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磁性熱電半導體耦合輸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在傳統的基於自由電子擴散的熱電輸運中,塞貝克係數α電子的化學勢μ對外加溫度梯度的微分(α≡-μ/T),α等同於電子的熵。電子是費米子,受泡利不相容原理制約,其自由度非常有限。因此,電子的α可以用Mott公式表示:

這裡,σ(E)是電子電導率,E, σ, kB, e分別是電子能量,電導率,玻爾茲曼常數和元電荷。在電子濃度足夠高時,材料表現出較好的電導率,σ(E)幾乎不隨能量變化,塞貝克係數α則非常小。與費米子相反,波色子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玻色子(其統計分布函數也由化學勢和溫度表示)的塞貝克係數α可表達為:

這裡C是熱容,n是粒子的密度。即波色子的α是每個粒子的比熱容,不取決於粒子的數量。因此,如果可以利用熱電材料的溫度梯度來驅使玻色子,比如鐵磁體和反鐵磁體中的磁振子(熱驅動的自旋進動有著和晶格相同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性的相干波被稱為磁振子),然後讓磁振子通過電子-電子(s-d)相互作用進一步作用於導電電子,這將產生非常規熱電效應。這種相互作用正是自旋塞貝克效應和磁振子曳引效應的根源。近來,定量化的磁振子曳引效應理論在金屬鐵、鈷、鎳材料中已獲得驗證,該理論表明磁振子曳引產生的熱電勢比傳統金屬的熱電勢高出1到2個數量級。這是迄今唯一一個自旋效應熱電勢遠大於電子效應的實例,其原因就在於熵的論據。由此,深入探究磁有序材料中傳導電子與磁化強度的熱漲落,即磁振子或順磁體磁振子(para-magnons)的基本相互作用,將自旋作為一個新的自由度來打破塞貝克係數(α)和電導率的耦合關係,進而提高熱電材料輸運性能,是當前熱電輸運研究的一個熱點。

自2017年以來,由中科院物理所趙懷周研究員、美國Ohio State University的Joseph Heremans教授、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Daryoosh Vashaee教授、以及ORNL的Raphael P. Hermann博士組成的合作團隊在反鐵磁MnTe材料熱電磁耦合輸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將上述磁曳引熱電勢理論延伸至磁有序之外的順磁態MnTe,從而拓寬了可以通過自旋效應提高熱電材料性能的渠道(見示意圖一)。實驗及理論模擬發現,與磁有序態相同,順磁態MnTe的磁振子曳引塞貝克係數依然遵循如下關係式:

這裡,Cm是磁振子的比熱容,ne是傳導電子的密度(在金屬中通常是s和p電子)。

研究團隊在Li摻雜的Mn1-xLixTe(x=0~0.06)系列材料中,首次發現磁振子曳引熱電勢可以延伸至高溫順磁態並達到3倍尼爾溫度處(3×TN),且曳引熱電勢強度隨樣品中載流子濃度增加而降低(圖二)。磁比熱容分析(圖三(B)),以及經由Hall測試所得的有關樣品的載流子遷移率和弛豫時間數據(圖三(B),(D)),結合中子散射實驗結果(圖四),證實了MnTe反鐵磁體中短程有序的局域磁化在高於磁性轉變溫度(居裡溫度或奈爾溫度)時依然存在,並且通過對電子的曳引作用貢獻額外熱電勢。基於以上實驗結果,團隊首次提出順磁拖曳熱電勢理論模型:同鐵磁體和反鐵磁體中的磁振子一樣,順磁體中熱驅動的局域磁化強度的漲落會和電子相互作用。這種漲落(我們稱之為順磁磁振子,paramagnons)會和磁振子一樣對溫度梯度敏感,顯示出局域的磁有序和有限的壽命。由於驅動磁振子的電子-電子相互作用(s-d相互作用)探測到的是在10-13秒或更短的時間尺度下的磁結構,在這個時間尺度下,順磁磁振子和磁振子同樣可以對電子施加類似流體動力的曳引作用,從而極大地提高熱電勢。基於實驗測量得到的磁比熱容、載流子壽命和濃度,以及順磁磁振子的壽命和自旋空間關聯長度等參數(圖四(F)),計算擬合得到理論熱電勢與實驗測量數據完全吻合(圖二),證實了順磁拖曳熱電勢理論模型的正確性。

