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

2021-02-19 王智遠

上班族和自由職業者: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H先生,他前天突然給我發信息,好想做自由職業者呀!

不用打卡,不用擠早晚高峰,不用受領導的氣,關鍵是早起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幸福感爆棚有沒有。


我問他:


如果你感覺工作累,上班路途比較遠,為什麼不考慮換一份工作呢,而是做自由職業者?要知道自由職業者風險很大的。


朋友這麼回答我的:


智遠,你不覺得所有的工作,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嗎?我們在公司裡面上班,無非就是提供自己的勞動力,然後換來固定,或者帶績效提成的收入。

並沒有自由,而且自由只能在公司附近的周邊三公裡,甚至於一天就只能呆在自己的工位上,可以實現理想麼,可以,幫老闆實現。


當時,我想說點什麼的,可是突然楞了一下,又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的確是非常的扎心,你覺得呢?

換一家公司,無非就是換一個工位做數據收集,分析,活動策劃,換一臺電腦做表格,換個模板做PPT,換個地方追蹤客戶,一想到這個,我的確有點心理沮喪。

我也理解朋友說的那種心理「感覺」,那種打心底看透了事物的本質,失去了熱情和追求興趣的那種絕望。

於是,我也嘗試著鼓勵他,我說你不行先換一個不累的工作,然後在利用業餘的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是朋友又說:

雖然我知道換工作解決不了這種心態的問題,但是對於一種自由者,或者成為一名創業者,我總覺得心裡有點害怕,一種難以名狀的不安。

其實朋友害怕的什麼呢?


我想在讀的朋友也已經猜到了,渴望自由,就要放棄坐班的底薪,渴望自由,就要承擔風險,時間管理,個人靈活賺錢的的問題。

本質怕的是放棄了緊緊拽在手裡的東西,卻又未能抓住想要的那些美好,無法在現實環境中抉擇。

工作的現狀雖然令人沮喪,但是可以讓自己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生活起碼不會陷入窘境。

如果自己裸辭,踏出去自由職業者的一步,最後創業沒有成功,我想可能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比如生活的窘迫,精神的壓力,甚至還有身邊吃瓜朋友的誤解和嘲諷。

不要問為什麼,相信你也懂的,這就是現實中「成本」的抉擇。


不用機會成本去思考問題的人,前期的精力的投入,試錯的投入,足以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帶來的不安。而那些喜歡用「機會」成本去思考問題的人,他們恰恰是在早期,已經「不計成本」的投入了一些事情,搭建了自己的現金流渠道。有安全的額外收入,這些事情讓他們可以擁有「隨時裸辭」,成為自由人的條件。而最後,可以看到,恰恰又是這些人,收割了很多的「睡後收入」,他們成為這個社會上會賺錢,富有的人,因為後面,他們足以讓自己的「邊際成本」為零。這一切,顯然是在初期做好了積累,承擔了常人無法或者不願意承擔的風險,甚至於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投入,精力投入。

如何衡量「機會成本」的權重

在現實中,智遠認為,機會成本並不能做到準確的衡量,因為中間涉及到風險,時間,也有個人客觀,主觀的判斷等。

有些機會成本可以客觀定量的進行分析,比如,用貨幣來衡量的,例如經濟活動中的投資機會成本。

當然在生活中是很多「機會成本」無法定量分析的,只能做到主觀性比較。

不同職業選擇所帶來的事業成就,從事不同活動產生的社會利益,就沒辦法做到定量分析,只能從主觀方面去比較,判斷。


比如:

周六日,是選擇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晚遊戲帶來的歡樂,還是出去旅遊,這些事情之間的機會成本,就是無法用貨幣衡量的,只能是個人感觀上面的。

想要確定衡量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有哪些困難?

