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手工皮鞋哪兒買?告訴你,不用去義大利,家門口就有。
寧波孝聞街的小巷子裡,有一家不起眼的鞋店,卻藏著一位老鞋匠——他能熟練掌握地道的義大利工藝。
每天清晨,一縷縷陽光透過玻璃櫥窗,就能看到花白頭髮的他,帶著副老花鏡在工作間裡忙碌著,「砰砰砰」,一會將細細的鞋釘敲進鞋底裡,一會在鞋幫上穿針引線。
雖然店面身處小巷,生意卻是異常地好,這裡的一雙鞋,動輒好幾千,最貴的上萬元,但上門來找他做鞋的顧客絡繹不斷,目前的訂單已經預約到了國慶後。
做鞋42年
別人用機器他仍堅持手工
沿著孝聞街一路走,一間簡易的門面邊,立著塊牌子,上書「手工鞋的歷史」,這就是老鞋匠的工作室。
推開門,映入眼帘的便是放在貨架上的一雙雙手工鞋,模具、皮革和樣品,盛著進口義大利上色皮顏料等化學試劑的瓶瓶罐罐以及各式的半成品,全部擠在這僅有20平方左右的鞋店裡。
56歲的鞋匠顧國平,老家在慈谿龍山鎮範市。14歲跟著老爸學做鞋子,18歲正式出師,一晃42年,當年的小夥如今已過不惑之年,成了不折不扣的老鞋匠。
顧國平說,父親小時候在義大利人開的手工鞋店做學徒,他的手藝「子承父業」,學的就是義大利工藝。
義大利手工皮鞋有多講究?每一塊皮革都是優中選優,而且分類後還有專門的炭烤箱幫助定型,為了保證每一雙鞋都能夠讓人感覺穿著舒適,每雙鞋的鞋底都會用軟木填充。每一款鞋履的縫製也都是純手工的,而且雙線縫製的工藝也讓鞋子更加牢固。
這種手工皮鞋,穿著舒服筆挺,還不易變形,加上透氣性好,一般可以穿5~10年。
後來,因為手藝好,48歲的父親被邀請去鎮海製革廠做鞋,他也跟著去了。自此,他的人生和鞋結了緣。
一年後,父親回慈谿創業,在家鄉範市開了一家「顧記皮鞋店」,後改為「飛翔皮鞋廠」。在龍山一帶提起顧家的手工皮鞋,方圓幾十裡無人不曉。
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機械製鞋的興起,手工製鞋不再吃香,慢慢沒落,老顧的鞋店生意也變得很清淡。
眼看著行業內很多人都轉做機械製鞋,可顧國平仍堅守著老本行。「與流水線生產出的產品相比,手工製鞋能根據每雙腳不同的特色打造,每雙鞋是獨一無二的,每一道工序經過了一絲不苟的打磨,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他說。
皮鞋要經歷300餘道工序
每一雙都是獨一無二
堅守的老鞋匠,終於等來了他的春天。
2012年的一天,溫州的一個同行突然找到他,說行內要找能做手工皮鞋的老師傅,有客戶要訂鞋。
慢慢地,類似的邀約電話多了。顧師傅意識到,手工製鞋的機會又來了。
為了能推廣老手藝,那一年,慈谿的老鞋匠把店整個搬到了寧波的巷子。
在工作室內,能清楚看到一雙鞋的製成流程:製作一雙手工皮鞋,一般要經歷為顧客量腳、製作楦頭、裁剪、花紋繪製、縫合、打磨等300餘道工序,前後要經歷20個工作日。最難的就是鉗幫,裡外兩道線要根據客人的腳型縫製好,還有上底、上跟、磨邊、上色等工序,每一道都馬虎不得。
鞋子製作過程中,還要請客戶來試穿。老顧說,手工鞋分寸上有絲毫差釐,可能就會造成腳痛。
除了好的手藝,想做一雙好的手工皮鞋,用料也要好。顧師傅的手工皮鞋,依然採用獨特的「固特異」技法,皮料基本採用進口的,購置的鱷魚皮、鴕鳥皮一定要有相關證書、序號等,這樣活做得才能心安理得。
幹活時,顧師傅總會說起自己的口頭禪來:「我賣的不是鞋,其實是工藝。」
從選皮開始到最後的染色,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匠人多年的經驗和對所愛事物的專注去完成,現在進店的每個人的腳,他就能準確地說出對方所穿鞋的尺碼。
而顧師傅的手,因為多年做鞋的緣故,指節比一般人明顯粗大。
「私人定製」皮鞋
最貴作品高達萬元
一轉眼,顧國平手工製鞋已經42年,雖然身處小巷子,但靠著口碑和地道的老手藝,老鞋匠聲名遠播。
昨天記者採訪的時候,有幾個顧客來取鞋,便宜的2000元,貴的上萬。而目前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國慶後。
記者採訪間隙,顧師傅的微信頻頻響起:不少顧客都是發來圖片,讓他照著樣子製鞋。
「現在有很多顧客來,其中不少是腳型存在各種問題的顧客。」
前不久,有一個新郎來店裡訂鞋,個子比新娘要矮,腳小,只有34碼,市面上買不到合適的鞋子,顧師傅給他做了增高,穿上後婚禮辦得很風光。「顧客穿上舒服的鞋子高興,那我也高興。如果顧客不滿意,那我也會很難受的。」顧師傅說。
現在顧國平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正因為做鞋的工序複雜,一年最多製作一千雙鞋。但對於42年如一日的「製鞋匠」生涯,顧國平依然樂此不疲。
「手藝,就是做到老,學到老。」如今,他也改進了工藝,在皮鞋的色彩上進行多種嘗試,包括磨砂、拼接等。另外,也在根據顧客的喜好,幫助顧客進行皮鞋的搭配。
「現在,能獨自從頭到尾做出一雙手工皮鞋的人,已經寥寥,我現在的希望,就是能讓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