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和自由職業者: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H先生,他前天突然給我發信息,好想做自由職業者呀!
不用打卡,不用擠早晚高峰,不用受領導的氣,關鍵是早起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幸福感爆棚有沒有。
我問他:
如果你感覺工作累,上班路途比較遠,為什麼不考慮換一份工作呢,而是做自由職業者?要知道自由職業者風險很大的。
朋友這麼回答我的:
智遠,你不覺得所有的工作,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嗎?我們在公司裡面上班,無非就是提供自己的勞動力,然後換來固定,或者帶績效提成的收入。
並沒有自由,而且自由只能在公司附近的周邊三公裡,甚至於一天就只能呆在自己的工位上,可以實現理想麼,可以,幫老闆實現。
當時,我想說點什麼的,可是突然楞了一下,又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的確是非常的扎心,你覺得呢?
換一家公司,無非就是換一個工位做數據收集,分析,活動策劃,換一臺電腦做表格,換個模板做PPT,換個地方追蹤客戶,一想到這個,我的確有點心理沮喪。
我也理解朋友說的那種心理「感覺」,那種打心底看透了事物的本質,失去了熱情和追求興趣的那種絕望。
於是,我也嘗試著鼓勵他,我說你不行先換一個不累的工作,然後在利用業餘的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是朋友又說:
雖然我知道換工作解決不了這種心態的問題,但是對於一種自由者,或者成為一名創業者,我總覺得心裡有點害怕,一種難以名狀的不安。
其實朋友害怕的什麼呢?
我想在讀的朋友也已經猜到了,渴望自由,就要放棄坐班的底薪,渴望自由,就要承擔風險,時間管理,個人靈活賺錢的的問題。
本質怕的是放棄了緊緊拽在手裡的東西,卻又未能抓住想要的那些美好,無法在現實環境中抉擇。
工作的現狀雖然令人沮喪,但是可以讓自己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生活起碼不會陷入窘境。
如果自己裸辭,踏出去自由職業者的一步,最後創業沒有成功,我想可能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比如生活的窘迫,精神的壓力,甚至還有身邊吃瓜朋友的誤解和嘲諷。
不要問為什麼,相信你也懂的,這就是現實中「成本」的抉擇。
不用機會成本去思考問題的人,前期的精力的投入,試錯的投入,足以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帶來的不安。而那些喜歡用「機會」成本去思考問題的人,他們恰恰是在早期,已經「不計成本」的投入了一些事情,搭建了自己的現金流渠道。有安全的額外收入,這些事情讓他們可以擁有「隨時裸辭」,成為自由人的條件。而最後,可以看到,恰恰又是這些人,收割了很多的「睡後收入」,他們成為這個社會上會賺錢,富有的人,因為後面,他們足以讓自己的「邊際成本」為零。這一切,顯然是在初期做好了積累,承擔了常人無法或者不願意承擔的風險,甚至於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投入,精力投入。
如何衡量「機會成本」的權重
在現實中,智遠認為,機會成本並不能做到準確的衡量,因為中間涉及到風險,時間,也有個人客觀,主觀的判斷等。
有些機會成本可以客觀定量的進行分析,比如,用貨幣來衡量的,例如經濟活動中的投資機會成本。
當然在生活中是很多「機會成本」無法定量分析的,只能做到主觀性比較。
不同職業選擇所帶來的事業成就,從事不同活動產生的社會利益,就沒辦法做到定量分析,只能從主觀方面去比較,判斷。
比如:
周六日,是選擇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晚遊戲帶來的歡樂,還是出去旅遊,這些事情之間的機會成本,就是無法用貨幣衡量的,只能是個人感觀上面的。想要確定衡量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有哪些困難?
