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穎 「看見」原子的極限

2021-02-16 南方人物周刊

江穎在北京大學超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實驗室    圖 / 本刊記者 梁辰

他的工作「開創了原子尺度上核量子效應研究的先河,刷新了人們對水和其他輕元素材料體系的認知,並為量子物性的調控加入全新的自由度」

江穎  1982年7月出生於四川樂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8年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

全文約4569字,細讀大約需要12分鐘

一滴水掉進一杯水,將發生什麼?

從江河匯海、積雨成泉,到詩詞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水獨特的物理性質在生活中極為常見。「液態水在室溫下可以不斷地變化、斷鍵成鍵,從而形成各種動態的網絡結構。」專注於凝聚態物理、物理化學領域研究的江穎表示,水算得上世界上最複雜的物質結構。

《科學》雜誌創刊125周年的特刊中,將這個問題列入了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難題——水的結構是什麼?

「為什麼水研究起來這麼難?就是因為氫鍵相互作用。」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辦公室內,江穎在電子板畫下水的分子式,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水的複雜在於氫原子的參與,水分子必須通過氫來參與到成鍵過程中,也即:氫鍵。」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們就開始了對水的結構的研究。至今,譜學的研究方式佔大多數,X射線衍射、光譜、中子散射、核磁共振……往往對應著宏觀層面的探測。 江穎介紹:「譜學研究的是成千上萬個水分子的共同信號,得到的是平均效應。如果水分子的局域環境有細微的差別和變化,最後效果可能就被平均掉了。」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非常直觀的手段能夠把水的內部結構看清。」江穎重點關注原子尺度上的物性,他認為看清氫原子對研究水的結構尤為重要。「我常說水科學就是氫科學,如果想搞懂水,必須要把氫原子搞清楚,我們要清楚氫原子在水的內部的自由度,它是怎麼運動的,指向在哪裡?氫鍵形成的方向不同,水分子最終形成的網絡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

氫原子是世界上體積最小、質量最輕的原子,還具有很明顯的核量子效應,觀測難度極大。包含了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的單個水分子的直徑,僅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百萬分之一。此前相當長的時間內,科學家們都在倒空間中表達水的結構。而水這個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存在,從人們肉眼可見的實空間經過變換和假設到倒空間時,就已增添了很多不確定性。

隨著2003年博士階段啟程,江穎開始研究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21世紀初,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才開始運用到水的結構研究中。接下來,正如其他科學學科,技術革新推動著學科的進步。

2014年,國際範圍內首次實現了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江穎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王恩哥的課題組合作,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到水分子的內部軌道結構。這意味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了可能。

接下來,江穎與團隊將解析度從水分子推向了氫原子。通過發展對於氫核敏感的超高分辨原子力顯微術,探測到氫核產生的極其微弱的高階靜電力,實現了單個水分子內部自由度的成像和水的氫鍵網絡構型的直接識別。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氫原子。

「可以說,我們看到了自然界的原子的極限。把水裡面的氫原子看清楚,水的內部結構自由度知道了,那水分子到底怎麼樣通過氫鍵結合成網絡結構,也就知道了。」江穎說。此外,他們的實驗結果也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了氫原子核的量子效應,工作成果發表在《科學》。

緊接著,他將自主研發的原子力顯微鏡技術運用到了水合離子上。生活中鹽的溶解、大氣汙染、生命體內的離子轉移等現象,都與水合離子密切相關。江穎指出,水和離子的相互作用更複雜,因為其相互作用更弱。「水分子在離子周圍可以有非常多的自由度來調整水的姿態,導致很多亞穩態,如果不用能夠看到氫原子的技術去成像的話,你很難把它的結構搞清楚。以前是很難把它定下來的。」

一百多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了水合離子的概念。但因為缺乏原子尺度的實驗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今年5月,《自然》發表了江穎與王恩哥帶領的課題組的實驗結果,他們首次獲得了單個的水合離子,隨後通過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得到了其原子級分辨圖像。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

1999年從四川樂山到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17歲的江穎抱著畢業回老家當高中物理老師的念頭。這個念頭在大三那年被一門叫作「教學技能課」的課程打破。

