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如何變身抗震神器?可隔離地震約80%能量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航天技術如何變身「抗震神器」

  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與火箭發動機的柔性噴管很接近,要有足夠的支撐力扛起上面的建築;在抗拉力上又要具備彈性,而不至於被拉斷。通過這樣的技術,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隔離,減少地震對上層建築的破壞

隔震支座施工安裝現場。受訪者供圖

  文/陳立

  9月16日,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6公裡。這是今年繼九寨溝7.0級地震和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6.6級地震後,中國發生的又一次較大震級的地震。

  中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損失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在地震精確預測仍是世界難題的情況下,有沒有有效的方法來減少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呢?近日,一種在網上被稱為「抗震神器」的設備似乎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實際上,它是在航天技術加快軍轉民的背景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41所研發的減隔震產品。

  靈感來自火箭發動機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震中蘆山縣龍門鄉99%以上房屋垮塌,重慶及陝西寶雞、漢中、安康等地均有較強震感。

  在西安,吳新華密切關注著蘆山地震的動向。一則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援建的蘆山縣醫院在強震中「毫髮未損」,網友稱其「樓堅強」,因為這棟建築物有防震設計,加入了一種隔震墊。

  吳新華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返聘的老專家,他突然意識到,航天科技或許能幫普通民眾幹一件大事。第二天,吳新華就跑到單位找領導提出了一個想法:能否依託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柔性擺動技術,研發減隔震產品,以減少和阻隔地震波對建築物的影響。「吳老當時已是退休狀態,完全可以不管這些事。可是,他們這代人總是心繫國家,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提起事情的原委,41所設計師裴少帥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41所固體火箭發動機首席專家尤軍峰解釋說,傳統的抗震技術是把建築物上部結構與基礎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其實就是把房子蓋得更結實,用更粗的鋼筋、更多的混凝土澆注,但這樣抗震的效果並不理想。而如果在建築的上部結構與地基之間增加隔震層、安裝橡膠隔震支座,就能起到與地面「軟連接」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技術,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隔離,減少地震對上層建築的破壞。

  四院主要承擔我國運載火箭、戰略戰術飛彈、衛星、載人飛船等航天產品固體發動機的研製、生產和試驗任務。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與火箭的柔性噴管很接近,要有足夠的支撐力扛起上面的建築;在抗拉力上又要具備彈性,而不至於被拉斷。

  於是,四院41所利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柔性擺動技術和工藝,歷經兩年多,研製出疊層橡膠隔震支座。它是由一層鋼板、一層橡膠,層層交錯疊合起來,並經過特殊工藝將橡膠與鋼板牢固地粘結在一起。這樣的結構,具有大的豎向剛度和豎向承載力,足夠支撐龐大建築物的荷重,安全係數一般可達10以上;同時,又具有很小的水平剛度和足夠大的水平變形能力,保證建築物的振動周期延長2~3秒或3秒以上,從而能夠避免同頻共振帶來的破壞。

  此外,支座具備恰當的阻尼和穩定的彈性復位功能,兼具耐久性和抗疲勞性能,適用於新型橋梁和房屋建築。

  「我們的產品已經通過了華中科技大學的型檢。」裴少帥介紹說,該所已投放到市場的建築,用疊層橡膠隔震支座水平極限剪切應變(物體產生的相對形變量)達450%,大於國標的要求,使用年限超過60年。「這個指標已經達到了日本同行的水平。」

  無論是對新建的還是已有的建築物,這種支座的安裝施工都不複雜。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實驗小學擁有嶄新的高標準教學樓,每一棟教學樓下面都安置了這種隔震支座。打開教學樓的一處通風口,下到建築的底部。隔震支座每6米一個,呈網狀分布,在這個地下空間有30個,支撐著整棟教學樓。

