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汪涵、陳赫、董明珠……上周末,大量名人集中直播帶貨,一時間,眼花繚亂。利用直播平臺,以視頻直播的方式,與消費者直接交流,直播帶貨的隊伍裡,除了網紅主播,正湧入越來越多的娛樂明星、企業家、農民甚至地方官。零食、家電、汽車、房產,消費者受到的直播「轟炸」越來越五花八門,他們關注直播越多,就越容易眼花繚亂。行業專家告訴記者,消費者在觀看直播帶貨時,一定不要過於衝動,直播很炫目,下單需謹慎,「貨比三家」總沒錯。
插圖 宋溪
前端:
直呼太累 新手用戶一盯4小時
「直播好啊,便宜。」「你別說還真挺好玩兒,看著就想買。」微信群裡的親朋好友天天聊,新手用戶老方終於忍不住,也在上周末第一次安裝直播APP,看了場直播。
5月17日,正好是電商打造的「零食節」。老方吃完晚飯,就抱著手機,開始看李佳琦的直播帶貨。沒想到,這一看就是4個小時。從7點半一直持續到11點半。老方被高節奏的帶貨頻率,整得不知所措,「手機屏幕那個閃呦,就沒停過,不停地有人在發那個……叫什麼,是評論還是叫『彈幕』?我都不知道該點哪兒。」
當晚,主播共帶貨66件,平均每件商品的介紹時間只有不到4分鐘。對老方來說,「節奏太快了,我花了一個小時,才搞明白該在哪兒下單。」
「說實話,人家主播嘴皮子確實麻利,嗶哩吧啦不停地說,我看著都累,他是真行。」直播結束,老方滴了點兒眼藥水,緩解疲勞,這一晚,他買了包從沒吃過的綠豆糕,「看都看了,總得買點兒什麼吧。」
有一搭沒一搭 深度用戶當成背景音
「下面,是螺螄粉,現在很多(螺螄粉)都是預售,沒有現貨,今晚我們現貨給大家送福利。三十八塊八毛,三大包!」
和老方一樣,格格也在看「零食節」的直播,只不過她要愜意得多。倚在沙發上,她一邊翻著時尚雜誌,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開始直播前,傍晚6點,按照慣例,格格掃了一眼公眾號上的直播預告,發現沒有特別想出手的商品。因為疫情在家「宅」著,已經胖了不少,最近,她都不打算再買零食。但對於她這樣一個直播軟體深度用戶來說,即使不看、不買,也會聽著,當成一種熱鬧的背景音樂。「突然聽到什麼感興趣的東西也許會看一眼,抽獎就趕緊參加一下。」
她只看李佳琦和薇婭這兩個網紅主播,因為「覆蓋的東西已經足夠了」。如果碰到真想買的東西怎麼辦?她說,也不用真的耗一晚上守著直播,「一般會按照預告順序播,我估摸一下時間,提前十幾分鐘拿起手機等候就行。當然,有時候順序也會有些調整。」
後端:
小主播沒效果 頭部主播請不起
李佳琦、薇婭這樣的網紅主播,被稱為「頭部主播」,其直播的火爆程度已經無需贅述了。但在直播帶貨領域,這種頭部主播,其實是極少數,大量的是普通主播。
現在直播帶貨主要有兩大類——自己當主播和請網紅帶貨。北京郊區一家農產品企業老闆就是自己當主播帶貨,原因很簡單,「網紅佣金高,我們利潤低,請不起。」佣金有多高?上海一家網紅公司的李經理稱,佣金一般是銷售額的20%,此外,還根據網紅的粉絲數,收取幾千到幾十萬不等的入場費。只有錢,還不一定行。李經理說:「你要把你家店鋪的連結發過來,網紅要看你的產品類型、銷量、口碑。看上了,才會要求你發樣品,樣品試完,覺得可以,才會談下一步合作。你也可以對網紅提要求,達到一定的銷售量,但那樣,入場會更嚴格,收的入場費會更高。」
找過網紅帶貨的老馬總結:「頭部主播,是真請不起,還得要求你給他全網最低價。小主播沒粉絲、沒流量,屬於賠本賺吆喝,沒啥效果。」
6秒不抓人 觀眾就會走
