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Nature/Science,南方科技大學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1-01-11 沃斯智研

核受體結合SET域蛋白(NSD)家族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包括NSD1,NSD2和NSD3,在染色質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並參與致癌作用。NSD酶表現出自抑制狀態,可通過與核小體結合而解除,從而使組蛋白H3在Lys36(H3K36)處二甲基化。但是,這種機制基礎的分子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2020年12月23日,北京師範大學王佔新、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Dinshaw J. Patel和史丹福大學Or Gozani(南方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決了與單核小體結合的NSD2和NSD3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該研究發現,NSD2和NSD3與單核小體的結合會導致接頭區域附近的DNA脫開,這有助於在組蛋白八聚體和DNA的未包裹片段之間插入催化核心。NSD2或NSD3與核小體之間的DNA和組蛋白特異性接觸網絡精確地定義了酶在核小體上的位置,這說明了甲基化對H3K36的特異性。NSD2和NSD3中一些與癌症相關的復發性突變會改變NSD蛋白和核小體之間的分子間接觸。包含這些突變的NSD在體外和細胞中都具有催化活性,其異位表達促進癌細胞的增殖和異種移植腫瘤的生長。總之,該研究為NSD2和NSD3基於核小體的識別和組蛋白修飾機制提供了分子洞察力,這可能會導致NSD家族蛋白質治療靶向的策略。

另外,2020年4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學郭紅衛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Plant 22-nt siRNAs mediate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 and stress adapt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鑑定和表徵一組由植物中的DICER-LIKE 2(DCL2)蛋白產生的內源性22個核苷酸的siRNA。當胞質RNA衰變和DCL4不足時,由此形成的22個核苷酸的siRNA的大量積累會引起多效性生長障礙,包括嚴重的侏儒症,分生組織缺陷和色素沉著。因此,該研究揭示了22個核苷酸的siRNA的獨特特性,並揭示了它們在植物適應環境脅迫中的重要性(點擊閱讀)。

2020年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學劉瑋書及麻省理工學院陳剛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Giant thermopower of ionic gelatin near room tempera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協同熱擴散和熱電流效應,在柔性,準固態離子熱電材料中證明了17.0 mV K-1的巨大正熱功率。離子熱電材料是一種明膠基質,由離子提供劑調節以實現熱擴散作用,並通過氧化還原對進行調節。一種概念驗證型可穿戴設備,該設備由25個單極元件組成,這些元件在2 V的電壓下產生,並利用人體熱量產生5μW的峰值功率。該工作以離子為能量載體實現熱到電的轉換,為物聯網體系中傳感器及電子設備實現所需電能自供給提供了一種選擇(點擊閱讀)。

2020年5月26日,深圳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機構強力合作,張政,王新泉及張林琦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來自8個SARS-CoV-2感染個體的單個B細胞的206 RBD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分離和表徵。

該研究鑑定出具有有效抗SARS-CoV-2中和活性的抗體,該抗體與ACE2的RBD結合競爭能力相關。出人意料的是,儘管發現了抗SARS-CoV-2抗體與其三聚體刺突蛋白有實質性的交叉反應性,但它們均未與SARS-CoV或MERS-CoV RBD發生交叉反應。與RBD結合的抗體的晶體結構分析顯示,位阻可抑制病毒與ACE2的結合,從而阻止病毒進入。這些發現表明抗RBD抗體是病毒物種特異性抑制劑。此處鑑定的抗體可能是SARS-CoV-2臨床幹預措施開發的候選抗體(點擊閱讀)。

2020年5月27日,北京大學劉開輝研究員、王恩哥院士與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丁峰教授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eeded growth of large single-crystal copper foils with high-index face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高指數單晶銅箔製造方向上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創造性提出晶體表界面調控的「變異和遺傳」生長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種類最全、尺寸最大的高指數晶面單晶銅箔庫的製造。總之,該項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世界上最大尺寸、晶面指數最全的單晶銅箔庫的可控制備,在單晶金屬研究、二維材料生長、表界面催化、低損耗電學傳輸、高頻電路板、高散熱器件等領域具有開拓性意義(點擊閱讀)。

基因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H2A, H2B, H3和 H4)上形成核小體,核小體再進一步逐級摺疊壓縮組裝成染色質。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通過催化轉移甲基基團到組蛋白H3和H4末端特定的賴氨酸側鏈上,形成組蛋白甲基化標記,從而影響基因轉錄、DNA複製和DNA修復等過程,對維持染色質穩定和基因表達調控具有重要作用。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已被報導和多種癌症、疾病等發生密切相關,它們被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無限。

