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

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 鳳

「水是世界上最常見、也是非常複雜的物質。最近,我們在嘗試人工控制結冰,在國際上首次從原子層次上觀察到冰是如何形成的,發現在二維極限下冰的結構與石墨烯很相似……」前不久,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描繪的水世界吸粉無數。話音剛落,參會的多位諾獎得主紛紛上前交流,水之於人類,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從原子尺度「窺視」水的結構以及水合離子的結構,捕捉水分子與離子如何「相愛相殺」,曾困擾人類百餘年。近5年來,江穎團隊相繼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世界首張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水合離子是如何運動的。這對於改良鋰離子電池、提高海水淡化效率、治理霧霾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一池鹽水中抓取到單個水合離子

生命離不開水,但水之於生命就像一個隱形的朋友,它時刻相伴左右,我們卻始終看不清它的容顏。

水的低調、深沉,源於它神秘的「內涵」。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複雜。例如,水作為溶劑能使很多鹽溶解,鹽裡的鈉離子、鉀離子會被水分子一個個拽出來,被水分子包圍,離子和水分子就形成了一個個的水合離子。「但是,這些離子周圍包裹了幾層水分子,這些水分子的數目和結構是怎樣的,它們在離子周圍是如何分布的,又是如何運動的,水合離子對水的氫鍵結構有什麼影響,困擾了國內外科學家100多年。」

要看清楚水合離子的結構和運動規律,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實驗上獲得單個離子水合物。

江穎團隊發展了一套獨特的離子操控技術,他們首先將直徑約20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一半的金屬絲「削尖」成單原子,用針尖在氯化鈉薄膜表面移動,抓取單個鈉離子,再用帶有鈉離子的針尖掃描水分子,形成含有一個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然後拖動其他水分子與鈉離子水合物結合,便得到含有不同水分子數目的鈉離子水合物。

改良音叉做探針,看到「多動」的水合離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驗製備出單個水合離子後,便需要通過高分辨成像看清楚水合離子的結構。

一個偶然的機會,江穎受「qPlus原子力顯微鏡技術」的啟發,琢磨上了音叉。「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會拿著音叉讓大家辨音,音叉質量,叉臂長短、粗細的差異,會導致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把音叉的一個叉臂連上針尖,用針尖和水合離子發生作用,就會產生振動頻率的變化,而振動頻率的變化就反映了力的大小。通過力在空間中的微小變化就可確定水分子和離子的精確位置。」

說幹就幹。為了提升音叉品質因子和共振頻率,江穎團隊將音叉的結構做成不對稱的形狀,一個叉壁厚,一個叉壁薄,以提高信噪比,降低力的耗散。最終,探針可以探測到皮牛級的力,靈敏度和解析度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依靠極其微弱的高階靜電力,可以清楚區分出單個水中帶正電的氫原子和帶負電的氧原子。

2018年,江穎團隊成功確定了水合離子的原子吸附構型,不僅水分子和離子的吸附位置可以精確確定,就連水分子的微小變化都可直接識別。這是人們首次在實空間得到離子水合物的原子層次圖像。

而隨後對水合離子輸運規律的研究發現,包含有特定數目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在氯化鈉晶體表面運動時,似乎患上了「多動症」,運動速度比其他水合物要高10—100倍。

具體來說,包含1、2、4、5個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容易被氯化鈉晶體表面「捕捉」,而含有3個水分子的離子水合物,卻很難與四方對稱性的氯化鈉襯底匹配,所以在晶格表面「蹦蹦跳跳」。「這種幻數效應有一定的普適性,適用於相當一部分鹽離子體系。」江穎說。

有利於鋰電池研發、海水淡化、霧霾治理

水合離子變得可觀可控,正在給我們帶來驚喜。江穎表示,目前,他們正在和合作者嘗試研發一種「水系鋰離子電池」,通過調配鋰離子和水比例,形成一種穩定的離子水合結構,生成新的電解液,提高電池的安全性,避免電池爆炸。「目前的難點在於,電池的電壓不能太高,例如通常的水系離子電池施加1.23伏以上的電壓,水就會分解,導致電池失效。」

不過近日,江穎團隊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研究團隊發現,當電池電解液內鋰離子和水的比例達到1∶2時,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鏈狀結構,施加2伏以上的電壓,水也不會分解。「而且這種結構在金屬和石墨的表面都能形成,這為更安全的新型電解液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海水淡化也有可能更加高效。「海水淡化,主要是將海水中的鹽離子去掉,變成淡水。如果知道離子周圍的水是如何與其結合的,就可以想辦法讓他們分離,還可以嘗試利用幻數效應,設計一些特殊結構的孔道,讓離子快速跑掉,讓水留下來。」江穎透露,目前,他們正在研究氧化石墨烯表面如何親水、脫水,嘗試用這種材料來過濾海水。