智遠認為,若想要確切的衡量出一個選擇或者決策的機會成本,首先要做到那個機會成本是必須可以衡量的,這是前置條件,然後做具體的分析。
第一步:
找到所有可以選擇的機會
第二步:
準確衡量每一種選擇或者決策可以帶來的收益
只有做到這兩個方面,我們才能確切地衡量出機會成本。
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找到了所有可以選擇的機會,但是卻沒有,以為準確衡量出每一種選擇可以帶來的收益,但是也沒有。
為什麼呢,因為很簡單,每個人所知,所見,高度,眼光都不同,這些都會使我們會漏掉一些選項,或者錯過一些選擇的收益。
其實因為漏掉一些選擇或者錯誤的評估機會成本的情況很常見,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
H先生的媳婦在深圳打工,他要告訴媳婦一件事情,但是他們兩個中間距離有大概1000多公裡。
假如是在10年前,有三個選擇:
H先生最終選擇了去村裡的公共電話亭打的電話,而自己的機會成本是通過郵寄一封信。
假設在今天,H先生要告訴千裡之外的媳婦一件事情,除了原來的3個選擇以外,還有新的選擇就是通過自己的手機給她打電話,也可以通過QQ發郵件。
假設這20年內,H先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是太了解手機和網絡,最後還是選擇村裡公共電話。
他可能並不知道20年前去公共電話打電話是機會成本最低的選擇,而在今天,去公共電話打電話就不再是機會成本的最低選擇了。
本質隨著環境的變化,可選項也在發生著變化,同樣的選擇有著不一樣的機會成本。
而錯估了一些選項的收益情況更是常見了,尤其是在金融或者投資領域。
所以,我們要想準確衡量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遇到的障礙有兩個,一個是找到所有的可選擇項,二是錯誤估計一些選項的收益。
「機會成本」對決策的好處
上面我們分享了如何衡量機會成本的權重,那麼明確機會成本,對我們做決策有什麼好處呢?
智遠認為,明確了機會成本,我們就可以爭取把機會成本降低到最少,這就意味著為了現在狀態下選擇所放棄或者犧牲的代價也就是最少的。
舉個門票的例子:
一個人要看表演,目前面臨兩種選擇,A這邊門票是免費的,心理承受最高價是X元,B這邊會門票是40元,心裡承受最高價格是50元。
只有X>10元,去A這邊的機會成本就比去B這邊的機會小,看A這邊更划算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那麼有什麼方法更準確地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呢?
智遠認為,我們必須做到兩點:第一點是找出所有的可選項目,二是準確的估計出每一選項的收益。
而要想做到這兩點,我們既需要儘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又要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做選擇的時候,多往深處考慮,往長遠,全面去考慮。
就像我上面說到了H先生要告訴他媳婦兒一件事情的故事,20年以後,如果H先生能先了解一下最新的通訊方式,也就不會錯估機會成本了。
就像《摔跤吧爸爸》這個影片當中的爸爸一樣。
如果不具備遠見,只看眼前的情況,他就不會把自己的女兒往摔跤手去培養了,因為在當時印度的整個環境下,把自家女兒培養成摔跤高手的機會成本太大了。
機會成本本身是一個運用廣泛的概念,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這麼清楚的明確這個概念,認清機會成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在決策時候衡量得失,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我可能失去什麼」
如果我們從機遇層面上思考問題,說的即是機會的成本的角度。
比如說,假如我不去做這件事情,我可能喪失什麼樣的機會,以及由此可能喪失的回報是什麼?
如果我因為節省成本,抱著傳統意義上的「成本最小化」的心態思考問題,而在戰略上機遇上選擇錯誤,那這樣的結果就是,失去機會的成本就無限大。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機會成本的思維,也是一種很經典的「逆性思維」,如果我不去做這件事情,我可能會失去什麼?
而大眾傾向的正常思維是:
如果我去做了這件事情,(我失敗了)可能發生的損失是什麼?
我去表白,可能會被拒絕,而顯得沒有面子。我去做喜歡的藝術工作了,但是可能會一輩子賺不到大錢。
我去創業了,可能失敗了變成了一個窮逼,女朋友也跟別人跑了。
提一個最直接的問題:
假設有一天自己要掛了,你最後悔的是什麼?
大量社會的調查研究結論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沒有去做某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換句話理解,我們沒有去做某件事的機會成本,可能變成了自己一輩子無法承受的痛苦,遺憾不遺憾?
企業都是考慮機會成本最小化:
在網絡上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蔡崇信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問到這樣的一個問題:
你是如何適應網際網路發展中的不確定性,甚至去享受這種不確定性的呢?
蔡崇信這樣回答的:
沒有明確發展方向同時也意味著潛在很多的好處,看似不能準確定義優勢,卻能無限定義優勢。
在面對機遇面前,當中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呢?
