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俯衝的碳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2020-12-2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沿報導】Nature:俯衝的碳

對於人類而言,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碳循環影響著大氣-海洋-生物甚至固體地球各圈層以及人類的生命。另一方面,碳是一個容易跨越多圈層遷移的元素。地球上90%以上的碳深埋於地球內部,超過2/3的碳可能存在於地球內核。大氣中的CO2被海水溶解並沉澱進入沉積物、大洋地殼和橄欖巖地幔中,同時深部地幔的巖漿作用通過島弧火山、離散邊界等排出巨量的CO2進入大氣(圖1)。作為溫室氣體,大氣中CO2的增加能導致溫室效應並影響全球氣候。碳是如此重要,但是碳在地球圈層是如何循環的?這是地球科學交叉領域中最為前沿的問題之一。時值Nature創刊150周年之際,Plank和Manning發表了題為《Subducting carbon》 的綜述文章來闡述俯衝帶碳循環的動力學過程。

圖1 地球深部碳循環可以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I)俯衝帶碳的沉澱,包括碳酸鹽沉積物、碳酸鹽蝕變洋殼、碳酸鹽蛇紋巖以及有機碳; (II) 俯衝帶碳的運移,包括碳在弧下深度通過混雜巖的底闢作用、變質作用脫碳、板塊頂部的熔融作用等,以及剩餘碳進入深部地幔; (III)碳在島弧,離散邊界等將碳排出到地表(據Plank and Manning, 2019修改)

Plank and Manning(2019)估計了碳循環各個環節的通量,估算火山噴發的碳排放為79±9 megaton/year,而碳匯量為82±4 megaton/year,這表明全球碳通量近乎持平(圖2)。儘管與Kelemen and Manning(2015)的結論相近,但他們估計沉積物中的碳是俯衝板塊中最主要的成分。100m厚的超微化石軟泥含有的碳相當於整個洋殼的含碳量。碳匯量可能取決於方解石補償深度(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簡稱CCD,指海洋中方解石生物殼體的沉降速率等於溶解速率時的深度,通常標誌含碳-無碳沉積物的分界深度)和有機碳的補給與埋藏。在Tonga、Aleutian、Kuriles-Kamchatka海溝幾乎沒有沉積碳,而Cascadia和New Zealand俯衝帶都有大量的沉積碳,印度-亞洲碰撞帶則攜帶大量的有機碳進入海溝。另外,在白堊紀和古新世-始新世暖期,方解石補償深度是3500m(Palike et al., 2012),比現今的5000m深度淺,並形成碳酸鹽洋殼。這些不同俯衝帶/碰撞帶的碳匯量差異性,是不同俯衝構造環境下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

圖2 碳通量平衡:地幔攝取的碳與排出的碳近乎相等(Plank and Manning, 2019)

俯衝帶碳酸鹽的物理化學性質是理解碳循環動力學的關鍵。傳統的觀點認為只有在板塊非常熱的情況下,俯衝板塊在弧下深度才能釋放碳,比如Cascadia板塊。這種觀點通常低估了碳循環的效率,且與俯衝帶島弧巖漿排碳的觀測相矛盾。最近的研究發現,碳(碳酸鹽物質如方解石、文石、白雲石、菱鎂礦、菱鐵礦)易被流體溶解形成含碳流體、板塊頂部的混雜巖形成底闢構造或者板塊頂部的脫水熔融(尤其是沉積物的熔融)而進入矽酸鹽熔體等方式在弧下深度進入上覆地幔楔。這些機制中的一種或更可能的是多種,因此碳循環的效率要比傳統的觀點高很多。變質脫碳過程可能發生於所有俯衝帶,但控制這些脫碳效率的關鍵則在於板塊本身的性質。例如在冷俯衝帶Tonga,主要俯衝的是碳酸鹽蝕變玄武巖,板塊含有少量的碳,並且脫水作用弱,使得脫碳效率低;而與之相對應地,以碳酸鹽沉積物為主的熱的Cascadia板塊的脫碳效率高(圖3)。

揮發分(以C-O-H為主)的存在會極大地降低巖石的熔點。在400km深度左右,碳酸鹽蝕變玄武巖的達到發生熔融的溫壓條件(Thomson et al., 2016)。但是金伯利巖的橄欖石捕虜體的研究表明:隨著壓力增大,更多的Fe3+溶於地幔矽酸鹽中,地幔氧逸度也降低(Frost and McCammon, 2008)。深部還原環境的地幔會將碳還原為石墨、金剛石和碳化物。例如,Rohrbach and Schmidt(2011)認為在超過250km深度,地幔中Fe是飽和的,因此碳會以金剛石的形式存在,俯衝板塊將這些惰性的碳運移到更深的地幔。在轉換帶深度發生部分熔融的碳酸鹽巖熔體像水一樣,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這些熔體通過高孔隙通道進入周圍地幔,可能在巖石圈下方形成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Sun and Dasgupta, 2019)。