「七十幾分吧,這是我所有專業課裡考得最差的,學的時候也感覺當老師可能不是我的特長。」青少年時期,江穎眼裡的物理老師是全世界最酷的人。高中時,江穎和學校的好哥們天天攢著物理題難對方,最後只有他被選去參加物理競賽時,朋友還擰巴了好一陣子。

大三這年,畢業後準備做老師的學生都要去中學實習,這門課的成績把江穎推向了考研之路。那一年,江穎考得最好的專業課叫「量子力學」。儘管當時的考試分數接近滿分,但他還是覺得自己學不懂。「這門課對我衝擊特別大,因為好多東西都很難想像,都是反自然的現象。學物理的都會告訴你,量子力學是最抽象的課。」

當從網絡上看到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可以直觀形式呈現量子力學的一些現象時,已經保研的江穎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比如大家概念中像粒子一樣一顆一顆的電子,因為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情況合適的話,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電子形成的波,就像把石頭扔到水裡的波紋。居然能在實空間裡看見它,我覺得可以在博士階段接觸一下這個設備。」

2003年,江穎進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開始從事STM的研究。正是在21世紀初,這一技術才開始運用到水的結構研究中。

剛讀博士沒多久,一天,博士導師對江穎說,「你打遊戲很好啊。」江穎心一緊,這時他才知道,導師的兒子在電視上看到了他。本科畢業前夕,江穎和同學到現場觀看電子競技比賽,比賽間隙作為觀眾上去打了幾盤,被主持人肯定了電競水平。江穎從小喜歡打遊戲,從小霸王到三國、街霸、拳皇的街機,一枚幣都能通全關,後來,老闆看到江穎來打遊戲都不太高興。

「導師一直拿著這個事兒和我開涮,其實我特別不好意思,心虛,因為我學術上沒做出什麼東西,但打遊戲倒是很好的樣子。」即便是現在回憶,江穎都不好意思得有些拘謹了。「在科學的道路上,王老師一直是我的燈塔。」

當時的博士生導師王恩哥,正是江穎日後進行水的結構研究的合作夥伴。2008年,江穎在王恩哥力薦下,去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Wilson Ho院士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學習世界頂級的STM技術。2010年回國後,江穎開始從事原子力顯微鏡(AFM)的研究。王恩哥找到江穎,討論了好幾次,問能不能將STM和AFM的技術運用到水的結構研究上去。接下來,王恩哥、江穎等的研究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研究的成果相繼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上。

今年5月,江穎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獲得了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這源於江穎的一系列成績:首次獲得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並在實空間實現了對氫核的定位;直接觀察到水團簇內氫核的協同量子隧穿;在國際上率先測定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提出了「核量子漲落弱化弱氫鍵、強化強氫鍵」的普適物理圖像。

頒獎詞指出,這些工作開創了原子尺度上核量子效應研究的先河,刷新了人們對水和其他輕元素材料體系的認知,並為量子物性的調控加入全新的自由度。

超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實驗室位於北大物理學院的地下一層,由於臨近地鐵4號線(直線距離150米),江穎有時也會覺得頭疼。「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們觀測對象極小、極弱,觀測環境又是超高真空、極低溫的極端條件,全是這些極端的東西,對于振動非常敏感。」

相比譜學對大氣環境下液態水的研究,探針技術運用的環境和體系明顯受限。實驗發生在一個長約2米的真空、液氦環境的封閉腔體,觀測標本是呈固態的水分子,而實際要觀測的對象氫氧鍵,其長度小於10的負10次方米。

「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量級對吧?這麼小的一個尺度,要把帶正電的氫原子和帶負電的氧原子分開。所以我們必須要用特殊信號,核心是高階靜電力。」 江穎及團隊將STM和AFM集成在一個顯微鏡,通過調控針尖的電荷分布,將探針改裝成電四極矩針尖來成像。

江穎在操作qPlus型掃描探針顯微鏡    圖 / 本刊記者 梁辰

由於對力和電流的精度、解析度、靈敏度的特殊需求,江穎和團隊摸索了兩三年,最終研製出了實驗所需的特殊qPlus探頭,約20微米的針尖上,通過的電流是100飛安,飛安即10的負15次方安培,感知的力則為10的負12次方牛頓。

