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2020-12-16 澎湃新聞

過去幾天,一則中國科學家發現「外爾費米子」的消息在媒體引起關注,更有媒體聲稱,該發現能實現智慧型手機一年充一次電(

此為誇大,下文將作解釋

)。而在這一重大發現的背後,又一樁科學公案正在發酵。

7月16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團隊的實驗成果,該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同一天,《科學》雜誌還在線發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陸凌等人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團隊宣布在光學晶體裡發現「外爾玻色子」。

到了7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官網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員率領的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了具有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的電子態——外爾費米子。

值得注意的是,消息中有這麼一句:「該發現從理論預言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中科院物理所官網發布的消息(截屏圖)

中科院並未直言,到底是他們還是普林斯頓團隊「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但微博上卻有網友懷疑中科院「晚了」,甚至指責其「作假」。

外爾費米子的概念要追溯至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Weyl)指出,三維無「質量」電子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這就是外爾費米子。80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沒有在實驗中觀測到外爾費米子。這意味著,即便有完整的理論推導和公式推算,沒有實驗驗證的結論都不算「發現」。於是,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為此拉開了一場激烈的「科研競跑」。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們多關注幾大科研機構的「競跑」,忽略了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的發表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華裔(從名字拼音還能判斷基本上來自中國大陸),且論文作者團隊裡也以華裔為主。

實際上,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兩個小組的實驗研究,分別和中國的浙大與北大進行了合作。

普林斯頓哈桑的團隊

一個網站五天裡的三篇文章

在發現外爾費米子的這場競跑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陸凌等人沒有直接參與進中科院、普林斯頓團隊的競爭,但當其他兩個團隊先後宣布發現外爾費米子時,陸凌所在的團隊也宣布發現了另一種外爾粒子(外爾玻色子)。於是麻省理工的這個研究團隊也被捲入這場紛爭中。

普林斯頓團隊在arXiv上公開了理論預測,並於2014年11月24日向《自然通訊》雜誌提交了這篇論文。

7月27日,陸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他介紹,物理學界有一個arXiv網站,學者無需經過審稿就可以將研究成果貼在網站上,與同行交流。

有意思的是,2015年2月,短短5天的時間裡,arXiv網站就連續出現了3篇有關「發現外爾粒子」的實驗文章:2月11日,麻省理工團隊率先貼出文章;2月12日,普林斯頓團隊貼出文章;2月16日,中科院團隊也貼出文章。

中科院團隊於2014年12月31日在arXiv網站上公開預言在TaAs,TaP,NbAs和NbP這四種非磁性材料上可以發現「外爾費米子」。

為什麼三個團隊緊接著貼出了文章?陸凌解釋說,這是學界裡的「競爭」。「我的文章比你的早發出來,就佔了先機,後來者就需要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之前的工作。」他說,「我在2月11日先貼了(文章),他們看到我貼了,即使(他們的)實驗沒有做完也必須貼,否則就失去了對外宣稱『首次獨立發現』的資格。」

其中,中科院團隊和普林斯頓團隊是直接競爭關係。不同於陸凌發現外爾玻色子,

中科院團隊和普林斯頓團隊的研究從材料、數據、理論到實驗幾乎完全一樣,都在競爭「外爾費米子」的「首次發現」。

但陸凌強調,儘管文章公布有「先後」,但他相信三個團隊都是各自獨立完成實驗的。對於這樣的工作而言,「實驗工作不可能在幾天之內因為『看到別人的東西』就能完成,來不及的。」

三方投稿,為何中科院被拒稿?

當然,競賽絕不限於arXiv網站。

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普林斯頓團隊於2月15日將自己的文章正式投給《科學》雜誌,中科院團隊也於2月17日向《科學》雜誌投稿。然而,到了7月16日,《科學》在線發表了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和普林斯頓團隊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團隊的論文在6月17日遭遇拒稿處理。

7月27日,澎湃新聞就拒稿原因致信《科學》雜誌,其公關部門(Science Press Package)的執行董事米根·費倫(Meagan Phelan)回應稱,「對於任何可能的拒稿原因我們不予置評,我們也無權肯定或者否定同行評審過程。《科學》雜誌每年收到的學術稿件超過1.3萬份,錄取率只有7%,所以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拒稿了。」

