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外爾半金屬的費米面有且僅有孤立的能帶交叉點構成,因而其低能激發的準粒子可以用描述外爾費米子的外爾方程來刻畫,具有外爾費米子的零質量、確定手性等特徵。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極大地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另一類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的磁性外爾半金屬在近期也得到了材料實現和密切研究。

首個實驗確認的磁性外爾半金屬Co3Sn2S2於2018年被提出【見科研進展:新型磁性Weyl半金屬的發現及其巨反常霍爾效應】,並被相關譜學實驗證實【見科研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目前,Co3Sn2S2已經成為磁性拓撲物理前沿研究的一個重要平臺。Co3Sn2S2屬於Shandite化合物,其中Co原子構成層狀kagome結構,具有c方向極化的面外鐵磁序,磁矩強度為0.3 μB/Co,居裡溫度約為175 K。能帶拓撲結構中,有三對外爾費米點靠近費米能級(圖1)。由於外爾費米子可當作是動量空間的贗磁場——貝利曲率的磁單極子,它們將影響實空間中電子的運動,譬如產生內稟反常霍爾效應等。拓撲效應主導的內稟反常霍爾電導能抵禦材料缺陷和外部熱擾動的破壞,具有很高的穩定性,有利於量子器件的應用。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內稟反常霍爾電導與一對手性相反的外爾費米子在動量空間的間距基本成正比,並與外爾費米子到費米能級的遠近有關。磁性狀態的變化能夠影響電子結構,進而使得外爾費米子的位置和能量產生變化。可以預想,當材料中有序排列的磁矩因集體運動產生自旋波時,內部的外爾費米子也將隨之被擾動,從而使得反常霍爾電導也受到影響。反過來說,外爾費米子作為動量空間的磁單極子,藉助系統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其中的自旋波色散也將受其影響,體現為材料中自旋波的剛度(或斜率)和能隙的溫度依賴行為與外爾費米子有內在關聯(圖2)。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SC8組羅會仟副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生劉暢,與M05組劉恩克副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生申建雷、T03組翁紅明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生高嘉成、EX10組石友國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生伊長江等密切合作,利用非彈性中子散射精細測量了Co3Sn2S2單晶的低能自旋波,並用唯象理論模型分析了其自旋相互作用和自旋波能隙的溫度依賴關係等。他們發現,不同於材料的準二維晶體結構,其鐵磁自旋波在低溫下具有明顯的三維特徵,即在ab面內和c方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色散(圖3),表明該體系具有三維磁交換作用,且層間強度是層內的一半。類似的色散延續到高溫順磁態中,表明了體系具有中等程度的三維自旋關聯效應。數值計算結果很好地印證了這一結論,並估算出與實驗值接近的居裡溫度和自旋波剛度,其磁各向異性能約為0.6 meV。然而,高精度的中子散射測量表明,在4 K溫度下,自旋波能隙完全打開,高達2.3 meV。詳細的溫度依賴關係表明,自旋波能隙並不完全服從鐵磁序參量的行為,而必須充分考慮反常霍爾電導的影響,體現了外爾費米子與自旋波的相互影響(圖4)。此前,在SrRuO3中的研究表明非單調溫度依賴自旋波剛度和能隙與反常霍爾電、導率行為很類似,但是該材料尚未有關於外爾費米子的確鑿譜學證據。而在其他一些磁性拓撲半金屬候選材料中,自旋波與拓撲費米子是否存在耦合仍存有較大爭議。該研究不僅給出了磁性外爾半金屬Co3Sn2S2中的磁性相互作用參數等關鍵信息,而且明確表明電子拓撲態與自旋動力學之間存在互相影響,這為理解磁性拓撲材料提供了物理基礎,並以此啟發了該材料體系拓撲物態調控的可能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於2020年6月24日被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SCPMA)正式接收,並於8月24日提前在線發表【C. Liu, J. Shen, J. Gao et al.,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64, 217062 (2021)】。該工作得到了SCPMA期刊主編謝心澄院士的推薦(Editor’s Focus),並被選為2021年1月封面文章,同期發表來自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Binghai Yan題為「Weyl monopoles dance with the spin waves」的點評文章。

以上中子散射實驗在澳大利亞中子散射中心Taipan和Sika兩臺三軸譜儀上完成,得到了譜儀科學家Sergey Danilkin和 Guochu Deng的幫助。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PMA/64/1/10.1007/s11433-020-1597-6?slug=fulltext

圖1. (a)Co3Sn2S2的晶體結構和鐵磁結構。(b) 外爾費米子在動量空間位置

圖2. 外爾費米子與自旋波共舞

圖3.Co3Sn2S2的自旋波在ab面(H方向)和c方向(L方向)的色散

圖4.Co3Sn2S2的自旋波能隙及其隨溫度的演化,其中虛線為參照鐵磁序參量擬合結果(b=0),紅色空心點為考慮反常霍爾電導貢獻之後的數據擬合結果(b≠0)