  從提出設想到如今在社會上引起關注,裴少帥和同事們在為這項技術苦心付出了好幾年。他表示,「我們研發的減震、隔震產品使用效果很不錯,技術應用比較成熟。」

粘滯阻尼器。受訪者供圖

  抗震不只靠「神器」

  41所的減隔震產品經央視報導後,「抗震神器」的名頭很快就藉助網際網路傳開了。但裴少帥表示,這種產品並非中國首創。

  日本是地震多發國,世界上20%以上的地震都發生在該國。因此,建築結構的抗震性在日本很早就受到了重視,此類結構在功能上又分為抗震、減震、隔震三種。裴少帥說,目前在網上被津津樂道的「抗震神器」其實屬於減震、隔震的範疇。

  地震的能量經過基礎傳輸到上部結構,使結構發生振動和變形,一旦受力超過其結構強度時,便會發生破壞甚至倒塌。所謂抗震結構,就是在中小地震發生時,利用柱、梁、剪力牆的承載力抵禦地震。這種結構在形式上大致分為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作為一種傳統的抗震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把房子蓋得更結實,用更粗的鋼筋、更多的混凝土澆注。

  減震結構是通過在抗震結構的建築物內設置阻尼器來抑制震動,以減輕柱、梁等主要結構構件的損傷。針對大地震設計的阻尼器,多採用安裝減震器的方法。

  隔震結構則在建築物的基礎部位或中間層設置隔震層(構件),它不用改變原建築的設計方案,就能抑制地震力引起的橫向震動,並使建築物的晃動頻率放緩。隔震層的豎向承載力大,但水平方向柔軟,能有效地降低地震引起的建築物上部結構加速度反應而導致的變形,從而減小地震對建築的破壞。

  減震和隔震體系,能實現建築結構自身、非結構構件和建築物內部設施的三重保護,使得震後建築物無需修復,可繼續使用。航天四院的技術人員介紹說,「隔震與不隔震,地震反應差4到8倍。」

  隔震技術在國外發展較快,在大型公共建築和軍事建築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紐西蘭、日本和美國,其技術研究開展較早,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生產能力也較強。

  日本著名的「三井之家」技術中心給出的數據是:目前在日本新建的6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中,90%都採用了各種的隔震、減震部件,來實現建築的抗震性能。在新建的兩三層普通民居中,也有40%~50%採用了隔震、減震部件。此外,還有一些既有建築也加裝了隔震、減震部件。

  全國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審查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防災抗震技術中心副主任曾德民說,這些隔震、減震部件,通常具有四種機能:具有不把地震的搖動傳給建築的「絕緣機能」;具有受到地震搖動也能維持穩定來支撐建築物重量的「支撐機能」;具有削弱地震搖動幅度的「衰減機能」;具有地震後讓建築物恢復到原位的「恢復機能」。

  中國建築研究院註冊結構工程師王瑋在一篇論文中介紹,日本三井不動產公司在東京都杉並區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結構公寓,建築物的外圍使用了高強度16積層橡膠,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在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時,這種保護裝置能使建築物的受力減少一半。

  此外,日本建築在選材上也格外講究。比如,在歐洲、中國經常被當作主要建築材料的磚瓦,現在在日本建築上幾乎已經找不到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牆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55層、高185米,有日本最高公寓樓之稱的埼玉縣川口公寓,就採用了與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相同的建築材料——168根混凝土填注鋼管(CFT)。這種鋼管的直徑最大可達800毫米,厚度達40毫米,管芯中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的強度高3倍的特種混凝土。

  不斷完善的建築法律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次日本發生特大地震後,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進行建築抗震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築基準法》的修改意見。」上海世博會日本產業館建築製作人寺崎由起曾表示,日本建築師在設計建築時,會嚴格依照《建築基準法》的抗震要求,而且這部法律每幾年就會重新修訂一次。

  發展中的減隔震設備

  航天四院41所以固體火箭發動機柔性噴管技術為基礎,研製出建築用橡膠隔震支座、減震阻尼器等產品,在此基礎上,又先後研製出適用於大型設備或儀器的減隔震產品。在41所進入這個市場之前,國內企業也擁有同類產品,但質量控制、設計、材料、工藝等水平,都與國外同行差距較大。