這項成果首次在高溫磁性半導體熱電材料中發現並確認順磁拖曳熱電勢效應,豐富了人們對於磁熱電耦合輸運理論的認識,對發現新型磁熱電材料有重要啟發意義。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Science開源子刊Science Advances, 文章連結。

圖一:磁振子是單個原子自旋熱漲落產生的格波,它可沿熱梯度方向對導電電子產生曳引作用,從而對熱電勢作出貢獻;而在順磁態下,局域化的熱漲落則形成小的磁振子波包,同樣貢獻熱電勢;傳統的順磁體則不產生曳引熱電勢。

圖二:Li摻雜樣品Mn0.99Li0.01Te、Mn0.97Li0.03Te、Mn0.94Li0.06Te的溫度Seeebeck係數曲線,理論計算值與測量值吻合。在低溫漸進至尼爾溫度TN =310K處磁振子有明顯貢獻,對應於此處的磁拖曳熱電勢αMD。測量溫度範圍中,發現材料同時存在自由電子擴散αD、聲子拖曳、磁拖曳,以及新發現的順磁拖曳熱電勢效應Δα(延伸至3×TN)。

圖三:通過Hall測量得到的有關樣品的變溫載流子濃度曲線(A),樣品Mn0.94Li0.06Te的比熱容分析,黑色圓點顯示測量值,低溫部分虛線顯示電子比熱容,在Dulong-Petit高溫極限條件下,可利用Debye模型擬合計算出聲子比熱容,測量數據與聲子和電子比熱容之和之間的差值即為自旋部分的比熱容貢獻(B),樣品載流子變溫遷移率曲線(C),樣品載流子壽命變溫曲線(D)。

圖四,非彈性中子散射結果:圖(A-D)顯示3%Li摻雜MnTe樣品的S(Q,E)色散關係,其中(A)對應反鐵磁相,(B-D)對應順磁相。圖(E)顯示反鐵磁相的高分辨S(Q,E)色散關係,發現具有低能散射特徵以及一個在Q=0.92-1處的約0.6meV的贗能隙存在。圖(G)顯示系列樣品的S(Q,E)色散關係在0.82-1.02-1的切面,可見加入彈性模型後與實驗數據吻合較好。通過對圖(G)數據進行擬合可以得到順磁磁振子在350-450K之間的能量半高寬和壽命,如圖(F)所示。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572287)和基金委-廣東聯合重點基金(U1601213)的支持。

參考文獻:[1] Y. Zheng, T. Lu, Md M. H. Polash, M. Rasoulianboroujeni, N. Liu, M. E. Manley, Y. Deng, P. J. Sun, X. L. Chen, R. P. Hermann, D. Vashaee, J. P. Heremans, H. Zhao., Sci. Adv. 2019; 5: eaat9461[2] S. Mu, R. P. Hermann, S. Gorsse, H. Zhao, M. E. Manley, R. S. Fishman, L Lindsay., Phy. Rev. Materials 3,039901(2019)

編輯:fengyao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貓趴在地上可以有多扁,看到最後快被萌死了

2.研究完《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系統,我魔怔了

3.最美的公式:你也能懂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4.世紀未解之謎:自行車是怎麼保持平衡的?

5.如果地球「叮」的一下不轉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6.古裝劇裡鮮豔的衣服科學嗎?他用30年證明我們錯怪導演了

7.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8.時間從未流逝?物理學家:「過去」與「未來」可能只是錯覺

