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高度評價屈原,贊騷體是腐敗統治的匕首

2020-12-13 歷史潮河

今天是端午節,說到端午節大家會想到粽子龍舟。當然也應該想到愛國詩人屈原,就是這麼一位愛國詩人不被重用,秦將白起攻破楚都的時候,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1953年,屈原被評為世界名人。當然這根毛主席密不可分,毛主席曾高度評價屈原,可以說毛主席是中國研究屈原的第一人,也是最具權威的人。

1953年的端午節前後,毛主席向世界和平大會獻上了一副屈原的畫像。大會上評出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名列其中,當然這根毛主席是密不可分的。

毛主席對屈原評價道:「屈原不僅是一個天才歌手,更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當時郭沫若深受毛主席的影響,創作了他一生的巨作《屈原》,在國內外獲得了一致好評。

毛主席早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的時候,就對《楚辭》愛不離手。自己對屈原更是讚不絕口,屈原的《離騷》他讀了不下於百遍。同時推薦給所有領導幹部閱讀,希望他們能夠有所感悟。

毛主席曾說:「劉邦為什麼能打敗項羽?因為劉邦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屈原如果繼續當官,他的文章就沒有了。因為丟了官,才有可能接近下層生活,才有可能產生像《離騷》這樣好的文學作品。知識往往是經過困難,經過挫折才得來的。」

毛主席提倡幹部要講真話時,說屈原是敢講真話的人,敢為原則而鬥爭,雖然不得志。

晚年毛主席收集很多關於屈原的資料,自己對《楚辭》一一做了批註。1972年9月27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會見結束時,毛主席將一部裝幀精美的《楚辭集注》(《楚辭》共17篇,以屈原的作品為主)作為禮物贈送給田中角榮首相。

毛主席對屈原開創的騷體也是讚不絕口,他說「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於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遊。宋玉、景差、賈誼、枚乘略遜一籌,然亦甚有可喜之處。」「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是「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遊」,這是毛主席對屈原以及其開創的騷體,進而對屈原精神作出的現代性評價!

為了表達自己對屈原的敬意,毛主席寫了一首《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裡濤。」

也正是毛主席對屈原的推崇,讓愛國詩人屈原能夠被世人所熟知,最後推向全世界。雖然韓國一直說屈原是韓國人,但是這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屈原的世界影響力。