  裴少帥在前期調研時發現,國內企業甚至沒有完全掌握設計大尺寸產品的技術,產品合格率也不高,影響了這些產品的推廣應用。「一拿國外標準對比,國內基本上就沒有企業能達到了,這也堅定了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41所有豐富的航天產品研發技術儲備。幾年來,研發團隊的設計師都是「兼職」狀態,一手負責航天型號的設計工作,一手研發減隔震產品。他們先是通過自身的研製、生產能力,確保設計和工藝達到國外標準。待條件逐漸成熟後,為解決自身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從2016年開始開始尋找民企進行合作。

  為了找到合適的生產夥伴,他們跑遍了衡水、株洲、西安等地的相關企業,最遠還去過雲南。然而,很多企業面對他們提出的生產標準直搖頭,要麼表示做不到,要麼認為不划算。

  起初找到一家業內信譽度很高的企業,前期合作比較順利。但在建築用疊層橡膠隔震支座中,橡膠和鋼板要粘結起來,但檢驗時發現,鋼板在加壓硫化環境下變形非常大,鋼板的不平度超過了41所提出的標準兩倍。原來,這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節省了一道熱處理工序,鋼板沒有釋放應力。「如果在常溫環境下檢測是沒問題的,然而,生產者認為那道工序沒有必要,也耗費成本。」

  尋遍大半個中國後,最終還是在西安找到一家民企並順利達成合作。除了商業訴求,大家也希望能通過努力,改變國內產品性能普遍落後的現狀。裴少帥認為,產品設計理念都是國外現成的,國內產品水平不高主要還是因為工程應用能力差,而航天企業在這方面會強一些。

  隔震支座的設計壽命是60~70年,這個結果是以材料在惡劣自然環境下加速老化為前提計算出來的。但實際上,41所在超強抗老化高性能橡膠、高強度粘接劑等方面做了更深入的研究,還對產品材料外表面做了防止老化、黴變、腐蝕的處理,所以一般情況下,正常使用壽命應該是大於設計壽命的。「這和天上飛的衛星經常能超期服役是一個道理。」

  除了需要在整體上幫助建築物減隔震,房屋內的精密儀器設備、重要文物也可以通過減隔震支座得到重點保護。「四川連續發生的幾次地震,對文物的破壞就很嚴重,博物館也是需要重點保護的對象。」裴少帥說。

  一旦出現極端條件,連隔震支座都無法避免的大變形和位移怎麼辦?尤軍峰表示,一方面,他們將研發一種配合支座使用的裝置,以應付更大的荷重和衝擊;另一方面,還將通過航天仿真技術來優化、改進現有的隔震結構。

  目前市場上的減隔震產品主要都是應用於二維層面的地震中,因為地震波最厲害的就是橫波,地面是橫向擺動。國內外業界還在研製、測試三維空間的減隔震系統,可應對海上的橫向和縱向擺動。41所也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中國的隔震技術起步較晚,但目前已建有隔震建築3000多幢,比2005 年統計數量翻了一番。其中,雲南省的隔震建築面積約佔全國的一半左右。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文指出,從2014年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應有序推進減隔震技術的應用,確保工程質量。隨後,甘肅、新疆、青海等地震高烈度地區對使用減隔震技術做了強制規定——凡是位於抗震設防烈度8度及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地區及地震災後重建的4至12層學校教學樓、學生宿舍、醫院醫療用房、幼兒園、機場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築,必須採用基礎隔震技術進行設計。

