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分麾下炙」中「八百裡」到底何意?詩詞大會22位高手答錯

2021-02-08 美詩美文的世界

古詩詞作為我們課本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小到大我們接觸的古詩詞不在少數。不過隨著畢業,隨著時間的流逝,對很多古詩詞的意思我們也慢慢忘記了,回頭再去讀那些古詩詞,很多時候都只能靠著「想當然」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就像王安石的那首《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相信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不僅在課本中曾經學過,每年過年的時候也沒少聽人提起。對於這首詩的大意相信很多人也能說出個大概,但是真要問到其中具體字眼的意思,我們會發現還是會有很多人答錯。就像「爆竹」指的並不是我們現在燃放的煙花,而是字面意思燒竹子使其發出爆裂的聲音;「屠蘇」也不是什麼地名或者位置名,而是屠蘇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瞳瞳」也不是熱鬧非凡的樣子,而是初升的太陽亮堂堂的樣子。

上面這三個詞語的解讀,在詩詞大會都曾考過,不過當時現場卻有很多選手答錯。當然這樣的問題並不僅限這一首《元日》,很多課本中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在詩詞大會的節目考到的時候都有很多選手答錯,就像筆者本期要介紹的辛棄疾的《破陣子》,「八百裡分麾下炙」中「八百裡」到底何意?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的作者是「詞中之龍」辛棄疾,不管是這首詞還是辛棄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畢竟兩者都是宋代詞壇頂尖的存在,這首詞也是入選課本多年。

這首詞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詞人的輾轉反側。夜深人靜卻怎麼也睡不著,思緒翻湧,於是詞人只能借酒澆愁,但是喝醉了依舊難以成眠,於是拿出借著燭光端詳起自己曾經用的寶劍,好不容易睡著了,在夢裡又回到了那金戈鐵馬的歲月,夢裡一個個營帳傳來連綿的號角聲。

緊接著三句描寫了將軍點兵的場面。正是「秋高馬壯」的時候,將軍和士族一起吃著烤肉,聽著耳邊奏起的樂曲,內心充滿了高昂的鬥志,等吃飽喝足便列隊整齊等著將軍點兵,只待軍令傳達,便是一往無前。

下闋前兩句描寫了戰鬥的場面。在戰場上將軍一馬當先,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雖然對於沙場的刻畫只有這兩句,但是卻讓我們在讀的時候仿佛置身於其中,畫面感極強,也能從中感受到將士的英勇。

最終大家取勝利了,不僅將士們功成名就,了卻了君王一心想要收復失地的天下大事,也讓他們贏得了生前身後的名聲。如果這首詞到這裡結束那可以說是氣勢磅礴到了極點,但是這些終究只是詞人的一場夢,所有的勝利,收復失地都是夢裡的場景。最終詞人夢醒,也意識到自己已然是鬢髮斑白,可惜事業未竟。這樣的轉折可謂悽涼悲切到了極點,令人悵然。

對於這首詞和其中所蘊含的情感,相信大家都能說得上來。不過當時《詩詞大會》考的題目卻只是其中的這首詞中的一個詞語。

辛棄疾「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中「八百裡」是指什麼?

A.形容地界廣闊

B.行軍一路走過了八百裡

C.牛的代稱

有些人覺得這首詞中間這一部分寫的是沙場場景,所以「想當然」地就選了B,行軍八百裡。但實際上在《世說新語》中有「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裡駁,常瑩其蹄角」的記載,所以「八百裡」在古代也代指牛。而且結合「分麾下炙」這幾個字的意思,其實不難分析出這裡的「八百裡」說的就是牛。