澎湃新聞從國內物理學界了解到,中科院團隊和普林斯頓團隊幾乎是同時觀測到了外爾費米子,而普林斯頓團隊提前兩天給了《科學》雜誌。但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物理學家對澎湃新聞表示,中科院團隊的數據比普林斯頓團隊更好,中方團隊先觀測到了表面態的費米弧,隨後把結果寫成論文提交給了《科學》雜誌,過了一個月之後該團隊又觀測到了體態中的外爾錐,又把這部分內容給了別的雜誌(編者註:雜誌名稱不肯透露)。後來,《科學》雜誌的審稿人提出修改意見,要求中方把體態的內容加進去,但是這部分內容已經給了別的雜誌,所以沒辦法滿足《科學》的修稿要求。

澎湃新聞就此疑問向中科院團隊求證時,中科院團隊幾位成員均稱不方便以個人名義回答這個問題,並表示研究團隊會統一發聲。據悉,中科院團隊的前後兩篇論文即將在其他國際期刊上發表。

此前,普林斯頓團隊領導人、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則在電子郵件中回復《中國科學報》:「我們將實驗成果向《科學》雜誌投稿,審稿中沒有收到修改意見。」

「很多人會說,是不是外國學術期刊歧視中國科學家?這樣說可能是片面了。中科院的文章沒有一起在《科學》出現確實意外,但畢竟中科院以這個實驗結果短期發表了兩篇高水平論文,而其他兩個團隊只有一篇。」陸凌如是說。

7月16日,英國皇家化學協會網站報導說:「有兩個國際研究組聲稱發現了電子學的基本建築單元——外爾費米子。」這兩個國際研究組,正是普林斯頓團隊和中科院物理所。英國皇家化學協會完全獨立於中科院物理所、普林斯頓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

在實驗中觀測到的「費米弧」

普林斯頓有無「借鑑」中科院的成果?

目前,中科院物理所官網、《中國科學報》的報導都會突出中科院團隊的一大突破,就是他們於2014年12月31日率先在arXiv網站上公開預言在TaAs、TaP、NbAs和NbP這四種非磁性材料上可以發現「外爾費米子」。這一系列材料能自然合成,無需進行摻雜等細緻繁複的調控,更利於實驗發現。

在《中國科學報》的描述中:這一理論成果立即受到同行的關注,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在內的國際上眾多實驗小組都投入到了競賽般的實驗驗證工作中。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戴希7月18日在其個人博客上寫道:「磁性材料,總不可避免地存在磁疇,從而使得許多外爾半金屬的重要特性很難在實驗上被觀測到。因此發現(這四種)非磁性的外爾半金屬材料,成為該領域發展的關鍵。」

對此,陸凌表示贊同,因為此前中美科學家提出過約十類電子外爾材料,但都還沒能被實驗證實。其中一點因素就是很多材料有磁性,影響觀測。所以這四種非磁性,元素簡單的外爾半金屬對於發現「外爾費米子」確實重要。陸凌同時表示自己發現外爾玻色子的實驗也是基於非磁性的光學材料,這一的理論工作在2012年7月2日發表在arXiv上。

「但據我了解,其實普林斯頓團隊在2014年11月24日就向《自然通訊》雜誌提交了一篇文章,也是對這類(非磁性)材料進行理論預測,只是沒有在arXiv網站上公開貼出來。」陸凌說。

換言之,中科院團隊確實是第一個對公眾發表預測的,但也可以說普林斯頓團隊是第一個(甚至早於中科院)向學術期刊提交預測的。

據《中國科學報》報導,1月5日,中科院團隊也收到了來自普林斯頓哈桑團隊的一封信。信中告知,他們也有類似的工作。澎湃新聞搜索發現,普林斯頓團隊確實於2015年1月5日在arXiv上公開了理論預測,也確實於2014年11月24日向《自然通訊》雜誌提交了這篇論文。

但在《中國科學報》的報導中,中科院團隊成員翁紅明表示

:「哈桑小組在這篇文章(指向《自然》提交的那篇論文)中使用了我參與開發的計算軟體包,並引用了以我為第一作者於200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

且在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該領域研究者看來,哈桑的這篇預測更像是「憑空冒出」。「甚至沒有給出嚴格的數學證明,僅僅是一個預言。」這名研究者表示,加上兩項研究在arXiv網站公布的先後順序,讓人不禁懷疑,哈桑小組的工作是否完全獨立?