NSD家族蛋白是組蛋白H3第36位賴氨酸(H3K36)特異的甲基轉移酶,有NSD1、NSD2 (MMSET/WHSC1) 和NSD3 (WHSC1L1) 三個成員。它們雖序列上同源,但功能上並不冗餘,NSD1或NSD2基因敲除均會導致小鼠死亡。NSD家族蛋白過表達或者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密切相關。例如多發性骨髓瘤(MM),是影響著全世界成千上萬病人以及病人家庭的惡性血液腫瘤。在多發性骨髓瘤病人中,有15-20%是由於NSD2的異常過表達所導致。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兒科中被診斷出最常見的血液疾病,然而大約有10%的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攜帶了NSD2蛋白E1099K突變;此外,5-10%套細胞淋巴瘤病人以及肺癌、結腸癌和甲狀腺癌等病人中也有發現NSD2(E1099K) 突變。NUP98–NSD1 融合蛋白與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相關,NSD3也在乳腺癌、肺鱗狀細胞癌等癌症中異常過量表達。由此可見,NSD家族蛋白被認為是潛在的癌症靶向藥物治療靶點。已知NSD甲基轉移酶表現出一種自抑制狀態,其通過與核小體結合而解除自抑制,使組蛋白H3K36位點可以被二甲基化。然而,這一過程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圖1 NSD3(E1181K/T1232A)與核小體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電子密度圖。(a) 1:1結合狀態,(b) 2:1結合狀態。

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解析了NSD3、NSD3(E1181K/T1232A)致癌突變體和NSD2(E1099K/T1150A)致癌突變體分別與核小體結合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研究人員發現,NSD2/NSD3與核小體的結合會導致核小體出口處連接區域 (linker region) DNA打開,從而使NSD2/NSD3的催化結構域插入到打開的DNA片段與組蛋白八聚體之間。NSD2/NSD3蛋白多個帶正電胺基酸與核小體SHL -7、SHL 0位置處DNA磷酸骨架相互作用,將NSD2/NSD3穩定在核小體上。與此同時,NSD2/NSD3與組蛋白H3的N端α螺旋、H2A的C末端有多個相互作用位點(如圖1)。研究人員根據NSD3與核小體複合物結構信息設計了一系列突變體,發現NSD3蛋白的催化活性均不同程度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比野生型NSD3核小體複合物結構與NSD2(E1099K/T1150A)與核小體的複合物、NSD3(E1181K/T1232A)與核小體複合物結構,研究人員發現,NSD2中著名的致癌突變位點E1099K,即帶負電胺基酸E1099突變成帶正電胺基酸K1099後,NSD2與核小體之間的靜電作用增強,從而導致了NSD2活性增強。而另一個致癌突變位點 NSD3(T1232A) [對應的NSD2(T1150A)],當蘇氨酸T突變成丙氨酸A,導致H3尾部向A1232位點靠近,形成了一對新的氫鍵,使H3K36更容易進入催化口袋,從而導致酶活性增強。這些致癌突變不僅增強了體外催化活性,而且促進了癌細胞增殖以及異種移植瘤生長(如圖2)。

圖2 NSD2/3致癌突變位點與核小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a-c),NSD2/3致癌突變體促進癌細胞增殖和異種移植瘤生長 (d-e)。

李婉秋、北京師範大學已畢業博士生田偉、史丹福大學博士後袁剛和北京師範大學已畢業博士生鄧譜涓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佔新、Dinshaw J. Patel和Or Gozani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方科技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本項目獲得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基金、校長卓越博士後項目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基礎研究項目等資助,並得到了由深圳市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大力支持。本項目所有冷凍電鏡數據採集、處理均在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進行,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為本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保障。

註:解析參考自南方科技大學官網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iNature」,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無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論文潤色等。

