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

2020-12-11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


清華新聞網9月15日電  9月14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萬軍助理教授應邀在物理類綜述期刊《物理報導》(Physics Reports)上在線發表綜述文章《磁性多層膜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 in magnetic multilayers」 )。

該綜述文章詳實地討論了當前斯格明子材料體系的研究趨勢,包括斯格明子的物理起源、材料設計與優化、拓撲輸運物理、原型功能器件,同時也指出了本領域內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隨著拓撲量子材料的蓬勃發展,磁學領域內也衍生出了一個新興的學科——拓撲自旋電子學。拓撲自旋電子學以尋找、研究、利用新型拓撲自旋結構為核心,其典型研究對象為自旋實空間中具有拓撲保護屬性的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來源於其拓撲特性,微納米尺度的斯格明子可以被非常微弱的電流高效驅動。因而被業界認為是下一代高密度、高速度、低耗能、非易性自旋存儲器件中的優良信息載體。在潛在產業應用的同時,斯格明子實空間自旋拓撲態也給予了豐富的拓撲輸運物理現象,譬如拓撲霍爾效應(topological Hall effect)、新興磁電動力學(emerging magneto-electrodynamics)、斯格明子的霍爾效應(skyrmion Hall effect)等等。因此,對拓撲磁性斯格明子,尤其是室溫下的斯格明子的基礎研究不但能揭示、預測、理解這些有趣的拓撲量子物理,同時也能為下一代新型自旋拓撲存儲器件做好知識與技術儲備。

在此領域,江萬軍助理教授取得了一系列前期重要結果[《科學》(Science), 349, 283 (2015)以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13, 162 (2017)]。該綜述文章能為更好地開發磁性斯格明子新型材料與器件、推動拓撲自旋電子學的發展理清思路。

磁性多層膜中斯格明子的特徵優勢。

圖A所示為具有界面反演對稱破缺的磁性雙層膜。圖B所示為該材料體系中的奈耳態斯格明子(左)。及其拓撲圖像(右)。該材料體系中的強自旋霍爾效應(圖C),可以用來高效操控磁性斯格明子(圖D)。

該項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研發計劃、清華大學人才引進計劃、清華大學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科研計劃以及北京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經費資助。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均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江萬軍助理教授。合作作者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物理系的陳宮博士、劉凱教授,美國新罕布夏州大學物理系的臧佳棟教授,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材料學部的蘇珊·菲特豪斯(Suzanne te Velthuis)以及阿克薩·霍夫曼(Axel Hoffmann)博士。