小依就是一個小主播。過去兩個月,她為某商場做了8場直播活動,每場直播通常需要介紹十幾樣商品。此外,她也接過「項目類」的直播,比如做頭髮、做指甲等,每場直播會展示兩三個項目。「直播不只是動動嘴皮子。」小依說,激情澎湃介紹商品的同時,她還要時刻注意觀眾刷出的評論提問,及時作出回復。「你要照顧到觀眾的情緒,除非換衣服,或者偶爾調整一下拍攝角度、位置等,否則不能有超過10秒鐘的空檔。一旦冷場,觀眾可能就會走了。」一場考驗「體力與智力」的直播下來,她可以獲得數千元的報酬,而嗓子往往也會有些沙啞。在小依看來,除了極少數自帶流量的頭部主播或者大明星外,絕大部分主播帶貨,觀眾看重的還是貨品本身的質量與價格。
「其實這個行業九成九都是小主播。」夠選直播合伙人向國屹告訴記者,直播帶貨的模式從2016年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在短視頻領域,前3秒是最重要的,抓不住人,就會被「划走」。而直播呢,「其實就是長視頻」,一般是6秒,6秒不抓人,觀眾就可能換直播看。
「薇婭、李佳琦這種網紅的粉絲,平均每次看直播時長會達到60分鐘,而小主播基本上就談不上用戶粘性了。」向國屹說,普通老闆或者商家想成為直播帶貨紅人,更是難上加難,「一般人面對鏡頭,都會膽怯,技巧更是談不上。不是每個人都天生可以當網紅的。有些需要時間錘鍊,有些真的可能是性格不合適。」
提醒:
巧用直播工具 下單前貨比三家
請不起網紅,自己又不會「妙語連珠」,就真的沒法直播帶貨了嗎?也不是。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就像廣告一樣,我們可能更關注那些代言明星,但其實,行業內更多的是產品介紹類廣告。」直播的意義,在於消費者可以更直接面對商品,甚至直接面對廠家。最終影響直播帶貨量的,依然是產品的質量和價格。
普通消費者正好可以利用直播帶貨的特點,挑選中意的產品。總結專家們的經驗,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巧妙利用直播工具,選購物美價廉的好貨:
首先,頭部網紅、大明星、知名企業家所帶的貨,相對更值得嘗試。儘管李佳琦帶貨的不粘鍋也曾經直播「粘鍋」,但相對來說,頭部網紅的入場準入更嚴苛,也更在乎自己的口碑。大明星,會讓商家更願意讓利。比如5月17日淘寶直播首秀的汪涵,就帶出一件299元的破壁機。記者搜索發現,確實屬於全網最低價。知名企業家更加特殊,他們甚至會促使直播平臺補貼。比如格力電器董明珠,4月24日,抖音首播,銷售慘澹,只有23.25萬元。除了技巧不熟,主要是董明珠堅持不讓利打折。但5月10日,她在快手就帶出去3.1億銷售額,因為快手給格力砸下了巨額補貼,促成了打折的事實,最終收益的是消費者。
其次,可以關注促銷節期間的直播。像剛剛過去的零食節,還有雙十一、618等等。在這些特定促銷節,商家和平臺都會發放福利,造成折上折的優惠局面。
最後,消費者可以自己動手搜索,而不是一味等待主播推薦。各大直播平臺都有搜索功能,可以搜到產品相關的直播介紹,完全可以貨比三家再下單。
賴陽認為,隨著直播產業的日益完善,會出現更多面向不同人群的直播服務,最終會和電視廣告一樣普通,「中老年消費者,尤其需要提高辨別能力,不要盲目下單。」
向國屹覺得,歸根結底,主動權掌握在消費者手裡,「直播只是工具,我們利用它,而不是被它利用。看一看、比一比、等一等,合適才下單。中老年消費者,曾經特別容易受電視購物節目的影響,現在,也應該對直播帶貨保持冷靜。衝動消費,使不得。」
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