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在地球淺部(<200 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在俯衝板片的上界面,板片大量脫水,與超鎂鐵質地幔巖反應形成含水礦物(如蛇紋石),增強俯衝板塊與上覆地幔楔之間的速度對比,從而形成地震學中觀測到的地震不連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儘管多數水會在150-200 km的深度從洋殼中釋放出來,但在冷的俯衝環境下,水還可通過儲存在硬柱石(lawsonite)和高密度含水鎂矽酸鹽(DHMSs)等礦物,或者以含羥基(OH)的名義無水礦物(NAMs)形式進入地幔更深處(Iwamori,2007;鄭永飛等,2016)。俯衝板片的下部界面,即大洋巖石圈與下伏軟流圈之間的邊界,也可能表現為明顯的速度不連續面(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例如,Kawakatsu et al.(2009)在日本島下方,觀測到了延伸至200 km深度的俯衝太平洋板片的下界面。俯衝板片下界面的成因,可能與下伏軟流圈頂部的高含水量和部分熔融有關,對了解俯衝的巖石圈與下伏軟流圈之間的解耦、板塊運動動力學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200 km以下的俯衝板片界面目前仍未較好地刻畫,是否清晰可辨仍缺乏較明確的結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新、研究員陳棋福和李娟等,與美國萊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合作,對西北太平洋俯衝帶下方的俯衝板片精細結構展開探測研究(圖1)。該研究在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探測到兩個尖銳且略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與研究區域的全波形層析成像結果以及深源地震的分布吻合較好,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圖2)。通過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並結合巖石高溫高壓實驗和地球動力學研究結果,研究團隊認為俯衝板片的上界面與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洋殼、洋幔界面)相關,而在地幔過渡帶含水情況下,俯衝板片下側軟流圈的部分熔融則導致板片的下界面清晰可辨(圖3)。

  大洋俯衝帶研究是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及難點。近年來,淺部俯衝板片界面的探測已取得較大進展,但仍缺乏俯衝板片在深部的形態結構研究,特別是板片界面在深部的探測,導致難以較為全面地認識俯衝過程。該研究較以往研究更加深入地幔,在地幔過渡帶內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界面,揭示俯衝板片的層狀組分結構和板片下側的高含水量。

  相關研究成果以Distinct slab interfaces imaged with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為題,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表層響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的「西北太平洋俯衝板片形態與巖漿響應活動的地震精細成像」重點支持項目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西北太平洋俯衝帶構造簡圖。彩色方塊代表該研究中用到的地震臺站(紫色表示研究團隊布設的NECsaids寬頻帶流動地震臺陣,藍色表示NECESSArray流動地震臺陣,橙色為國家固定臺站)。彩色圓圈表示深源地震,黑色虛線表示太平洋俯衝板片等深線

  圖2.地幔過渡帶中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a-b)全波形層析成像(Tao et al., 2018)結果,其中紅色代表低速異常,藍色代表高速異常。灰色圓圈表示深源地震,黑色等值線代表與俯衝板片相關的速度異常。(c-d)接收函數共反射點疊加剖面,其中紅色代表低速到高速(從淺到深)的跳變,藍色代表高速到低速(從淺到深)的跳變。該研究在地幔過渡帶中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高速體的上、下界面分別用X1、X2標示。剖面位置見圖1

  圖3.俯衝板片界面形成機制解譯。(a)西北太平洋俯衝帶與俯衝板片相關的地震學觀測概覽。(b)地幔過渡帶深處(約410 km到660 km深度)的俯衝板片界面形成機制卡通示意圖。(c)典型地幔巖的S波速度結構