文章全文連結: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0157317302934

供稿:物理系 編輯:徐靜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天津大學陳龍教授課題組系統地介紹了2D c-MOFs材料在有機電子學及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指出了該研究方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多功能電子器件(如電晶體、二極體、傳感器等)走進了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高效。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
  •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三維拓撲絕緣體因其具有新穎的表面拓撲電子態,具有不同尋常的電荷和自旋的輸運性質,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用強雷射電場驅動拓撲表面態中的非線性電子動力學過程的研究尚處於初始階段。理論研究工作表明,強場驅動的高次諧波的產生過程敏感地依賴拓撲非平庸相,但目前,拓撲態產生高次諧波的實驗現象尚未見報導。
  •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來源:中國科學報 • 2019-03-29 10:37:13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與Hyunsoo Yang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的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 夏煥雲)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以「 Nontrivial coupling of light into a defect: the interplay of nonlinearity and topology 」為題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  近年來,拓撲光子學是光學中最活躍的新興研究領域之一。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拓撲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他們通過定義負能隙表徵反轉能帶結構以識別拓撲絕緣體,並通過分析自旋軌道耦合的物理本質,進而發現拓撲絕緣體在能帶反轉點(動量空間)的能隙差值(非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軌道耦合計算之間的差值,ΔEk)隨著晶格參數的略微變化近乎不變或者變化相對較小。
  • 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器件研究進展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韓秀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時間:2月28日(周四)18:30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地點:雁棲湖校區 教1-109自旋電子學是基於電子的自旋、軌道和點和自由度,研究電子自旋相關輸運性質及自旋與磁、光、電、力 、熱、聲等物理場之間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
  • 進展|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的發現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它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以及磁、電場和溫度等多物理調控的特性,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理想存儲單元。
  •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2019-11-29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
    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7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2020年4月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非阿貝爾拓撲物態相變的張量網絡方法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然而,自旋電子學卻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新學科,它採用電子的自旋或磁矩作為信息載體。「磁振子自旋電子學」(magnons spintronics)是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筆者曾多次介紹「自旋電子學」的概念。那麼「磁振子」(magnon)又是什麼呢?
  • 物理所等揭示低維拓撲超晶格中能帶依賴的自旋輸運現象
    自旋流的產生、操控與探測是自旋電子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目前人們致力於尋找、設計出高自旋流-電荷流相互轉化、高電導率的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以期實現具有超低功耗的自旋電子學器件。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主要分為兩類:重金屬和拓撲材料,對於這兩類材料,其自旋流-電荷流轉化分別歸因於(逆)自旋霍爾效應和(逆)埃德爾施泰因效應。典型的拓撲材料包括拓撲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等,它們的電荷流-自旋流轉化效率與傳統重金屬相比大一個量級以上。然而對於大多數具有單一表面態的三維拓撲絕緣體來說,它們的自旋流到電荷流轉化效率(λIEE)仍舊相對較小,亟待提高。
  • 新型二維原子晶體硒化銅的製備及其拓撲物性研究獲進展
    去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高鴻鈞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二維過渡金屬單硫化物的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該研究組的博士生高蕾、盧建臣在研究員杜世萱、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林曉、物理所副研究員孫家濤指導下,與極端條件實驗室博士生李航、研究員錢天和丁洪開展合作,將第一性原理計算與分子束外延、掃描隧道顯微鏡學和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學等實驗手段相結合,在理論預測的基礎上成功製備出高質量的樣品,並系統地研究了具有蜂窩狀結構的單層硒化銅的拓撲物性,在新型二維過渡金屬單硫化物硒化銅的研究方面又取得新進展
  • 準二維kagome晶格新奇電子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kagome晶格新奇物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以層狀材料Fe3Sn2為平臺首次在kagome晶格體系中實驗觀察到近乎無色散的平帶電子結構,並結合理論闡明了其高溫鐵磁序的機制。而與狄拉克能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平帶,即高簡併無色散的電子態。狄拉克能帶中電子沒有質量,而平帶中的電子具有很重的質量。在理想平帶中,電子動能淬滅,電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佔主導地位。由於其特殊性,理論預言平帶可能導致各種激動人心的物理效應,包括鐵磁性、高溫分數量子霍爾效應、Wigner晶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以及高溫超導等。原則上平帶可以通過構造一些特殊晶格使電子布洛赫波局域相消幹涉來實現。
  • 進展|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
    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極大地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上海技物所在拓撲量子體系長波室溫新機理THz探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技物所在拓撲量子體系長波室溫新機理THz探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16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研究人員將具有原子薄層結構的拓撲半金屬PdTe2有效集成到天線耦合結構中,PdTe2具有原子堆疊的拓撲對稱性,加上其強自旋-軌道耦合形成的傾斜狄拉克錐,使得該材料具有各項異性半閉合的費米面以及大的THz吸收係數(圖1b)。
  • 進展| 過渡金屬硫化物中伊辛超導電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通常BCS超導體的上臨界磁場是不會超過泡利順磁極限的,因為一旦超過這一極限,兩個自旋相反電子之間的s波配對就不能維持了。但在2H-MX2材料的晶體結構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導致伊辛自旋-軌道耦合的出現。此時,庫伯對中電子的自旋方向會被釘扎在面外,使得面內的上臨界磁場可以遠超泡利極限,達到幾十甚至上百特斯拉。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因為在絕大多數目前的研究對象中,電子相互間的靜電排斥力非常的弱,對拓撲效應影響較小;而強相互作用則會給科研工作帶來困難。一旦解決以上問題,等待人類的將是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全新物理圖景。首個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者、普林斯頓大學的 Zahid Hasan 表示,數學和物理間的相互交叉是這個領域的核心,正是拓撲的極致之美與現實的可行的交融驅使著我們不斷的探索。拓撲學是什麼?科學家們花了這麼大力氣弄這麼一個圖鑑出來,可不是閒著沒事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