圖3 全球幾個俯衝帶的碳攝入方式(Plank and Manning, 2019)

俯衝過程能產生大量的火山作用。CO2通過火山噴出,但目前的技術手段都很難測量原巖中的CO2含量。大量的碳以碳酸鹽溶於熔體中,超過1wt% CO2達到了過飽和,因此熔體穿過地殼時可能丟失部分碳,加上大氣中的CO2幹擾,使得對原巖中碳含量的估計失準。近來新發展的一種技術是測量CO2/S比值。當島弧具有高CO2/S比值時,則表明與俯衝的沉積碳相關;反之則沒有沉積碳。另一種方法是火山氣體中碳同位素比值δ13C(註:δ13C是一個的重/輕碳同位素(13C/12C)對比指標,以南卡羅來納州Pee Dee 箭石13C/12C為0,表示為相對Pee Dee箭石中13C/12C的偏差,與俯衝帶有機碳的含量呈正相關)。綜合C-S-He系統計算,Plank and Manning(2019)認為巖漿原巖中的CO2達到1wt%,這是洋中脊玄武巖的10倍。

Plank and Manning(2019)認為俯衝碳不是一個穩態過程,在不同俯衝帶也相差甚遠。在這篇綜述裡,他們提出了3個主要觀點:

(1) 碳俯衝的動力學過程與俯衝帶構造背景相關;

(2)碳俯衝的差異性來自於沉積物;

(3)不同碳形式的循環效率不是單一的。

儘管該文試圖定量描述俯衝帶碳循環的動力學過程,但我們依然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大多研究對俯衝帶碳通量的估算過度簡化,如果考慮俯衝帶的三維結構和非均勻性、考慮碳匯和碳釋放通量垂直方向隨溫壓的變化等(圖4),估算的難度將大大增加。Plank and Manning(2019)指出,由於俯衝帶系統的複雜性,導致碳循環效率存在巨大差異,制約了我們對地質歷史氣候系統的定量評估,需要迫切開展跨學科的對俯衝碳循環系統中碳匯、運移、釋放和深部金剛石的研究,來更好地限定全球環境效應。

圖4 不同俯衝帶碳減少量(carbon removal)的估計(Plank and Manning, 2019)

可以斷定開展俯衝帶深部結構-成分多學科高解析度探測、巖石物理實驗和地球動力學模擬的綜合研究是本領域未來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Frost D J, McCammon C A. The redox state of Earth's mantle[J].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08, 36: 389-420.

2.Kelemen P B, Manning C E. Reevaluating carbon fluxes in subduction zones, what goes down, mostly comes up[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30): E3997-E4006.

3.Palike H, Lyle M W, Nishi H, et al. A Cenozoic record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J]. Nature, 2012, 488(7413): 609-614.

4.Plank T, Manning C E. Subducting carbon[J]. Nature, , 2019, 574: 343-352.

5.Rohrbach A, Schmidt M W. Redox freezing and melting in the Earth’s deep mantle resulting from carbon–iron redox coupling[J]. Nature, 2011, 472(7342): 209.

6.Sun C, Dasgupta R. Slab–mantle interaction, carbon transport, and kimberlite generation in the deep upper mantl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9, 506: 38-52.

7.Thomson A R, Walter M J, Kohn S C, et al. Slab melting as a barrier to deep carbon subduction[J]. Nature, 2016, 529(7584): 76–79.

