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心奉獻,讓貧困戶獲得幸福感

2020-12-24 和訊

———記伊通滿族自治縣伊丹鎮六家村第一書記呂中美

A02版

2016年7月,經組織部門選派,伊通縣原糧食和商務局幹部呂中美入駐伊丹鎮六家村,擔任了駐村第一書記。如今她所在的部門已經合併到縣農業局,可她依然堅守鄉村。三年時光,她把滿腔熱忱與厚愛傾灑在這片黑土地上,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改變得有模有樣。

走村屯,說盡千言萬語

六家村位於伊通縣東尖山和伊丹鎮的西嶺之間,轄區五個自然屯。100多年前,這裡是荒蕪人煙的草甸子,後來相繼有六戶人家定居到這裡,於是得名六家屯。

呂中美一到六家村就遇到了重重困難。最不好解決的問題是村民思想僵化,特別是貧困戶守著老規矩過日子。「種啥不如種苞米」,村民年復一年種植單一的農作物,幾十年依靠天意決定貧富。呂中美駐村後第一件事就是動員村民轉變思維增加經濟作物。把陷在貧困漩渦裡「打轉兒」的村民從思想僵化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儘快跟上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呂中美剛到村裡,村民們認為她駐村只是走走形式鍍層金。可她聽了並沒有氣餒,她向村幹部請教和村民打交道的辦法。從啟發黨員入手,把黨的政策傳播到黨員心裡,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傳聲筒」「擴音器」的輻射作用。

六家村有380戶人家,她一家一戶地走,一家一戶地說,用千言萬語打動黨員,用真情說服百姓。2018年,天晟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朱國剛組織合作社成員種植黃豆40多公頃,每公頃地補貼就收入6000元。終於她的新思想,走進了人們的心窩。

謀發展,吃盡千辛萬苦

百姓熱情上來了,呂中美趁熱打鐵,為貧困戶謀取發展,夜以繼日地策劃思路。

她走出去學習福建寧德模式,發揮村級能人作用,培養致富領軍人物,藉助外力廣謀出路。利用村級資源稟賦優勢,盤活村級資產,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發展模式。她結合本村現有的28棟蔬菜大棚項目,採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使18個貧困戶42人集資分紅受益。同時,又規劃建設20棟大棚,採取資源變資產的模式,提高六家村集體收入。村婦聯主席王豔玲,家裡有玉米脫粒機,呂中美動員她把玉米脫粒項目擴大,為貧困戶提供勞動掙錢機會。王豔玲隨後新上三臺脫粒機,為五個貧困戶成員提供了勞動崗位。黨員代表張振利是養鹿大戶,帶動兩個貧困戶搞起養殖業。運輸能手李德文,幫助五個貧困戶做起運輸生意。如今,六家村屯屯都有了致富項目帶頭人和致富項目。針對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她多方協調資金,為每戶提供價值1000元的育肥豬,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她還組織農民學習,通過本縣電商大廈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幫助村民爭取更多名額,鼓勵村民要主動爭取機會學習創業。

為深入發展本村產業項目,她幾經努力尋找合作夥伴,最終她將目標鎖定在縣裡的一家大米企業———華瑞米業,這家企業生產的「伊通河」大米,品質好,口感佳,有著很好的市場潛力,呂中美與這一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通過為大米作代言,幫助企業宣傳推廣產品,獲得銷售提成,為村集體分得紅利。華瑞米業累計投入扶持資金1.3萬元。

通過參加代言產品活動,呂中美也深深感受到這是一個為村集體增加經濟收入的好渠道,今後有機會還要與更多的企業加強聯繫合作,進一步挖深產業鏈條,培育出更好的產業致富項目,讓村民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

幫脫貧,想盡千方百計

鑄造愛心平臺,呂中美千方百計謀劃脫貧思路,為百姓尋求幸福生活。47歲的李立強患有殘疾,妻子患有精神病,女兒李佳慧正在讀高中。幫助這一家人很吃力,沒有住房,她依託社會慈善愛心企業籌集善款10萬元,為李立強家援建一所安全住房,2019年李立強已經喜遷新居。沒錢上學,呂中美多次去吉林壽福海農業物流有限公司爭取,董事長白永貴為李佳慧捐助1萬元。

2018年,貧困戶許鳳林的女兒許斐斐考上了大學,呂中美積極協調省紅十字會,為她家爭取了3000元助學金。斐斐感激地對她說:「姐,我知道您幫我爭取來這筆助學金非常不易,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期望。」這一年,她協調縣慈善總會分別為四個貧困戶家庭上學的孩子提供助學金每人1000元。她對孩子們說:「家庭雖然貧困,但精神不能貧困,要好好學習,想著回報社會。」得到救助的孩子們紛紛表示,一定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貧困戶楊義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從小就失去生活和勞動能力。他一人孤獨生活,只有4畝農田又沒有能力經營。呂中美駐村後幫助他把田地租出去,又通過伊通大孤山糧食收儲庫,為他捐助1萬元錢。

