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在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大量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實驗模擬證據表明許多新生代地幔柱的物質已經流入到相鄰的俯衝帶的地慢楔之中,主要是由於俯衝板片後撤或者斷裂引起的地幔流導致地幔柱發生變形而流動,比如SamoaYellowstoneGalapagos地幔柱與環太平洋俯衝帶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新生代之前的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實例報導。前人研究已經表明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和華南地塊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是晚二疊世地幔柱活動的產物,但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影響是否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中部仍然不清楚,同時青藏高原中部(比如北羌塘地塊)在晚古生代期間處於古特提斯洋俯衝域,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也表明北羌塘和華南地塊在二疊紀期間都位於赤道附近。因此,該地區可能是驗證古老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王軍、研究員王強、副研究員但衛及其合作者對北羌塘地塊晚二疊系那益雄組的一套雙峰式火山巖進行了詳細的礦物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野外調查發現,該套火山巖主要由互層的玄武巖、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組成,它們之間呈平行整合的接觸關係。通過對玄武巖夾層中的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的鋯石SIMS定年,顯示這套火山巖噴發時代為256~259 Ma,與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活動峰期時間基本一致。流紋巖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具有高溫A型特徵(鋯石飽和溫度均值941°C),其虧損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t) = +2.7 ~ +2.8, εHf(t) = +9.5 ~ +9.7和低的鋯石δ18O5.6‰~6.6 ‰),指示流紋巖是由新底墊的基性巖石高溫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巖具有低的Nb/La0.54~0.76)和Ti/Y321~419比值,表現出相對虧損且均一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 (t)= +3.1 ~ +3.5, εHf (t) = +10.9 ~ +11.7)。輝石的結晶溫度和壓力顯示巖漿快速上升~2.7 °C/km),暗示巖漿與圍巖無明顯的相互作用。通過與峨眉山低鈦玄武巖對比研究也表明,研究區玄武巖在上升過程中與地殼和大陸巖石圈地幔無顯著的物質交換,其地球化學特徵反映的是深部軟流圈地幔信息。考慮到古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衝的影響,玄武巖顯著低的Th/Nd (0.08~0.11)比值以及虧損且解耦的Nd-Hf同位素組成,指示其很可能起源於俯衝沉積物流體交代的弧下地慢楔熔融。流體不活動的元素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沉積物流體交代之前的地慢楔組成顯著區別於同時期古特提斯洋虧損的MORB型上地幔,而是類似於OIB型富集地幔。

  北羌塘弧巖漿時空變化顯示二疊紀中期俯衝的古特提斯洋板片開始後撤,其引起的地幔對流可能導致輕的峨眉山地幔柱發生變形而向西流動(如圖),其地幔柱物質部分替換和改造了原來的古特提斯洋虧損上地幔。因此,被俯衝組分交代之前的地慢楔中富集地幔組分可能是來自於峨眉山地幔柱物質。該推論也得到了微量和同位素的定量驗證:這種富集地幔加入~3%的俯衝沉積物來源的流體,在弧後伸展的環境下,由淺部尖晶石相橄欖巖經歷~5%的部分熔融可以形成研究區玄武巖。同時該深部地幔流過程,導致了遠離俯衝帶的松潘甘孜地塊和北羌塘地塊東北緣出現了同期的板內OIB型基性巖漿活動(如圖),而靠近俯衝帶的北羌塘中部則出現了這套弧後雙峰式火山巖,其中的高溫A型流紋巖也與地幔柱影響的特殊俯衝環境一致。因此,北羌塘晚二疊世雙峰式火山巖可能是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

  該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Wang, J., Wang, Q.*, Zhang, C., Dan, W.*, Qi, Y., Zhang, X.-Z., & Xia, X.-P. (2018). Late Permian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Terrane, central Tibet: evidence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meishan plume and the Paleo-Tethyan subduction syste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in press)。

  論文連結

 

: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的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

