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與幻數效應

2021-02-08 京師物理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工作以「The effect ofhydration number on the interfacial transport of sodium ions」為題於5月14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圖1 水分子使氯化鈉(NaCl)溶解形成離子水合物

 

眾所周知,鹽放入水中會發生溶解,溶解的離子與水分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團簇稱為水合離子或離子水合物(圖1)。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早在19世紀末,人們就意識到離子水合作用的存在並開始了系統的研究,最早的實驗研究可以追溯到1900年德國著名物理化學家Walther Nernst的遷移實驗(Transference experiments)。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努力,離子的水合殼層數、各個水合層中水分子的數目和構型、水合離子對水氫鍵結構的影響、決定水合離子輸運性質的微觀因素等諸多問題,至今仍沒有定論。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缺乏原子尺度的實驗表徵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傳統的譜學和衍射技術空間分辨能力較差,只能得到平均效應,無法探測局域環境的影響,實驗數據的解釋異常困難,甚至得出完全矛盾的結論,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由於水分子具有全量子化效應,且水分子與離子相互作用也非常微弱,這對理論計算也是巨大的挑戰。



圖2 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成像。從左至右,依次為五種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圖、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原子力顯微鏡圖和原子力成像模擬圖。圖像尺寸:1.5 nm ×1.5 nm。

 

為了突破實驗上的瓶頸,研究人員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發展了一套獨特的離子操控技術,在氯化鈉表面上可控的製備出了單個水合鈉離子,水分子的數目精確可調,為高分辨成像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他們利用之前發展起來的非侵擾式原子力顯微鏡成像技術,依靠及其微弱的高階靜電力,克服了針尖對弱鍵合水合離子的擾動並首次實現了原子級分辨表徵,精確確定了其微觀吸附構型(圖2)。這也是水合離子的概念提出一百多年來,首次在實驗中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

 

進一步,研究人員利用帶電的針尖作為電極,控制單個水合離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定向輸運,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幻數效應:包含有特定數目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具有異常高的擴散能力,遷移率比其他水合物要高1-2個量級,甚至遠高於體相離子的遷移率(圖3)。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和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他們發現這種幻數效應來源於離子水合物與表面晶格的對稱性匹配程度,而且可以在很大一個溫度範圍內存在(包括室溫)。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幻數效應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適用於相當一部分鹽離子體系。


圖3 鈉離子水合物在NaCl表面輸運的幻數效應。a,效果圖:包含3個水分子的水合物具有異常強的擴散能力。 b,分子動力學模擬得到的不同離子水合物在225K-300K下1ns時間內擴散的均方位移。

 

水溶液中的離子輸運研究長期以來都是基於連續介質模型,而忽略了離子與水相互作用以及離子水合物和界面相互作用的微觀細節。該工作首次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刷新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可以通過改變表面晶格的對稱性和周期性來控制受限環境或納米流體中離子的輸運,從而達到選擇性增強或減弱某種離子輸運能力的目的,這對很多相關的應用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比如:離子電池、防腐蝕、電化學反應、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等。此外,該工作發展的實驗技術也首次將水合相互作用的研究精度推向了原子層次,未來有望應用到更多更廣泛的水合物體系,開闢全新的研究領域。

 

該工作得到了Nature三個不同領域審稿人的一致好評和欣賞(Overall, I enjoyed reading this manuscript),認為該工作「會馬上引起理論和應用表面科學領域的廣泛興趣」(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manuscript are of immediate interestto the communities dealing with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urface science),「為在納米尺度控制表面上的水合離子輸運提供了新的途徑並可以拓展到其他水合體系」(This result may open a venue for controlling diffusion transport onnano-engineered crystal surfaces and it may be also extended to other hydrationsystems)。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2012級博士生彭金波(掃描探針實驗,現德國洪堡學者)、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2015級博士生曹端雲(第一性原理計算和模擬)和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2013級博士生何智力(經典分子動力學)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江穎教授、王恩哥院士、高毅勤教授和徐莉梅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J. Peng, D. Cao, Z. He, J.Guo, P. Hapala, R. Ma, B. Cheng, J. Chen, W.-J. Xie, X.-Z. Li, P. Jelínek,L.-M. Xu*, Y.-Q. Gao*, E.-G Wang*, Y. Jiang*, "The effect of hydrationnumber on the interfacial transport of sodium ions", 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122-2(2018)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122-2)

 

 

 


相關焦點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破世界難題 中國科學家首揭水合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及幻數效應
    如果我們對電極材料進行精確的界面調控,利用溶劑化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則可以提高離子的傳輸速率,從而縮短充電時間和增大電池功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日前向公眾展望了最新研究成果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在未來的應用前景。近日,該科研團隊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中國科學家取得突破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繼2014年獲得世界第一張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突破,將解析度推向了氫原子極限,首次「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是水合離子概念提出100多年來,人類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
  • 科學家看到了「鹽水」中水合離子的真面目!!
    但就是這件小事,卻難倒了無數大科學家。      人們已經知道,水能溶解很多東西,並與其形成團簇,但這種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直到5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一篇北京大學江穎、徐莉梅、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後,人們才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研究人員還同時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從原子尺度「窺視」水的結構以及水合離子的結構,捕捉水分子與離子如何「相愛相殺」,曾困擾人類百餘年。近5年來,江穎團隊相繼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世界首張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水合離子是如何運動的。這對於改良鋰離子電池、提高海水淡化效率、治理霧霾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 弱酸性離子水的微觀結構及其應用
    弱酸性離子水有著什麼樣的微觀結構?它又是怎樣運動的?這些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但是對於他的功能我們並不陌生,酸性離子水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弱酸性離子水的除了有補水、保溼效果,可以代替化妝水和補水噴霧等產品,還能祛除肌膚深層的重金屬殘留物,疏通毛孔,有殺菌抑菌作用,減少皺紋,治療粉刺和青春痘。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分子內部結構全球首曝光 我國科學家走在世界前列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但有關「水」的奧秘,人類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開。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5:34:28 美國史丹福大學Lacramioara Bintu和Michael C.
  • 科學家揭示能承受3.9萬倍自重壓力的鐵甲蟲結構
    這些優異的性能部分歸因於材料的層次,更重要的是,不同尺度的材料之間的契合結構導致了協同強韌化機制。因此,許多人都致力於發展受自然啟發的層次結構複合材料。在對惡魔鐵甲蟲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其外殼角質層中,也是由比較常見的多糖α-甲殼素的分子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纖維,纖維聚集成扭曲的螺旋狀排列,這種扭曲排列的纖維堆積,使角質層具有多層微觀結構,形成一定的堅固性和能量吸收。
  • 中國科大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揭示了銳鈦礦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該成果發表在7月30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