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2020-12-27 騰訊網

水分子內部結構全球首曝光 我國科學家走在世界前列

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但有關「水」的奧秘,人類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開。比如說,我們從初中課本上就知道,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水分子到底長什麼樣?它們又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江穎和王恩哥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郭靜、孟祥志和陳基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的李新徵研究員和量子材料中心的施均仁教授在理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學的資助。

給水分子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給水分子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實在是太小了,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絲的百萬分之一,而且在液態情況下,水分子運動非常快。拍照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給它選擇一個合適的襯底。

由於拍攝儀器的要求,這個襯底還得能導電才行。以前,科學家一般選取的是以金屬作為襯底,把水直接放在金屬上進行觀察,但由於水分子和金屬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水分子的軌道往往會被金屬的電子態所淹沒,所以此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拍到的水分子照片,最多只是模糊的外形——「一個沒有任何內部結構的圓形凸起」。這次我國科學家選取了金屬表面生長的絕緣薄膜(氯化鈉)作為拍攝的襯底,讓水分子吸附在鹽的表面進行觀察,這大大減小了水分子和襯底之間的耦合,從而使水分子本徵的軌道結構得以保留。

拍攝水分子內部結構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單個水分子的信號強度異常微弱,對實驗儀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記者了解到,過去3年,江穎課題組主要致力於超高分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的研製和開發,在單分子成像和操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進展:在亞納米尺度對二維自旋晶格的近藤效應進行了實空間成像;探測到了單個萘酞菁分子內部不同的振動模式的空間分布;對單個功能化分子內部的化學鍵實現了選擇性操縱。在此基礎上,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緊密合作,通過仔細的論證和不懈的探索,成功地把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和操控技術應用到水科學領域,開創性地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作為頂柵極,以皮米(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的精度控制針尖與水分子之間的距離和耦合強度,調控水分子的軌道態密度在費米能級附近的分布,從而大大提高了成像的信噪比,使得研究人員捕捉到水分子更清晰的面貌。基於高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研究人員還可以進一步確定水分子在表面上的取向。

利用和改變水的特性將成為可能

普普通通的一滴水中,就有無數個水分子。那麼,這些水分子是怎麼湊在一起,變成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水呢?我國科學家給水分子拍照的時候,在這一點上也有重要的發現。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由氫鍵相連的,氫鍵的構型和方向性決定了水的很多特性。如何在微觀上確定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是水科學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如果能拍攝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和空間取向,將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是很多實驗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事情。我國科學家不僅拍攝到單個水分子的結構,還拍到了由4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通過高解析度的軌道圖像首次成功解析出了水團簇的微觀氫鍵構型,並且發現,水分子之間通過氫鍵連接的時候,還存在著一定的方向性。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發現以往報導的鹽表面的水分子團簇都不是最穩定的構型,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四聚體吸附結構。

水分子內部結構長什麼樣,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間如何連接,它們在不同的固體表面,又有怎樣不同的變化,我國科學家開展的這些研究,都有助於人們利用和改變水的特性,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課題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說大家現在比較關注的PM2.5,本質上它是一個微米(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級的粉塵,作為大氣中一種重要的凝結核,外表面通常會包裹著一層水。利用上述研究工作中所發展的水分子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如果能夠把不同類型粉塵表面的這一層水的微觀結構解析出來的話,將有可能給環境科學家們一些啟發和幫助,讓他們能夠對症下藥,針對性地採取一些化學或物理的辦法,增強粉塵外面水蒸氣的凝結,或者促進粉塵之間的相互聚合,從而使得PM2.5粉塵能夠直接沉降到地面。