澎湃新聞在普林斯頓大學官網找到了一篇官方聲明,聲明引用了普林斯頓團隊論文的第一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助理 Su-Yang Xu的話,「我們的工作,從理論到實驗全部都是獨一無二的。」 Su-Yang Xu說,「理論家告訴我們,一些化合物可能會顯示出新的或者有趣的屬性。隨後,我們獲取樣本並進行實驗驗證。我們自己提出了理論預測並完成了實驗。」

哈桑也在郵件中回復了澎湃新聞的疑問,「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立場已經在這份聲明中闡述清楚了,聲明就是我們研究合法性的證據。」

對於翁紅明提出的質疑(哈桑團隊論文使用了他參與開發的計算軟體包,並引用了他於2009年發表的論文),

哈桑回應稱,「我們研究使用的是公開免費的軟體(使用開原始碼,對任何人開放)。

我們的工作是基於我們早期出版的關於拓撲絕緣體的論文,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在《自然》雜誌和《科學》雜誌上都可以找到。當然,我們的論文引用了很多研究團隊的多篇論文,但是沒有一篇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我相信,對於論文的正確性,兩份雜誌自有評判。」哈桑回應道,「《科學》雜誌願意接受我們的論文,是因為我們的論文是正確的。所有的評審人員(推薦人、審稿人和編輯部)在經過仔細核查之後都認同這一點。也只有達成共識,他們才會決定發表。我聽到很多人的論文被拒,不僅是中科院團隊的論文。《科學》雜誌在其官網上給出了很多拒稿理由,如論文不準確、不完整或者無法理解。但是他們為何拒絕中科院團隊的稿子,我就不清楚了。」

普林斯頓哈桑團隊對外爾費米子的發現,左上圖為TaAs晶體,右上圖為外爾半金屬中的外爾費米子和表面的費米弧,右上圖和左下圖中的加號和減號表示晶體中外爾費米子所具有的特定手性,右下圖表示外爾費米子具有的「磁單極」屬性。

外爾費米子能讓手機一年一充電?

儘管「發現」先後已有了爭議,不少媒體已開始宣稱外爾費米子的發現給智慧型手機帶來顯著影響,可以解決智能電子設備待機時間短、電量消耗快的問題。如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報導,這項突破性的發現將極大地推進未來技術的發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以及能夠實現一年一充電的智慧型手機。

不少網友對「一年一充電的智慧型手機」表示懷疑,稱這是天方夜譚。對此,澎湃新聞致電中科學物理所綜合處處長魏紅祥,對方解釋說,這是媒體的誤傳,「

外爾費米子的發現確實可以節省器件能耗,增長待機時間,但『一年充一次電』恐怕是記者寫出來奪人眼球,這只能是未來的一種期待。」魏紅祥還表示,由於網上出現各種「發現外爾費米子」的消息,其中不乏錯漏,中科院團隊研究員會儘快出一篇聲明,解答疑問。

對於目前廣泛流傳的「發現外爾費米子,手機就能一年一充」,陸凌也直言這誇大了。他解釋說,現在科學家只是驗證了能發現「外爾費米子」的一類材料,這類材料的具體研究還有一段路要走。是不是可以找到更好的材料?有了這些材料之後能在哪些器件中被用到?就算能用能否比現有器件更好?

