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伊通滿族自治縣伊丹鎮六家村第一書記呂中美
A02版
2016年7月,經組織部門選派,伊通縣原糧食和商務局幹部呂中美入駐伊丹鎮六家村,擔任了駐村第一書記。如今她所在的部門已經合併到縣農業局,可她依然堅守鄉村。三年時光,她把滿腔熱忱與厚愛傾灑在這片黑土地上,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改變得有模有樣。
走村屯,說盡千言萬語
六家村位於伊通縣東尖山和伊丹鎮的西嶺之間,轄區五個自然屯。100多年前,這裡是荒蕪人煙的草甸子,後來相繼有六戶人家定居到這裡,於是得名六家屯。
呂中美一到六家村就遇到了重重困難。最不好解決的問題是村民思想僵化,特別是貧困戶守著老規矩過日子。「種啥不如種苞米」,村民年復一年種植單一的農作物,幾十年依靠天意決定貧富。呂中美駐村後第一件事就是動員村民轉變思維增加經濟作物。把陷在貧困漩渦裡「打轉兒」的村民從思想僵化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儘快跟上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呂中美剛到村裡,村民們認為她駐村只是走走形式鍍層金。可她聽了並沒有氣餒,她向村幹部請教和村民打交道的辦法。從啟發黨員入手,把黨的政策傳播到黨員心裡,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傳聲筒」「擴音器」的輻射作用。
六家村有380戶人家,她一家一戶地走,一家一戶地說,用千言萬語打動黨員,用真情說服百姓。2018年,天晟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朱國剛組織合作社成員種植黃豆40多公頃,每公頃地補貼就收入6000元。終於她的新思想,走進了人們的心窩。
謀發展,吃盡千辛萬苦
百姓熱情上來了,呂中美趁熱打鐵,為貧困戶謀取發展,夜以繼日地策劃思路。
她走出去學習福建寧德模式,發揮村級能人作用,培養致富領軍人物,藉助外力廣謀出路。利用村級資源稟賦優勢,盤活村級資產,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發展模式。她結合本村現有的28棟蔬菜大棚項目,採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使18個貧困戶42人集資分紅受益。同時,又規劃建設20棟大棚,採取資源變資產的模式,提高六家村集體收入。村婦聯主席王豔玲,家裡有玉米脫粒機,呂中美動員她把玉米脫粒項目擴大,為貧困戶提供勞動掙錢機會。王豔玲隨後新上三臺脫粒機,為五個貧困戶成員提供了勞動崗位。黨員代表張振利是養鹿大戶,帶動兩個貧困戶搞起養殖業。運輸能手李德文,幫助五個貧困戶做起運輸生意。如今,六家村屯屯都有了致富項目帶頭人和致富項目。針對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她多方協調資金,為每戶提供價值1000元的育肥豬,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她還組織農民學習,通過本縣電商大廈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幫助村民爭取更多名額,鼓勵村民要主動爭取機會學習創業。
為深入發展本村產業項目,她幾經努力尋找合作夥伴,最終她將目標鎖定在縣裡的一家大米企業———華瑞米業,這家企業生產的「伊通河」大米,品質好,口感佳,有著很好的市場潛力,呂中美與這一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通過為大米作代言,幫助企業宣傳推廣產品,獲得銷售提成,為村集體分得紅利。華瑞米業累計投入扶持資金1.3萬元。
通過參加代言產品活動,呂中美也深深感受到這是一個為村集體增加經濟收入的好渠道,今後有機會還要與更多的企業加強聯繫合作,進一步挖深產業鏈條,培育出更好的產業致富項目,讓村民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
幫脫貧,想盡千方百計
鑄造愛心平臺,呂中美千方百計謀劃脫貧思路,為百姓尋求幸福生活。47歲的李立強患有殘疾,妻子患有精神病,女兒李佳慧正在讀高中。幫助這一家人很吃力,沒有住房,她依託社會慈善愛心企業籌集善款10萬元,為李立強家援建一所安全住房,2019年李立強已經喜遷新居。沒錢上學,呂中美多次去吉林壽福海農業物流有限公司爭取,董事長白永貴為李佳慧捐助1萬元。
2018年,貧困戶許鳳林的女兒許斐斐考上了大學,呂中美積極協調省紅十字會,為她家爭取了3000元助學金。斐斐感激地對她說:「姐,我知道您幫我爭取來這筆助學金非常不易,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期望。」這一年,她協調縣慈善總會分別為四個貧困戶家庭上學的孩子提供助學金每人1000元。她對孩子們說:「家庭雖然貧困,但精神不能貧困,要好好學習,想著回報社會。」得到救助的孩子們紛紛表示,一定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貧困戶楊義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從小就失去生活和勞動能力。他一人孤獨生活,只有4畝農田又沒有能力經營。呂中美駐村後幫助他把田地租出去,又通過伊通大孤山糧食收儲庫,為他捐助1萬元錢。
三年來,呂中美把黨的農業政策傳播給村民,把親情溫暖送給貧困戶,如同春風化雨,滋潤了六家村這片土地。2016年,這個村人均收入8000元,2018年人均收入達到12000元。村民說:「有呂書記幫助我們,幸福滿滿的。」新文化(300336)報·ZAKER吉林記者李德慶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