初冬來臨,一呼一吸間,霧霾顆粒可能進入人體。在江穎看來,不同性質的霧霾顆粒及其表面結構,決定了包裹其的水層和水分子的結構不同,這都將影響霧霾顆粒的生長和聚集,以及雨和雪的形成,而如果能發現水合離子的結構和形成規律,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破壞掉這些結構,抑制霧霾的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江穎 「看見」原子的極限
    2014年,國際範圍內首次實現了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江穎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王恩哥的課題組合作,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到水分子的內部軌道結構。這意味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了可能。接下來,江穎與團隊將解析度從水分子推向了氫原子。
  • 北京大學王恩哥/江穎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和江穎教授帶領的「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後,該團隊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a-e、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成像:從左至右,依次為五種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圖、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原子力顯微鏡圖和原子力成像模擬圖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中國科學家取得突破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繼2014年獲得世界第一張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突破,將解析度推向了氫原子極限,首次「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是水合離子概念提出100多年來,人類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
  • 科學家看到了「鹽水」中水合離子的真面目!!
    直到5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一篇北京大學江穎、徐莉梅、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後,人們才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研究人員還同時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國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與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
  • 破世界難題 中國科學家首揭水合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及幻數效應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日前向公眾展望了最新研究成果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在未來的應用前景。近日,該科研團隊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成果於5月1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122-2)上發表。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重點關注原子尺度上的物性及非平衡超快動力學過程。近年來,江穎研發了一套超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成像和譜學技術,在單量子態的精準探測和操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尤其是實現了氫原子的空間成像和精確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
  •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獲「仁科芳雄亞洲獎」
    2020年12月6日,日本仁科紀念基金會將第8屆 「仁科芳雄亞洲獎」(「Nishina Asia Award」)正式授予北京大學江穎教授,表彰他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for his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nterfacial water on the atomic scale」)。
  • Science發表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江穎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Wilson Ho教授等合作,採用模板襯底和自組裝技術,合成了一種奇異的低維量子材料:二維近藤晶格。他們進一步利用高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譜(STM/STS)在原子尺度上對其進行了實空間成像,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了近藤效應和周期性晶格間的內在關聯。
  • 北京大學教授榮獲亞洲科學大獎
    近日獲悉,北京大學江穎教授榮獲第8屆「仁科芳雄亞洲獎」(Nishina Asia Award),以表彰其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仁科芳雄是日本原子物理學的開拓者,培養出了以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等多名物理學家,創立的學派先後有九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該基金會設立的「仁科芳雄亞洲獎」,用以獎勵日本之外的其他亞洲國家在物理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學家。我們一起了解下江穎教授!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房豐洲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編者按: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是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作者在本文中就原子和近原子尺度製造技術的產生、發展現狀及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意義作了詳細闡述,對這一國際前沿技術的科學價值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因此,STM與超快光譜技術結合可以彌補彼此的缺點,在原子尺度上得到ps甚至fs的時間分辨信號。超快STM技術通常利用光脈衝激發樣品,然後用隧道電流檢測弛豫信號,其具有諸多組合方式,因此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2]。
  • 北京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啟動典禮暨「從分子到全球尺度的水科學...
    2015年1月24日,北京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啟動典禮暨「從分子到全球尺度的水科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成功舉辦。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院士、科學研究部周輝部長等出席典禮。在此背景下,鄭春苗教授牽頭組建北京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為北大開展從分子到全球尺度的水科學研究提供了難得機會。王恩哥希望大家目標遠大、發揮特長、踏實工作,並祝願水科學研究中心取得成功。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由北京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組成的「材料彈塑性微觀機制研究團隊」經過13年不懈的努力,發明了國際上該領域獨有的「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和相關技術,為解決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  該實驗平臺的「力學微驅動器」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精準施加外力,驅動微納米結構材料變形,並在原子尺度觀察原子及其團簇的演化規律。
  • 量子中心江穎、王恩哥等在《自然》發文證實二維冰的存在並揭示其...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北京大學量子中心馬潤澤/田野(掃描探針實驗)、曹端雲(第一性原理計算和模擬)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朱重欽(經典分子動力學)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江穎、徐莉梅、曾曉成和王恩哥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經費支持。
  • 首次在原子尺度直接實時觀察到裂紋運動
    編輯推薦:微裂紋對材料性能有重要影響,還沒有實驗能夠在原子尺度觀察到固體材料內部正處於運動狀態的裂紋。本文通過先進TEM技術直接觀察到了處於運動的裂紋的裂紋尖端結構,並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原子級成像,測量了僅由幾個原子組成的裂紋尖端處的原子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