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發表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15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江穎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Wilson Ho教授等合作,採用模板襯底和自組裝技術,合成了一種奇異的低維量子材料:二維近藤晶格。他們進一步利用高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譜(STM/STS)在原子尺度上對其進行了實空間成像,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了近藤效應和周期性晶格間的內在關聯。同時,該工作也為低維強關聯電子體系的量子調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工作以 Report的形式發表在7月15日出版的Science上,江穎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近藤晶格是凝聚態物理教科書上一類很典型的強關聯電子體系,它通常由金屬母體中周期性密集排列的磁性原子構成。這些磁性原子的局域磁距與金屬中傳導電子之間存在著近藤相互作用(交換作用),使得圍繞磁性原子的傳導電子的自旋反平行極化,從而屏蔽磁性原子的磁矩。近藤晶格體系具有很多奇特的量子物性,包括:各向異性的超導電性、近藤絕緣性、量子臨界點、非費米液體行為等等。雖然科學家們已經對近藤晶格體系的奇異物性研究了三十多年,但至今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物理圖像。近藤晶格體系的複雜性源於近藤效應、長程相干性和磁有序之間的競爭和關聯。周期晶格的長程相干性如何影響近藤屏蔽效應一直以來是近藤晶格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尤其是當體系維度降低時,量子限域效應使得電子-電子之間的關聯大大增強,近藤效應與周期性晶格之間的內在關聯將會更加顯著。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Wilson Ho教授合作,巧妙地把順磁性的氧分子(自旋為1)沉積到處於低溫(10K)的金襯底上(Au(110)-12),通過氧分子的自組裝生長出了二維長程有序的自旋晶格(圖1A-C)。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譜(STM/STS),原位的對這種二維自旋晶格的結構和電子態進行了表徵,發現晶格中存在著很強的近藤共振態(圖1D)。通過對近藤共振態的空間分布進行原子級分辨成像,研究人員發現周期晶格的長程相干性使得氧分子晶格中同時存在著兩種近藤屏蔽效應:空間離域的近藤屏蔽和分子間局域增強的近藤屏蔽(圖2)。其中前者表明相干近藤態的形成,而後者則源於最近鄰氧分子的近藤雲之間的雜化效應。為了理解氧分子近藤晶格的基態電子結構和磁學性質,江穎教授還與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Ruqian Wu教授合作進行了第一性原理計算(SP-DFT),為實驗結果的解說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該研究工作是國際上首次利用磁性分子來合成低維近藤晶格,並在實空間中揭示了近藤效應和周期性晶格之間的內在聯繫,其結果將有助於理解近藤晶格的各種奇異量子行為。Science的兩位審稿人對該研究工作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無論是科學發現還是實驗技術方面都非常出色,並指出該工作為近藤晶格體系的核心問題提供了可能的解答。

該工作得到了北京大學985工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附:

文章連結: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0/324

江穎教授的個人主頁:http://icqm.pku.edu.cn/LabJiangYing/home.html

圖片1和圖片2:

圖1.(A)和(B)二維氧分子晶格的高分辨STM圖像(偏壓:0.5V),其中(B)為(A)的放大圖;(C)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到的氧分子在表面的吸附構型;(D)氧分子晶格的dI/dV和 d2I/dV2譜線,近藤共振態的存在導致費米能級附近的微分電導被抑制

圖2.(A)和(C)氧分子晶格的高分辨STM圖像(偏壓:0.1V),其中(C)為(A)的放大圖;(B)和(D)在獲取STM圖像(A)和(C)的同時得到的近藤共振態的空間分布圖像;(E)在三種不同的氧分子晶格上得到的dI/dV譜線;(F)氧分子晶格的相干溫度、近藤態強度與晶格常數的函數關係

 

