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本應作為發言嘉賓出現在21日的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會場內,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當天上午卻因為抗疫臨時「來不了」。
11月21日,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通過視頻連線發言
「我相信每個醫生在這種情況下都沒得選擇。這是醫生這個職業必須具備的素養。」21日晚上,他在接受羊城晚報·羊城派專訪時說。
國內疫情不時零星浮現,怎麼看?世界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怎麼辦?從普通醫生到抗疫明星,自己得到了什麼?張文宏接受專訪時一一做了分享。
羊城晚報·羊城派:您什麼時候知道自己來不了廣州?
張文宏:本來,我訂的機票是20日晚上8時35分從上海前往廣州的。登機前半個小時,上海市一個電話打給了我,說出現了疫情。在防控疫情方面,上海一直非常重視專家的意見,所以我馬上就從機場返回去了。
羊城晚報·羊城派:對這個會議,您之前有怎樣的期待?
張文宏:「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是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很多海內外著名的政要、科學家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都來了。
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非常好。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交流、對話是第一位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球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防控思路上有很大差異,這容易引起國家與國家、人民與人民之間的誤解。哪怕是我們國內,不同的省份,抗疫的策略也不完全相同。在這個時候,對話交流、借鑑經驗很重要。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個會議開得很有必要。我也希望這樣的會議將來能夠多開,如果邀請我,我有時間一定會參加。
羊城晚報·羊城派:對於突然的缺席,您有什麼想對大家說的?
張文宏:對於我們醫生來說,我們有時也經常遇到時間上的衝突。比如答應了給人家講課,但臨時來了病人又去不了。對於這些突發狀況,我們醫生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當救治生命與其他任何事情放在一起時,其他任何事情都得讓路。我相信每個醫生在這種情況下都沒得選擇。這是我們這個職業必須具備的素養。
拿疫情防控來說,我們國家強調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如果防控的速度慢了,意味著後面防控難度就變大了,也就意味著病毒會感染更多人,所以,檢測的速度、範圍一定要跑過病毒傳播的速度和範圍,時間對於防控來說最為珍貴。疫情來臨時,我們醫生沒有思考的餘地。
我知道「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非常重要,參會嘉賓級別都很高,又是國際間的對話。但當我因為不能到現場對主辦方表達歉意時,他們認為我的選擇是對的,這說明在「生命至上」方面,大家形成了共識。以前,我因為臨時有急事不能參加一些會議,主辦方可能會說「要不你先講你講完先走」或者「你晚點來也行」,用這種方式「挽留」一下,但這次會議的主辦方很支持我的選擇。
羊城晚報·羊城派:國內不時出現零星病例。上海20日新增兩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內蒙古21日新增兩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您看樣看待國內疫情的發展態勢?
張文宏:隨著冬季的到來,病毒在戶外生存的時間會更長。特別是北方,北方的氣溫非常低,病毒生存的時間就更久。而且,從上海的情況看,病毒會伴隨物流進行傳播。而現在天氣漸漸轉冷,疫情持續的時間可能比較長。總體來講,我們認為輸入性風險增高。
羊城晚報·羊城派:防控國內疫情,您有何建議?
張文宏:各個省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採取合適的反應措施。另外,廣大民眾要保護好自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外出要戴口罩,接觸食品特別是輸入性食品要注意洗手,同時要吃煮熟了的食物。然後,我們期待疫苗能夠趕緊被研發出來並得到應用。
羊城晚報·羊城派:您對世界疫情發展形勢有怎樣的判斷?
張文宏: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範圍內的疫情有些失控。現在這一波的發展態勢已經遠遠超過前面一波。照這樣看,世界疫情的形勢非常嚴峻,疫苗需要趕緊被研發出來。疫苗出來後,也不代表疫情就會過去,在迅速推動接種工作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輔助公共衛生策略。哪個國家能率先推動疫苗接種和公共衛生政策的強化,哪個國家就可能完全控制住疫情。
羊城晚報·羊城派:會不會疫苗還沒研發出來,病毒就變異了,而研發出來的疫苗又不起作用了?
張文宏:這個不用擔心。病毒一定是在疫苗出來後,在疫苗的壓力下才會發生逃避疫苗保護的變異。疫苗沒出來前,病毒不會專門朝著疫苗無效的方向去變異。
羊城晚報·羊城派:您怎樣評價我國在疫情防控中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張文宏: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病死率曲線是不同的,其實並不是各個國家的醫生水平有多大差異,而要看這個國家動用了多少國家資源來控制疫情,在拯救生命方面是不是做到了不計成本。如果做到了這兩點,病死率一定會下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句話根本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指導思想。你看,今天的中國,疫情控制得比較好,完全得益於這句話的指導。在這一指導思想下,社會、個人必須犧牲一些其他的短期利益——包括個人的短期隔離等——來換取整個國家和大眾的自由。
另外,我們國家在救治病死率高的高危人群方面,提出要「不計成本」。「不計成本」勢必給國家經濟帶來負擔,但我們國家非常願意承受這種經濟上的負擔。大家最終發現,前面付出那麼多,最後反而是合算的,因為最早控制住了疫情。
總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開始似乎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最後是合算的,「不計成本」最後反而是成本最低。
羊城晚報·羊城派:疫情發生以來,您從一位普通的感染科醫生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抗疫明星」,並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說話風格。從普通醫生到抗疫明星,給您帶來了哪些改變?
張文宏: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意思。我作為一名醫生,還是照樣在做醫生的事。什麼明星不明星,跟我們又沒關係,我們又不靠這個養家餬口。
羊城晚報·羊城派:從醫這麼多年,對您來說有沒有一些不變的東西?
張文宏:作為醫生,我們的職責沒變。疫情來了後,我們醫生沒得選擇,大家該做的工作還是照樣要做,原來的崗位還是那個崗位,該上的門診還得上,該看的病還得看,該查的房還得查。
還有,我不大關心別人對我怎麼評價。我認為是對的事情,就會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