革命之大略,少馭時之大才。
  • 史稱秦皇漢武,那漢武帝為何能與秦始皇並論?
    古時候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這一點在皇家更是如此,但是漢武帝怎麼能立劉徹為太子,並繼承了皇位呢?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其母王娡在懷孕時,漢景帝尚為太子。王娡為劉啟生下一子三女,在懷著兒子劉徹的時候,夢到一輪太陽進入腹中。
  • 毛主席怎麼評價秦始皇?很多觀點,都顛覆前人的觀點
    那麼,毛主席是怎麼評價秦始皇的呢?毛主席首先認為,秦始皇是一個實幹家,是一個有行動力的人。 毛澤東的秦始皇評價,有不同的側重點。」毛澤東既主張「反對暴秦」,又說「秦始皇是個好皇帝」;既認為秦始皇「耽於泆樂」、「無聊得很」,又提出「焚坑事業待商量」。歸根結底,秦始皇是「一個涵義複雜的政治符號」。
  • 漢武帝為何賣官鬻爵?糟糕的經濟政策,成就了漢武帝的偉業
    此後,漢惠帝、漢文帝和漢景帝三任西漢皇帝,延續了漢高祖對匈奴的這種策略。到了漢武帝登基後,匈奴的軍臣單于,派遣使者要求和親。公元前134年,軍臣單于的使者來到長安,拜見了漢武帝,請求和親。當時主戰派大行令王恢認為,匈奴首鼠兩端,不可再對匈奴軟弱。這番話很合漢武帝的脾氣,他對祖輩通過和親的方式換取和平,打心底裡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