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在晶片級強磁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15 未來網高校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黃文)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黃文教授以唯一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子刊 — 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發表長篇研究型論文- 「Monolithic mTesla Level Magnetic Induction by Self-Rolled-up Membrane Technology(基於自捲曲薄膜技術的單片毫特斯拉級磁感應)」,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驗證了一種在晶片上獲得毫特斯拉至特斯拉量級強磁場的平臺性方法,並且該方法與常規半導體平面工藝技術完全兼容。此外,作為技術驗證,論文中展示了基於這個平臺實現的電感量高達微亨量級、最大工作頻率超過500MHz的單片功率電感器,其體積僅為相同電感量片外功率電感器的數百分之一,其示意圖如圖1所示。由於這項工作對包括微電子學、生物學及電磁學在內的許多科學工程研究領域都具有潛在的重要應用價值,得到了國際微電子及材料學領域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

圖1 晶圓上使用半導體平面工藝製作的三維自捲曲磁流體芯功率電感器陣列示意圖

該成果提出了兩個重要的集成電路技術突破。其一是實現了片上高密度三維線圈,如圖2(A)所示;其二是利用毛細效應實現了磁流體芯的集成, 如圖2(B)所示。 圖2(A)是實際製作的片上功率電感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其中的插圖展示了多圈空芯的結構特徵。這個結構是由晶片上長度高達釐米量級,厚度近200納米銅薄膜,以高達近1毫米每分鐘的捲曲速度從單側向另一側自行捲曲組裝而成,其內徑僅為140微米。由於圈數的增加對佔用晶片面積增加的影響很小,因此極易形成類似於片外功率電感器那樣的高密度線圈。圖2(B)是磁流體集成到空芯結構操作過程的截圖,圖中以氧化鐵納米顆粒為導磁材料的磁流體已經被快速吸入高密度線圈的中空結構裡。由於磁流體的特殊性質,這種磁流體芯的功率電感器工作頻率比相同電感量片外功率電感器高几十上百倍,並且磁芯可重構。圖2(C)是自捲曲功率電感器與一美分硬幣(基本相當於一角人民幣硬幣大小)的對比,可見自捲曲功率電感器比一顆芝麻還小,肉眼很難識別。圖2(D)展示了實際製作在藍寶石襯底上的自捲曲功率電感器陣列。僅作為驗證器件,這個平臺技術已經表現出對實現高頻功率微系統的重要意義。這一強磁場片上平臺在物理、化學、生物學和電磁學等多個領域還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圖2 三維自捲曲磁流體芯功率電感器實物。A.樣品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B.磁流體芯集成過程的光學顯微鏡照片;C.與一美分硬幣的大小對比;D.在藍寶石襯底上的三維自捲曲磁流體芯功率電感器陣列手機拍攝照片。

黃文教授作為該項工作的牽頭人,聯合了全球多家著名高校科研團隊共22名研究人員參與研究,包括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美國史丹福大學及荷蘭特溫特大學等共7家署名單位。其中,合肥工業大學微電子學院為國內排名1、總排名第2的署名單位。黃文教授團隊桑磊副教授及電物學院研究生於皓天參與了此項工作。該項工作受到了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合肥工業大學「黃山學者」特聘教授計劃、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及美國能源部基金的資助。

