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諸子百家,想必很多人都會有自己所崇拜的學術流派,無論是儒家的內聖外王、道家的清淨逍遙、法家的革故鼎新、縱橫家的霹靂縱橫、陰陽的五行玄一等等。諸子百家的學術理論,都為華夏文明的殿堂奠定了基礎,對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及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倘若沒有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盛況,華夏文明的夜空或許便不會似今日這般光輝璀璨。
而作為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的九大門派,九流之家的出現,便是對當時文化空前繁榮活躍的一大有力證明。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也無論九流之家中的各個學派是否都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傳承至今,其中大多的每一個學術流派,都有著自己獨創的一套思想理論體系,並形成了影響較為深遠的學術著作。不過,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被稱為九流之末的雜家。
雜家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的意義
雜家的定義最早出現在《漢書》之中,而雜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及著作,便是秦朝初年由呂不韋命門客所編撰的《呂氏春秋》。從內容上來看,《呂氏春秋》的出現,的確為後世學者填補了春秋戰國時期很大的一塊兒史料空白區域,諸如農家散佚的著作,在《呂氏春秋》保存了其中的四篇,為世人在研究農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提供了強有力的參考和對照。
但是,拋卻《呂氏春秋》的史學價值及文學價值不談,我們不難發現,雜家作為一門比較獨特的學術流派,不僅「雜」這個字是後世之人對其冠以的稱謂,雜家內部甚至沒有出現過任何系統的思想理論成果,主要就是說雜家並沒有獨創出來一套思想體系,只是一味的「集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融合吸收百家的理論成果,而後自成一派。那麼,這樣一個藉助「外力」發展起來的學術流派,為什麼能夠入列九流之家呢?
雜家為何而生?為何又能入列九流之家?
針對雜家為何而生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也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雜家入列九流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不過業內對這造就這一趨勢的現象看法不同而已。但目前普遍能夠令大家接受的說法,就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已然達到了巔峰,但越到戰國後期,這種文化爆發的現象也就愈發趨近於飽和,再加上之後大秦建立,統一政權在帶來穩定政治環境的前提下,也對思想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和束縛,所以在那個時候,也就自然不會再出現新的學術流派。
但百家爭鳴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其中被列為四大顯學的流派:「墨家、道家、儒家、法家」,也都有各自的主張和意見,其中部分甚至還存在針鋒相對的情況。如果任其自由發展下去,這種比較分散的學術思想,很難在科技落後的封建時代完整地保存下來。舉個例子來說,同樣入列九流之家的農家,至今為止也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流傳下來,儘管世傳農家弟子曾著《神農》二十篇,但根據考古界的發現來看,連一絲一毫的證據都不曾找到。
但好在有《呂氏春秋》這部書,其中有關農家的記載,則見於《任地》、《審時》、《辨土》《上農》四篇,將農家對於土地利用、水源灌溉、開墾播種以及農業重要性思想中的精髓,如數記錄其中,使農家最終沒有被世人所遺忘。因此,根據客觀歷史的發展的趨勢來看,當文化繁榮達到臨界點後,就會出現文化融合的現象,而雜家也就應運而生了。
由此可見,雜家的主要任務實際上就是撮合百家的思想理論,將其共同點加以利用,不同點加以分析,但雜家都會在最大程度上將各個流派之間的主要學術思想保留下來,並通過加工後使得各個流派之間的思想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地步。這也為諸子百家思想源遠流長憑添了一份助力。因此,雜家這種看似「抄寫整理」而形成的一個流派,堪稱諸子百家中的一支奇葩。
所以說,雜家的出現本就是戰國末年文化融合的產物,它不僅代表的是一個學術流派,更是一個時代下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其重要程度自然不亞於其餘學派,入列九流也就當之無愧了。但不得不承認,由於儒學佔據思想主流地位的原因,雜家典籍中大部分充滿了浪漫瑰麗的神話部分,由於儒家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原則也被剔除得一乾二淨,並逐漸偏向於社會教化,這也的確讓人感到有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