智遠認為,若想要確切的衡量出一個選擇或者決策的機會成本,首先要做到那個機會成本是必須可以衡量的,這是前置條件,然後做具體的分析。

第一步:

找到所有可以選擇的機會

第二步:

準確衡量每一種選擇或者決策可以帶來的收益


只有做到這兩個方面,我們才能確切地衡量出機會成本。

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找到了所有可以選擇的機會,但是卻沒有,以為準確衡量出每一種選擇可以帶來的收益,但是也沒有。

為什麼呢,因為很簡單,每個人所知,所見,高度,眼光都不同,這些都會使我們會漏掉一些選項,或者錯過一些選擇的收益。


其實因為漏掉一些選擇或者錯誤的評估機會成本的情況很常見,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

H先生的媳婦在深圳打工,他要告訴媳婦一件事情,但是他們兩個中間距離有大概1000多公裡。

假如是在10年前,有三個選擇:


1.親自去找他媳婦,中間可能需要坐高鐵(3天時間)。3.去村裡公共電話打電話15分鐘,需要消耗電話費和路上的時間。

H先生最終選擇了去村裡的公共電話亭打的電話,而自己的機會成本是通過郵寄一封信。

假設在今天,H先生要告訴千裡之外的媳婦一件事情,除了原來的3個選擇以外,還有新的選擇就是通過自己的手機給她打電話,也可以通過QQ發郵件。

假設這20年內,H先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是太了解手機和網絡,最後還是選擇村裡公共電話。


他可能並不知道20年前去公共電話打電話是機會成本最低的選擇,而在今天,去公共電話打電話就不再是機會成本的最低選擇了。


本質隨著環境的變化,可選項也在發生著變化,同樣的選擇有著不一樣的機會成本。

而錯估了一些選項的收益情況更是常見了,尤其是在金融或者投資領域。

所以,我們要想準確衡量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遇到的障礙有兩個,一個是找到所有的可選擇項,二是錯誤估計一些選項的收益。


「機會成本」對決策的好處

上面我們分享了如何衡量機會成本的權重,那麼明確機會成本,對我們做決策有什麼好處呢?

智遠認為,明確了機會成本,我們就可以爭取把機會成本降低到最少,這就意味著為了現在狀態下選擇所放棄或者犧牲的代價也就是最少的。

舉個門票的例子:

一個人要看表演,目前面臨兩種選擇,A這邊門票是免費的,心理承受最高價是X元,B這邊會門票是40元,心裡承受最高價格是50元。

只有X>10元,去A這邊的機會成本就比去B這邊的機會小,看A這邊更划算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那麼有什麼方法更準確地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呢?

智遠認為,我們必須做到兩點:第一點是找出所有的可選項目,二是準確的估計出每一選項的收益。

而要想做到這兩點,我們既需要儘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又要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做選擇的時候,多往深處考慮,往長遠,全面去考慮。

就像我上面說到了H先生要告訴他媳婦兒一件事情的故事,20年以後,如果H先生能先了解一下最新的通訊方式,也就不會錯估機會成本了。

就像《摔跤吧爸爸》這個影片當中的爸爸一樣。

如果不具備遠見,只看眼前的情況,他就不會把自己的女兒往摔跤手去培養了,因為在當時印度的整個環境下,把自家女兒培養成摔跤高手的機會成本太大了。

機會成本本身是一個運用廣泛的概念,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這麼清楚的明確這個概念,認清機會成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在決策時候衡量得失,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我可能失去什麼」

如果我們從機遇層面上思考問題,說的即是機會的成本的角度。

比如說,假如我不去做這件事情,我可能喪失什麼樣的機會,以及由此可能喪失的回報是什麼?

如果我因為節省成本,抱著傳統意義上的「成本最小化」的心態思考問題,而在戰略上機遇上選擇錯誤,那這樣的結果就是,失去機會的成本就無限大。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機會成本的思維,也是一種很經典的「逆性思維」,如果我不去做這件事情,我可能會失去什麼?


而大眾傾向的正常思維是:


如果我去做了這件事情,(我失敗了)可能發生的損失是什麼?

我去表白,可能會被拒絕,而顯得沒有面子。我去做喜歡的藝術工作了,但是可能會一輩子賺不到大錢。

我去創業了,可能失敗了變成了一個窮逼,女朋友也跟別人跑了。

提一個最直接的問題:

假設有一天自己要掛了,你最後悔的是什麼?

大量社會的調查研究結論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沒有去做某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換句話理解,我們沒有去做某件事的機會成本,可能變成了自己一輩子無法承受的痛苦,遺憾不遺憾?