  大量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實驗模擬證據表明許多新生代地幔柱的物質已經流入到相鄰的俯衝帶的地慢楔之中,主要是由於俯衝板片後撤或者斷裂引起的地幔流導致地幔柱發生變形而流動,比如Samoa,Yellowstone和Galapagos地幔柱與環太平洋俯衝帶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新生代之前的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實例報導。前人研究已經表明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和華南地塊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是晚二疊世地幔柱活動的產物,但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影響是否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中部仍然不清楚,同時青藏高原中部(比如北羌塘地塊)在晚古生代期間處於古特提斯洋俯衝域,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也表明北羌塘和華南地塊在二疊紀期間都位於赤道附近。因此,該地區可能是驗證古老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王軍、研究員王強、副研究員但衛及其合作者對北羌塘地塊晚二疊系那益雄組的一套雙峰式火山巖進行了詳細的礦物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野外調查發現,該套火山巖主要由互層的玄武巖、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組成,它們之間呈平行整合的接觸關係。通過對玄武巖夾層中的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的鋯石SIMS定年,顯示這套火山巖噴發時代為256~259 Ma,與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活動峰期時間基本一致。流紋巖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具有高溫A型特徵(鋯石飽和溫度均值941°C),其虧損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t) = +2.7 ~ +2.8, εHf(t) = +9.5 ~ +9.7)和低的鋯石δ18O值(5.6‰~6.6 ‰),指示流紋巖是由新底墊的基性巖石高溫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巖具有低的Nb/La(0.54~0.76)和Ti/Y(321~419)比值,表現出相對虧損且均一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 (t)= +3.1 ~ +3.5, εHf (t) = +10.9 ~ +11.7)。輝石的結晶溫度和壓力顯示巖漿快速上升(~2.7 °C/km),暗示巖漿與圍巖無明顯的相互作用。通過與峨眉山低鈦玄武巖對比研究也表明,研究區玄武巖在上升過程中與地殼和大陸巖石圈地幔無顯著的物質交換,其地球化學特徵反映的是深部軟流圈地幔信息。考慮到古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衝的影響,玄武巖顯著低的Th/Nd (0.08~0.11)比值以及虧損且解耦的Nd-Hf同位素組成,指示其很可能起源於俯衝沉積物流體交代的弧下地慢楔熔融。流體不活動的元素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沉積物流體交代之前的地慢楔組成顯著區別於同時期古特提斯洋虧損的MORB型上地幔,而是類似於OIB型富集地幔。
  北羌塘弧巖漿時空變化顯示二疊紀中期俯衝的古特提斯洋板片開始後撤,其引起的地幔對流可能導致輕的峨眉山地幔柱發生變形而向西流動(如圖),其地幔柱物質部分替換和改造了原來的古特提斯洋虧損上地幔。因此,被俯衝組分交代之前的地慢楔中富集地幔組分可能是來自於峨眉山地幔柱物質。該推論也得到了微量和同位素的定量驗證:這種富集地幔加入~3%的俯衝沉積物來源的流體,在弧後伸展的環境下,由淺部尖晶石相橄欖巖經歷~5%的部分熔融可以形成研究區玄武巖。同時該深部地幔流過程,導致了遠離俯衝帶的松潘甘孜地塊和北羌塘地塊東北緣出現了同期的板內OIB型基性巖漿活動(如圖),而靠近俯衝帶的北羌塘中部則出現了這套弧後雙峰式火山巖,其中的高溫A型流紋巖也與地幔柱影響的特殊俯衝環境一致。因此,北羌塘晚二疊世雙峰式火山巖可能是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
  該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Wang, J., Wang, Q.*, Zhang, C., Dan, W.*, Qi, Y., Zhang, X.-Z., & Xia, X.-P. (2018). Late Permian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Terrane, central Tibet: evidence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meishan plume and the Paleo-Tethyan subduction syste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in press)。
  論文連結
 
