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的短缺以致存在機會成本
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和企業,但這些生產要素都是有限的,無法滿足人們無限的產品和服務的需要,那麼就必然存在機會成本。
什麼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為了選擇一個產品而放棄另一個產品時所付出的代價。
假如你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000元,如果你把這1000塊錢拿去買手機,那麼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你就會挨餓,挨餓就是你為了買手機而付出的機會成本。
在社會經濟中,機會成本表現為資本性產品和消費性產品。即使用同一資源不可能同時產生消費性產品和資本性產品,兩者之間必須作出選擇,要麼選擇消費性產品,要麼選擇資本性產品。
但在有效的資源配置中存在可能性邊界,即在同一資源下儘可能地使產生資本性產品和消費性產品最大化,使機會成本弱化。比如生活費同樣是1000塊錢,可以省吃儉用攢下500元,不至於挨餓,然後買部500元的手機。
因為有機會成本的存在,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必須作出選擇,在資本性產品和消費性產品選擇,產生收入循環流動。
二元經濟
二元經濟由公司和家庭組成,也稱之為封閉經濟。
人們參與生產獲得收入,而收入的去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去買公司的產品,消費掉,而公司將產品賣掉之後拿到資金可以進行生產更多的產品;另一個則是進行儲蓄,進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再用資金去投資企業,進行再生產。
這其中存在貨幣循環中的暫時退出,即將收入進行儲蓄。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貨幣的注入,主要包括投資和消費。
三元經濟
三元經濟由公司、家庭和政府組成。與二元經濟相比,三元經濟多了個政府,政府在其中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也就必然導致家庭收入的一部分要支付稅收。
政府不僅存在稅收,還提供產品和服務,而產品和服務主要由公司生產和提供,也就產生政府消費。
在三元經濟收入循環流動中,政府起到調控的作用,向有收入人群收稅,然後再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參與到貨幣循環流通中。
開放經濟
開放經濟在三元經濟的基礎上加入了國際貿易,也就呈現出更加現實的社會——大多數國家都是開放經濟。
在開放經濟中進口會使貨幣外流,但在出口時貨幣會重新流入公司企業,從而進入再生產流程。
當進口和出口相等時,則國際收支達到平衡(包括產品、服務和資本等)。但往往進口和出口是達不到平衡的,所以平衡表中有一項是淨差錯與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