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發現,格陵蘭島中部地下的熱巖流,即從地核和地幔邊界升起的地幔羽流,正在促進該地區的熱活動和整個北極地區的變暖。該成果已在《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文章(第1條、第2條)。
東北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藉助位於格陵蘭地區的觀測站,分析了地震波通過地殼和地幔結構的速度。#美國購格陵蘭島後續#
測量時,他們採用了一種區域地震斷層掃描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地球上的作用類似於人體的計算機斷層掃描。科學家們對結果進行了處理,得到了底土結構的三維圖像。
作者發現了一個從地心和地幔邊界上升到格陵蘭島附近過渡帶的地幔羽流。該羽流在地幔下層有兩個分支,它們在約1500公裡的深度上分開。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它們與其他羽流合併,為冰島、揚馬延和斯匹次卑爾根等活躍地區提供溫暖。
據科學家介紹,北大西洋地區充滿了地熱活動--在冰島和揚馬延有活躍的火山及其地幔巖漿爐,在斯匹次卑爾根西部有 "熱 "地熱區。
研究人員認為,格陵蘭羽流的主通道獨立於冰島運行,格陵蘭在8000萬至2000萬年前經過冰島,與上地幔中的揚馬延和斯瓦爾巴的羽流有關,這些羽流為熱點揚馬延和斯瓦爾巴的地熱區提供巖漿。
"有關格陵蘭羽流的知識加強了我們對這些地區火山活動以及格陵蘭冰層融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問題的理解。"東北大學地球物理學系研究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日本科學家安裝了地震儀,作為格陵蘭冰蓋監測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於2009年啟動,來自11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在34個地震站工作。美日聯合團隊負責建設和維護冰原上的三個站點。
這些站點的數據提供了深層結構的大體情況,不僅可以了解格陵蘭冰層的融化機制,還可以研究整個北極地區地熱過程活躍的原因。
科學家首次證明,北大西洋的地熱活動區域與覆蓋整個巖石圈的低地震波傳播區相吻合。
眾所周知,格陵蘭冰川的融化是目前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海平面上升傳統上與全球變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