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學了,各位家長還好嗎?在為早上叫起床和催刷牙以及上學煩惱麼?孩子磨蹭到底該怎麼辦?
上個周末在等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幕:
一個媽媽咆哮說:「我不罵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師怎麼罰你!」
在她身後,是個背著書包的可愛小男孩。當然,小男孩低著頭,滿臉沮喪不敢吭聲。
媽媽看都沒看兒子一眼,繼續旁若無人地發洩:
「7點叫你,結果磨蹭到8點才起床,早餐都來不及吃。現在好了,要遲到半個鐘。
我不管你了,你自己去給老師解釋為什麼遲到!是不是媽媽沒叫醒你,還是你自己要拖拖拉拉?!最好老師罰你抄十遍試卷!」
從站臺一直罵到地鐵車廂裡,從上車一直罵到下車。
磨蹭,是人的天性
很心疼這位小朋友,但對這位媽媽的煩惱我更有同感。
心理諮詢師們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是什麼?」
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
如果你為人父母,你家裡一定經常發生這樣的場景:
1.起床問題
就像我在地鐵上碰到的媽媽:7點叫醒他,結果這孩子8點才起床。氣得你想在他睡懶覺的時候當頭一盆冷水潑下去。
2.吃飯問題
看過一位32歲母親的抱怨: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
儘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於是乾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裡塞,而且成了常態。
雖然我也知道這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裡,我才能安心。」
3.做作業問題
前段時間有篇文章很火,專門討論父母陪孩子做作業的各種心酸:
有家長吐槽自己孩子一晚上只做5道選擇題,馬上得到一大波回覆:
「淡定,你沒碰到兩小時一題沒做的!」
「哎,三個小時,寫作文,20個字。真的很想砍人。」
「一寫作業尿尿、拉屎、喝水,肚子不舒服、腿讓蚊子咬了,各種事情分分鐘想揍他。」
類似問題,層出不窮。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當我們不斷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時候,你是以成年人的節奏帶了他的節奏。
兒科醫生和科學家已經發現,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律的,具體如下:
2歲半以前的孩子,完全沒有「時間」這個概念。他們完全活在當下,沒有過去的回憶,也沒有未來的焦慮;
4歲的孩子,能夠描述出在幼兒園裡幹了些什麼,但還不能具體說出在什麼時間幹了什麼事;
6歲的孩子開始喜歡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但對於類似於半小時、20分鐘之內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麼感覺;
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他們最磨蹭的時候: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面,其實還沒有接受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
所以,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只有當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但如果你越俎代庖,強行阻斷他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後果不堪設想。
經常被催促,孩子會怎樣
因為經常被人催促的孩子,有可能長成兩種極端性人格:
第一,過分依賴性
比如催做作業這件事。如果孩子在一邊做,家長在一邊指手畫腳,其實孩子會非常緊張,作業越做越慢。
最終你不得不親自上陣,直接幫他做,或者手把手教他怎麼做出來。
結果是什麼?
孩子該不會的還是不會,而且還會變成非常依賴你。
第二,極度反叛型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邊聽到的都是這樣的「咒語」:
「起床,快起床!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鞋子、這是衣服,你有沒有在聽!你就穿成這樣出門嗎?……」
如果你的孩子本來性格就強,容易在催促中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根本聽不進別人勸。
催促的家長才要命
那些會思考的孩子,真的都挺磨蹭的。
有位爸爸去接兒子放學,在學校門口等了半個小時還沒見人。心裡已經火冒三丈了:「這孩子,怎麼連放個學都這麼磨嘰!」
他圍著校園兜了一圈,終於在學校一個小工地上發現了兒子:
他正在全神貫注觀察工人打樁。
見到爸爸來了,這孩子興奮地說:「爸,我發現了打樁機工作的原理!」
結果他爸爸倍感羞愧:孩子磨蹭原來也是有原因的。
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經常會收到很多父母投訴:自己的孩子好像根本沒有時間觀念,經常丟三落四,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但是當他單獨問了孩子以後,發現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安排其實是非常合理、有序的,而且還會養成習慣。
家長知道了這一點以後非常驚訝:「為什麼他從來不跟我說?」
Erica Reischer會跟他們說:「因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圍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說。」
孩子和家長,看似並肩同行,但其實是在不同的軌道運行,各有各的去路。家長出面幹涉,其實會跟孩子「撞車」,這就容易出事。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但第一次做爸媽,難免因為缺乏經驗傷害到孩子。孩子不表達,家長越來越著急,究竟怎麼打破僵局?
九力國際,打造親子一站式的教育機構。
從孩子角度出發,讓孩子在中打開心扉,學習之餘和爸媽更親近。
—九力國際教育—
文化/藝術/教育/親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