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三體」嗎?科學家揭秘量子系統中的三體結構

2020-12-14 DeepTech深科技

正如DT君心目中的神作《三體》一樣,任何與這個概念沾邊的東西都自帶光環,而三體問題也一直是數學上的未解之謎。這次,科學家把三體問題代入了量子力學的範疇,進一步探究了「量子三體」的內部效應。

圖丨Efimov分子想像圖

Efimov分子是一種奇異的量子顆粒,它的形成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定論。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的最新研究解決了這個困擾許久的問題。

這項研究發布在5月份的自然物理雜誌上,文章給出了之前理論和實驗對於Efimov分子形成的不同說法,並發現科學家基於近十年實驗給出的關於形成的簡單描述是有錯誤的。這項研究的結果有助於理解複雜分子是如何在早期宇宙中構成以及複雜材料是如何應運而生的。

Efimov分子是一種量子體,它通過量子尺度上的相互力將三個粒子結合在一起,這三個粒子可以形成分子,但其中的任意兩個粒子之間卻無法做到。量子體有無數中組合方式和能級大小,其結構取決於原來三個粒子直接的相互作用力。

本質上來說,Efmov效應是量子力學中三體系統所產生的特性,由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V. N. Efimov於1970年提出。三個相同的玻色子相互作用時,三體系統的能級頓時有了無限種組合方式,而同樣的兩個粒子卻往往無法滿足這一能量極限。

圖丨博羅米恩環

人們用拓撲學上的「博羅米恩環」來比喻這一狀態——在三環相扣的系統中,任意一環的缺失都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失靈。

之前實驗上表明Efimov分子的尺寸大致正比與形成它的原子尺寸,這一性質被物理學家稱作為普遍性(universality)。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教授Cheng Chin所領導的研究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他表示:「普遍性假設在過去的10年中已經被反覆論證,幾乎所有的實驗都表明,該假設與事實相符。但是一些理論家認為真實的世界遠比這個簡單的普遍性公式更複雜。應該有一些其他因素來打破普遍性假說。

實驗對銫原子和鋰原子所組成的Efimov分子進行了極為精密的探測,得到了的6Li–133Cs混合物的共振強度,並將其與過往研究和理論預測的數值做了對比——最後發現測量值與預測值並不統一。

圖丨Efimov分子想像圖

「我必須說這一結果讓我非常吃驚,在沒有看到實驗數據前我根本無法預測實驗的結果。」Chin感嘆道。

而Chin的學生Jacob Johansen,也是該實驗的主要設計者也表示:「我們希望能夠給出一勞永逸的解釋。如果我們看到實驗結果和其他性質沒有任何關係,那麼理論是有嚴重錯誤的。同時如果我們看到了和其它性質有關係,那麼也就意味著普遍性理論的瓦解。不過作為科學家,不管是什麼情況,只要是解決了問題,那麼都感覺挺不錯的。」

與常規的三原子分子(如水分子H2O)不同,Efimov分子的構成與原子間化學鍵完全無關,而是通過量子作用力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其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即使是室溫條件下的熱能就足以破壞他們間的連接。

圖丨水分子中的共價鍵和氫鍵

因此,Efimov分子的實驗只能在絕對零度之上500億分之一度的極端條件下進行,在加上強磁場來控制原子間的相互作用。當磁場強度在一個特定的範圍之內,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就會被大大增強,從而連接形成Efimov分子。通過分析溫度、磁場這些精確的形成條件,科學家就能推斷出分子的尺寸。

但是控制一個足夠精確的磁場來進行測量是極其困難的,用於產生磁場的電流同時也會產熱,而這部分熱能就足以擾動磁場,使得重複實驗變的非常困難。該磁場會在一定範圍內波動,而波動幅度相當於地球磁場的百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而為了實驗的精確性,Johansen必須去穩定熱場並監測熱場隨時間的變化。實現這一熱場控制技術的關鍵就是利用微波電子和原子本身。

圖丨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家Cheng Chin

「Jacob使用了一個巧妙地實驗技巧,」Chin表示,「使得他能在很高的精度下控制熱場同時對Efimov分子尺寸進行精確的測量。並首次測量到與普遍性假說存在重大偏差的實驗數據。」

Efimov分子的新發現有助於加深理解物質形成的複雜性。通常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當然如果他們在量子層面上的運動行為是一致的話,那麼宏觀性質的差異或許就不復存在了。Efimov分子的三體系統研究將科學家們帶入了一個不同於普遍性的新方向。

「研究任何由三粒子或多粒子的量子系統都是極其困難的問題。」Chin說道,「當前我們真正能做的是驗證理論並去理解像Efimov分子的物理本質。這項工作使得我們對量子團有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理解更複雜的物質打下基礎。

