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學者在地震大地構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2020-12-11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海洋系」)海洋地球物理學研究團隊在地震大地構造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Lithospheric thickening controls the on-going growth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rom P and S receiver functions」為題在地球物理學科頂級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

  

 

  

 

  圖1. 青藏高原東北緣地質構造圖和地震臺站分布

  青藏高原東北緣位於青藏高原與華北克拉通交匯處,目前正處在青藏高原向東北內陸擴展的前緣區域,是研究高原隆升與演化的理想場所。海洋系助理教授郭震和講席教授陳永順課題組利用一條跨越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寬頻帶地震觀測剖面(圖1)所記錄的遠震體波波形資料,聯合P波和S波接收函數方法,構建了青藏高原東北緣高解析度的巖石圈界面結構圖像(圖2)。

  

 

  圖2. P波(a)和S波(b)接收函數偏移成像結果揭示了青藏東北緣巖石圈地幔沿著南祁連縫合帶差異性增厚

  黑色和粉色虛線分別表示地殼(Moho)和巖石圈(LAB)界面深度

  研究結果顯示,巖石圈(LAB)界面以南祁連縫合帶(SQS)為界,呈現出差異增厚特徵:在已經發育完全的松潘-甘孜(SG)和中亞造山帶(CAOB)下方巖石圈較薄,而正在生長的西秦嶺(QKW)和祁連造山帶(QL)和阿拉善(Alxa)地塊下方巖石圈較厚。在南祁連縫合帶(SQS)下方,存在明顯的地殼和巖石圈界面錯斷(~10 km)。

  通過獲取青藏高原東北緣高解析度的巖石圈界面成像結果,課題組認為南祁連縫合帶是目前青藏巖石圈和亞洲巖石圈的匯聚邊界。青藏巖石圈地幔與亞洲巖石圈地幔在南祁連縫合帶的匯聚與南北兩側的巖石圈差異增厚主導著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以來的隆升、擴展和構造變形。

  該研究首次明確了巖石圈變形對於高原隆升和擴展的重要性,為研究青藏高原東北緣的隆升及其構造變形機制提供了新的地震學約束。

  南科大海洋系研究助理教授張晨為論文第一作者,郭震為論文通訊作者,南科大為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以上研究得到了國自然基金和深圳市科創委面上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8972

  (編輯:黃曉純)

相關焦點

  • 東北大學在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材料學院秦高梧教授團隊「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國際金屬材料研究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連續發表,並獲得了國內外研究學者與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 南方醫科大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怎麼樣
    近日,由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周俊主持申報的「廣州市脊髓水平神經病理性疼痛重點研究實驗室」平臺建設項目,經過一番曲折的網上評審,現場考察等環節,成功獲批立項建設。南方醫科大學此次申報的廣州市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廣東省較高水平科研平臺,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的培育基地。除了本次申報的市級實驗室項目外,南方醫科大學還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可以算得上我國高校科技創新領域的一顆明珠。
  •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5:50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Cell)和《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連續發表了兩篇重要研究論文,在確證現有基因組靶向編輯技術安全可靠性的基礎上,創建了新型高效的人類遺傳突變修復工具,並將其應用於鐮刀形細胞貧血患者致病基因的靶向修復
  • 我國脊髓截斷修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863計劃「組織器官工程」重大專項等的支持下,首都醫科大學等單位研製的「脊髓重建管」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獲準進行臨床研究工作。   我國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對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已經開展多年,經過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最近終於有了重要進展——首都醫科大學聯合國內多家醫療和研究單位共同研製的「脊髓重建管」已經通過了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的檢定,並於2004年11月2日獲得檢定報告,相應的治療標準也已經通過了中檢所的審核,「脊髓重建管」的研製進入了臨床研究階段。
  • 南方科技大學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課題組2018屆本科畢業生陳鵬程(現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2016屆本科畢業生石潤(現為2017級南科大-港科大聯培博士)共同開發了一種間接製備工藝。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2-02-08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工程」教授吳立新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Climate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肖煒獲國家「青年岐黃學者」稱號!
    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青年岐黃學者支持項目」人選名單,我校中醫藥學院肖煒獲「青年岐黃學者」稱號。該項目通過選拔100名中醫藥專業水平高、傳承創新能力強、發展勢頭好的青年岐黃學者,支持其發揮專業優勢深化研修學習,開拓視野,成長為專業能力突出、綜合素質全面、提供優質中醫藥服務或開展創新性研究的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中醫藥高層次領軍人才的重要後備力量。人物簡介肖煒,中醫藥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 5篇Nature/Science,南方科技大學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Patel和史丹福大學Or Gozani(南方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決了與單核小體結合的NSD2和NSD3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 大地的狂怒--地震
    作為倒塌案例分析的終篇,我們今天說說結構工程師永遠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地震。地震是地球釋放能量的一種方式,像是地球的脈動、大地的狂怒。對於地震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現代結構抗震理論從20世紀初兩次大地震的反思開始,至今經過了一百年曲折的發展。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等合作,在金納米糰簇合成以及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Fcc versus Non-fcc Structural Isomerism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Kernel
  • 中南大學王輝教授團隊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超微結構超快過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成員、計算材料物理團隊負責人王輝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研究團隊在塑性晶體中發現了基於分子取向序的龐壓卡效應,等溫熵變最高達687 J Kg-1 K-1,較傳統固態相變製冷材料高出了一個數量級,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學術論文(Nature 567, 506 (2019)),中南大學為合作完成單位。
  • 上海交大氫科學中心在鎂基儲氫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氫科學中心教授鄒建新課題組與鄧濤團隊的特別研究員鄔劍波課題組合作在鎂基儲氫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鎂基儲氫材料為對象,研究了Pt納米催化劑包覆對鎂儲氫性能的影響,通過原位TEM觀察MgH2放氫過程,結合DFT理論計算,深入研究了過渡金屬納米催化劑對鎂儲氫的「氫泵」作用機理,這對先進鎂基儲氫材料的設計與製備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鎂基儲氫材料是非常有應用潛力的固態儲氫介質,其儲氫密度高(7.6wt%H2)、環境友好、資源豐富。
  • 人民大學化學系在有機合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人民大學啟動基金的資助下,化學系李志平教授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鐵催化劑可以用來實現高效高選擇性地苯並呋喃衍生物的合成。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通過簡單的苯酚和1,3-二羰基化合物合成一種重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構單元-苯並呋喃。以上成果以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黎孟楓任南方醫科大學校長(圖/簡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5月10日電 (任佳暉)據南方醫科大學網站消息,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召開黎孟楓同志任職宣布大會,會上宣讀了關於黎孟楓同志任職的通知:廣東省委批准黎孟楓同志任南方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試用一年。
  • PNAS |中國臺灣大學在視網膜神經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18年6月29日,中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手臺灣大學醫學院和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在PNAS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英文科學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 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在晶片級強磁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黃文)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黃文教授以唯一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子刊 — 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發表長篇研究型論文- 「Monolithic mTesla Level Magn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