編輯:Dannis

相關焦點

  • 進展|在一種單層鐵磁材料中發現外爾節線
    目前,人們已經發現了多種拓撲能帶結構,比如狄拉克錐(Dirac cone)、外爾錐(Weyl cone)以及狄拉克/外爾節線(Dirac/Weyl nodal line)。這類拓撲能帶結構會帶來奇特的物理現象,比如手性反常、超大磁阻等。然而,除了石墨烯早已被證實擁有二維狄拉克錐之外,這類奇特的拓撲能帶結構在二維材料中非常罕見。
  • 在重費米子體系中發現外爾費米子激發
    近年來,人們在凝聚態材料中發現了一系列受對稱性保護的拓撲量子物態,例如拓撲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外爾半金屬等[1—4]。這些拓撲材料表現出獨特的電子性質,在自旋電子器件以及量子計算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應用前景。尋找新型拓撲材料、揭示新的拓撲物性仍是當今前沿熱點研究問題。外爾半金屬是一類重要的拓撲半金屬材料,由於其準粒子低能激發與外爾費米子具有類似的性質而得名。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外爾費米子 可用於手機電池和量子計算機
    中國科學家今日公布的成果顯示,他們成功捕捉到一種困擾物理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Weyl費米子)。至於有什麼用?這項成果可以解決手機待機時間短的問題,比如,可以實現手機電池一年充一次電。 科學家把基本粒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兩大類,費米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外爾費米子被稱為預言中的奇特粒子,是當今凝聚態物理最前沿的研究對象之一。如今,被中國學家證實了。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外爾半金屬是一類由拓撲保護的外爾費米子主導其體態宏觀物理(電/熱/光)行為的拓撲材料,是拓撲物理與凝聚態物理相結合的重要產物,具有零質量、高遷移率、拓撲穩定、手性保護等一系列新奇的拓撲物態與電子行為。外爾費米子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Weyl於1929年提出,用以描述高能物理中的一種無質量費米子。
  • 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
    原標題: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  本報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員帶領的團隊日前首次在實驗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Weyl費米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發現對拓撲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首次實驗證明:Weyl費米子存在於,慢磁漲落的順磁性體中!
    一種特殊的基本粒子,外爾(Weyl)費米子,幾年前被首次發現。Weyl費米子的特點是:Weyl費米子以一種有序的方式在材料中移動,幾乎不讓它們相互碰撞,因此非常節能。這為未來的電子產品開闢了有趣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Weyl費米子只在某些非磁性材料中被發現。
  • 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7月16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團隊的實驗成果,該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同一天,《科學》雜誌還在線發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陸凌等人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團隊宣布在光學晶體裡發現「外爾玻色子」。
  • 物理所等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磁性量子材料的缺陷工程及其局域量子態自旋的調控,有望用於構築未來實用化的自旋量子器件,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近年來,基於過渡金屬的籠目晶格(kagome lattice)化合物成為揭示和探索包括幾何阻挫、關聯效應和磁性以及量子電子態的拓撲行為等豐富物理學性質的新穎材料平臺。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成果進展。
  •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人員通過將無相互作用的費米面與各種玻色子臨界漲落耦合起來,成功設計出伊辛向列相、電荷密度波、鐵磁和反鐵磁自旋密度波以及Z2或者U(1)規範場等臨界漲落與費米子耦合的模型,並且繞過了量子多體系統蒙特卡洛模擬中常見的符號問題,為定量研究眾多巡遊量子臨界系統打開了數值的可能性。
  • 進展| 格點規範場與費米子物質場耦合問題取得進展
    格點規範場和費米子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描述了諸多基本物理規律,涉及的範圍涵蓋從高能物理中的夸克禁閉到凝聚態物理中的量子自旋液體等廣泛的領域。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這樣的可靠方法,這就是為什麼近十幾年來,該研究方向鮮有進展的原因。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然而,自旋電子學卻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新學科,它採用電子的自旋或磁矩作為信息載體。「磁振子自旋電子學」(magnons spintronics)是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筆者曾多次介紹「自旋電子學」的概念。那麼「磁振子」(magnon)又是什麼呢?
  • Majorana費米子與拓撲量子計算(上)
    Majorana 費米子不帶電荷,所以超導體系中的電子和空穴疊加後的準粒子類似於Majorana 型粒子。通常的s 波超導體是自旋相反電子的配對,自旋的存在使得這樣的準粒子並不等同於其反粒子。為了「凍結」電子的自旋自由度,可以通過破壞其宇稱或者時間反演對稱性來解除能帶的自旋簡併,等效地得到「無自旋」的費米子。
  • 【科學講座】翁紅明:拓撲半金屬——新奇費米子的固體宇宙
    10月29日晚七點,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翁紅明研究員在階一五教室為同學們帶來題為「拓撲半金屬——新奇費米子的固體宇宙」的科學講座。  首先,翁紅明簡要介紹了凝聚態物理的含義及應用等。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與Hyunsoo Yang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的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
  • 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電磁響應的研究中取得重要...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晏湖根課題組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毅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即動態手徵反常。實驗中,有一類特殊的材料被稱為外爾半金屬,其中的準粒子(外爾費米子)與自由空間的外爾費米子類似,是一類手徵費米子,在固體中會成對出現。因此,這種特殊材料可以被看成是裝滿了左、右手性粒子的盒子。在外加磁場下,該手徵的對稱性會被打破,從而產生手徵反常。嚴格來說,手徵反常描述了相對論費米子在量子化下產生的手徵對稱性破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