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11點,肚子痛了幾個小時的高二學生小柳(化名),由同學陪著來到了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急診科。
妙齡少女腹痛難忍
腹部竟有條狀腫塊
小柳向接診的賀曉旭醫生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原來,吃過晚餐後,她就感覺到隱隱的胃絞痛,後來肚子脹脹的,想吐吐不出,想拉也拉不出。
她以為熬一熬就能過去,可肚子越來越痛,實在難以忍受的她,下了晚自習後趕緊來到了醫院。
「我是住校生,平時課業忙,飲食不太規律。有時候就吃方便麵、自熱米飯對付一下。近幾年,我肚子經常會不舒服,時不時會便秘。」小柳補充道。
賀曉旭為小柳做了體檢,發現小柳的腹部很平坦,腹肌稍有些緊張,右下腹有條索樣腫物,無按痛,上腹部和肚臍周圍有壓痛。
賀曉旭認為,首先需要排除腸梗阻,並弄清條索樣腫物的「真面目」。於是他為小柳安排了進一步檢查。
除了腸梗阻,
子宮還「跑到」了右下腹
B超顯示,患者腸腔積氣嚴重,右下腹條索樣腫物有可能是子宮。賀醫生有些想不通,正常情況下,子宮位於盆腔中央,在膀胱與直腸之間,怎麼會跑到右下腹去?
帶著疑問,賀曉旭趕快看了一下全腹部CT平掃——確實是腸梗阻,但還有更嚴重的問題!
腹部CT顯示,結腸全段大量糞便瀦留並且明顯充氣擴張,應該是先天性巨結腸!而且,結腸充氣擴張還嚴重到把腹腔內有些臟器推擠到了一邊。
接受治療後
她一晚上解出4Kg大便
小柳當晚就住進了普外科病房。主治醫師張宗祥為她安排了禁食、灌腸、通便治療。第二天,小柳的腹脹腹痛明顯好轉,一晚上解出了約4Kg大便!
小柳的父親說:「其實我們知道女兒有長期便秘的情況,但因為她沒出現過特別不舒服的症狀,我們就沒當回事。」
根據臨床表現及CT分析,張宗祥首先考慮小柳患上了先天性巨結腸。
由於本次發病腸管糞便積滯情況嚴重,為了提高今後的生活質量,防治嚴重合併症,張醫師建議患者儘早完善檢查,並擇期進行手術。
張宗祥囑咐小柳,在接受手術前,一定要改善生活方式,規律飲食,改善飲食結構,同時配合藥物治療(緩瀉劑、開塞露,必要時來醫院灌腸),保證1-2天解大便1次,如果再次出現便秘,一定要及時就診。
先天性巨結腸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結腸缺乏神經節細胞,導致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滯於近端結腸,使近端結腸肥厚、擴張的一種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巨結腸通常在嬰幼兒期發病,也有少數患者在成年後發病。患者一般表現為長期腹脹便秘,食慾下降。另外,該病還會影響營養的吸收,造成患者消瘦、貧血、發育差於同齡人等情況。
手術是治療先天性巨結腸最主要的方式,當然還需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那麼肯定有家長會問:小孩巨結腸不想讓他做手術會有什麼後果?手術需要全麻嗎?
如果不及早做手術,可能引起小腸結腸炎,也可能因為拖延病情,導致需切除更多的腸子。手術需要全麻,但麻醉技術很成熟,不影響健康。
張宗祥提醒家長,先天性巨結腸若不及時診治,會影響患者的生長發育和生活質量,嚴重時會導致腸穿孔、腹腔感染、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若孩子出現明顯的頑固性便秘,伴有反覆或持續加重的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儘早明確病情。
如何區分先天性巨結腸和便秘
便秘通常肚子不脹,肛門排氣正常,不會影響正常發育,倘若不能大便還伴有肚子脹、身體消瘦等,應及時到醫院做檢查。
另外,腸套疊的症狀和先天性巨結腸也有些類似。腸套疊多發於春秋時節,在6個月到1歲小孩中常見。如果小孩哭鬧得臉白、嘔吐、排血便、陣發性腹痛,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腸套疊發生處沒有壞死,加以復位即可,如果壞死則需切除。
來源: 健康杭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