「現在我們傳感器的靈敏度應該比商業化的儀器都要好。」江穎表示,傳感器是耗材,有時一天就要用一個,國家長期在進口,一個約兩千多歐元。科研同行常說這是卡脖子技術。「國外老說缺貨,也不想賣給你。我們通過特殊手段把這個傳感器做到極致,自己做就是一千塊錢的成本費。」

自發研製設備的意識是博士後階段養成的。在美國博士後階段的前三個月,江穎都在車間做零件,先設計三維圖,再在學校提供的學生專用車間製作出來。「為什麼我們要關注設備的研發和研製?首先肯定會節約開支。」江穎指出了更重要的一點,「因為用別人的商業化設備,我們做不出獨特的東西來。」

2015年10月23日,江穎第一次通過實驗看到了水分子中氫原子的位置。為了向記者清晰展示期間的情緒變化,他畫了個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喜悅度的坐標軸,喜悅在初次觀測之時飆升至頂峰後呈斷崖式下跌。「根本不敢相信,就覺得是不是人為的假象。」接著是漫長的驗證,直到標記到2018年結果發表在《自然》時,曲線上升到了頂點,「喜悅不斷上升,漸趨飽和。」他聲音也愉悅了起來。

「有時想想也覺得微妙,我們測極小的距離,極小的電流,極小的力,極小的信號,總是十的負多少次方。一說時間,我們的實驗時間維度通常都跨得很長,都是十的多少次方秒。通過這麼長的時間的尺度,去看一個這麼小的維度,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物理學有許多宏觀的物理概念,但江穎還是對微觀的事物感興趣。「因為微觀的我們平時也看不見嘛,看見了微觀就好像上帝一樣。學生物的人經常說好像在做上帝的事情,他們看到的還是細胞和生物大分子,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比他們還要小,我們看到的應該是到極限了,就是氫原子核了,我猜造物者應該是從原子核開始做的。」

這周末,江穎的博士後導師Wilson Ho將來到北京,這讓36歲的他想到「一些比較大的問題,」「我們這一輩科研工作者到底能夠為科學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在科學史上,自己能留下怎樣的一筆?」

「我有時候也覺得焦慮。都說人有科研的黃金期,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整個科學的大潮,尤其我們這種偏重實驗技術的科研工作者。」他說。在江穎的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是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本世紀初才運用到水的結構的研究之中。

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頒獎詞中,特意指出江穎在技術上的突破。江穎與合作者成功研發了一套同時對電子量子態和原子核量子態敏感的新型掃描探針顯微術,突破了傳統技術只局限於探測電子量子態的瓶頸。

「我還是期待著,說不定我們這個年代會有新的技術蹦出來,又把研究往前面推進一大步。波浪到來之前,你必須已經準備好了。」在江穎看來,一切只是開始,「但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新的設備、新的儀器,來創造出波浪,而不只是跟隨它。」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 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第563期