(撰稿:楊建鋒,趙亮/巖石圈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16-03-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陸緣演化與流體成礦學科組博士後李繼磊及合作者通過對產出於西南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榴輝巖詳細的巖石學研究,發現該榴輝巖經歷了複雜的多期變質作用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Nature Communications: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巖漿活動 板塊構造不僅塑造了地球的地表形態,還促進了地球外部與內部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轉換。
  • 《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發現(研究全譯文):俯衝沉積物的熔融與俯衝帶的地球物理圖像一致
    計算的俯衝帶板塊頂部溫度範圍表明,在許多俯衝帶中,含水沉積物在弧前區域開始融化(補充圖1)【9】。一些由剝露的藍片巖和榴輝巖所顯示的俯衝帶熱模型比這些計算模型高200 ~ 400 °C,這使得沉積物熔融區域進一步延伸到弧前【10】。當板塊頂部溫度達到俯衝沉積物開始在弧前熔融的程度時,產生的含揮發物矽熔體(沉積物熔體)將滲入並交代上覆地幔。
  • 中石大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籤署教育合作協議
    中石大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籤署教育合作協議 2020-12-06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地質地球所與華為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地質地球所與華為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2020-10-15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華為公司」)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地質地球所舉行。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吳福元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朱日祥去職
    吳福元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朱日祥去職 吳福元 資料圖中國科學院關於吳福元等職務任免的通知
  • 地質地球所黃曉葛獲2010年度中科院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優秀女科學...
    經各單位推薦、專家評審、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審定,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黃曉葛副研究員獲2010年度中國科學院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優秀女科學家專項」獎學金訪問學者項目獎勵。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由愛國商人王寬誠先生出資創立。
  • 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學生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學生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2017-06-1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6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的33名大學生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參觀
  • 地質地球所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籤署教育合作協議
    中科院院士、地質地球所所長吳福元代表研究所致辭,從歷史沿革、組織機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戰略定位等方面介紹了研究所的基本情況。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評價了地質地球所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傑出地位,希望學校與地質地球所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全方位合作關係。  吳福元和張來斌代表雙方籤署了教育合作協議。地質地球所領導班子成員、科技處、教育處相關人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領導班子成員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物理學院領導班子及相關人員參加籤約儀式。
  • 認識我們的地球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有多大?有多重?趣說地質學--認識我們的地球作者:王清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人類的本性,也是科學進步的源動力。剛才提到的泰勒斯曾為演繹幾何學作出開創性貢獻,畢達哥拉斯則提出了數學哲學觀,主張「數即萬物」,把事物所具有的量看成事物的本質和原因。希臘人成功地把天文學、地理學、光學、力學等科學領域數學化。古希臘愛奧尼亞學者攸多克索(Eudoxe,公元前395~前342年)和亞里斯多德是同代人,贊同地球是圓球的觀點。
  • 分門別類看湖泊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湖泊是在內動力或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形成的上比較寬廣的天然積水凹地。青海湖瀘沽湖地球表面的湖泊,不論其何種成因類型,湖泊形成都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能集水的窪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夠的水量使盆地積水。
  •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潟湖成因說潟湖是一種因為海灣被沙洲所封閉而演變成的湖泊。這些湖本來都是海灣,後來在海灣的出海口處由於泥沙沉積,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繼而將海灣與海洋分隔,因而成為湖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所陳月秋在「太湖成因的新認識」這篇文章中提出,太湖坳陷盆地與北東向的斷層自印支運動以後就存在了,強烈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太湖地區的地質基礎,在太湖坳陷中增添了北西向的深斷裂,使原有的北東向斷裂被錯動而分成了幾段(如圖1),在新構造運動的繼續影響下,太湖斷陷盆地逐步沿著老的構造線作西高東低的傾斜式下沉,湖區的邊框形態基本上與新老斷層所交織出來的形態相似,接近今日太湖的面貌,太湖西部山區的水系由苕溪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2021年招收推薦免試研究生通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薦免試研究生通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21年計劃招收學術型推薦免試研究生70-80名,其中推免碩士生50-55名、直博生20-25名。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學習年限為5年,入學後即按照博士生的要求進行培養和管理,第一年參加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集中教學,與碩士生待遇一致,之後享受博士生待遇。我所2021年推免生招生專業目錄、2021年各專業招生導師見附件1-2。
  • 再遊科羅拉多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兩年前,我們曾經參加UCLA組織的地質考察,到過科羅拉多高原。不過,那次是地質考察,了解科羅拉多高原地質演化歷史,這次則是風景觀光,充其量算是地理考察。地質和地理既有關聯也有差別。古人愛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指的是山川河海、地貌地勢,是地球表層的現今狀態。地質則是指地球表層以及地下乃至地心古往今來的狀態和變化過程。
  • 地質地球所提出鑽探井壁失穩地質風險預測方法---中國科學院
    人工智慧地質大數據分析是新興交叉學科,其核心是在物理規律約束下,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採用數據科學方法,分析和挖掘有價值的核心信息及關鍵證據,以解決地質學的認知、發現、決策及評價等理論和地質資源探測中的實際問題。  深地非常規資源鑽探地質風險的鑽前預測是一個難題,其中,鑽井井壁失穩是鑽探地質與工程風險的核心關注點之一。
  • 好書:地球深部碳循環(2020版)
    它的行為對全球氣候系統,對生命的起源和進化,對含碳能源,對大量的碳基材料都有重要影響,而這些材料對人類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碳在地球表面和內部流動。固體地球、它的流體和表層生物圈估計含有地球上90%的碳。這些深層儲水池控制尺寸和範圍表面紙箱下沉。
  • 地質地球所研究中國黃土記錄的松山-布容古
    古地磁極性倒轉過程的研究,不僅可以探知地球內部的動力學演化過程,而且依據極性倒轉序列所建立的磁性地層柱可以為沉積物提供精確的年代約束。松山-布容(Matuyama-Brunhes)古地磁極性倒轉是地質歷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極性倒轉,在全球不同的介質(如深海沉積物、中國黃土、極地冰芯以及火山熔巖)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