9.地球其實是外星人的魚缸?不信你看這些海洋生物的長相

10.據說,這是每一個科研狗的真實經歷……

相關焦點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熱電材料的電子聲子輸運調控
    報告題目:熱電材料的電子聲子輸運調控 報告人:裴豔中 教授 報告簡介:材料中電子聲子耦合作用給予了熱和電能量直接轉換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給材料電子和聲子輸運性質的調控以提升熱電性能帶來了諸多挑戰。本報告主要涉及能帶工程解耦電子輸運性質以及聲子工程降低晶格熱導率的近期研究成果,詮釋通過晶體結構、化學組成、缺陷調控電子聲子結構及其散射提升材料熱電性能的有效途徑。 報告人簡介:裴豔中,2003獲得中南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8年獲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工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及密西根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約5年。2012年任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上海技物所在拓撲量子體系長波室溫新機理THz探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技物所在拓撲量子體系長波室溫新機理THz探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16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傳統光電器件依賴於窄帶隙半導體或能帶工程(金屬、半導體、絕緣體)的發展,在低能光子頻帶存在性能指數下降的趨勢,需要深低溫來抑制噪聲以獲得足夠的靈敏度,面臨著本徵極限問題。因此,人們嘗試從微觀原子尺度操控來構造特定的輸運或光電子特性,以期改變傳統依賴於單粒子激發的能帶探測模式帶來的瓶頸。
  •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來源:中國科學報 • 2019-03-29 10:37:13
  • 三峽大壩對長江顆粒有機碳輸運的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三峽大壩對長江顆粒有機碳輸運的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5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該研究拓展了高空間解析度遙感的應用範圍,對利用長時間序列的遙感數據研究人為活動影響下的全球河流POC輸運變化有重要意義。  論文連結
  • 一文看導電聚合物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三、 導電聚合物熱電材料研究進展導電聚合物是一類具有共軛結構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具有優異的電學特性。相關的研究表明,適合作為有機熱電材料的有機材料主要為導電聚合物。1、聚乙炔在導電聚合物的研究中聚乙炔被較早地研究,相關結果表明,經過摻雜的聚乙炔具有優異的電導率。除此之外,摻雜過的聚乙炔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其功率因子可以達到2×10-3Wm-1K-2,ZT值在0.6~6之間。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深入的理論計算發現,Co3Sn2S2具有3條因能帶交叉而產生的大節線環,被自旋軌道耦合打開後產生了3對外爾節點,且位於費米能級之上僅60 meV處(圖2)。後續的計算進一步發現了連接外爾節點的拓撲表面態,分布於費米能級上下。這一研究從理論計算和電輸運方面提出了Co3Sn2S2為磁性外爾半金屬候選體系。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據觀察者網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獲悉,近年來,二維磁性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它們能將自發磁化保持到單原胞層厚度,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磁性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也為二維磁性與自旋電子學器件的研發開闢了新的方向,在新型光電器件、自旋電子學器件等方面有著重要應用價值。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楊魯懿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電控質子過程對SrRuO3磁態的調控》(Reversible
  • 基礎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光及電磁波研究中心博士後鮑芳琳等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刊發了題為「Inhomogeneity-Induced Casimir Transport of Nanoparticles」的研究論文。
  • 信息學院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歐陽偉等通過微納加工方法製備微納流控器件,以納米尺度過濾結構限位納米顆粒的片上可控自組裝(納流體晶體),並在片上耦合全氟磺酸(nafion)離子選擇性材料,進而實現電壓調製的局域離子濃度極化,在納米顆粒自組裝區域獲得生物分子預富集和離子濃度調製。
  • 寧波材料所等在強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等在強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6-20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慈谿醫工所Remo課題組與義大利技術研究所(IIT)、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美國)和中國吉林大學多方展開合作,通過研究改變J-聚合體中(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的濃度對強耦合現象的作用,深入了解強耦合的作用機理。具體來說,研究者通過遵循靜態和動態的研究方法,得到了達到Rabi分裂(高耦合強度)的最優條件。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9月15日電  9月14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萬軍助理教授應邀在物理類綜述期刊《物理報導》(Physics Reports)上在線發表綜述文章《磁性多層膜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 in magnetic
  • 聚焦有機半導體熱激活電荷輸運的調控,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取得新進展
    近期,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李立強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勢壘工程對有機半導體電荷輸運的溫度依賴性進行有效調控的策略。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Nat.
  • 進展| 過渡金屬硫化物中伊辛超導電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化物MX2(M代表Mo,Nb,W;X代表S,Se,Te)中的強自旋-軌道耦合作用與結構的多樣性賦予這類材料許多新奇的物理性質,如在少數層1Td相的WTe2中觀測到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在少數層2H相的MoS2與NbSe2中觀測到伊辛超導電性等。這些發現使得MX2材料成為當前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上海高研院等在鈣鈦礦半導體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鈣鈦礦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對光轉換應用的進展產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目前已在場發射電晶體、太陽能電池、光通訊、X射線探測、雷射器等領域嶄露頭角。鑑於此,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楊迎國等依託上海光源XRD線站,建立了先進的有機、鈣鈦礦光伏薄膜和器件製備及測試系統,形成了具有同步光源特色的薄膜表面衍射分析方法和在線同步輻射原位研究裝置,在鈣鈦礦膜層結晶調控、結晶動力學過程、界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同步輻射光源特色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