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有液體正在往羊水裡流動,熱熱的,像一股暖流,我想,一定是成功了!」手術過半,躺在臺上的二孩媽媽蘭女士,睜開了雙眼,身旁站著的是主刀醫生、浙大婦院胎兒醫學專家溫弘副主任醫師。
4月底,這場浙江省第一例在孕媽媽肚子裡進行的胎兒胸腔積液分流術,救了蘭女士還未出世的寶寶。
「2180克,男嬰!」這兩天,在浙大婦院安全產下二寶的蘭女士,領到了孩子的第一張「成績單」:胸腔積水大幅減少,腹水消失。
去年底,剛得知懷上二寶時,蘭女士欣喜若狂,那時的她沒想到,日後會面臨要不要放棄寶寶的重大抉擇。
「產檢一直挺正常,孕28周做B超,醫生突然告訴我,孩子的胸腔和腹腔裡出現了大量積液。」浙大婦院的專家們很快組織B超會診,檢查後判定孩子沒有存在其他發育異常。但此時左側胸腔大量積液導致左肺膨脹不全,加上腹腔積水,已經對寶寶的心臟產生很大的壓迫風險。
孩子能不能保,要不要保?一道難題橫在蘭女士眼前。
如果放任發展,寶寶的胸腹水持續擴散,導致心衰,胎死腹中是遲早的事;如果此時直接剖宮產,寶寶孕周太小,生存機率很低。
只剩下一個辦法:通過宮內手術,將胎兒體內的胸腹水引到羊水中去,儘可能讓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多呆一些時間。
但穿過媽媽的子宮,為這麼小的胎兒實施胸腹腔積液手術,浙江省尚無先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根據文獻報導,成功率僅在60%左右。
懷孕29周時,蘭女士決定,留在浙大婦院搏一搏。
「寶寶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我們把他當成一個『人』來看待,必定盡全力搶救。」這是一個重要又困難的手術,蘭女士忐忑過,矛盾過,但溫弘的話給了她信心。
浙大婦院胎兒醫學專家團隊討論後,確定了穿刺手術方案。術中,醫生需要將一根細細的管子穿過媽媽肚皮,扎進寶寶嬌嫩的小身體,術前提前定製和仔細考量。
蘭女士的手術定在了孕32周,溫弘主刀,超聲專家潘嬌娥等現場配合。為了讓寶寶的預後情況更好,浙大婦院新生兒科副主任朱佳駿,也在手術室全程監測寶寶情況。
手術從中午開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術中,潘嬌娥通過超聲定位,與溫弘一起確定穿刺的位置,穿刺針要避開母親和胎兒的腹內臟器,從胎兒肋骨間隙穿刺入胸腔,並將其中的積液導流至羊水中。
為了安全起見,寶寶沒有接受麻醉,一直在媽媽的肚皮裡動來動去,這讓穿刺的難度翻了倍。
「孩子,你不要動,我們是來救你的啊!」潘嬌娥安慰著蘭女士肚子裡的寶寶。
也許是真的聽懂了醫生的話,幾次嘗試後,寶寶的狀態逐漸穩定下來,躺在手術臺上的蘭女士也放鬆下來。穿刺成功了,那根細小、承載生命希望的引流管,被準確放入了胎兒體內。
「因為局部麻醉,整個手術過程中我都是清醒的,醫生們很努力,真的很感恩、感動。」馬女士說,積液是有溫度的,當它流向羊水那一刻,就像一股帶著希望的暖流。
手術結束後,蘭女士在浙大婦院產六科病房住院觀察。隨後的每一次B超檢查,情況都在好轉,腹中寶寶的胸腹腔積液在減少,狀況也比較穩定。每次檢查,溫弘團隊都會陪著蘭女士一起,熬過一次次小考和大考。
住院一周,出院後,蘭女士在家休息了一周多,出現了臨產徵兆。「那天半夜12點突然破水,我趕到醫院時已是凌晨4點。醫生為我準備好了床位,讓我住院觀察,盡力保胎。」
入院4天後的晚上11點多,蘭女士出現了規律宮縮,溫弘得到消息從家裡趕來,為她進行了剖宮產手術,給了孩子第一個愛的擁抱。
2180克,男嬰。經過兩個月的揪心和忐忑,「兒女雙全」的蘭女士喜極而泣。迎接她的是一個又一個好消息:寶寶出生評分良好,呼吸問題不大,送入新生兒科檢查發現,左側胸水從8釐米減少至3釐米,腹水也消失了。
「溫醫生態度很好,也很細心,他團隊裡的醫護都很熱心,為我保胎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內心的感激之情,蘭女士無以言表。
跨越生命禁區創造了奇蹟,溫弘也感觸頗深,正是胎兒醫學的發展,才讓更多的生命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醫生的落腳點是患者的實際需求,不能為了手術而手術。一方面要確保母親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寶寶出生後的治療。」
出院時,蘭女士與溫弘團隊一一擁抱併合影,道不盡的是內心的感激。望著蘭女士離去的背影,溫弘也想說一聲謝謝:「感謝每一位願意堅持的父母,是他們的不離不棄,才讓孩子擁有屬於他們的人生,而醫學也在每一次的努力中得以踏實地進步。願更多的生命,都可以帶著祝福和愛意,來到這個世界。」
2019年報導:對很多孕媽來說,懷胎十月,既意味著期待,更蘊藏著緊張。一旦快到分娩日,緊張焦慮感更為強烈。
31歲,來自蕭山的小徐也是這麼想的,但現實卻沒那麼遂願。
就在懷孕37周的時候,小徐的產檢B超顯示,她的寶寶可能得了個「腫瘤 」。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得腫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蕭山當地醫院檢查出來結果不大好後,醫生建議小徐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浙大婦院)確診。
經過再次產前診斷B超檢查和MRI檢查,又經過浙大兒院專家會診,醫生一致得出的診斷是:小徐的寶寶患有「頜下腫瘤」,也就是在下巴附近長了個腫塊。
這個腫塊的性質尚不能確定,但是由於孩子太小,這個腫塊將很可能在孩子出生後壓迫呼吸道,導致孩子無法正常呼吸,從而出現窒息,導致誰也不想看到的最壞結果。
怎麼辦?