這些都是未知數。「當然從理論上說是有應用前景的,但是直接把現階段的成果和生活聯繫在一起,太早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外爾費米子 可用於手機電池和量子計算機
    2012年和2013年,中科院物理所的理論研究團隊首次預言在狄拉克半金屬中可實現無「質量」的電子。 翁紅明的發現2014年12月31日提交電子預印本(Arxiv)網站後,這一結果立刻引起了實驗物理學家的重視,國際上許多研究組開始了競賽般的實驗驗證工作。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團隊都試圖在TaAs中找到外爾費米子。
  • 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
    原標題: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  本報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員帶領的團隊日前首次在實驗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Weyl費米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發現對拓撲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進展|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
    外爾半金屬的費米面有且僅有孤立的能帶交叉點構成,因而其低能激發的準粒子可以用描述外爾費米子的外爾方程來刻畫,具有外爾費米子的零質量、確定手性等特徵。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極大地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在重費米子體系中發現外爾費米子激發
    近年來,人們在凝聚態材料中發現了一系列受對稱性保護的拓撲量子物態,例如拓撲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外爾半金屬等[1—4]。這些拓撲材料表現出獨特的電子性質,在自旋電子器件以及量子計算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應用前景。尋找新型拓撲材料、揭示新的拓撲物性仍是當今前沿熱點研究問題。外爾半金屬是一類重要的拓撲半金屬材料,由於其準粒子低能激發與外爾費米子具有類似的性質而得名。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成果進展。
  • 民科稱「電荷不存在」遭網友打臉,該論文為何能上中科院網站
    從5月6日下午開始,一篇名為《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稱「來自中國雲南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凡偉)發現電荷並不存在,經過一個多月的同行評審,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
  • 【科學講座】翁紅明:拓撲半金屬——新奇費米子的固體宇宙
    10月29日晚七點,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翁紅明研究員在階一五教室為同學們帶來題為「拓撲半金屬——新奇費米子的固體宇宙」的科學講座。  首先,翁紅明簡要介紹了凝聚態物理的含義及應用等。
  • 《物理評論》125周年推出49篇精選論文,中科院物理所這篇成為國內唯一上榜論文
    編輯  yangfz2015 年中科院物理所團隊在固體中發現外爾費米子的工作入選了這 49 篇經典論文,也是國內唯一 1 篇入選文章。2015 年,中科院物理所團隊在固體中發現外爾費米子。隨後,丁洪小組及其合作者進一步測量了 TaAs 體電子態,直接觀測到外爾點及其附近的三維狄拉克錐,提供了進一步的實驗證據。與此同時,陳根富小組通過精確的電輸運測量,首次在 TaAs 單晶中觀測到了由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阻效應,進一步從輸運的角度證明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至此以上一系列工作是自 1929 年外爾費米子被提出以來,首次在凝聚態物質中證實存在外爾費米子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 進展|外爾半金屬中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發現和手性零聲的證據
    X)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實驗室項俊森博士、孫培傑研究員和超導實驗室陳根富研究員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戴希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宋志達博士等人關於外爾半金屬TaAs的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合作研究結果。實驗表明,TaAs在低溫下具有和電導率量子振蕩相同頻率的、清晰的熱導率量子振蕩。這說明二者在本質上都起源於磁場下電子態所形成的朗道能級。
  • 首次實驗證明:Weyl費米子存在於,慢磁漲落的順磁性體中!
    一種特殊的基本粒子,外爾(Weyl)費米子,幾年前被首次發現。Weyl費米子的特點是:Weyl費米子以一種有序的方式在材料中移動,幾乎不讓它們相互碰撞,因此非常節能。這為未來的電子產品開闢了有趣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Weyl費米子只在某些非磁性材料中被發現。
  • 解放後物理所的科學發展 | 物理所九十周年所慶專刊
    >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Weyl)提出——存在一種無「質量」的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的電子,這種電子被稱為「外爾費米子」。2015 年初,物理所陳根富、丁洪實驗團隊在TaAs 晶體中成功發現了這類特殊的電子,外爾費米子終於揭開面紗,展現在了科學家面前。此外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也做了相似的工作,MIT的研究團隊則在光子晶體中觀測到了外爾費米子的行為。
  • 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電磁響應的研究中取得重要...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晏湖根課題組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毅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即動態手徵反常。實驗中,有一類特殊的材料被稱為外爾半金屬,其中的準粒子(外爾費米子)與自由空間的外爾費米子類似,是一類手徵費米子,在固體中會成對出現。因此,這種特殊材料可以被看成是裝滿了左、右手性粒子的盒子。在外加磁場下,該手徵的對稱性會被打破,從而產生手徵反常。嚴格來說,手徵反常描述了相對論費米子在量子化下產生的手徵對稱性破缺。
  • 進展|在一種單層鐵磁材料中發現外爾節線
    目前,人們已經發現了多種拓撲能帶結構,比如狄拉克錐(Dirac cone)、外爾錐(Weyl cone)以及狄拉克/外爾節線(Dirac/Weyl nodal line)。這類拓撲能帶結構會帶來奇特的物理現象,比如手性反常、超大磁阻等。然而,除了石墨烯早已被證實擁有二維狄拉克錐之外,這類奇特的拓撲能帶結構在二維材料中非常罕見。
  • 盛利和邢定鈺課題組建立外爾半金屬負磁電阻的新理論
    外爾半金屬是一種新型的拓撲材料,可以看作粒子物理中標準模型的外爾費米子在凝聚態物理中的實現。
  • 天使粒子是什麼有什麼用 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意義介紹
    「今天的成果,是建立在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基礎上」  困擾了物理學界80年的難題是怎樣被破解的?張首晟認為,任何科研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天使粒子的發現,得益於先前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探索,也是理論和實驗結合的成果。
  • 中科院物理所:再做「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坐落於北京中關村南三街8號,滿園關不住的年輕活力和敢為天下先的銳氣:橢圓型的實驗大樓「頭戴」太陽能電池板,臨街新建的主樓「身披」鮮紅色外衣,錯落其間的圖書館「外裹」大落地窗……這裡,從來都是改革與創新的沃土。40年前,當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吹響,中科院物理所便做了「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走出「中關村創業第一人」陳春先,誕生了國內第一批創新創業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