圖: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的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2019-02-18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大中尺度的間斷面起伏研究中,P波、S波及其轉換波或多次波等體波震相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這些體波的菲涅爾區較大,難以約束小尺度起伏特徵。
  •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廣州地化所地學科普巡展走進廣州協和小學
    廣州地化所地學科普巡展走進廣州協和小學 2019-06-0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此次活動是廣州地化所承擔2019年度廣州市中小學資源環境科技教育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  廣州地化所流動展館展示的礦物巖石標本(包括黃鐵礦、螢石、方解石、石英、地幔包體等)、化石標本(包括角石、菊石、珊瑚、藻類等)、原油樣品、光學顯微鏡,以及環境科學的大型展板,激起了師生的興趣和熱情。
  • 幾塊石頭引發的「血案」,揭秘峨眉山玄武巖的「身世之謎」
    在後來的地質調查中,我們逐漸發現這套玄武巖地層不僅在峨眉山這一個地區有分布,而是遍布我國整個西南地區。這張圖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峨眉山玄武巖的分布情況,它的面積超過50萬平方公裡,大致相當於法國的國土面積。
  • 自由電子與新型材料結構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
    ‍‍‍‍‍‍‍本文是本人所在課題組在《真空電子技術》雜誌2020年第5期「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專題」中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整理截圖出來與大家分享。大家也可自行前往知網或萬方官網下載。相關研究表明,自由電子與新型材料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近年來與二維材料(石墨烯、hBN、TMD)及其結構的相互作用,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
  • 廣州地化所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高嶺石化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2:1型黏土礦物向1:1型黏土礦物轉變的反應,但目前對其反應過程與機制還存在不同認識,即固相轉變(solid-state transformation)和溶解-再結晶(dissolution-recrystallization)。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與穆斯堡爾譜技術研究組王軍虎研究員團隊合作
  • 熱能系劉樹紅課題組在空泡-顆粒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大學...
    熱能系劉樹紅課題組在空泡-顆粒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8月29日電  8月25日,清華大學熱能系2015級博士生吳晟基,在導師劉樹紅教授、左志鋼助理研究員的指導下,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霍華德·斯通(Howard A.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表明,這兩個酶單獨都可完成各自的催化反應,但是之前的研究結果不能解釋疏水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親水環境中在兩個水溶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最近,有研究表明AAR和ADO可以形成複合物,且複合物的形成有利於催化反應的進行,但複合物的結構和對該途徑的具體意義尚不清楚。
  • 武漢病毒所在柯薩奇病毒B3型持續性感染的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課題組在柯薩奇病毒B3型(CVB3)持續性感染宿主細胞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在患者的腦組織和腦脊液樣本中能夠檢測到持續性存在的病毒RNA,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慢性神經病理反應的發生有關。該課題組針對CVB3持續性感染人神經細胞的潛在能力和相關機制進行研究,建立了CVB3持續性感染人星狀膠質細胞的體外模型。
  • 玄武巖揭開南海下部地幔「真面目」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3月10日發布消息稱,3月9日,國際地學刊物《地球與行星科學學報》在線發表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研究員的研究成果,為解開這些謎團打開了一扇窗。  南海底部有一層上千米厚的沉積層,長期以來,南海的基底始終不為人知。就像臉盆中有一層沙子,如果不撥開沙子,無法知道盆底的材料是什麼。
  •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7 成都生物研究所 在過去一個世紀,針對物種概念(Species concept)的研究層出不窮。雖然學界已提出了超過30個以上不同的物種概念,但生物學家至今在物種概念上仍有分歧。在高等生物物種界定中,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被認為是一條基本、具有可操作性的準則。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影響著地幔的動力學過程,不僅控制了地幔內部的行為,對地錶板塊構造的性質同樣有很強的控制作用。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團隊發現汞礦區大米可以富集甲基汞,食用大米是貴州汞礦區、貴州省甚至我國南方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水稻對於甲基汞和無機汞表現出不同的富集過程,稻田土壤是水稻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過程。
  • 物理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最近研究人員精確地測量了強相互作用
    利用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ALICE探測器的碰撞數據,一個質子(右)和最罕見的ω超子(左)之間的強烈相互作用(ω超子包含三個奇怪的夸克)被成功地測量出來了。 原子核中帶正電荷的質子實際上應該相互排斥。
  • 廣州地化所到廣州真光中學開展科技教育活動
    廣州地化所到廣州真光中學開展科技教育活動 2019-05-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此次活動是廣州地化所承擔廣州市中小學生資源環境科技教育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  由老科學家和在讀研究生組成的科普志願者攜帶可燃冰碳酸鹽巖、寶玉石、各種礦物、石油和古生物化石標本等展品和宣傳展板,集科學性、趣味性、互動性與娛樂性為一體,流動展櫃館前參觀學生絡繹不絕。同學們被螢石、石英和方解石吸引,紛紛提出問題,「石英和水晶有什麼區別?」「螢石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學者訪問廣州地化所
    7月14日,應何宏平研究員的邀請,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QUT)Godwin Ayoko教授、Yunfei Xi高級研究員訪問了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訪問期間,Ayoko教授代表QUT與廣州地化所所長徐義剛就雙方在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合作研究、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流了意見,並達成有關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意向。
  • 研究超級火山成因秘密 浙大學者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與來自深部的地幔柱活動有關, 是地幔柱巖漿活動的直接產物。都是礦產資源豐富之地,著名的攀枝花鐵礦,就位於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區域。 「對於大火成巖省形成機制的研究,將幫助人類更好地去發現新的礦產資源。」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雖然會將熱驅動對流模型建立在地幔中,從而使得模型可以更契合大家從真是地幔中觀測到的情況,但卻並沒有對地球的地殼也模擬進來。就這個因模擬而存在的新地球,它的確是第一個通過計算機將地幔,以及地殼當作一個相互連接的動態系統所得來的模型。但是,位於地殼中的板塊構造模型的預測結果,卻與地幔的觀察出現了不一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