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問世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一直保有用圖像記錄故事、傳承文化的習慣。生動易懂的圖像在民間形成了厚重的根基,而隨後產生的文字因其相對晦澀、需要習得的屬性,成為了精英階層的工具。
19世紀,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發展,文字開始被「去精英化」。轉眼間,閱讀文字類書籍成了遍布街頭巷尾的風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圖像就此式微。時至今日,圖像小說、漫畫等視覺為先的敘事載體仍在文學及流行文化界佔一席之地,並受到年輕一族和叛逆黨的追捧。
近年來,因得到日本等國軟實力政策的大力支持,漫畫已躋身主流,但請不要忘記,它與圖像小說此前一直以「反精英文化」的形式存在,輻射的人群普遍都憤世嫉俗,在現實生活中鬱郁不得志。
回望十七八世紀,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接受教育,車間的工人、小販大多目不識丁,只能通過觀看每月連載的圖片故事得以消遣。工業革命過後,機器取代了大量的勞動力,於是工人們獲得了更多的閒暇時間。
工作結束後,他們往往會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翻閱當期的漫畫—其中一種諷刺辛辣、自成一體,另一種則是每期刊出部分內容的連載,主題大多充斥著憤怒和人們對社會的不滿。由此可見,漫畫以及圖像小說經年未改的「反精英」、「反權威」內核,確實有跡可循。
與作為其前身的漫畫相比,1842年才出現的圖像小說講述了一個更為完整的故事,主人公也不像連載漫畫那樣一成不變,無論在人物設置還是故事情節的鋪設方面都更加多元化。
另外,圖像小說通常會探索更為深刻的主題,讀者也來自相對成熟、嚴肅的群體。學界認為,和娛樂大眾的漫畫不同,圖像小說具有更高的文學價值,屬於精緻藝術的範疇。
因此,雖然很多日本漫畫同樣具有成熟的讀者群,亦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卻難以被學界歸類為圖像小說;美國第一部商業化漫畫《丁丁歷險記》 令出版社日進鬥金,卻仍被定義為「大眾流行文化讀物」,而非小眾、高冷、文學價值突出的圖像小說。
網際網路時代的衝擊之下,月刊、雜誌利潤下滑,漫畫市場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出人意料的是,作為一種高端,甚至有望躋身奢侈品的圖書形式,圖像小說在銷量上非但沒有受到負面影響,反而逆市上漲。
相比起求新求快的月刊和連載漫畫,圖像小說在印刷、裝訂方面更加精美,售賣地點也是更為高端的書店或專賣店。2004年,一本名為《我在伊朗長大》,又名《茉莉人生》的小說在美國榮膺多項漫畫大獎。作者從自身經歷勾勒了伊朗從西方傀儡到獨裁政府的變遷,圖片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了歷史事件。
如今,這本書已創下了45萬冊的銷售紀錄,一些美國的大學甚至將它作為入學讀物,供新生們參考、討論。
18世紀末,《黃衣童》、《孤兒院的安妮》等連環畫開始出現在美國報刊的副版,編輯的原意是補充空餘的版面,沒想到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漫畫人物竟意外地大獲成功,頗有商業頭腦的出版人迅速將其商業化,引入廣告、推行副產品,頃刻間,黃衣童在美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形象。
二戰時期,漫畫業進入了「黃金時代」。經濟的蕭條和國家的混亂,讓很多民眾急需心理的安慰,一系列愛國主義漫畫因此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批判納粹、呼籲和平可謂當時大多數漫畫的共同主題,從這個角度出發,著名的地球守護者超人以及美國隊長也是時勢所造的英雄。
隨著漫畫市場「群雄割據」的結束,漫威和D.C.兩家公司脫穎而出,成為了美國漫畫行業的巨頭。漫威的蜘蛛俠、X-MEN、美國隊長以及D.C.的蝙蝠俠、神奇女俠、閃電俠等漫畫人物,持續影響了好幾代美國人。
20世紀60年代末,曾在二戰背景下風靡全球的英雄主題漫畫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題材單一、風格重疊讓許多漫威和D.C.一手打造的優秀漫畫家一籌莫展。除了定期連載這種套路,他們也在不斷尋求方式上的新突破。