孩子已經在媽媽肚子裡呆了37周,眼看著就快要出生,除了這個頜下腫瘤之外,其他發育都沒問題,醫生和家屬都不願意放棄這個孩子。
經過產前診斷會診和討論,醫生們認為小徐是可以繼續妊娠的,只是孩子的出生需要用剖宮產的方式,並且需要一露頭之後馬上採取治療,才能讓孩子有存活的希望。
剖宮產 寶寶手術同時進行
「這就需要在剖宮產手術中給寶寶進行產時宮外治療(EXIT)。」浙大婦院產三科主任羅瓊副主任醫師說。
產時宮外治療(ex-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是一種新型的產科手術方式,最初應用於嚴重先天性膈疝阻塞氣道的胎兒,保證胎兒在剖宮產術中的安全。
EXIT的基本原理是維持母胎循環(維持子宮胎盤灌注)直到胎兒氣道穩定或相關胎兒手術結束。
它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胎兒在接受手術時,身體的下半部分仍在子宮內。因此,EXIT是一個需要高度協調、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多學科團隊合作的高級別手術。
EXIT手術對小徐的寶寶來說,是一個最佳方案,但是這種高級別的手術需要多學科專家的支持。
浙大婦院產三科主任羅瓊副主任醫師和何賽男主任醫師、趙柏惠副主任醫師等團隊成員,一起認真研究了小徐寶寶的治療方案。
羅瓊還專門請來浙大兒院麻醉科、五官科、腫瘤外科等的專家們,制定術前術中術後準備方案。
因為寶寶的腫瘤情況還不能確定,所以醫生們制定了兩套手術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先開放氣道,用插管的方式幫助寶寶呼吸。
「胎兒MRI顯示,現在的壓迫現象還不明顯,所以我們第一步先嘗試插管。這種方式就相當於直接把氧氣輸送進寶寶的肺部,不通過呼吸道直接呼吸。」趙柏惠醫生介紹。
但是插管如果不成功呢?
那就只有採用第二種方案,將氣管切開。因為如果無法將氧氣輸送進寶寶體內,寶寶由於頜下腫瘤壓迫無法正常呼吸獲得氧氣,那麼這個寶寶一旦跟媽媽的母體分離,離開胎盤的氧氣供應,很快就會因為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所以只能在寶寶徹底跟媽媽身體分離之前,就施行氣管切開,從而讓寶寶獲得氧氣。
氣管切開,對於一個還沒完全出生的寶寶來說,不免讓人心驚。如果能夠插管成功,之後的治療時間就會更加充分。
能夠成功插管,對於寶寶,對於醫生來說,都是更好的結果。
多學科合作 母子平安
小徐的剖宮產手術當天,浙大婦院產三科、麻醉科、手術室,聯合浙大兒院五官科、麻醉科、腫瘤外科,組成了力量龐大的專家團隊。兒科醫生們都在旁邊等待,一旦有情況馬上搶救。
但是,留給醫生們的時間依然不多了。
寶寶露頭之後,斷臍之前,是靠胎盤提供氧氣,但是這種氧氣可以支撐寶寶的時間卻是一個未知數。「最多一個小時,也可能是幾分鐘。」所以,在寶寶出來之後,需要馬上插管。
幸運的是,10分鐘後,小徐的寶寶插管成功,等在一旁的NICU馬上進行轉運,為下一步寶寶自主呼吸的治療進行準備。
這個在媽媽肚子裡就長了腫瘤的寶寶,有驚無險地闖過了出生第一關。
短暫的手術,卻集結了浙大婦院和浙大兒院的多個不同科室專家。
「像小徐寶寶這樣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也是難度非常大的。」EXIT手術為這樣的寶寶打開了生命之路。如今的一句幸運,背後是多科室多專家的共同努力。
自然的選擇,給人類生育以困難和挑戰;醫學的發展,則讓生命的延續有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