文 / 本刊記者 歐陽詩蕾  發自北京

編輯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金 鳳「水是世界上最常見、也是非常複雜的物質。最近,我們在嘗試人工控制結冰,在國際上首次從原子層次上觀察到冰是如何形成的,發現在二維極限下冰的結構與石墨烯很相似……」前不久,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描繪的水世界吸粉無數。話音剛落,參會的多位諾獎得主紛紛上前交流,水之於人類,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獲「仁科芳雄亞洲獎」
    2020年12月6日,日本仁科紀念基金會將第8屆 「仁科芳雄亞洲獎」(「Nishina Asia Award」)正式授予北京大學江穎教授,表彰他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for his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nterfacial water on the atomic scale」)。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重點關注原子尺度上的物性及非平衡超快動力學過程。近年來,江穎研發了一套超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成像和譜學技術,在單量子態的精準探測和操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尤其是實現了氫原子的空間成像和精確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
  • 量子中心江穎、王恩哥等在《自然》發文證實二維冰的存在並揭示其...
    然而,冰在二維極限下是否能獨立穩定存在?這個問題有很大的爭議。一般認為在單層極限下,二維冰具有相當數量的未飽和氫鍵,需要靠與襯底的相互作用來使得結構穩定。但如此一來,二維冰的結構就非常依賴於襯底的結構和對稱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徵二維冰。
  • Science發表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江穎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Wilson Ho教授等合作,採用模板襯底和自組裝技術,合成了一種奇異的低維量子材料:二維近藤晶格。他們進一步利用高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譜(STM/STS)在原子尺度上對其進行了實空間成像,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了近藤效應和周期性晶格間的內在關聯。
  • 北京大學王恩哥/江穎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和江穎教授帶領的「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後,該團隊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a-e、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成像:從左至右,依次為五種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圖、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原子力顯微鏡圖和原子力成像模擬圖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水的分子結構很簡單:H2O,而H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輕的原子。量子力學薛丁格方程的求解可以看成是一個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多體問題。一般來說,如果原子核較重,我們可以近似地把它處理為經典粒子,只把電子量子化。但對於H這種近似就失效了。這就要求把原子核與電子一起量子化,即:全量子化。全量子化效應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反常特性至關重要。
  • 《自然-化學》發表北大江穎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最近,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江穎研究組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郇慶副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Wilson Ho教授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Guillermo C.基於可控的斷鍵,他們進一步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原子操縱技術,精確的操控表面上的金原子,使其與分子中的硫原子結合併形成化學鍵,從而人為構造出了一個「電極-分子-電極」的單分子結。他們發現,Au-S鍵的空間構型和分子的對稱性共同決定了成鍵的類型:共價鍵或者配位鍵;同時,Au-S相互作用是非局域的,其對整個分子的電子結構有著很大的影響,表現為分子共振態的展寬和能級的移動。
  • 如果我們肉眼就可以看見原子,它們會是什麼樣子呢?
    提問:如果把一個原子放大到我們肉眼能看見的程度,它會是什麼樣子?回答:這裡「看」不是指量子世界,這是使得量子現實十分困惑的事情之一。然後那個光子到達你的眼睛,你「看見」了那個光子。問題是光子和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以一種不可預知的方式改變了電子。它不再僅僅存在於你認為它在的地方了。這個電子再乘以數以百萬的光子,你就會得到一團模糊的電子密度。此外,當你用光子撞擊這些電子時,一些電子會提升到更高的能級。你就看不見這些光子了,因為它們不會被反射回來。
  • 「看見」系列之三:化學鍵長什麼樣
    化學鍵(chemical bond)是純淨物分子內或晶體內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統稱。使離子相結合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1、離子鍵:是通過原子間電子轉移,形成正負離子,由靜電作用形成的。
  • 雷射冷卻和操控原子:原理與應用
    隨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Cohen-Tannodji研究組和朱棣文研究組在理論分析中考慮了冷卻雷射的偏振梯度、原子的超精細結構、光頻移和光抽運等效應,解釋了這種突破都卜勒極限的冷卻機理,稱為亞都卜勒冷卻或Sisyphus冷卻。在亞都卜勒冷卻理論指導下,通過實驗參數優化,原子冷卻溫度紀錄不斷被打破,1990年,銫原子的溫度冷卻至2.5μK,接近光子反衝極限溫度。
  • 【淺談原子物理】原子的基本狀況之原子質量和大小的測定
    原子,是指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割的微粒。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割,但不代表其本身不可再分割。我們沒有人真正用肉眼看見過原子,因為原子的線度超過了肉眼的最大辨識度。不同原子都有其特定物理結構。原子的核式模型原子質量的測定:經過前人的研究,現在我們知道原子質量的數量級是10∧-27~10∧-25kg。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房豐洲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編者按: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是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作者在本文中就原子和近原子尺度製造技術的產生、發展現狀及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意義作了詳細闡述,對這一國際前沿技術的科學價值
  • 語音寫作極限挑戰,讓我看見真實的自己
    一段時間挑戰語寫極限,做3萬、4萬、5萬或者6萬字一天的衝刺,它在不斷的去觸碰到內心,深度的探尋內在,我們內在的世界通過不斷清空,透過頭腦中的一個個念頭,來逐漸靠近真實自我的過程。極限挑戰語寫,讓你去嘗試一段時間的某一天達到極限,徹底給身心靈做一個深度清理。看見真正的&34;自己。
  • 從無量綱常數,到聲速極限
    這個極限大約是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340米/秒)的106倍左右,它意味著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條件下,任何物質都不能承載超過這個極限的聲波。研究結果被發表在了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這兩個基本常數是精細結構常數(α)和質子-電子質量比( mp/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