1968年,漫威將蜘蛛俠系列改編,並高調推出兩冊《超凡蜘蛛俠》。這兩本裝訂精美的「別冊」,是美國甚至世界範圍內最早的圖像小說。
與此同時,著名的漫畫家斯坦•李(Stan Lee)和史蒂夫•迪特寇(Steve Ditko)也開始關注圖像小說。不再滿足於講述短小精悍的故事,他們希望通過長篇,更加淋漓盡致地施展自己的才華。
對於他們而言,這絕不等於將以往的漫畫裝訂成冊或改頭換面,而是儘可能地豐富人物和故事情節,並為其賦予更深層次的文學意義和藝術價值。此後的10年裡,斯坦•李專注於圖像小說的創作,他的《銀色衝浪手》亦獲得了不錯的銷量。
1978年,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以小人物生活為背景的圖像小說《與上帝的合約:一個住戶的故事》更令這一類作品曝光率大增。精美的包裝和對社會精準的揭露,讓這部圖像小說迅速與傳統流行漫畫產生區隔,受到了傳統老牌出版業的好評及推崇。
進入21世紀,美國圖像小說的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很多讀者對形式通俗,又不乏深意的圖像小說趨之若鶩。從美國白人主導,漫威、D.C.壟斷的漫畫,到各種文化與獨立圖像小說的大融合,作者群體也隨之更加多元地發展,許多少數族裔作家在圖像小說領域成績斐然。
2006年,楊謹倫(Gene Luen Yang)成為了第一位以創作圖像小說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人,他的《美生中國人》(American Born Chinese)入圍了「少年文學類」的最終決選。這本看似娓娓道來、實則針砭時弊的圖像小說,幽默地描繪了美國當代種族文化的衝突以及他作為中國移民第二代的內心困惑。
在今天的美國,圖像小說已漸漸擺脫漫畫架構下的小眾衍生品這一身份,走向普羅大眾,成為流行文化當中的一員。
但是,這也令許多文學工作者開始困惑,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對漫畫和圖像小說的區分顯得多此一舉。他們提出,即便是再豐富的圖像小說,也不過是多個漫畫小故事的合集,因此大可直接被稱為漫畫。
這種觀點多年來在學界始終未得到認可。調查顯示,方興未艾的「御宅族」和「二次元新新人類」不僅能夠帶動全球動漫產業,更能推動圖像小說的發展。與學界為了定性爭論不休的態度相悖,很多這類年輕人認為,在以動漫勝地日本為代表的世界各地,圖像小說和成人漫畫並無本質區別。
雖然最早的漫畫產業和圖像小說發源於美國,但日本在這一領域已經獨領風騷多時,具有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
御宅族最早出現在日本,指對某種亞文化極端熱衷,過度留戀虛擬世界的孤獨人群。這些人大多出生在日本泡沫經濟之後,就業的壓力,都市的膨脹,讓很多人將人生希望寄予非現實或超現實。他們的穿戴、生活方式均與漫畫人物相似,溝通方式以網絡為主。他們的「馬甲」可能無所不能、左右逢源,本體卻鬱鬱寡歡。
隨著日本文化的滲透,御宅族的概念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於中國「90後」獨生子女中蔓延,據統計,這樣的漫畫受眾在中國約有3.7億。《萌萌侵略者》、《奇幻自衛隊》等一系列表現異世界與現實世界交戰,充斥著對現實國際局勢批判的圖像小說,也因「90後」的推崇在中國風靡。
我們必須正視到,中國仍有90%的漫畫源自國外引進或改編,「舶來品」肆意的國內動漫市場一直很難出現高質量的原創漫畫,圖像小說則更為匱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對圖像小說在海外的成功視若無睹。
隨著電子書的興起,紙質圖書越來越向奢侈品靠攏的今天,很多出版商看到了圖像小說包裝精美、印刷精良的潛質,本就具有高冷、小眾特質的它,成為中國人高雅消遣的設想,似乎合情合理。
無奈圖像小說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著重重困難—在版權保護意識淡薄、創作者平臺數量和規模欠佳、以及人人渴望即刻獲利的今天,需要長期孕育的文化項目很難獲得資本的青睞。雖然在美國和日本,圖像小說已逐漸走下神壇,但將其移植到中國,真正打造成一種本土流行文化,實可謂一項龐大的工程。
內容來自《周末畫報》
撰文:馮柯
編輯:舒予
圖片 :Getty、Red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