  在中國,減隔震設備未來還會在公路、橋梁、船舶和核電設施等領域派上更大的用場。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西安航天科技四院造出「抗震神器」 可隔離80%能量
    地震時,建築物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加強建築物抗震,對板塊活躍地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日前,航天科技四院41所經過兩年多的研究,成功研發了一款「抗震神器」——疊層橡膠隔震支座。
  • 能源局要求制定氫能發展規劃;航天工程投資2億推進氫技術產業化
    1、航天工程擬2億元參與設立氫能公司,推進航天氫技術產業化昨日晚間,航天工程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關聯方及非關聯方共同投資設立航天氫能有限公司。氫能公司註冊資本10.6億元,各股東方均以現金出資。其中,國創新能源基金出資2.2億元,佔比約20.75%;公司出資2億元,佔比約18.87%。氫能公司擬充分發揮航天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優勢及各股東資源優勢,深入推進航天氫技術產業化。
  • 俯衝帶大地震規律:能量頻率與深度呈正相關性
    進入21世紀的10多年,地球上發生了20多次震級超過8級的大地震,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的俯衝帶附近。有些俯衝帶大地震導致海溝附近的海底發生超過10米甚至幾十米的移動,從而引發大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球上發生的大地震大部分都是俯衝帶逆衝大地震,它們的破裂規律是否真「有跡可循」?
  • 汶川地震能量相當於2萬顆長崎原子彈同時爆炸
    因為芮氏規模並不像攝氏度這樣是等分性的指標(即芮氏規模不是線性單位而是對數單位),因此每兩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也相差巨大。根據裡克特在1953年提出的公式計算,每一級地震釋放的能量都是次一級地震的31.7倍。這意味著,芮氏規模每高出0.1級,就會多釋放出0.412倍的能量。舉例來說,7.9級地震釋放的能量是7.8級地震的1.412倍。
  • 國內首個抗震防災專業科教館落戶泰州 可體驗真實地震場景
    該館圍繞抗震模擬體驗、地震避險訓練、逃生演練、房屋抗震設防和減隔震新技術等內容,綜合利用實物模型、平面、立體展示、媒體播放及360°三維全息投影技術、4D立體電影、動感地面、仿真布景、虛幻捕捉、模擬遊戲等高新技術手段,讓觀眾體驗真實地震情況,了解抗震設防技術,掌握救助逃生方式。
  • 臺灣5.8級地震有大樓龜裂 臺專家:釋放的能量相當於5.6顆原子彈
    圖源:臺媒海外網12月10日電 10日21時19分,臺灣宜蘭縣海域(北緯24.74度,東經121.99度)發生5.8級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地震造成臺北震感強烈,全島震感明顯,福建福州、廈門、泉州等地亦有明顯震感。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地震發生後,島內警報大響。臺灣地震專家、氣象部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系歐亞大陸板塊底下的運動,雖然地震深度較深,但所釋放的規模,約為5.6顆原子彈。不過他同時指出,這幾年因為釋放能量較少,適度能量釋放有助於臺灣地區。
  • 甲烷將稱霸商業航天!九州雲箭「凌雲」發動機技術如何脫穎而出?
    與以往火藥點火器的傳統點火方式相比,火炬電點火方式具有適應發動機多次(通常可達幾十次)起動的技術優勢,是研製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之一,代表了火箭發動機點火領域技術發展趨勢,如歐洲新一代運載火箭阿里安 6 VINCI 發動機、著名商業航天公司 SpaceX 正在研製的「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以及 Blue Origin 公司的 BE-4 液氧甲烷發動機均採用了火炬式電點火系統
  • 軍工央企航天系統公司「硬核」技術助力疫情防控
    中新網2月20日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信息技術被普遍應用於疫情防控並在其中發揮威力。軍工央企中國航天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持有多項「硬核」技術,為各方面提供了多種信息化產品,助力疫情防控,受到各方肯定。據悉,這些遠程醫療會診車曾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抗震救災工作中,發揮過突出作用。航天泰坦公司承建「貴陽市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系統」空間信息技術有效服務疫源疫病監控加強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組成。
  • 隔離解除,約80名外交官及家屬離開朝鮮
    經過一個多月隔離,法國、德國等多國外交官9日獲準離開朝鮮,乘坐包機飛往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據朝鮮《勞動新聞》9日報導,朝鮮正嚴格按照規定解除部分人員的隔離措施,已向各地區和各單位下達通知,要求解除「2級危險人員」(與入境者接觸的人員)、外國人員及與外國人員接觸者的隔離措施。