三年來,呂中美把黨的農業政策傳播給村民,把親情溫暖送給貧困戶,如同春風化雨,滋潤了六家村這片土地。2016年,這個村人均收入8000元,2018年人均收入達到12000元。村民說:「有呂書記幫助我們,幸福滿滿的。」新文化(300336)報·ZAKER吉林記者李德慶

(責任編輯:董雲龍 )

相關焦點

  • 脫貧致富讓老百姓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看到基地產出的黃桃品相好、糖分多、價格高,鍾永鋒又增加了200多畝種植基地,合作社也從籌備初期的9人發展到現在的100人(其中貧困戶50人)。 「今年黃桃長勢不錯,我還挖了兩畝多魚塘、放了魚苗,以後我就想依託『白鶴古仙』紅古綠資源和白鶴感恩文化,在山上建竹樓,打造農家樂……」看著基地漫山遍野的桃花,鍾永鋒憧憬道。
  • 麻城市黃土崗鎮大河背社區開展三季度貧困戶政策宣講
    7月18日,麻城市黃土崗鎮大河背社區組織近百名貧困戶及幫扶責任人開展了第三季度政策宣講和業務培訓活動。重點要求每位貧困戶要知曉並能複述自己家庭的基本情況和致貧原因;能複述自己家庭享受的扶貧政策;知曉扶貧工作隊和包保責任人的基本情況;能複述社區和工作隊以及幫扶責任人對自己家庭的幫扶情況,感念幫扶的點滴之恩,切實提高貧困戶對幫扶單位及人員的滿意度。
  • 學習雷鋒精神 讓更多的人有獲得感幸福感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總支書記陶勳花告訴記者,雷鋒是幾代人一直學習的榜樣,它表達的主要是一種奉獻精神。「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奉獻到社會發展中來,帶給全社會的人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從自身工作出發,他表示,新時代下踐行雷鋒精神就是幫助農村的小農戶。「小農戶是整個社會最弱勢最需要幫助的群體,把小農戶的問題解決了,產業的振興、農業的振興才有希望。」「我的理解是,雷鋒精神就是不計較自己的得失,願意為他人提供最好的服務。」
  • 肇慶市星管局:讓貧困戶在思想和生活習慣上實現「脫貧」
    精準扶貧,幫扶部門不僅要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還要改善他們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對生活的信心,逐步邁向小康生活,過上幸福的日子。因此改善貧困戶的人居環境,是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之一。肇慶市星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在精準扶貧中,切實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在幫助貧困戶提高收入的同時,還進一步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自立自強,勤勞致富,建設美好家園,邁向幸福新生活。
  • 教師如何獲得幸福感?
    一些發達地區的老師很難產生幸福感,即使在學生獲得優異成績或受到表彰等得到成就感的瞬間,但這種幸福感持續性不強。同樣去過雲南地區會發現那裡的老師幸福感很強。在物質欲望和競爭意識並不強烈的環境中,或者自我調節鈍化中,需求並不強烈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在潛意識指引下隨心用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幸福感會強些。
  • 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 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
    從今日起包頭髮布開設「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專欄向公眾展示全市一年來各行各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市民委讓民族團結之花開滿鹿城制定了爭取並落實中央、自治區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900萬元協調28個兼職委員單位繼續幫扶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指導涉貧旗縣區通過「產業+合作社+貧困戶
  • 楊秀英:小康路上領頭雁 傾心奉獻不言苦
    小康路上領頭雁 傾心奉獻不言苦——記洋溪鎮銅鼓山村黨支部書記楊秀英她沒有一點官架子,對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她不懈努力,爭取政策支持,讓村容村貌日新月異;她為村民做好事、做實事,讓百姓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滋潤。她就是射洪縣洋溪鎮銅鼓山村黨支部書記楊秀英。
  • 煙臺市體育局領導看望省派萊陽工作隊駐村工作組並進村慰問貧困戶
    大眾網·海報新聞特約記者 劉俊韜 萊陽報導12月8日上午,煙臺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延軍一行4人驅車來到省派「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隊萊陽市總隊下轄的馮格莊街道舊店村工作組,看望煙臺市體育局派出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鄒少雁同志,與萊陽市總隊、小隊和工作組成員進行座談交流,並進村入戶慰問舊店村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 精準扶貧,幫助貧困戶清潔家園,志願服務我們在行動
    活動中志願者們積極幫助該村貧困戶清潔家園,打掃環境衛生,淨化美化貧困戶生活環境。活動中還開展了愛心扶貧,志願者們還購買了貧困戶農副產品,讓貧困戶們的農產品足不出戶就變成了現金,大大提高了貧困戶經濟收入。來鳳縣農機安全監理站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隊志願者幫茶園坡村貧困戶清潔家園,打掃房屋周邊環境衛生活動從上午10點持續到下午3點,歷時5個小時。
