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磁場下ZrTe5的反常熱電效應研究獲進展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研究員田明亮,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盧海舟,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春明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穩態強磁場裝置,研究了拓撲材料ZrTe5在強磁場下的反常熱電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以Anomalous thermoelectric effects of ZrTe5 in and beyond the quantum limit 為題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

  ZrTe5是一種兼具一維鏈狀和二維層狀結構特點的拓撲材料。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施加壓力、應力或改變溫度,ZrTe5可在不同的拓撲態之間轉換。除了豐富的拓撲態,ZrTe5的量子極限相對較低,只需要較小的磁場就可以使其達到量子臨界。近年來ZrTe5在強磁場下所表現出的新奇物理現象也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對ZrTe5單晶樣品在強磁場下的熱電效應(塞貝克效應和能斯特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實驗觀察到在低溫下由狄拉克費米子導致的反常能斯特效應。隨著磁場的增強,ZrTe5的塞貝克係數和能斯特效應都表現出明顯的量子振蕩。當磁場達到5.2特斯拉時,ZrTe5所有電子都佔據在最低朗道能級,即系統處於量子極限。前期理論預測表明,進入量子極限後,狄拉克/外爾半金屬的熱電勢將隨著磁場的增強呈非飽和的增長,但是ZrTe5的塞貝克係數在5特斯拉以上出現反常的「鼓包」。

  為了揭示ZrTe5在量子極限以上反常熱電效應的機理,張警蕾通過不斷改進測試方案,克服了水冷磁體振動和噪聲大等困難,成功在水冷磁體最高33特斯拉強磁場下實現了對單晶樣品的熱電效應測量。實驗發現ZrTe5的塞貝克係數在臨界磁場B*為14特斯拉達到最小值,收斂為零,然後隨著磁場增加又開始上升(圖(a))。與此同時,ZrTe5能斯特信號在該臨界磁場附近發生符號的改變(圖(b))。理論計算表明,由於ZrTe5體態導帶和價帶具有能帶反轉的特性,進入量子極限後,ZrTe5電子和空穴的第零朗道能級會在臨界磁場發生交匯(如圖(c)所示)。因此,在該臨界磁場附近,ZrTe5塞貝克係數出現一個為零的谷值,同時能斯特信號發生符號的轉變。通常情況下,作為拓撲非平庸體態的特徵,能帶反轉這一特性很難通過電輸運實驗直接探測。該項工作表明強磁場下熱電效應的測量可作為探測拓撲材料能帶反轉的直接實驗手段。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促進會、中科院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創新項目培育基金等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