但當時詩詞大會現場,這道題卻難住了22位詩詞高手,他們都選擇了錯誤答案。其實這個詞在上學時,老師一定是講過的,是大家習慣了忘文生義。節目後,評論區有語文老師就表示無奈:這明明都是上學時講過的。這道題,大家能答對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考「千門萬戶曈曈日」中「曈曈」何意?75位高手答錯
    而在眾多宋代詩人中,王安石無疑是箇中高手,尤其是那首《登飛來峰》,更是膾炙人口,年年入選語文課本,其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哪怕時隔千年依舊被很多人當作座右銘。不過本期筆者要分享的並不是這首詩,而是王安石的另一首經典之作。《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看看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的解釋
    看看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的解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茅店到底何意?詩詞大會54人答錯
    這就是詩詞大會考蘇軾的「但願人長久」,會有90多人答錯的原因。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詩詞大會上值得注意的一道題,考的是溫庭筠最有名的一句詩,中學生都會背,但卻難倒了54位高手。大家看一看這道題: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的「茅店」指的是什麼?  A.商店 B.驛站 C.旅店
  • 青春詩詞大會現代科技範十足 天心詩詞小達人如此璀璨
    2019年第三屆青春詩詞大會天心區選拔賽。今年青春詩詞大會實現傳統詩詞與現代手段的「聯姻」。詩中的江山不在山河版圖之上,而是在一塊小小的屏幕之中。5月17日,2019年第三屆青春詩詞大會天心區選拔賽舉行,百餘名優秀選手滑動指尖開展激烈角逐。今年青春詩詞大會實現傳統詩詞與現代手段的「聯姻」,天心區的小選手們也很快適應,把詩詞比拼「玩」成了「電子競技」,在有趣的對決中體會傳統文化詩詞的魅力。「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中的「瑟瑟」是什麼意思?
  • 「半江瑟瑟半江紅」中的「瑟瑟」到底何意?詩詞大會難住55位高手
    對於學生們的這種種抱怨,筆者每次都會給他們找出幾個例子,讓他們明白古典詩詞的文字到底有多精煉。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詩名叫《暮江吟》,全詩如下: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何意?詩詞大會高手兩次都答錯,太難
    辦了5季的詩詞大會,顯露出我們在品讀古詩詞時犯的不少毛病。有太多的詩詞,我們在讀它們時都是想當然地望文生義。這種錯,不只是我們犯,就連嘉賓和主持人也是一樣。百人團共有91位選手理解錯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他們中很多人認為這詞寫的是愛情。
  • 詩詞大會難題:「千門萬戶曈曈日」,曈曈何意?百人團一半答錯
    新時代的到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感受一下詩詞的內涵與魅力,為此中央電視臺舉辦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引進並且改良了「飛花令」(飛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遊戲,源自古人的詩詞之趣,得名於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
  • 我們常說「八百裡加急」,這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急,有多快呢?
    那些官人往往騎著鐵騎,策馬揚鞭,路過之地必然灰塵四起,同時嘴裡喊道:閃開,八百裡加急!擋路者死!每當此時,周圍的人會快速散開為其讓開通道,就連古代的強盜都不敢去打劫,這就好比現在社會中的急救一樣,時間就是生命。
  • 蘇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何意?詩詞大會上難倒53位高手
    《中國詩詞大會》近年來吸引了不少人觀看。五季看下來,每一季都有一些這樣的題。可以說是每看一次就有新的體會,感動和收穫。觀看詩詞大會的時候,我們能夠發現我們在品讀古詩詞時犯的不少毛病。當然這種錯不光我們犯,就連嘉賓和主持人也是一樣。
  • 你是如何被八百裡加急忽悠了的?
    古代八百裡加急真的能夠做到嗎?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做不到?而八百裡加急不過是說這個文件的著急程度而已。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加急的情報最快是多快呢?
  • 詩詞裡的酒沉醉了人的靈魂
    酒在中國文化裡是有靈魂的,酒融進詩詞裡更是沉醉了人的靈魂,幾千年來醇香濃鬱,讀來口齒生香,或豪情滿懷,或一醉解千愁,或借酒高歌,或相思斷腸。劉伶是狂放不羈的的酒鬼,醉生夢死是他對社會現實的逃避。一代雄主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也成了酒鬼最好的理由。