相關焦點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影響著地幔的動力學過程,不僅控制了地幔內部的行為,對地錶板塊構造的性質同樣有很強的控制作用。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
  •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2019-02-18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文章還建議,開展地球動力學、地震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有助於定量研究上下地幔物質交換的效率,從而進一步深化對地球動力學的理解。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根據該模型可以預測,在地幔物質減壓熔融的過程中,由於上部地幔物質的熔體抽取程度更高,因此地幔熔融柱頂部的密度應相對較低,而巖石圈地幔底部的密度應相對較高。然而,熔融模型所預測的巖石圈地幔化學分層與其他學者的觀測資料和工作模型(Lee et al., 2011)所預測的結果有很大出入。
  • 地質地球所建立分離Pn波幾何擴展和衰減的非線性優化方法
    Pn波的到時和振幅信息可用於研究震源特性,或建立上地幔頂部速度、衰減和各向異性等圖像,提供對上地幔頂部物質組成、溫壓狀態等的地震學約束。有關Pn速度和各向異性的研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副研究員趙連鋒及其合作者利用朝鮮核爆的觀測資料(圖1),研究了Pn
  •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學者到測地所交流
    7月27日至28日,應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助理教授Brandon Michael Schmandt訪問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並作了題為Investigating Mount St.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南方醫科大學學者在地震大地構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海洋系」)海洋地球物理學研究團隊在地震大地構造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Lithospheric thickening controls the on-going growth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 廣州地化所在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研究中獲進展
    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新生代之前的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實例報導。前人研究已經表明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和華南地塊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是晚二疊世地幔柱活動的產物,但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影響是否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中部仍然不清楚,同時青藏高原中部(比如北羌塘地塊)在晚古生代期間處於古特提斯洋俯衝域,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也表明北羌塘和華南地塊在二疊紀期間都位於赤道附近。
  • 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員林間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自1962年起,AGU每年在地球和空間科學研究領域遴選出最有遠見卓識、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授予「AGU會士」稱號,以表彰其在研究領域做出的開創性工作與傑出貢獻。  林間曾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布朗大學博士學位,曾獲得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地質學會會士、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卡爾彼泊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獎等榮譽。
  • 科學家挑戰「地幔羽」假說
    然而,板塊內部及板塊分離邊界(洋中脊)上眾多的隆起或海山是如何形成的,人類始終沒有尋找到合理統一的解釋。摩根(J·Morgan)提出的「地幔羽」假說曾在很長一段時間佔據主流地位,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讓這一假說成為現今地球科學領域最大的爭論之一。
  • 什麼,格陵蘭冰川的融化與地幔熱流有關?|走進科學
    日本科學家發現,格陵蘭島中部地下的熱巖流,即從地核和地幔邊界升起的地幔羽流,正在促進該地區的熱活動和整個北極地區的變暖。該成果已在《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文章(第1條、第2條)。東北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藉助位於格陵蘭地區的觀測站,分析了地震波通過地殼和地幔結構的速度。
  • 地質地球所段振豪研究員獲國際地球化學會士榮譽
    國際地球化學協會(Geochemical Society)主席Samuel Mukasa教授近日致函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宣布段振豪研究員當選為地球化學會士(Geochemical Fellow),以表彰他在計算地球化學領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並特別邀請他今年八月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參加Goldschmidt地球化學會議和頒獎典禮。
  • Nature:俯衝的碳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大氣中的CO2被海水溶解並沉澱進入沉積物、大洋地殼和橄欖巖地幔中,同時深部地幔的巖漿作用通過島弧火山、離散邊界等排出巨量的CO2進入大氣(圖1)。作為溫室氣體,大氣中CO2的增加能導致溫室效應並影響全球氣候。碳是如此重要,但是碳在地球圈層是如何循環的?這是地球科學交叉領域中最為前沿的問題之一。
  •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博士薛蓮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博士薛蓮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2016-07-2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多位所內研究人員及正在所內訪問的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教授Haemyeong Jung就汶川地震後斷層癒合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地球的奧秘和地質年代
    地球的大氣由7%的氮,21%的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巖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被活著的植物消耗。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維持地表氣溫,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地球的內部結構由外向內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
  • 問答 |人類怎麼知道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的?
    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研究,人類的進展是十分有限的,我們最直接能夠想到的方法就是「挖地球」,經常有人說把地球挖穿會怎麼樣?但是我們都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徑有6371千米,我們人類能夠挖到多深呢?進展十分有限,由于越往地下深處挖,溫度和壓力就越大,到目前為止,人類挖地球的記錄是「戰鬥民族」俄羅斯人創造的,前蘇聯科拉學院在帕欽加地區鑽了一個深井,最終深度達12260米,也就是12.26千米。
  • 為地球科學理論革命的不懈努力與頑強研究
    我認為,這可能是傳統的、西方科學家建立的地質學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地球演變歷史與過程。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將今論古。唯有地表巖石固體和其內部封存的微量流體包裹體能夠保存地質歷史痕跡或事件。地表氣體和液體不能保存任何地質歷史痕跡。因此,地質學和地球科學專家們,都專注於研究固體巖石物質及其附帶的各種現象與特徵。
  • 地球上的水只分布在地表麼?還是地球內部也有水?
    實際上是真的有,有地球的巖石為證,也就是尖晶橄欖石,或者叫做林伍德石。下圖就是尖晶橄欖石結構示意圖,其中灰色大球就是氧原子,紅色小球就是氫原子,也就是說這種巖石富含水。這種巖石是主要的造巖礦物,它廣泛分布在構成地球的深處過渡帶。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地幔中一種罕見霓虹燈點亮地球形成
    趣味探索訊 儘管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了數萬年,但是人類對太陽系的演化和地球形成卻還處在一個不確定的階段。不過今天,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終於在地球地幔層中找到一種罕見的霓虹燈物質,證明地球的誕生方式,統一了紛爭多年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