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衝帶大地震規律:能量頻率與深度呈正相關性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俯衝帶大地震規律:能量頻率與深度呈正相關性

  地震預警之所以困難,很大原因是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而只有對其發生規律有足夠的認識,人類才能有效應對這一自然災害。

  進入21世紀的10多年,地球上發生了20多次震級超過8級的大地震,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的俯衝帶附近。有些俯衝帶大地震導致海溝附近的海底發生超過10米甚至幾十米的移動,從而引發大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球上發生的大地震大部分都是俯衝帶逆衝大地震,它們的破裂規律是否真「有跡可循」?

  近日,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的姚華建教授及其美國的合作者,採用了一種先進的「壓縮感知」的算法,系統地研究了21世紀發生的4個震級最大(均超過8.5級)的俯衝帶逆衝大地震。

  經分析,研究者驚喜地發現,這些大地震破裂過程中釋放的不同頻率的能量,隨深度存在明顯變化的關係,即低頻能量的釋放主要位於俯衝板塊的較淺部,但高頻能量的釋放主要來源於俯衝板塊的較深部。

  這一發現意義何在?姚華建說,研究俯衝帶大地震破裂過程中不同頻率能量釋放的位置對於我們了解地震破裂所引起的斷層移動量大小的空間分布較為重要。比如,一些大海嘯地震,通常是由於俯衝板塊的淺部發生了大範圍的破裂和移動,同時對應著大量的低頻能量的釋放。因而,研究對於認識海嘯地震的發生和預警有著積極的作用。

  該研究還系統分析了這些大地震能量輻射與地震破裂所引發的斷層滑移量及早期餘震空間分布的關係。姚華建說,之前雖然有研究對比過大地震能量釋放與斷層滑移量之間的關係,但傳統的方法並不能很好地確定較低頻能量的空間分布,而且也沒有系統比較主震之後早期餘震與地震破裂時不同頻率能量釋放及斷層移動量之間的空間分布關係。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影響人們對地震破裂規律的準確認識,因而該項研究具有首創性。

  研究發現,深度不等的俯衝板塊,會釋放不同頻率的能量,所在區域發生地震的概率也不同。進一步分析則得出,大地震低頻能量(如小於0.1赫茲)釋放的俯衝板塊淺部區域(約小於15公裡深度)通常伴隨著很大的斷層移動量和較少的早期餘震。淺部大的斷層移動可以導致海底發生大的錯動,是大地震所引發海嘯的主要區域;約在15—35公裡深度的俯衝板塊區域,主要釋放中高頻率的能量(如0.1到0.4赫茲),同時伴隨著較大的斷層移動量,餘震也主要集中在該區域;深度約在35—45公裡範圍的俯衝板塊較深部位,是高頻能量(如高於0.4赫茲)釋放的主要區域,在地震破裂中移動量一般較小,一般難以產生大的地震。