  • 九寨溝地震釋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2008年發生5級及以上地震43起,佔67.2%;其次是2013年,發生5級及以上地震7起,佔11%。受災地區多集中在汶川縣、青川縣、蘆山縣等縣市。地震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震級越高,釋放出的能量越多,造成的傷亡損失也越大。但數字是冷冰冰的,震級和釋放的能量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
  • 臺灣南投6.7級地震 能量超過2顆原子彈
    原標題:臺灣南投6.7級地震 能量超過2顆原子彈 已致2人遇難,21人受傷,1人失蹤;暫無大陸遊客傷亡報告,北京時間2日13時43分,臺灣南投縣發生6.7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3.9度、東經120.9度,震源深度9公裡。
  • 小小航天迷喊話航天工程師:長大後,我要成為你!
    「中國航天日」,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組織多個小分隊,奔赴溫江、樂山多地,走進校園近距離為孩子們上了一堂航天課。就在這時,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系統工程研究所工程師李毅登場,拿出一組模型擺在桌面上,正式上課。「這是什麼?」他高舉模型,大喊一聲。成功聚焦小朋友們的注意力後,他開始娓娓道來,藉助模型現場還原起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升空、「牽手」、返回全過程。
  • 臺南投6小時內8起地震 氣象部門稱屬正常能量釋放
    臺南投6小時內8起地震 氣象部門稱屬正常能量釋放 2009年11月06日 07:0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死神VS火影》藍染變身教程 藍染如何變身
    導 讀 死神VS火影藍染變身攻略是遊戲變身玩法,玩家們將知道藍染如何進入變身形態哦,那麼死神VS火影藍染怎麼變身
  • 15級地震究竟有多可怕?科學家:釋放的能量是汶川地震的32億倍
    還記得2008年發生在我國汶川的地震嗎?那場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蹤,還有數十萬人受傷,而這還僅僅只是8級地震的威力,若是地球上爆發了15級大地震,將會對地球和生態萬物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打擊呢?
  • 最近地震頻發,世界歷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在中國
    此次地震十分強烈,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給人口密集的唐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2、海原地震1920年13月16日20時05分53秒,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了8.6級大地震,地震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幾分鐘,。地震的有感範圍遠達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
  • 唐山地震消息匯總,專家:不用擔心,是一次正常的能量釋放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唐山市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時至今日,唐山市再次發生地震,引起各界關注。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7時02分、7時26分分別發生2.2級、2.0級餘震。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這支地震地磁測量隊由安徽省地震局地震工程院的專家和技術骨幹組成,具有精湛野外觀測技術和豐富現場工作經驗。此次出徵四川,測量隊將承擔對汶川縣以南東西500公裡、南北700公裡區域的地震地磁測量工作,負責收集珍貴的第一手地震現場資料,捕捉此次地震在該區域引起的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地球磁場方面的變化,為下一步的地震科學研究提供地球物理場背景等基礎資料。
  • 臺灣發生5.8級地震,今年四級以上地震達45次
    12月10日21時19分,臺灣宜蘭縣海域(北緯24.74度,東經121.99度)發生5.8級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地震造成臺北震感強烈,全島震感明顯,福建福州、廈門、泉州等地亦有明顯震感。臺專家稱地震釋放能量相當於5.6顆原子彈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臺灣這次發生的5.8級地震,震中位於宜蘭縣海域,距臺灣島15公裡,距臺北市57公裡。
  • 太空經濟時代 東方紅助力航天生物技術民用新發展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航天技術成果得以向民用轉化,「航天技術應用」成為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主題為「中國航天聚焦軍民融合發展」的第八期錢學森論壇上透露,我國航天領域已經有2000多項技術轉為民用。「高大上」的航天技術,正越來越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