企業都是考慮機會成本最小化:


在網絡上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蔡崇信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問到這樣的一個問題:

你是如何適應網際網路發展中的不確定性,甚至去享受這種不確定性的呢?


蔡崇信這樣回答的:


沒有明確發展方向同時也意味著潛在很多的好處,看似不能準確定義優勢,卻能無限定義優勢。

在面對機遇面前,當中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呢?

可以理解為當企業把全部的資源分配到一個項目上時,企業將放棄另一個項目。當然,如果失敗了,這其中的機會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就好比很多企業為什麼轉型升級的時候,不會選擇去拿主品牌去做升級。

而是選擇拆分一個子品牌,或者多個子品牌去試水,等準確的測試出這個賽道可以選擇的時候,再用主品牌去AII-in。

因為這中間可能會損失一部分的資金投入,但是會減少一部分的「戰略風險」。

但是如果拿主品牌直接測試,一旦失敗,就不是錢的問題了。

可能面臨的是「公司倒閉」「品牌用戶,營業額極速下降,「員工失業」,投資人收益為0,這才是最嚴重的。

所以,每個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將「機會成本」最小化。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蔡崇信說:

自己擔任阿里財務長有13年之久,自認為一個網際網路公司,CFO所能做的最糟糕的決策就是:不得不放棄一個好的項目。

傳統的CFO,可能會對會計成本有一個思維模式,「即如果能少花費1塊錢,那麼就不會去花費更多」。

但是進入網際網路行業,自己可能需要反向思考,「我們的錢花夠了嗎?」這是我們能投資的所有嗎?我們什麼不做更多呢?

因為如果不做更多,失去機會的成本可能是巨大的,比現在投入的金錢更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於,我能更加關注到不同的商業模式的真實優劣勢和機會成本。

他說,這是每一個網際網路公司CFO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從機遇層面上去思考問題,而非從財務成本上去思考問題」。


不確定性中的「機會與成本」

生活當中,其實我們每個人,最不能確定的是「明天會發生什麼」?

你可能現在是25歲正青春,也可能是35歲活力精力依然旺盛,當然你也可能現在的狀態非常的挫敗,跌入谷底。

在外界市場流動過快,所有的時間不確定性的狀態當中,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問問自己的「主觀大腦」,我最想要的是什麼?,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假如你沒有一個富二代的背景,但是你依然喜歡在年輕時候賺的錢拿來一分不剩的天天蹦迪,KTV,玩遊戲買裝備,那麼就要忍受未來5年,甚至於10年吃苦的日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間當然也有很多不確定性:

比如:也許你在打遊戲中,帳號升到了滿級後,做著邊際成本減少,靠著賣裝備,掛機,倒賣物料就可以賺錢的副業。

也可能你天天蹦迪,KTV,偶然遇到了某個老闆,覺得你有顏值,唱歌不錯,值得重點培養,把你挖走,最後自己靠才藝發財出道的人。


面對不確定性,問問自己:


你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它的不安分,可能讓自己想要的更多,也可能註定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辛苦。

自己也許無法在人生閱歷尚淺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未來一定要過哪種生活。

你也無法在還沒看過這個世界很多地方的時候,就把自己畫地為牢,變成房奴,拖家帶娃。

你也無法在還沒有那麼老的時候,就一眼望穿自己未來的餘生,讓他過著每天和今天一樣,複製粘貼的生活。

在當下,我們能知道的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不去行動,那麼可能就失去的了可以「做更多的機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就像你看到的這篇分享:


深夜00點25分,我還在堅持利用每天碎片化的時間碼字,輸出,分享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成長學習,我完全可以睡覺,但是任務還沒完成,因為明天有明天的事情。

就像開場所寫,這是第73天的堅持分享,我也不可能知道,自己這麼堅持,是不是未來寫一輩子公眾號粉絲可能都超不過10萬,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可能因為寫作就成了KOL。

