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2020-12-11 澎湃新聞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2019-11-29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9年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遵循摩爾定律飛速發展的現代電子器件尺寸越來越小,晶片中因電荷高速運動和頻繁碰撞引發嚴重發熱,不但造成高能耗,同時限制晶片處理速度與集成密度的提高,成為阻礙當前器件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自旋波不局限於電子導體,可以以「波」的方式在多種介質中無熱耗散、低阻尼、長距離傳播自旋信息,重要的是該過程不需要導電電荷參與,因此這種新機制可以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圖A-B:磁振子轉矩(A)與傳統電子自旋轉矩(B)對比示意圖;圖C:磁振子轉矩器件光學照片;圖D:磁振子轉矩驅動NiFe磁矩翻轉器件示意圖;圖E:Bi2Se3/NiO/NiFe器件的自旋轉矩鐵磁共振測量示意圖;圖F:磁振子轉矩強度與NiO厚度關係;圖G:不同厚度NiO器件中磁振子轉矩與溫度的關係;圖H:磁振子轉矩效應驅動磁矩翻轉磁光克爾成像。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他們設計了異質薄膜結構,反鐵磁絕緣體NiO作為磁振子高效傳輸通道,拓撲絕緣體Bi2Se3作為高強度磁振子產生源,開創性利用磁振子轉矩效應實現商業廣泛應用的NiFe和CoFeB鐵磁薄膜自旋磁矩180°翻轉。器件在室溫下運行,磁振子轉矩效應顯著,預期通過進一步調控器件,磁振子轉矩強度有望進一步增強。

此工作實驗證實了自旋波可有效翻轉自旋磁矩,開闢了實現低功耗、高速度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晶片的新途徑,必將發展磁振子學新研究方向,激發磁振子器件廣泛探索,促進後摩爾時代器件革新。該工作中,我校王譯教授為第一作者,成果部分得到大連理工大學人才啟動資金的資助。

王譯,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星海青千」人才獲得者,入選2018年「大連市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連續12年從事自旋電子學器件物理及應用研究。目前重點開展自旋軌道矩磁隨機存儲器的基礎應用研究。

王譯教授在Science (一作),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作),Nature Communications(一作),Nano Letters(一作),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24篇。現擔任Physics Review Letters, Nano Letters,ACS Nano,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新聞來源:大工新聞網