黃文教授博士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現受聘為合肥工業大學「黃山學者」特聘教授,在該校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開展摺疊薄膜納米電子技術方向的研究,主要應用於微波/功率晶片和微系統上,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統性研究成果,目前在國際頂級刊物以第一作者或主要合作者身份便已經發表論文9篇,包括Science封面論文1篇、Science Advances論文1篇、Nature Electronics 論文2篇(其中1篇為當期網站封面論文)、Nature Materials封面論文1篇、National Science Review論文1篇、Nano Letters論文3篇;已獲得美國發明專利授權7項;並參與編寫即將由Wiley出版社出版的該領域專著1本。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團隊預研建世界最高強度穩態強磁場裝置—新聞—科學網
    7月17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發布消息稱,目前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取得眾多國際領先成果。 「在專家組對我們這個項目驗收的時候,評價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體的技術和綜合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匡光力說,這些年來,在強磁場裝置上,開展了材料、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多學科的研究,特別在材料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我們在這個裝置上面發現了一些新的量子工程材料,有些材料可以用作電子元器件,或者晶片的製造,這些材料比現有的矽半導體更加先進,利用這些材料制出來的晶片,它的功耗比較小,運行速度更快。
  • 安徽營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強磁場」
    打造原始創新「強磁場」,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今年以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繼續在量子、核聚變領域保持全球領跑地位,在材料、能源催化、免疫治療、人工智慧、高端儀器等方面取得一批國際領先成果。
  • 理學院量子光學團隊在混合量子體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理學院量子光學研究團隊在基於金剛石NV center單自旋體系與超導諧振腔強耦合機制及操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蓬勃副教授、李福利教授等人與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Peter Rabl教授等人合作,從理論上提出了微波諧振腔和鑲嵌在金剛石納米機械振子中的單個NV center之間的相干量子接口。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應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應用》 (Phys. Rev.
  • 重要進展!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重要進展!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2020-10-19 10:36:18   來源:安青網
  • 中南大學王輝教授團隊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超微結構超快過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成員、計算材料物理團隊負責人王輝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研究團隊在塑性晶體中發現了基於分子取向序的龐壓卡效應,等溫熵變最高達687 J Kg-1 K-1,較傳統固態相變製冷材料高出了一個數量級,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學術論文(Nature 567, 506 (2019)),中南大學為合作完成單位。
  • 【新華網】安徽強磁場實驗室將聚焦三大研究方向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去年9月以「磁體技術和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好成績通過國家驗收。該裝置的建設有力支持了基礎科學研究,到去年底已為國內外120多家科研單位的1700多個課題提供了實驗條件,在半導體研究、量子材料研究、強磁場下的核磁共振研究、磁生物學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
  • 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決策科學與信息系統技術團隊紀實
    在合肥工業大學,有這樣一支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信念堅定、心有大我的優秀教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教授的率領下,他們直面中國的管理實踐需求,堅持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在中國的管理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提出理論方法、檢驗完善成果、培養一流人才。  近日,該校管理學院決策科學與信息系統技術團隊,獲評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東北大學在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材料學院秦高梧教授團隊「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為突破鎂合金強度與塑性互斥的難題,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基於多組元溶質元素動態偏聚來構築高密度低能界面鎂合金的設計新思路,實現了優異的強塑匹配特性。
  • 中國科大在鉍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現有的利用電子電荷特性的電子器件很可能會被下一代基於電子能谷和自旋性質的高效節能器件所代替,因此,尋找合適的新型材料體系是當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團隊的研究人員在鉍(Bi)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3月11日以「Surface Landau levels and spin states in bismuth (111) ultrathin film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NCOMMS10814)。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受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百人計劃等支持。Plant|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郭軍課題組在小麥條鏽菌致病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毛虎德課題組在小麥耐旱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李海峰課題組在小麥花發育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小麥條鏽菌致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課題組在小麥條銹病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
  • 強磁場下ZrTe5的反常熱電效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研究員田明亮,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盧海舟,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春明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穩態強磁場裝置,研究了拓撲材料ZrTe5在強磁場下的反常熱電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以Anomalous thermoelectric effects of ZrTe5 in and beyond
  • 數學學院 - 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數學學院的前身是合肥工業大學基礎部數學教研室。1985年由數學與力學兩部分合併成立應用數學力學系;1997年合肥工業大學與安徽工學院合併成立了新的合肥工業大學,兩校的數學、力學合併成立了新的應用數學力學系。
  • 以「+工業大學」命名的理工類高校排名,哈工大第1,合肥工業大學第3...
    西工大科研特色在「三航」領域:航空、航天、航海。我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臺地效飛行器、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均誕生在西工大。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常州】常州大學王建浩、蔣鵬舉團隊在抗菌水凝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江蘇網訊 近期,常州大學王建浩、蔣鵬舉團隊在化學及材料學科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CS Nano》(IF=13.903)上發表題為「pH-Switchable Antimicrobial Nanofiber Networks of Hydrogel Eradicate Biofilm and Rescue
  • 短短10年 中國這個強磁場中心實現"跟跑到領跑"
    據初步統計,強磁場中心建成後,北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等60多家國內外科研單位在此開展了711項科學實驗,在高溫超導體、狄拉克電子體系等前沿科學熱點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已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569篇。
  • 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陳凱傑教授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重要科研...
    該論文也是繼6月22日西工大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團隊以西工大為通訊單位,在同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3篇論文之後,我校2019年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第4篇研究論文,彰顯了西工大在基礎研究領域接連取得的豐碩成果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Jainendra Jain做客強磁場科學論壇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Jainendra Jain做客強磁場科學論壇 2015-10-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Jain於10月19日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進行了學術交流。Jain參觀了強磁場科學中心的磁體大廳以及相關實驗室,並與材料科學部的科研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為未來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