我也不知道從開始寫作到現在,居然我獲得了頭條上萬元的獎勵。

我也不知道堅持這麼久,我居然完成了自己要出的第一本書的「大綱和內容」,近20萬字。

在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個人面臨的機會都是相同的,無非是「自己如何選擇」。

但是我知道「做得更多」是有代價的,當然每一個嘗試都需要自己去突破和勇氣,同時也需要有毅力,耐力,同時也要投入時間,精力。

每一份開始和投入都可能面臨失敗,而每一次失敗,也都可能讓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得到摧殘。

但是正是這些,因為自己的勇氣嘗試之後經歷的苦難,可能未來畫成一顆一顆閃亮的星,點亮自己走過的每一個旅程。


說不定走到哪裡,就有一顆照亮了自己或者啟發別人的路。




要想抓住「機會成本」,

首先當下需要做的就是對每件有價值的事情全力以赴

儘可能讓自己學會把寶貴的時間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面,而那些低價值的事情交給成本更低的人去做。

延伸閱讀:

1.執行力

2.欲速則不達。

3.經驗不等於能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一起成為向上成長的人。

覺得有價值,歡迎點個在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歡迎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機會成本
    人生成本主要分為三類,時間、金錢與機會。時間跟金錢大家都很清楚哈,但機會成本是什麼呢?
  • 我的「機會成本」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本來我也是有機會出國留學的,陰差陽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不上心,只好在國內謀生。而同班幾位先後放洋的同學,一直是我羨慕的對象。30年的大時間,出國(主動選擇)和不出國(多是被動,出不去只好不出),是不是有個機會成本的問題呢?  幾位高中同學都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離開中國,那時留學是公認最好的選項。
  • 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倒掉的牛奶與免費的午餐
    機會成本曾經有一件事讓我很困惑:我的母親會驅車穿越整個鎮子去購買折扣很低的清潔劑,同時也為了把她從報紙上剪下來的僅價值兩美元的優惠券花掉。她驅車來回這件事中隱藏了一些成本。她需要為油費和車的養護花費。更重要的是,她本可以用這段時間來讀一本小說或者打橋牌,我覺得她可以從這些活動中獲取更大的價值。換言之,她因為驅車穿越鎮子購買促銷的清潔劑而產生了機會成本。
  • 青菜、機會成本與經濟學思維
    然而三年後,這本書給青菜留下記憶只剩下一個經濟學名詞——機會成本。為解釋這個名詞,青菜在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去打遊戲的時候,你失去的是什麼?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你不僅失去了打遊戲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還失去了閱讀青菜文章的收穫與成長。經濟學就是這樣一個斤斤計較的一門學科,機會成本就是最好的體現。
  • 商學院名詞庫(94):機會成本
    例如,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但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而機會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例如被捨棄掉的選項之喜愛程度或價值作出改變時,而得到之價值是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的。
  • 經濟學角度看待考研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為了選擇一個方案,捨棄其他方案時,被捨棄方案可能給你帶來的直接收益。 ​但是如何從經濟學來看待考研的機會成本呢?我這樣想,第一,如果單純只是看到其他同學上了研就覺得自己也要上的話,這個想法毫無幫助,或者說上不上也沒什麼所謂;第二,如果因為工作不順利想要通過上研改變一下目前的情況的話,我覺得還是需要慎重考慮,因為即使上岸成功也不能保證將來的一切都能合你的心意,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成本。
  • 頂級的高手,都會勇敢抓住「機會成本」
    背後就是不同維度的機會成本,他們對機會成本有著準確的「推演」,所以顯得不同尋常。我們每天都在面臨著選擇,面臨著機會成本,每一個機會的抉擇,都將影響著自己一生進度條的某個時刻。機會成本的概念有三點:首先,「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以選擇的,其次,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一個項目,最後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
  • 機會成本: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之前學習的商學課,再次溫習下,推薦給朋友們,共同學習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選擇,而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金錢、社會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通常我們要得到某一樣東西,那我們就不得不放棄另外的一些東西,那麼,在經濟學裡,這些不得不放棄的東西,就是我們為當前這個選擇,而付出的機會成本