編輯:李娜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獲「仁科芳雄亞洲獎」
    2020/12/07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
  • 《自然-化學》發表北大江穎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2012/11/12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可控的對分子內部的化學鍵進行選擇性操縱是科學家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個人簡歷江穎,1982年出生於四川樂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2003年獲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2008年獲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2006-2007年為德國尤裡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8-201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任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助理教授,2016年晉升長聘副教授,2018年晉升長聘教授。
  • 北京大學王恩哥/江穎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和江穎教授帶領的「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後,該團隊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早在19世紀末,人們就意識到離子水合作用的存在並開始了系統研究。一百多年來,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至今仍沒有定論。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缺乏原子尺度的實驗表徵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
  • 量子中心江穎、王恩哥等在《自然》發文證實二維冰的存在並揭示其...
    2020/01/06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
  • 江穎 「看見」原子的極限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8年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全文約4569字,細讀大約需要12分鐘一滴水掉進一杯水,將發生什麼?從江河匯海、積雨成泉,到詩詞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水獨特的物理性質在生活中極為常見。
  • 北京大學教授榮獲亞洲科學大獎
    近日獲悉,北京大學江穎教授榮獲第8屆「仁科芳雄亞洲獎」(Nishina Asia Award),以表彰其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該基金會設立的「仁科芳雄亞洲獎」,用以獎勵日本之外的其他亞洲國家在物理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學家。我們一起了解下江穎教授!
  • 北大教授在研究什麼?研究成果讓人想不到,網友:又一個經典語錄
    然而你可曾想到,如此美麗的畫面,卻暗藏著致命的危險……北大,作為我國知名度最高的高等學府之一。不僅享譽中外,而且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是各省學霸的聚集地。按理說這樣的高校,將會集實力、聲譽為一體。可是由於種種原因,近些來北大也受到了一些非議。比如有人說北大現在培養的都是一些精緻利己主義者。對於這樣的評價,其實並不敢苟同。
  • ...報導量子中心王健研究組及合作者的最新成果:反常量子格裡菲思...
    2019/08/15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山石 |
  • 上海科技大學關於肥胖症靶點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
    該成果以「Determination of theMelanocortin-4 Receptor Structure Identifies Ca2+ as a Cofactor forLigand Binding」為題,於4月24日凌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Stevens課題組博士研究生於靜為文章的第一作者,iHuman研究所創始所長Raymond C.
  • 2017年中盤點: 華人學者Science成果!
    日月如梭,2017年過半,海內外華人學者在材料科學領域收穫頗豐!那麼現在作個小總結,一起來看看2017年上半年華人學者在頂刊Science上的成果吧!1、南京理工大學胡炳成:首次合成五唑陰離子鹽高能含能材料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胡炳成與陸明教授(共同通訊作者)首次合成並表徵了穩定的五唑陰離子鹽(N5)6(H3O)3(NH4)4Cl。
  • 北京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啟動典禮暨「從分子到全球尺度的水科學...
    會議由水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鄭春苗教授主持,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化學學院、工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水相關學科的學院領導、師生參加會議。王恩哥首先致辭,他對北京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
  •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最近,我們在嘗試人工控制結冰,在國際上首次從原子層次上觀察到冰是如何形成的,發現在二維極限下冰的結構與石墨烯很相似……」前不久,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描繪的水世界吸粉無數。話音剛落,參會的多位諾獎得主紛紛上前交流,水之於人類,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 Physical Review X報導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研究組關於超薄單晶鉛...
    北京大學王健研究組與合作者在前期二維超導的相關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創新性成果,如量子格裡菲斯奇異性的發現(Science 350, 542 (2015), 同期perspective評論文章Science 350, 509 (2015)專題報導),被Iwasa研究組綜述文章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2, 16094
  • 2019年中國學者在Nature及Science發表研究成果大爆發
    2019年即將結束,中國學者總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180項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5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18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自然指數是指包括了作者單位信息和機構關係的資料庫,它追蹤發表在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這些期刊均由在職科學家所組成的獨立小組選出。自然指數提供機構和國家所發表論文的絕對計數和份額,由此可顯示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及合作的情況。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課題組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齊向輝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Harnessing L-arabinose isomerase for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D-tagatose: Recent advances and its
  • 理學院副教授張葳葳研究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圖文)
    在高壓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Unexpected stable stoichiometries of sodium chlorides(鈉氯間反常計量比化合物)」。這是我校物理系教師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在該雜誌發表高水平論文。文章打破基礎化學傳統的八電子規則,開創科學研究新領域。  該文由我校理學院物理系張葳葳副教授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地學系材料設計中心, 先進計算科學研究所Artem R.
  • 破天荒 | 醞釀多年,電子科技大學首次在Science發表成果,一舉解決了30年的國際難題
    2019年11月14日,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裡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