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多種癌症的發病率卻不斷攀升,而且呈現年輕化趨勢,不少尚未步入中年的人也因癌症喪命。
不過,癌症患者最後都是死於癌症本身嗎?那倒未必,也有20%左右的人死於癌性惡病質……
有數據顯示,約20%的癌症患者死於癌性惡病質,50%以上的癌症患者死亡時患有癌性惡病質。胃癌、胰腺癌等癌症患者中,80%可能出現癌性惡病質;頭頸癌患者在治療前後,也有約60%~70%的患者可能發生癌性惡病質。
那麼,究竟什麼是癌性惡病質,它又有哪些表現?
惡病質,又叫惡液質,它來源於希臘語,是「惡劣狀況」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全身多臟器障礙導致的一種「中毒狀態」。
惡病質可伴隨癌症、愛滋、嚴重創傷、嚴重敗血症、手術後等多種情況出現,是一種複雜的多因素身體紊亂,其中癌症伴發的惡病質最為常見,多出現在癌末患者身上,稱為癌性惡病質。
癌性惡病質已經被認為是癌症的一種共患病,患者一旦出現惡病質,身體狀況會不斷衰退,表現為食慾下降、疲倦無力、極度消瘦等。很多癌症末期患者都骨瘦如柴、皮包骨頭。
出現癌性惡病質的患者營養狀況不佳、免疫力低下,非常容易發生感染;如果長期臥床,還很可能產生血栓,誘發栓塞,甚至導致猝死。
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癌性惡病質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惡病質前期:患者可出現厭食、體重輕微下降(小於5%)、代謝異常等症狀,由於症狀表現較輕,或被誤解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往往很容易被忽視;
◎惡病質期:患者可出現食量減少,半年內體重下降>5%,或BMI<20且體重下降2%以上,或少肌症(男性四肢骨骼肌指數<7.26,女性<5.45)伴體重下降2%以上;
◎惡病質難治期:腫瘤持續進展,患者出現治療抵抗,肌肉組織被大量分解代謝,表現為皮包骨頭、體能差,在3個月內死亡的機率非常高。
癌性惡病質的發生與癌細胞的生長繁殖密切相關,不同類型或分期的癌症,癌性惡病質的進展也有所不同。癌症究竟是怎樣誘發癌性惡病質的?
正常情況下,細胞會通過有氧的方式代謝葡萄糖,而癌細胞則是通過無氧酵解的方式進行代謝,將糖類轉化成乳酸。乳酸消耗產生的能量遠大於葡萄糖,更有利於癌細胞的生長增殖。
癌細胞還會釋放毒素,改變機體糖、脂質及蛋白質等的代謝,導致能量和身體營養素過度消耗,造成胰島素抵抗、脂肪轉變、骨骼肌丟失等一系列後果,使患者體重減輕,骨瘦如柴。
隨著腫瘤的不斷長大,它本身也會引發一系列不適症狀,出現疼痛、味覺改變等表現。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會影響患者對食物的攝取,降低食慾,導致患者營養不良、體重減輕。
如果腫瘤發生在消化系統,比如食管或胃腸道,則影響更為直接,不僅食慾受到影響,消化吸收功能也會有所下降,患者更易快速消瘦。腫瘤太大還可能引起進食困難或腸梗阻,甚至致死。
癌症患者在接受外科手術、放化療後,難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併發症影響,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疲倦等不適症狀,影響患者食慾,進而導致營養攝入不足,身體機能衰退。
此外,化療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白細胞也會受到無妄之災,導致白細胞數量減少,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調理,也會加速癌性惡病質的發生。
如果患癌後過分悲傷、憂慮,會抑制免疫作用,反而加速癌症進程。同時,不良情緒也會大大影響食慾,更容易造成體重大幅減輕、機體功能下降,誘發癌性惡病質。
癌性惡病質一旦發生就不可逆,只能通過治療延緩病情發展,儘可能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對於癌症患者而言,避免惡病質的出現更為重要。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癌細胞是餓不死的。由於癌細胞生長增殖快,對營養需求更高,如果營養沒跟上,癌細胞就會搶奪正常細胞的養分,導致身體消瘦、免疫力下降等。
因此,補充營養是首要任務,不僅要選擇豐富多樣的食物來刺激食慾,還要少吃多餐,適當增加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並且多喝水。另外,癌症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會有所增加,所以食物建議低糖為主。
在治療癌症的同時,患者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黃體素、類固醇等藥物,促進食慾,幫助避免體重迅速減輕。
但這兩類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黃體素可能造成水腫、血栓等;類固醇可能引起水腫、高血糖、肌無力等。一定要在醫生評估下合理使用。
多鼓勵病人,多與他們進行溝通,時刻關注心理變化,幫助他們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必要時,也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癌性惡病質的發生,歸根結底,還是源於癌症。及時發現癌前病變,避免發展成癌症,就能有效降低癌性惡病質的發生。哪些常見病症屬於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及大小有關。通常,息肉數量越多、息肉越大,癌變機率越高。如:1cm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2cm的息肉,癌變率為20%;2cm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結直腸癌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沒有經過治療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變機率是100%!建議有家族性腸息肉的人群從20歲後開始做腸鏡檢查,普通人可從40歲後開始篩查。
嚴格來說,慢性萎縮性胃炎不算癌前病變,但如果胃黏膜萎縮,出現腸上皮化生,久而久之,就可能引起異型增生,成為癌前病變,最後導致癌症的發生。因此,出現慢性萎縮性胃炎就應該積極治療。
乳腺增生屬於正常現象,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如果乳腺組織非典型增生、乳腺囊性增生,或出現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等,則可能是癌前病變。
女性平時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壓乳房周圍,自查是否存在質地較硬、邊界不清、難以推動的腫塊,也可到醫院進行乳腺彩超、鉬靶照相等影像學檢查。
黏膜白斑是鱗狀上皮過度增生或角化引起的黏膜上白色斑片,常發生在口腔和外陰兩個部位。白斑可能不痛不癢,沒有症狀,但據臨床數據顯示,這兩個部位白斑有4%的機率發生癌變。
此外,肝硬化、交界痣發生變化、子宮頸非典型增生等也是較為常見的癌前病變,一旦發現應積極治療,有很大機會可以避免或延緩癌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