端午節我們要記住屈原,但是同時也不要忘記了把屈原推向世界的毛主席。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為什麼晚年愛讀屈原的詩作?
    毛澤東1913年在湖南讀書求學時就喜愛讀屈原的詩作。從1913年到1976年的六十多年裡,毛澤東對屈原的詩作一直是青睞之至、情有獨鍾,走到哪裡常常把書帶到哪裡,有空就讀。屈原的詩作也是一直伴隨在毛澤東身邊的諸多書籍之一。屈原的詩歌也是毛澤東談詩、品詩、評詩的一個重要話題。
  • 大文豪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是什麼?
    答案:B解析:帝王的鏡子——評價的是《資治通鑑》;這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也就是說,把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這種作用就被形容為了「帝王的鏡子」。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說的是《紅樓夢》這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寫的: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 語文小知識:大文豪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是什麼?
    答案:B解析:帝王的鏡子——評價的是也就是說,把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這種作用就被形容為了「帝王的鏡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評價的是《史記》,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
  • 掛艾吃粽話屈子:讀毛主席《屈原》有感!
    說到艾草,毛主席在他的一首七絕裡面,有提到。「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裡濤。」這首詩是在他讀完《楚辭》後寫成,對於屈原遭遇的同情,對他愛國抱負的讚譽,毛主席毫不掩飾!一腔熱血凝聚於筆端,如一把利刃剖析貴族的腐敗,屈原,不僅是文人,更是戰士。毛主席用類似的比喻形容過另外一個文人,那就是魯迅。「 魯迅……用筆桿子喚醒了中華民族……」用手中的筆,用犀利的文,用不滅的鬥志來激發世人。戰士,也總是這樣,不管身處任何朝代,他們都如同魯迅先生說的那樣: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生與死,英雄無畏!
  • 屈原:中華民族的一根鐵骨
    屈原是戰國後期楚國人,籍貫湖北秭歸,生於公元前340年左右,卒於公元前278年。年輕時的屈原擔任過楚懷王的左徒,伴隨左右,深得器重,參與和執掌楚國 許多重要軍政外交事務,起草憲令,修正法度,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國理政才幹。這一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時期,確立了他事業的高度。屈原人生的另一個高度是他的文學成就。
  • 毛主席對4個接班人的評價,只有一個人沒有缺點
    1957年11月,毛主席率團參加蘇聯十月革命40年慶典,期間與赫魯雪夫密談接班人的問題,對劉少奇鄧小平周恩來朱德進行一一點評。「我準備辭去國家主席的職務了。」毛澤東對赫魯雪夫說。3年前,他曾向赫魯雪夫透露過此意,如今再談退意,可見毛是認真的。「有人接班嗎?」
  • 秋瑾與屈原一樣具有愛國熱情,堪稱千古同調!
    作為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偉大的愛國詩人,秋瑾女士曾作《吊屈原》:"楚懷本孱王,乃同聾與瞽。謗多言難伸,蟲生木自腐。臣心一如豸,市語三成虎。君何喜諂佞? 忠直反遭忤。傷哉九畹蘭! 下與群草伍。臨風自芳媚,又被燻蕕妒。太息屈子原,胡不生於魯?"
  • 永恆的、偉大的屈原
    屈原自幼就喜歡讀書,雖然其為貴族出身,但是屈原自幼在民眾中成長,所以屈原非常同情普通平民的生活,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公元前321年屈原巧妙的利用戰術,機智的帶領平裡的百姓擊退秦軍,展現了他的非凡才能。
  • 讓屈原的愛國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韶關市朗誦協會朋友告訴我,在端午節朗誦會上朗誦我寫的《天問》一詩,讓我回憶起在屈原故裡參觀時的點點滴滴。這首詩是我在參觀了屈子祠後有感而作的,作為一名喜歡寫詩的人,沒有到過屈子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到屈子祠,到汩羅江,去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汩羅江邊吟詠《離騷》、《天問》、《九歌》,這是對屈原的最好懷念。  彈指又是端午時,湞武兩江又聞龍舟聲。
  • 毛主席這樣評價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顛覆了前人的觀點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秦始皇】毛主席一生喜讀歷史,對歷代皇帝也都有過非常經典的評價,歷史客棧就來做一個系列——「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今天先來介紹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毛主席對秦始皇就非常推崇,曾經高度評價說:「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毛主席之所以推崇秦始皇,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1964年6月24日,毛主席在接見外賓時說:「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
  • 朱熹如何評價屈原之「忠」?
    這是朱熹從志行、教化和效果三個層面對屈原及《楚辭》的一個系統評價,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分析,從而發掘出所要闡發的屈原「忠君愛國之誠心」此一「大義」,以期「增夫三綱五典之重」。  朱熹認為屈原的思想和行為「過於中庸」,這是對過去班固、顏之推等人對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等評價的概括。對此朱熹也承認其「不可以為法」。但同時他又說:「屈原之忠,忠而過者也。屈原之過,過於忠者也。
  • 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個缺點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劉徹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歷朝歷代也都對他評價非常高。班固在《漢書》中評價他「雄才大略」,曹植也說他「功越百王」,李世民則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近代史學家夏增佑先生也評價道:「武帝時為中國極強之世,故古今稱雄主者,曰秦皇漢武。」
  • 屈原一個贏在起跑線上,政治上不得志和文學成就其身後名的貴族
    馬上就端午節了,大家都知道端午的由來-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個用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來表達對於自己國家的忠貞。從出生上看屈原絕對是一個含著金湯匙降生的孩子,有顯赫的家族還有吉祥的生辰八字,怎麼看都是一個妥妥地贏在起跑線的人。
  • 古耜:魯迅怎樣讀屈原
    魯迅的同鄉摯友許壽裳,曾寫過《屈原和魯迅》一文。譬如,魯迅是文學史家,在文學史研究上頗費心力而又每見卓識,他的《漢文學史綱要·屈原及宋玉》,在談及屈原時,就曾留下了相當精闢的解讀: 戰國之世,言道術既有莊周之蔑詩禮,貴虛無,尤以文辭,陵轢諸子。在韻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採,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
  •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很多生僻字卻常被後世引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詩句,這些詩句都出自戰國屈原的《離騷》。《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
    例如,戈林就曾將一處國家森林無償饋送施佩爾私人所有。上行下效,權貴們的驕奢淫逸、中飽私囊擴展至下層,尤其表現在佔領國和集中營的下層管理人腐敗現象。   希特勒本人曾發布「關於領導幹部的生活方式」,要求高官削減公務消費,但他本人對反腐並無興趣,他最關心的是追隨者是否忠誠,因而下令法庭不應當「根據正式法律的觀點,而是應當遵照黨的運動的政治需求」進行裁決。在納粹看來,假如腐敗者有「結黨營私」或「非組織關係聯繫」,那罪名就比經濟上的腐敗還要嚴重。
  • 屈原:吾將上下而求索 愛國主義詩人(續)
    屈原大約在公元前278年,屈原年老體衰,眼見楚國的政治日益腐敗,秦國滅楚的時日已經來臨,他既不能為拯救危亡的祖國出力,也不忍見楚國的滅亡,於是他懷著極度的憤慨和怨恨,寫下了絕命詩《舊曆的五月初五,屈原投在長沙附近的泊羅江自沉而死。他以死向腐敗的皇室貴族的腐朽勢力提出抗議,表現了他誓死不變的高尚節操,表現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屈雖然含恨九泉,可他的英名卻永垂青史,至今淚羅江兩岸還流傳著古老的悼歌:「大水茫茫,眼淚汪汪。淹死懷王,莫淹忠良。屈原忠良,朝拜頂香。懷王餓死,仁義天長。
  • 毛主席評價此人:「他很能堅持真理!」
    毛主席一生南徵北戰,見慣了大場面,在革命鬥爭時,即使他被人排擠打壓,依然也能夠堅持真理不動搖,許多歷史人物都有這種珍貴的品質,西漢著名將領趙充國也是其中一位,而且得到了毛主席的讚揚。在趙充國的堅持下,漢宣帝開始召集大臣商討,一開始贊成他的很少,後來趙充國不斷上書,最終大臣們也都心悅誠服了,對此毛主席評價道:「這個人很能堅持真理,他主張在西北設屯田軍,最初贊成者中有十之一二,他因堅持真理,後來得到勝利,真理的貫徹總要有一個過程,但要堅持!」
  •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西遊記》
    第一章:新臺門的人物:仕途坎坷的祖父原文:晚晴政治腐敗,官場的狀況也就必然匪夷所思,周福清案即為一例。被判決「斬監候」的周福清被羈押在杭州監獄。筆記:封建王朝政治的腐敗越是到晚期就越發猖狂,就算是統治階層想要力挽狂瀾,但早已積重難返。清朝末年,科場行賄早已司空見慣。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一次浙江鄉試中,卻因官員內鬥不和,成為了犧牲品,被光緒皇帝判為「斬監候,秋後處決」,也就是判了個死刑,緩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