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海洋系」)海洋地球物理學研究團隊在地震大地構造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Lithospheric thickening controls the on-going growth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rom P and S receiver functions」為題在地球物理學科頂級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
圖1. 青藏高原東北緣地質構造圖和地震臺站分布
青藏高原東北緣位於青藏高原與華北克拉通交匯處,目前正處在青藏高原向東北內陸擴展的前緣區域,是研究高原隆升與演化的理想場所。海洋系助理教授郭震和講席教授陳永順課題組利用一條跨越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寬頻帶地震觀測剖面(圖1)所記錄的遠震體波波形資料,聯合P波和S波接收函數方法,構建了青藏高原東北緣高解析度的巖石圈界面結構圖像(圖2)。
圖2. P波(a)和S波(b)接收函數偏移成像結果揭示了青藏東北緣巖石圈地幔沿著南祁連縫合帶差異性增厚
黑色和粉色虛線分別表示地殼(Moho)和巖石圈(LAB)界面深度
研究結果顯示,巖石圈(LAB)界面以南祁連縫合帶(SQS)為界,呈現出差異增厚特徵:在已經發育完全的松潘-甘孜(SG)和中亞造山帶(CAOB)下方巖石圈較薄,而正在生長的西秦嶺(QKW)和祁連造山帶(QL)和阿拉善(Alxa)地塊下方巖石圈較厚。在南祁連縫合帶(SQS)下方,存在明顯的地殼和巖石圈界面錯斷(~10 km)。
通過獲取青藏高原東北緣高解析度的巖石圈界面成像結果,課題組認為南祁連縫合帶是目前青藏巖石圈和亞洲巖石圈的匯聚邊界。青藏巖石圈地幔與亞洲巖石圈地幔在南祁連縫合帶的匯聚與南北兩側的巖石圈差異增厚主導著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以來的隆升、擴展和構造變形。
該研究首次明確了巖石圈變形對於高原隆升和擴展的重要性,為研究青藏高原東北緣的隆升及其構造變形機制提供了新的地震學約束。
南科大海洋系研究助理教授張晨為論文第一作者,郭震為論文通訊作者,南科大為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以上研究得到了國自然基金和深圳市科創委面上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8972
(編輯:黃曉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