  姚華建說,俯衝帶大地震發震的震中,一般位於俯衝板塊15—35公裡的深度位置,該深度範圍是俯衝帶大地震孕育的主要區域。大地震在震中斷層區域發生初始破裂後會朝各個方向傳播並釋放出大量的不同頻率地震波能量,有的破裂能到達淺部,從而引發海嘯。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3月19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業內專家評論,該項研究揭示了俯衝帶大地震破裂的規律,有助於我們認識地震破裂的機理。而要取得有效的地震和海嘯預警作用,還需要科學家進一步的研究,弄清背後的機制。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發現(研究全譯文):俯衝沉積物的熔融與俯衝帶的地球物理圖像一致
    Cascadia 和 Kyushu俯衝帶的模擬表明,沉積物熔融的產物與大地電磁觀測結果密切相關。俯衝沉積物的熔融也可以解釋富鉀火山巖的形成,這些富鉀火山巖在板塊回滾事件中在金雲母輝石熔融時產生。這一過程也可能有助於約束俯衝帶地震活動性模型。
  • 黑龍江林口縣地震無明顯震感原因 深源地震是什麼資料介紹
    震源深度超過300公裡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到2014年為止,已知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是720公裡。深源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4%,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地震總釋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於太平洋一帶的深海溝附近。
  • 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什麼? 地震安全知識資料
    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 Agard—俯衝板塊界面:巖石記錄與應力耦合
    雖然本質上很弱以適應地幔對流數百萬年來,強大的機械「耦合」在這些板塊,導致(i)人類時代反覆發生的大地震規模(在蘇門答臘,智利,日本)和(ii)偶然的返回,在百萬年尺度,板塊碎片沿俯衝變質高壓低溫(HP-LT)條件。
  • 馬裡亞納海溝地震活動帶初探
    沿著這條構造帶,火山和地震密布,深源地震震中從塞班島至我國東北吉林省延吉地區呈一條直線分布,最大震源深度可達685km(1962年3月7日,19.2°N、馬裡亞納海溝地震帶的深源地震年能量釋放單值曲線(Lg(ΣE))明顯高於中深源地震,說明深源地震才是該帶的地震活動主體。
  •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 【字體:大 中 小】 出露於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的榴輝巖記錄了俯衝帶內的重要信息,重建巖石的P-T軌跡有助於理解俯衝洋殼的溫壓歷史、變質演化及大地構造過程。探究多期變質作用背後隱藏的俯衝帶深部過程對深入理解俯衝帶性質和區域構造演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 地震那些事,這些關於地震的知識你應該知道,請收好
    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是地震能量積聚和釋放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做震中。與震中距離相等的各點的連線叫做等震線。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震源深度小於70千米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
  • 10年前發生地震帶上的災難摧毀一切,哪些省份不在地震帶上?
    事實上,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這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的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全球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是地殼運動釋放能量的自然現象,它多發於板塊運動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在這當中,大家熟知的「唐山大地震」就發生在華北地震帶上,這也是全國範圍內最受人關注的地震帶之一,因為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若是發生強烈地震,帶來的破壞和災難將極為嚴重。
  • 近年來地震頻發,根源是否是高層房屋太集中,地殼運行規律變了?
    而相同的時間,要說對地震最有發言權的人除了地震學家,應該就是廣大四川人民了,因為我們不僅經歷了大地震,更是小震不斷。地震的自然發生頻率是多久一次?如果有人注意過「地震」這個詞的基本釋義,對於它的基本解讀並不是自然災害,而是自然現象。
  • 地震帶甦醒?美國震完印尼震,都是大地震!和厄爾尼諾有關嗎
    這兩天,接二連三的地震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熱點話題,比如我國四川宜賓連日來發生多次地震,讓不少四川人驚魂未定;而7月5日-7月6日,美國加州南部地區連續出現兩次6級以上地震,最大地震為6.9級,並且自7月4日以來已經發生了大小地震4700餘次,而在5日大地震過後的一小時內,當地還發生了
  • Nature:俯衝的碳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圖1 地球深部碳循環可以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I)俯衝帶碳的沉澱,包括碳酸鹽沉積物、碳酸鹽蝕變洋殼、碳酸鹽蛇紋巖以及有機碳; (II) 俯衝帶碳的運移,包括碳在弧下深度通過混雜巖的底闢作用、變質作用脫碳、板塊頂部的熔融作用等,以及剩餘碳進入深部地幔; (III)碳在島弧,離散邊界等將碳排出到地表(據Plank and Manning, 2019修改)
  • 日本又發生地震和火山噴發了,為什麼日本這麼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2019年10月12日,日本遭受各類自然災害輪番襲擊,首先日本有記錄以來最強颱風「海貝思」登陸日本東部地區,其次日本千葉縣又發生了5.7級的地震,最後日本鹿兒島縣櫻島的南嶽山火山也發生了噴發活動。地震和火山噴發都屬於地質災害,是由於板塊運動而形成的,火山活動和地震多發生在板塊的邊界處,特別是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更是火山和地震頻發的區域。從全球來看,總共有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兩大火山地震帶,而日本就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中。
  • 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
    地質地貌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化過程中,由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其中地震災害是地質地貌災害的主要類型之一,地震是由於地殼內部快速釋放能量而形成的震動,從而產生縱波和橫波兩種地震波的現象。
  • 今晨唐山古冶區地震三連擊,為何唐山多地震,遇到地震該怎麼做?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7月12日6時38分45秒,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在10公裡,震感比較明顯;7時2分45秒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裡;7時26分50秒發生2.0級地震,震源深度在12公裡。
  • 科學家們提出新的「測量地震」方法,地震大小存在區域性?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科學中,目前地震的測量方法十分的單一,都是在每次的地震爆發之後,基本的儀器才可能真正的發覺到,根據科學最新研究報告稱,一種可應用於大地震的地震能量釋放新測量方式被開發出來,它提供了一種地震斷裂複雜度的測量方法,可以更好地捕獲可能具有相似大小的事件沿斷層滑動的量和持續時間的變化。
  • 中國地震局:臺灣花蓮地震對東南沿海地震活動無顯著影響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今天(4月18日)13時1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02度,東經121.65度)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今天下午17時許,記者從中國地震局獲悉,此次地震與2018年2月6日臺灣花蓮海域6.5級震群震中基本重合。
  • 5個月地震13次,近些年松原為什麼總地震?
    昨夜的地震讓許多東北的朋友陷入了不眠之夜,許多人抱著個被子就跑出去,在街頭露宿一頁。而根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8日1時50分,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目前為止,歷史上松原最大地震是2013年11月23日6時04分發生的5.8級。但各種大小的微型地震數不勝數。2017年11月22日16時18分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交界(北緯44.7度,東經124.1度)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 花蓮4.5級地震怎麼回事?花蓮4.5級地震震感強嗎 花蓮為什麼經常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自動測定,23日14時12分在臺灣花蓮縣附近(北緯24.02度,東經121.57度)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花蓮:臺灣面積第一大縣 地震多發花蓮被稱為「濱海之城」,東邊以海岸山脈濱臨太平洋,西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南端與臺東縣的池上鄉與長濱鄉交壤,北邊以大濁水溪與宜蘭縣南澳鄉接鄰,是臺灣面積第一大縣
  • 中國哪些地區更容易地震?
    而這一帶小地震更多,比如今年2月,新疆于田7.3級地震,就發生在阿爾金斷裂的西端,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在玉樹-甘孜斷裂上。另外,在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麓和河西走廊,人口稠密,歷史上也曾發生多次大地震,比如1932年酒泉昌馬7.6級地震,約7萬人遇難,1927年武威古浪縣,發生8級大地震,死亡4萬多人。青藏高原向東緩緩衝去,造就了南北地震帶。
  • 九寨溝地震釋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地震,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揪心的自然災害了。而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的中國,在板塊活動的作用下,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是世界上震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大部分省份都遭遇過地震災害,其中又以四川地區受害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