相關焦點

  • 科研稜鏡 | 上海科技大學連續發表10篇CNS,在生命科學及材料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4月29日, 普渡大學竇樂添、Brett Savoie和上海科技大學於奕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lateral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揭牌成立
    2020年12月4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儀式在學校會議中心舉行。深圳市科創委黨組書記、副主任邱宣,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于洋,南科大黨委書記郭雨蓉、校長薛其坤,南科大前校長陳十一,李蓬、程和平、饒子和、王亞東、吳雲東、段樹民、孫勇奎、陸林、隋森芳等院士及400餘位嘉賓、師生出席了儀式,共同見證生命科學學院的成立。
  • 西安交通大學連發6篇Science,在材料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19年10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劉明,周子堯及丁向東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Super-elastic ferroelectric single-crystal membrane with continuous electric dipole rot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合成了無損傷提離工藝的獨立式單晶鐵電鈦酸鋇
  • 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重大研究進展!電子科技大學在《Science...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裡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該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電子科技大學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 金屬領域突破性進展:兩月2篇Science,6篇Nature和Science子刊
    但是人類的認識是無上限的,即使再成熟的材料,也有應用的難題以及未解決的科學問題。近幾年來,生物,化學,能源等學科發展迅猛,在頂刊上大放異彩,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識。傳統金屬材料則表現平平,相對默默無聞,在頂刊出現的機率非常小。但是自9月份以來,金屬材料似乎也進行了一波爆發,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斷地問鼎Science以及Nature和Science子刊。
  • 剛剛,一位神經科學院士擔任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創院院長
    2020年12月4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儀式在學校會議中心舉行。他表示,今年恰逢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際科教城火熱建設之時,生命科學學院應運而生。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領域雲集了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希望生命科學學院延續南科大「敢闖敢試、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追求卓越」的創校精神,發展特色、追求卓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面向學科前沿,面向人類健康重大需求,培養拔尖創新生命科學人才,早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生命科學領域優秀的學院。
  • 南方科技大學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課題組2018屆本科畢業生陳鵬程(現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2016屆本科畢業生石潤(現為2017級南科大-港科大聯培博士)共同開發了一種間接製備工藝。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一、 Nature簡介: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40.137(17年數據)。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儘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這些困難都無法阻擋加利福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生物物理學家程亦凡。他計劃解析一種細小的膜蛋白TRPV1。TRPV1是檢測辣椒中引起灼燒感的物質的受體,並與其它痛感蛋白緊密相關。加利福利亞大學病理學家David Julius等人之前嘗試結晶TRPV1,結果失敗。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
  • 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揭牌成立 - 要聞 - 中國高新網 - 中國...
    12月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儀式在學校會議中心舉行。深圳市科創委黨組書記、副主任邱宣,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于洋,南科大黨委書記郭雨蓉、校長薛其坤,南科大前校長陳十一,李蓬、程和平、饒子和、王亞東、吳雲東、段樹民、孫勇奎、陸林、隋森芳等院士及400餘位嘉賓、師生出席了儀式,共同見證生命科學學院的成立。
  • 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儀式現場。 張曉燕 攝人民網深圳12月4日電(王星、李申)12月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學院擬建設不少於五個系所,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據悉,南科大自2012年起設置生命科學學科。近年來學科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成績,生命科學學院在高質量發展基礎上應運而生。在不久前出爐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生命科學學科排名榜中,南科大生命科學學科並列排名內地第9。在今年自然指數的機構排行榜中,南科大生命科學學科位列中國第30位。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若林教授課題組在植物進化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論文「Correlated evolution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在赭麴黴素A的生化檢測領域取得進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在重要真菌毒素赭麴黴素A的生化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生物傳感領域重要期刊《Biosensors
  • 國內學者最近接連發表12篇Science/Nature
    其中作為第一通訊單位的大學有北京大學(2篇)、清華大學(2篇)、香港科技大學(1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篇)、南京大學(1篇)、南開大學(1篇)、暨南大學(1篇);作為第一通訊單位的科研院所有香港科技大學範智勇等人提出了一種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該眼球由高密度的納米線陣列構成,可模仿人類視網膜上的感光器。
  • Nature重磅:高分子材料最新綜述5篇!
    北京時間2016年12月14日,Nature官網在線發布5篇與高分子材料相關的綜述:1、來自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性聚合物;2、具有自主生命周期控制的聚合物
  • 雙非大學!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Nature&Science盤點:十月材料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六邊形平面過渡金屬配合物過渡金屬配合物因在催化、合成、材料科學、光物理和生物無機化學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被廣泛用於物理和生物科學。該研究對過渡金屬配合物的理解源自Alfred Werner的認識,即它們的三維形狀會影響其性能和反應性,並且分子軌道理論可牢固地支撐了形狀與電子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英文科學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 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確實,這似乎是個生命科學研究大爆發的時代。
  • 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已發表12篇Nature、Science和Cell!
    來源 | 青塔   近年來,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