相關焦點

  • 三體中的四大bug,你知道嗎?|三體bug解讀
    同時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該數還必須要大於一。所以說,此時書中的質數數列便出現了問題,1明明不是質數,為什麼卻出現在了質數數列中呢。有兩種解釋:一是,曾經1是包含在質數內的。2.紅岸基地的位置在三體小說中,對紅岸基地的位置的描寫是在東北的某山區中。而正是這裡出現了問題。三體的位置是存在於我們天空中南門二的位置,而從紅岸基地是看不到南門二的,也就是說,葉文潔根本不可能可以收到來自三體的回覆。
  • 解讀《三體》:12、紅岸的秘密,半人馬三星系統,質子·智子,謀殺·審判,《三體》為何是「三體」
    木星及木星上的大紅斑(來源:網絡)葉文潔清楚記得這兩個日期和時間。當時,紅岸監聽系統受到了強烈的日凌幹擾。(汪淼在閱讀這一段信息時,不由聯想到《三體》遊戲中的聯合國大會,事實上,巨擺紀念碑是遊戲中少數在三體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之一。)元首選定這個會址,今大多數與會者迷惑不解。亂紀元還沒有結束,天邊剛剛升起了一輪很小的太陽,隨時都可能落下,天氣異常寒冷,以至於與會者不得不穿上全封閉的電熱服。
  • 科學家在指甲蓋1億億分之一大小的地方,觀測到原子的三體運動
    不過最近,來自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物理系的科學家,卻在極為複雜困難的情況下,第一次抓住了3個原子,並觀察了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情景,或將大大影響未來的技術進步。原子的尺度大約在100億分之一米,也就是說,把你食指指甲蓋大小的東西橫切1億次,豎切1億次,取其中一塊出來,大約就是一個原子的大小了。不過我建議你先別慌著去廚房找菜刀,看完本文後你再權衡一下做不做這個實驗。
  • 人類與三體問題的故事(四):三體問題級數解的發現
    三體問題是很複雜,但它總算是確定的,不是嗎?我們得到了龐加萊的證明,終於可以安心地去吃飯睡覺了。數學家也不用再去爭那份虛榮了:第一個求出三體問題的解。不過,既然數學是追求嚴謹性的,數學家便不可能不仔細檢查龐加萊的理論。龐加萊的理論本身沒有錯,不僅如此,這個理論本身還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發現。但是,最終有人還是開始思考了:什麼是解析解呢?
  • 三體問題簡述
    三體問題簡史三體問題是研究三個天體在受相互引力作用下其各自的運行軌道問題.三體問題起源於牛頓的研究工作. 在17世紀早期, 克卜勒提出三大行星運行規律. 在1687年, 牛頓發表著作《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 並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利用引力定律檢測了克卜勒提出的三大行星運行規律後,開始研究比太陽-行星系統更複雜的系統.
  • 三體中的空間物理學:閃光的宇宙
    但我也在閱讀《三體》的過程中,看到了屬於我們學科的一些知識和故事,也希望能在這裡和各位分享。2020.6.5不同於理論物理學,空間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和過程,通常都在經典物理的框架下討論。在這種框架下,我們通常不考慮相對論和量子效應,我們認為電子和離子等,都是粒子,忽略其波粒二象性呈現出的波的性質。
  • 《三體》中的物理學:水滴態可能存在嗎?
    儘管《三體》中的物理設定有硬傷,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偉大的科幻小說,也是一部與當代科學特別是物理學接軌的小說。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在著作《<三體>中的物理學》(湖南科技出版社,2019年)中以《三體》為起點介紹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知識,認真探討了這些神奇的設定是否可能。
  • 將原子放大1億倍,就能看到一個宇宙嗎?《三體》劉慈欣道出真理
    這一問題在當時被提出來之後,引起了科學家的重點關注。這是一個很大膽很刺激的問題,它推開常理重新定義了宇宙的結構。我們知道,在這個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是非常有秩序的,在這個宇宙中運行的。大系統帶著小系統在運行,小系統自己也在運行。就像我們的地球和月球所組成的地月系統一樣,是在太陽系裡運轉的。那麼太陽系又是在銀河系裡運轉的。
  • AI已經破解三體問題?Gary Marcus:你們想多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人工智慧領域專家 Gary Marcus 與計算機科學教授 Ernest Davis 共同發表文章,分析了最近熱議的 AI 在物理領域的「跨界研究」,指出了其中的局限。文章表示,AI 破解的所謂「三體問題」其實只是三體問題的一個特例,在一般三體問題的求解道路上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別說其他更複雜的四體、五體問題了。論文作者和媒體都有誇大其詞的嫌疑。