  • 慰問暖人心,鷹潭市市場監管局走訪慰問餘江區馬崗村結對貧困戶
    為了讓餘江區馬崗村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家庭過一個快樂溫馨的端午佳節,6月23日,市市場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夏湧波帶領局幫扶幹部深入貧困戶家中開展幫扶慰問活動,為馬崗村結對幫扶的11戶貧困戶送去了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質及誠摯的節日祝福。每到一戶貧困戶家裡,夏湧波詳細都了解他們近期生活、身體狀況及所需要解決的困難,並囑咐他們要好好保重身體,有困難就及時向幫扶幹部反映。
  • 長治市婦幼保健院為外出務工貧困戶發放補貼
    圖為:長治市婦幼保健院為羊井底村外出務工貧困戶發放補貼現場圖為:任宇紅為外出務工貧困戶發放補貼圖為:宋雯霞為外出務工貧困戶發放補貼此次發放務工補貼,長治市婦幼保健院經過入戶排查、申報、核實,根據收入情況、家中務工人員人數,按照就業地點在市內、
  • 努力提升幼兒園幼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果雪兒在這裡,並不是對幼師群體之中的個別害群之馬做翻案,而是想在這裡鼓與呼,請全社會都來關心呵護幼師的身心健康,努力提升幼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畢竟,相比於其他階段的教育相比,學前教育應該還是處於最薄弱的一環,幼兒園教師應該也是教師隊伍之中最為薄弱的一環,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缺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群體。
  • 因為這事,一名貧困戶被郭鋒表揚了
    原標題:因為這事,一名貧困戶被郭鋒表揚了「去年收入情況怎樣?養了幾頭豬?房子什麼時候建的?」今天(4月22日)上午,市委書記郭鋒到英德檢查督導脫貧攻堅工作,在東華鎮九郎村,他不打招呼,隨機選擇調研貧困戶張洪房家,詳細了解其脫貧情況。
  • 受助貧困戶送「紅包」 遂川好民警拒絕收禮
    中國吉安網訊(特約記者肖遂冬)日前,貧困戶鍾守鹹來到遂川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辦公室,將一個紅包塞給幫扶民警說:「劉大,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收下。」幫扶幹部給貧困戶送慰問金的事常有,貧困戶給幫扶幹部送紅包還是第一次聽說。筆者電話聯繫鍾守鹹,了解事情緣由。
  • 臨沂市蘭山區增強鄉村教師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該區不斷提升鄉村教師各方面待遇,讓鄉村教師紮根鄉村有實惠,奉獻教育有出路。一是及時為鄉村教師落實發放鄉鎮工作人員津貼補貼,並根據基礎工資的35%發放住房補貼。二是全面落實職稱評審向鄉鎮學校傾斜政策,把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工作經歷作為評聘高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和評選特級教師的必備條件。三是配套建設鄉村教師周轉房。
  • 這個被荷木村民譽為最看好的扶貧項目將惠及該村185名貧困戶
    這個被荷木村民譽為最看好的扶貧項目將惠及該村185名貧困戶 2020-06-12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他是貧困戶的貼心人
    「馬作兵確實是位好同志,對我們貧困戶的求助,總是第一時間熱情回應和相助。他是我們村民都認可和喜歡的扶貧好幹部!」村民張業同說,今年9月,他因心臟病住院,事後在辦理出院手續時遇到一點「小問題」。「我當時就打電話給了馬作兵,他在電話裡十分耐心地告訴我該怎麼後續處理等。」張業同說,後來出院回家後,馬作兵還專程帶著水果、牛奶等上門看望了他。
  • 商丘市民權縣張莊村: 「六改一增」讓貧困戶幸福感倍增
    當日上午,記者隨同張瑜來到了張莊村貧困戶張可峰的家中,走進農家小院,只見四周牆壁已被刷白,廁所已經建好,新建的鍋灶、廚臺已啟用,庭院收拾得整潔有序,亮白潔淨的農家院給人帶來溫馨的感覺。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增改質量和貧困戶的滿意度,有效發揮了第一書記助力脫貧、密切聯繫群眾的作用。   張瑜介紹,截至12月5日,該村「六改一增」項目已實施完畢,惠及全部貧困戶59戶。
  • 「他不是幫扶人,是我的親人」——一封來自貧困戶的感謝信
    近日,憑祥市住建局扶貧幫扶人王江橋收到一封感謝信,寫信的是一名叫農錫奇的貧困戶老人。農錫奇是憑祥市上石鎮油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已經79歲了,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寫起信來比較費力,但還是洋洋灑灑的寫了四頁紙,「十頁紙都寫不完我們對他的感激之情,他對我們家的幫助太多了」,老人如是說道。
  • 蚌埠:毛懷豔 熱心公益樂於奉獻的好老師
    她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的熱情和自覺性很高,更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和心血,願為留守兒童、困難群眾、孤寡老人做義工,全心全意作奉獻。服務社區不圖回報作為一名社會公益人,毛懷豔始終遵循無私奉獻宗旨。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增加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毛懷豔一直抽時間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做活動:宣傳文明城市理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樹立文明新風。主動與前來參與活動居民溝通、登記、引導為居民測量血壓血糖等,並提供健康諮詢,耐心細緻地為居民解疑釋惑。同時對老年人平時生活習慣提出一些中肯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