  • 在機會成本中,收入循環流動的經濟模式
    生產要素的短缺以致存在機會成本 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和企業,但這些生產要素都是有限的,無法滿足人們無限的產品和服務的需要,那麼就必然存在機會成本。 什麼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為了選擇一個產品而放棄另一個產品時所付出的代價。
  • AP宏觀經濟學知識點之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什麼?   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choices leading to the best possible use of scarce resources in order to best satisfy unlimited human needs and wants.
  • 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來談談什麼是機會成本
    如果你選擇第二個選項,則基於機會成本,價值最大的選項是第一個選項(放棄最大價值的選項)。(二)產生條件與經過奧地利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馮·維瑟認為,只要有選擇和取捨,機會成本就存在。理性的經濟人力力圖使機會成本最小化,這意味著放棄或犧牲當前選擇的成本也是最低的。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
  • 【每天學一點】應收帳款機會成本的計算
    應收帳款機會成本=平均佔用的應收帳款×機會成本率=應收帳款平均餘額×變動成本率×機會成本率  應收帳款平均餘額=賒銷額/360×平均收帳時間  平均收帳時間:  (1)沒有現金折扣條件  這是因為應收帳款是由銷售產生的,其投入的資源可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但是固定成本在一定期間內是固定的,所以可以不用考慮,變動成本用於這部分應收帳款的產生,就不能用於其它項目,可以理解為,只有變動成本的部分才是為該部分應收帳款特別投入的資金,所以要乘以變動成本率。
  • 高中大學英語無障礙閱讀|什麼是機會成本?
    經濟學經濟學家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解釋這個問題。「機會成本」指的是一個人的時間或金錢,是否能更好地花在其他事情上。每一種選擇都有不同的機會成本---也就是我們錯失機會會付出的成本。這就是機會成本---你的現金和時間不用在這個方面,而用在其它方面。
  • 經濟學: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一一機會成本
    ,那個被放耷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就是機會成本,陽光明的午後,好容易處理完公司的務報告,唱杯下午茶體息一下吧,來點圍點怎麼樣,豆沙還是巧克力薄切?豆沙還是巧克力餅、茶還是、魚還是草,這種選擇實際上就是一種機會成本考慮如果你序歡吃豆沙,但你更喜歡吃巧克力餅。
  • 他堅持給小成本網絡電影宣發一個機會
    而他,一直堅持在電影的藝術性達標的情況下,給小成本網絡電影一個宣發的機會。網絡電影的發展太迅速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現在網絡電影的審核標準已經對比院線電影,兩者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電影終歸都是電影,只是播出平臺不同,僅此而已。
  • 機會成本下,如何理性思考?
    這樣的追問背後,有個概念,我叫機會成本。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種方案選擇一個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 CPA考生,沒有不知道機會成本的含義的煉獄之路
    CPA考生,沒有不知道機會成本的含義的。在財務管理中,所謂機會成本,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種支出或費用,而是失去的收益。這種收益不是實際發生的,而是潛在的。比如,在投資方案的選擇中,如果我們選擇了一項投資方案,則必須放棄投資於其他途徑的機會。
  • 考試造成機會成本過高 四六級天怒人怨?
    我立刻能夠指出的就有兩條:  一是四六級考試造成的機會成本過高。也就是說,大學生被迫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四六級考試當中,而無暇他顧。去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調查顯示:有54.48%的學生經常利用其他課程的時間準備四六級考試,曾有中國人民大學知名法學教授自嘲地說:「我的學生現在都學英語去了,沒有時間來學我的法律」。
  • 家長忽視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只會得不償失
    他們的想法與Sa Sa相同,但是忽略了經濟學中重要的「機會成本」。這個孩子入學後還能堅持多少事情?真正能成為才能的人有多少?也可以理解為該決策的機會成本,即面對多種選擇時所放棄的期權的最高價值。它也指製造商通過在其他行業中投資相同的生產要素可以獲得的最高利潤。坦率地說,當一個人在時間,空間,資源,金錢等方面有限時,為了獲得一件東西,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的代價就是機會成本。實際上,機會成本是一種選擇。例如,如果我聊天,我將無法分發傳單,進行家教或運送食物。
  • 用「機會成本」計算讀博劃不划算?開始算,你就輸了!
    1.一個關於讀博划算與否的機會成本論證「我現在很猶豫,要不要去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