相關焦點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研究照片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但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日前,我國科學家共同解開了這一世界難題,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這一科研成果已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子刊上發表。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上圖顯示了水分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排列方式和單個水分子、四分子水團簇的內部結構。
  • 水分子的化學結構
    人類能認知到水分子的結構,依賴於科學的實驗方法論。結構決定空能,理解水分子的結構是關鍵水,化學式為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可飲用。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
  • 【分析】水分子作用下氮化碳可逆扭曲與「肺動圖」
    探究納米結構和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形變行為,對於智能響應材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日,東南大學張袁健教授團隊與江蘇大學劉磊教授團隊報導了氮化碳納米帶(CNNRs)在水分子觸發下的各向異性形變現象,並將其應用於超快響應的水分子傳感以及非接觸式實時呼吸檢測。
  • 科學家拍攝到1.5億公裡外太陽的高清表面,像人體細胞結構
    將鏡頭直接對準這樣一個表面溫度為6000攝氏度的星體,物鏡聚光後,會聚光到目鏡組裡。超高的溫度可以在瞬時內將金屬都融化,所以需要強大的太陽望遠鏡才能進行檢測研究。目前國際上已建成的2米級太陽望遠鏡主要有美國1.6米古德太陽望遠鏡(GST)和德國1.5米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我國現有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製的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
  • 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摘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聯合攻關,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的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的三維結構。
  • 我國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與幻數效應
    圖1 水分子使氯化鈉(NaCl)溶解形成離子水合物 眾所周知,鹽放入水中會發生溶解,溶解的離子與水分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團簇稱為水合離子或離子水合物(圖1)。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 惰性金電極會「拉攏」水分子
    原標題:惰性金電極會「拉攏」水分子   近日,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金屬金浸在電解液中,首次在不同的通電環境下觀測到固液交界面周圍水分子的結構,並發現金可以吸引水分子,使其脫離原有的氫鍵。該實驗靈敏度達到亞納米級,是科學界首次對通電的電極做出如此高靈敏度的研究。研究報告刊載在《科學》雜誌上。
  • 一滴水裡最少有幾個水分子?5個還是6個?
    近日,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和清華大學合作,結合光譜實驗和理論計算,證明了五個水分子就可以構成最小水滴,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六個。什麼,感到不可思議?別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的形式存在的,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聚合在一起,當它們結合在一起具有三維立體結構時,我們就可以稱它為水滴。
  • 「水分子跨膜運輸」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認知誤區及教學建議
    1水分子通過人工膜的過程人工膜的結構只有雙層磷脂分子,沒有蛋白質作為載體。它能夠透過水分子,是因其具有相應的結構基礎:磷脂分子極性的頭部對水具有親和性,非極性的脂肪酸鏈尾部對水雖然不親和,但經X射線衍射分析顯示,在距離磷脂分子頭部第9個碳原子之後的脂肪酸鏈在脂雙層內部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可以從較為有序的狀態變為無序的狀態,再加上磷脂分子可以通過翻轉運動、旋轉運動產生空隙,水分子便可沿著空隙且以順濃度梯度的方式通過磷脂雙分子層。
  • 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探討
    摘 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是我國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主要著力點,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要求。優化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刻不容緩。當前,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存在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邊界不清,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失衡,校、院、系三級管理權力分配不合理,監督權力行使不暢等問題。立足於我國高校辦學實際,積極採取措施,優化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不斷推進高校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科學家在月球陽面發現水分子,是否能證明月球隱藏著特殊生命?
    也因此我們不妨設想,在宇宙之後很有可能還有其他的生命存在,只不過由於我們目前的科技限制,我們無法通過科技的手段探尋到這些生命的蹤跡。 科學家是如何研究到月球存在水分子的?
  • 科學家揭秘量子系統中的三體結構
    這次,科學家把三體問題代入了量子力學的範疇,進一步探究了「量子三體」的內部效應。圖丨Efimov分子想像圖Efimov分子是一種奇異的量子顆粒,它的形成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定論。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的最新研究解決了這個困擾許久的問題。
  • 科學重大發現:宇宙射線穿透金字塔,科學家看到了內部結構,大失所望
    金字塔的神秘之處在於我們一直以來無法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詳細的探究,傳言在它的底部存在密室,裡面藏有失落的寶藏。雖然科學家不是職業的尋寶人,但是對這樣的傳言也是頗有興趣,而且科學家也有很強的意願,想對金字塔的內部結構進行詳細的探究。那麼這些隱藏的密室如何去發現呢?如何對金字塔的內部進行建模呢?我們總不是把金字塔挖開吧,這埃及人也不會同意的。
  • 科學家在鑽石的內部發現了7號冰
    神秘的7號冰說起來這7號冰已經被科學家研究了不久,它的結晶度和結晶形式,和其他的17種冰有明顯差異。我們知道水凝結成冰和大氣壓有著直接聯繫,不同的大氣壓下,冰的晶體結構也是不同的。那想要在自然界中形成7號冰需要多大的壓強?標準大氣壓是101325帕斯卡,形成7號冰保守估計需要25億帕斯卡。
  • 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推測太陽內部結構,人類的探索精神永不退縮
    太陽的內部結構也是科學家重點的研究對象,人們不滿足於只是研究太陽的大氣了而是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太陽的內在情況,雖然人類現在還沒有弄清楚地球的內部情況。在星球的深層一切情況都是被掩蓋住了的,人們最多只能猜測卻無法證實,科學家就建立數學模型使用可靠的方式慢慢揭露神秘的太陽內部結構。
  • 尋找暗物質新思路;最小水滴只有五個水分子
    由弦理論出發,科學家們認為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圖譜中存在隱藏區(hidden sector),其中包含尚未觀測到的假想粒子。加州理工學院的Kathryn Zurek教授在十幾年前首次提出隱藏區的概念,並探討暗物質由隱藏區粒子構成的可能性。
  • 電熱水壺的內部結構原理圖
    打開APP 電熱水壺的內部結構原理圖 周碧俊 發表於 2018-08-28 10:33:47 壺身 由外殼、壺身、手柄、上蓋組成,有的外殼是不鏽鋼材料,有的是塑料材料,壺身用來盛水,有的為雙層結構,有的為單層結構;有的外殼還有水位標尺,有的蒸汽自動開關在下部,有的在手柄上
  • 科學家做過實驗,水在105攝氏度時能夠結冰,到底是什麼原因?
    從水的分子結構來看,無論是固、液、氣何種相態,氫原子和氧原子之間都通過化學鍵相連,這就是化學中我們常說的氫-氧鍵,除這個化學鍵之外,每個水分子與周圍其它的水分子之間,還存在著一種比較微弱的結合力作用,那就是氫鍵,一般情況下1個水分子會與周圍4個水分子以氫鍵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