  • 解決牛頓 350 年前留下的三體難題,科學家取得重要進展
    牛頓運動定律的重要意義自不必說,但也製造了一個近350年來一直困擾科學家的難題:三體問題。在利用運動定律描述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問題後,牛頓斷定,它們也能幫助人們理解考慮第三個天體——例如月球——加入後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問題。但實際上,解三體方程的難度要大得多。
  • 還是如《三體》中的自取滅亡?
    還是如《三體》中的自取滅亡1977年,一隊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發起了一項充滿野心的任務。最初打算去看看外行星是怎樣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它們的大氣層是怎樣的,衛星是怎樣的。那會,整個人類對宇宙知之甚少。在BBC紀錄片《最遠的地方》中,採訪了參與這個計劃的第一代科學家,回顧了整個星際探險歷程臺前幕後的故事,還公開了大量來自宇宙深處的照片,超級驚豔。
  • 《三體》中智子如何鎖死人類科技?幹擾對撞機?改變物理規則?
    《三體》中,智子是如何鎖死人類科技的?準確的說《三體》中智子鎖死的人類基礎科學中高能粒子物理分支,當然智子還有一個副產品,即人類所有在紙面上或者存在於電子媒介中的所有知識與絕密資料,對三體文明來說都已經沒有秘密可言,因此人類在智子威脅初期,才會制定出面壁者計劃,以人類大腦活動仍然對智子保密的黑箱條件下,與三體文明展開對抗!一、什麼是智子?
  • 研究成果介紹:三體問題的具體解法
    最新研究:科學家破解了牛頓難以捉摸的三體問題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基於過去兩個世紀的發現,認為不穩定的三體系統最終將驅除三者之一,並在其餘雙體之間形成穩定的二元關係許多人很感興趣,為此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三體問題的具體解法。只能選取其精華的片段予以直接而基本的介紹,未作也不可能作具體的解釋,只是供感興趣而又具有相當基礎的讀者參考。如還進一步感興趣,可直接參考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論文原文:Nature 576, pp406–410 (2019)。
  • 揭秘三體世界的神級文明,我只服能重啟宇宙的歸零者
    我們特別參考卡爾舍夫文明等級需求能量的範圍和技術的要求,將《三體》中的五大文明排序了下,僅屬於娛樂。
  • 《三體》航天考(三):終極曲率驅動!
    其中,宇航技術的發展與突破屬於漸進性,核武器的出現屬於突變型(《三體1》p121)。這份文件載於20世紀60年代的《內部參考》,受時代局限,科學家並未預料到宇航技術也可能迎來「基礎理論成果被迅速轉化為實用技術」的突變。曲率驅動就是這樣一種突變。
  • 三體:三體文明是什麼時候知道了黑暗森林法則
    在1379號監聽員的回憶錄中,監聽站已經存在了上千年,擁有幾千個監聽站。它們的目的是全神貫注聆聽著宇宙可能存在的智慧文明的信息。從監聽站開始存在到現在的時間跨度來說,三體文明設立監聽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找到文明,消滅文明,它們的實力還不允許有足夠的清理能力,而是為了探索的需要。那麼監聽站的功能便是發出信號,接收信號。
  • 半人馬座α,現實中的三體世界!有生之年我們能能見到外星人嗎?
    現代天文觀測表明,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是半人馬座α,距離我們地球約4.3光年。劉慈欣的《三體》裡的三體文明的原型就是來自於這個星系,這個星系擁有3個太陽,當然與小說不同的是,現實世界裡的這三個太陽並不是三體混沌系統,而是一個能夠預測軌跡的簡單系統。
  • 《三體》中,有哪些讓人笑出鵝叫的梗?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是一本非常嚴肅的硬科幻小說。然而再硬的科幻也擋不住,沙雕的眼神。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三體》中那些人笑出鵝叫的梗。所以在三體星系中,一旦太陽靠近,三體人就會,奔走相告,大叫著:「脫水!」2.燒死他,用文火。前面已經說過三體人可以自行脫去體內水分,脫水,脫水後的組織不僅可以直接做燃料還可以食用。
  • 限制性三體問題特解—拉格朗日點,為何成為太空飛行器的「停車場」
    太陽系中太陽、地球和月球的運動,科學家就通常將其看作限制性三體問題,這是因為因為太陽的軌道恆定,地球的軌道恆定,地日的關係恆定,將它略去太陽軌道偏心率、太陽視差和月球軌道傾角,將它看成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從而得到一個周期!
  • 三體星人為什麼算不對飛星?
    如果這顆行星的質量足夠小,對兩顆恆星的反作用可以忽略,那麼這叫「限制性的三體問題」。就算是這種限制性的三體問題,也是足夠困難,足夠複雜的。限制性的三體問題中會出現混沌,龐加萊在一八九幾年時就已經發現了。龐加萊當時寫了一篇160頁的論文,去研究三體問題,然後還獲了一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