編輯:黃煒睿

校對:徐一丹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Yang教授,在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 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9月15日電  9月14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萬軍助理教授應邀在物理類綜述期刊《物理報導》(Physics Reports)上在線發表綜述文章《磁性多層膜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 in magnetic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郭弘教授團隊在原子共磁力儀系統研製及自旋-引力...
    由於不同原子在空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離,磁場梯度會影響共磁力儀的測量結果,是共磁力儀主要的系統誤差來源。基於同一種原子的共磁力儀系統結構圖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量子信息技術團隊與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合作,提出了利用銣原子的兩個超精細能級實現共磁力儀的新方法,並成功構建該共磁力儀系統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天津大學陳龍教授課題組系統地介紹了2D c-MOFs材料在有機電子學及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指出了該研究方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多功能電子器件(如電晶體、二極體、傳感器等)走進了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高效。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
  • ...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光子軌道角動量...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
  • 西南大學李青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水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青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One-step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Ni-Fe)Sx/NiFe(OH)y hollow microtube/sphere films as superior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然而,自旋電子學卻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新學科,它採用電子的自旋或磁矩作為信息載體。「磁振子自旋電子學」(magnons spintronics)是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筆者曾多次介紹「自旋電子學」的概念。那麼「磁振子」(magnon)又是什麼呢?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李淼)日前,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員團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Daniele Dini教授團隊等合作,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是涵蓋所有學術領域的開放性、綜合性科學刊物)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
  • Science發表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時,該工作也為低維強關聯電子體系的量子調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工作以 Report的形式發表在7月15日出版的Science上,江穎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近藤晶格是凝聚態物理教科書上一類很典型的強關聯電子體系,它通常由金屬母體中周期性密集排列的磁性原子構成。
  • 自旋電子學介入量子技術應用領域成果初現(圖)
    今日視點科學家們一般認為,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新興技術——量子技術主要應用於計算、通訊和加密等領域,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現在,科學家們利用自旋電子學(其基本理念是理解和操作電子的自旋來推動技術的發展)擴展了量子技術應用領域的新維度,使他們可以利用量子力學完成一些此前沒有想到過的任務,比如用雷射處理量子信息以及在納米尺度上進行溫度測量。
  •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丘學鵬課題組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丘學鵬課題組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L10相FePt中體自旋力矩效應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
  • 新技術打破磁存儲器速度紀錄 比最先進自旋電子設備快近...
    然而,與傳統的電子晶片相比,這些依賴於「磁記憶」存儲的設備仍然受到其相對較慢的速度的阻礙。近日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法國、美國學者合作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研發出了一種新的磁化「開關」技術(將信息「寫入」到磁存儲器的過程),其切換比最先進的自旋電子設備快近100倍。
  • 物理系張定副教授、薛其坤教授領導的中德合作團隊在錫烯超導中...
    北京時間3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錫烯薄膜中的第二類伊辛配對機制》(「Type-II Ising pairing in few-layer stanene」)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上。
  • 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器件研究進展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韓秀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時間:2月28日(周四)18:30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地點:雁棲湖校區 教1-109自旋電子學是基於電子的自旋、軌道和點和自由度,研究電子自旋相關輸運性質及自旋與磁、光、電、力 、熱、聲等物理場之間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具有另外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自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以創造出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圖片來源:Sumio Ishihara)基於電子的自旋特性創造出的新型電子器件,也稱為「自旋電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等優勢。在後摩爾時代,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成為基於電荷的傳統半導體器件的替代品。
  • 棠湖中學畢業生楊超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
    這是電子科大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該校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電子科技大學張萬裡、熊杰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王健教授團隊、林熙研究員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劉海文研究員、清華大學姚宏教授、美國布朗大學James M. Valles Jr 教授、Jimmy Xu教授等合作首次在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證實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通過調節反應離子刻蝕的時間,在高溫超導釔鋇銅氧(YBCO)多孔薄膜中實現了超導—量子金屬—絕緣體相變。
  • 自旋電子學:磁記憶狀態呈指數變化
    自旋電子學是納米電子學的蓬勃發展分支,除傳統電子學中使用的電子電荷外,它還利用電子的自旋及其相關的磁矩。自旋電子學的主要實際貢獻是在磁傳感和非易失性磁數據存儲方面,研究人員在開發基於磁的處理和新型磁存儲方面尋求突破。
  • 山東大學物理學院戴瑛教授團隊發表二維拓撲絕緣體研究重要進展
    近日,戴瑛教授團隊與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合作發現二維反鐵磁體可以實現絕緣拓撲量子態,從而發現了一類不同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二維體系磁性拓撲絕緣體,並預言了實現這一拓撲量子態較為理想的材料體系。相關研究成果以"Antiferro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with Nonsymmorphic Protection in Two Dimensions"為題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4,066401 (2020)。牛成旺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戴瑛教授為通訊作者,山東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 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發現自旋電子超交換相互作用如何調控鋰電池...
    【成果簡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三元層狀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之間「自旋電子超交換」作用。本工作由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鄭家新副研究員指導碩士生滕高烽、辛潮博士後、博士生卓增慶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以「Role of Superexchange Interaction on Tuning of Ni/Li Disordering in Layered Li(NixMnyCoz)O2」為題發表J. Phys. Chem. Lett.上。
  • 控制電磁特性的新方式可以實現自旋電子計算
    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學習控制六邊形硫化鐵中識別出的物理特性之間的這種獨特聯繫,那麼它就可以實現自旋電子計算等新技術。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13日的「 Nature Physics」雜誌上。六方鐵硫化物通常被稱為硫鐵礦,雖然也存在於地球上,但在隕石中含量更高,尤其是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