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秦川,比不上董志塬邊」這句話古已有之,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所說已無從考證。單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好象是說八百裡秦川沒有董志塬的一個邊大。
咱們細分析一下,八百裡秦川又稱為關中平原,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衝積平原,因此,又稱為謂河平原。董志塬位於甘肅東部慶陽市,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黃土塬,也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2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商周之際,不窯,公劉「教民嫁穡」,開啟了早期農耕文明。古此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塬」和「隴東糧倉」。
自古以來,關中平原就是富庶之地,這裡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在當時以農業立國的先民們,農業技術發達,盛產各種糧食,借用渭河之水灌溉田地,收成是足以保證當時的秦帝國的開支,為秦國的堀起奠定了強大的基礎。這裡歷經多少朝代更選,從秦到西漢,養育了無數的百姓,軍隊,浩繁,巨大的,各種開支,無不體現了關中平原的富饒,這裡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
董志塬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在涇河北岸,馬蓮河和浦河兩大河流之間,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塊黃土高原,即典型的西北隴東高原,董志塬又是隴東高原之最。董志塬土層深厚,質地鬆軟,有近百萬畝肥沃糧田,廣袤無限,盛產冬小麥,玉米,穀子,蕎麥等糧食作物。所以就有「八百裡秦川,不如董志塬」的說法。
古時周朝在此安營紮寨,分封諸王,歷代王室在西北這一塊大興土木,建築都城。砍伐嚴重,致使原本林豐草密,山巒青翠的董志塬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戰亂頻繁,燒山,燒林.,極大地破壞了當地的森林資源。造成溝壑縱橫,沒有了林草的黃土高原,更加劇了水土流失的嚴重,致使面積從226O公裡銳減到910公裡。
但從遠古到如今,董志塬到底經歷了多麼大的變化?恐怕無人說的清。您若細細品味那句當地人廣為流傳的名言之後,或許您該認知三點:第一,它的確廣闊無垠;第二,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存在價值。第三,它的確「瘦身」了許多。董志塬從古至今,究竟「瘦身」了多少?以後還會不會繼續「瘦身」呢?
以上是歷史怎能套路的看法,一個喜歡歷史,偶爾八卦的企鵝號。歡迎加入我們,一起談古論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