可以理解為當企業把全部的資源分配到一個項目上時,企業將放棄另一個項目。當然,如果失敗了,這其中的機會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就好比很多企業為什麼轉型升級的時候,不會選擇去拿主品牌去做升級。
而是選擇拆分一個子品牌,或者多個子品牌去試水,等準確的測試出這個賽道可以選擇的時候,再用主品牌去AII-in。
因為這中間可能會損失一部分的資金投入,但是會減少一部分的「戰略風險」。
但是如果拿主品牌直接測試,一旦失敗,就不是錢的問題了。
可能面臨的是「公司倒閉」「品牌用戶,營業額極速下降,「員工失業」,投資人收益為0,這才是最嚴重的。
所以,每個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將「機會成本」最小化。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蔡崇信說:
自己擔任阿里財務長有13年之久,自認為一個網際網路公司,CFO所能做的最糟糕的決策就是:不得不放棄一個好的項目。
傳統的CFO,可能會對會計成本有一個思維模式,「即如果能少花費1塊錢,那麼就不會去花費更多」。
但是進入網際網路行業,自己可能需要反向思考,「我們的錢花夠了嗎?」這是我們能投資的所有嗎?我們什麼不做更多呢?
因為如果不做更多,失去機會的成本可能是巨大的,比現在投入的金錢更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於,我能更加關注到不同的商業模式的真實優劣勢和機會成本。
他說,這是每一個網際網路公司CFO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從機遇層面上去思考問題,而非從財務成本上去思考問題」。
不確定性中的「機會與成本」
生活當中,其實我們每個人,最不能確定的是「明天會發生什麼」?
你可能現在是25歲正青春,也可能是35歲活力精力依然旺盛,當然你也可能現在的狀態非常的挫敗,跌入谷底。
在外界市場流動過快,所有的時間不確定性的狀態當中,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問問自己的「主觀大腦」,我最想要的是什麼?,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假如你沒有一個富二代的背景,但是你依然喜歡在年輕時候賺的錢拿來一分不剩的天天蹦迪,KTV,玩遊戲買裝備,那麼就要忍受未來5年,甚至於10年吃苦的日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間當然也有很多不確定性:
比如:也許你在打遊戲中,帳號升到了滿級後,做著邊際成本減少,靠著賣裝備,掛機,倒賣物料就可以賺錢的副業。
也可能你天天蹦迪,KTV,偶然遇到了某個老闆,覺得你有顏值,唱歌不錯,值得重點培養,把你挖走,最後自己靠才藝發財出道的人。
面對不確定性,問問自己:
你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它的不安分,可能讓自己想要的更多,也可能註定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辛苦。
自己也許無法在人生閱歷尚淺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未來一定要過哪種生活。
你也無法在還沒看過這個世界很多地方的時候,就把自己畫地為牢,變成房奴,拖家帶娃。
你也無法在還沒有那麼老的時候,就一眼望穿自己未來的餘生,讓他過著每天和今天一樣,複製粘貼的生活。
在當下,我們能知道的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不去行動,那麼可能就失去的了可以「做更多的機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就像你看到的這篇分享:
深夜00點25分,我還在堅持利用每天碎片化的時間碼字,輸出,分享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成長學習,我完全可以睡覺,但是任務還沒完成,因為明天有明天的事情。
就像開場所寫,這是第73天的堅持分享,我也不可能知道,自己這麼堅持,是不是未來寫一輩子公眾號粉絲可能都超不過10萬,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可能因為寫作就成了KOL。
我也不知道從開始寫作到現在,居然我獲得了頭條上萬元的獎勵。
我也不知道堅持這麼久,我居然完成了自己要出的第一本書的「大綱和內容」,近20萬字。
在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個人面臨的機會都是相同的,無非是「自己如何選擇」。
但是我知道「做得更多」是有代價的,當然每一個嘗試都需要自己去突破和勇氣,同時也需要有毅力,耐力,同時也要投入時間,精力。
每一份開始和投入都可能面臨失敗,而每一次失敗,也都可能讓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得到摧殘。
但是正是這些,因為自己的勇氣嘗試之後經歷的苦難,可能未來畫成一顆一顆閃亮的星,點亮自己走過的每一個旅程。
說不定走到哪裡,就有一顆照亮了自己或者啟發別人的路。
要想抓住「機會成本」,
首先當下需要做的就是對每件有價值的事情全力以赴。
儘可能讓自己學會把寶貴的時間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面,而那些低價值的事情交給成本更低的人去做。
延伸閱讀:
1.執行力
2.欲速則不達。
3.經驗不等於能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一起成為向上成長的人。
覺得有價值,歡迎點個在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歡迎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