  • 水滸之八百裡梁山泊到底在哪裡?
    《水滸傳》的梁山泊「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裡」,宋江等好漢憑藉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成就一部《水滸傳》名揚天下。梁山縣建立於1949年8月。梁山海拔197.9米,既不雄偉,也無雄關險隘。筆者專門去過梁山,結果大失所望,別說梁山數十萬軍隊,就是一個營幾百人的兵力,都難以在梁山生存,更不要說戰鬥力的形成了。
  • 古代「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為何連強盜也不敢搶?
    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這個故事之中,其實是用的八百裡加急的方式運送荔枝,否則荔枝怎麼可能會在跨越過大半個中國以後還能夠保持新鮮呢?當然這也和唐朝的國力強盛有關,否則要是換到了其他國力不強的時代,皇帝這樣濫用軍事資源,早就被滅了國了。不過這個故事也從側面體現出了八百裡加急的速度確實非常快。
  • 蘇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何意?詩詞會上難倒53位高手
    《中國詩詞大會》近年來吸引了不少人觀看。五季看下來,每一季都有一些這樣的題。可以說是每看一次就有新的體會,感動和收穫。觀看詩詞大會的時候,我們能夠發現我們在品讀古詩詞時犯的不少毛病。當然這種錯不光我們犯,就連嘉賓和主持人也是一樣。百人團裡就有91位選手理解錯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他們中很多人認為這詞寫的是愛情。
  • 古書中常說的八百裡加急,究竟是有多快?
    今天我們來講講在古書或者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聽到一句「用八百裡加急」快把情報發出去之內的臺詞,那麼問題來了,這八百裡加急究竟是有快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當然現在也不可能一匹馬直接跑八百裡,那不是直接馬都累死了,這也不太現實。這裡就要說下驛站的作用的,古代驛站朝廷在沿路每隔20裡就會設置一個驛站,驛站又分為驛、站、鋪三部分。驛就是官府運送物資使用的組織,站是朝廷傳遞重要文書的地方,鋪則是地方官員傳送信件等。所以這八百裡加急,一般會在「站」進行交接。就像類似於快遞站一樣,不停的接力傳送,只求信件在最快的時間到達對應的人。
  • 八百裡是信使必須做到的,還有三百裡加急,六百裡加急!
    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有沒有關注過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在戰爭時期,一群大臣正在議事,突然一個人就騎馬衝來,來到近前才下馬,口中高呼:八百裡加急。那麼這個加急究竟是有多急呢?真的能有八百裡這麼遠嗎?為什麼古人總喜歡用八百裡來形容路途的遙遠呢?今天就讓小編來和大家說說關於八百裡的故事。
  • 古代的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什麼情況下才會使用?漲知識了
    八百裡加急是古代一種很快的信息傳遞方式,中國在3000年前就建立了遍布整個國家的官方信息傳遞網絡,這些遍布全國的信息網絡擔負著傳送政府文件的重任,所以歷來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經過歷朝歷代的建設,這個網絡日益發達和完善,這就是驛站制度。
  • 古代「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專家表示:順豐快遞未必能趕上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這樣寫道:「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裡,惟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譯為白話文的意思是這樣的:在過去,通過驛站傳遞文件的方式共有三種,分別為即步遞、馬遞、急腳遞。其中,當屬急腳遞的速度最快,每天能行走約四百裡,只有發生戰爭時才會使用。
  • 古代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五千多裡的路程需要多久能到?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以前的古裝電視中都聽過什麼八百裡加鞭快遞這一類的說法,那麼你們真的了解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麼,真實情況是非常出乎意料的!在清朝的時候,從內蒙古到蒙古,就是俄羅斯邊上的那個,一共行程大概2500裡路,騎馬5天不到就可以到達了,如果內蒙要是有緊急情況要送到清朝政府那裡,那麼6000多裡的路程,也只要一個禮拜左右就可以到達了,比現在的ems,順豐速度都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