  圖:ZrTe5(a)塞貝克係數以及(b)能斯特效應隨磁場的變化關係。(c) 理論計算ZrTe5朗道能級隨磁場的變化關係。右上:水冷磁體熱電效應測試裝置。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突破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全部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靜水壓調控拓撲材料ZrTe5能帶結構研究獲進展
    靜水壓調控拓撲材料ZrTe5能帶結構研究獲進展 發布時間:2017-05-31 15:42:13.0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與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浙江大學袁輝球課題組合作,在靜水壓調控拓撲材料ZrTe5能帶結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2018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有多「反常」?
    如果在垂直於電流方向加上外磁場,材料裡的電子由於磁場的作用力,會在導體一邊形成積累電荷,最終會達到平衡形成穩定的霍爾電壓。當外場足夠強,溫度足夠低時,導體中間的電子會在原地打轉,會在邊界上形成不易被外界幹擾的半圓形導電通道,即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可以讓電子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運動,降低能量損耗。
  • 一文看導電聚合物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2)珀耳帖效應珀耳帖(Peltier)在法國《物理學和化學年鑑》上發表他在兩種不同導體的邊界附近(當有電流流過時)所觀察到的溫差反常的論文。這兩個現象表明熱可以致電,而反過來電也能轉變成熱或者用來製冷,這即是珀耳帖(Peltier)效應。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他們倆在2005年發現了石墨烯中的半整數量子霍爾效應,斬獲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簡單來說,量子霍爾效應一般都是在超低溫和強磁場等極端條件下出現。在極端條件下,電子的偏轉不再像普通霍爾效應中一樣,而是變得更加劇烈並且偏轉半徑變得很小,仿佛就在導體內部圍繞著某點轉圈圈。也就是說,導體中間的部分電子被「鎖住了」,要想導通電流只能走導體的邊緣。
  • 【新華網】安徽強磁場實驗室將聚焦三大研究方向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去年9月以「磁體技術和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好成績通過國家驗收。該裝置的建設有力支持了基礎科學研究,到去年底已為國內外120多家科研單位的1700多個課題提供了實驗條件,在半導體研究、量子材料研究、強磁場下的核磁共振研究、磁生物學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
  • 我國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背後的故事-清華大學新聞網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全新的量子效應,由於其存在不需要外加磁場,因此在應用方面比此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要方便得多,可以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解決電腦發熱等問題。因此從理論研究和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世界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焦點。  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薛其坤院士對團隊成員進行了合理的分工。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獲得了熱電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神秘的霍爾效應家族從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霍爾效應,到反常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量子化……科學家一步步揭開霍爾效應家族神秘面紗科學界對霍爾效應家族的研究由來已久。從140年前霍爾效應被發現,到2013年薛其坤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霍爾效應家族不斷增添新成員。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3)拓撲增強能斯特橫向熱電內稟的反常能斯特效應主要取決於費米能級附近的貝利曲率分布。研究中測量了Co3Sn2S2的反常能斯特效應,在零磁場和80 K條件下測得的能斯特係數Sxy= 3 μV/K。由於Co3Sn2S2的飽和分子磁矩僅為0.9 μB/f.u.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荷蘭物理學家塞曼及其「塞曼效應」
    1890年洛侖茲畢業之後,他開始擔任洛侖茲的助教,這讓他參與到了關於克爾效應的深入研究中,這也是他未來做出重要研究工作的基礎。受洛倫茲的影響,塞曼對他的電磁理論十分熟悉,並且實驗技術精湛。1892年塞曼因為仔細測量了克爾效應而獲金質獎章。1893年,在完成了他博士的研究工作之後,他曾在法國邊界斯特拉斯堡的弗裡德裡希科爾勞施學院逗留了半年。1895年,他回到萊頓大學擔任面對非全日制學生的講師。
  • 雷射等離子體磁場湍流研究獲進展
    實驗和數值模擬觀察到的磁場時間演化過程 [(a)和(b)] 以及其空間分布[(c)-(e)]。(a)為實驗觀察到的磁場強度隨時間的演化曲線,(b)為對應的粒子模擬結果。 (c) 為粒子模擬得到的不同時刻下磁場空間分布圖,(d)和(e)為實驗中在3.2皮秒時刻的磁場空間分布圖。 流體中的湍流是自然界中極為普遍、迷人而又複雜的現象。雖然人們藉助實驗和大規模的計算機模擬等最新技術手段對它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還是沒有能完全理解它。
  •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研究結果顯示了線性共振在n=2 RMP下的作用,表明了非線性共振在n=1 RMP中的作用,揭示了不同三維場條件下高能粒子的共振損失機理。  基於對粒子相空間漂移島結構的細緻分析,研究首次系統性揭示了邊帶共振效應在RMP下通行離子約束中的主導作用(圖2)。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一個至今尚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進展|磁性熱電半導體耦合輸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如果可以利用熱電材料的溫度梯度來驅使玻色子,比如鐵磁體和反鐵磁體中的磁振子(熱驅動的自旋進動有著和晶格相同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性的相干波被稱為磁振子),然後讓磁振子通過電子-電子(s-d)相互作用進一步作用於導電電子,這將產生非常規熱電效應。這種相互作用正是自旋塞貝克效應和磁振子曳引效應的根源。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
  • 研究人員在反磁性分子中發現新的磁場效應
    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本周發表研究,證明所施加的磁場將與弱磁性或反磁性分子的電子結構發生相互作用,從而感應出磁場作用,據他們所知,這是前所未有的。化學教授Gregory Scholes和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五年級研究生Bryan Kudisch表示,這一發現可以讓科學家們通過使用磁場作為 "手柄",從根本上改變某些類分子的電子和光物理特性。Scholes小組的研究人員在磁場強度比地球強近一百萬倍的情況下進行了實驗,從而能夠修改模型非磁性有機發色團的光電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