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2020-12-12 環球網

天聞頻道

由天文愛好者發現的「綠豌豆」星系,正在幫助專業天文學家揭開宇宙黑暗時期的奧秘。

近日,瑞士天文學家安妮維漢研究發現,「綠豌豆」星系可能會發射出大量電離光子。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

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整個宇宙近乎完全處於電離狀態

大約14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之後隨著膨脹,宇宙逐漸冷卻下來。當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後,宇宙中的電子和質子會複合形成氫原子,拉開了宇宙黑暗時代的帷幕。在這個時期,整個宇宙中沒有恆星也沒有星系,到處都充滿了中性氫原子,這一狀態持續了幾億年。

雖然這個時期的宇宙寒冷、沒有光,但大量的氫原子開始在引力作用下不斷塌縮,形成了最初的原恆星。隨著第一代恆星誕生,宇宙黑暗時代謝幕,逐漸進入黎明時期。

第一代恆星和星系形成後,天文學家觀察到宇宙中的中性氫重新被大量電離,於是他們推測,第一代的恆星和星系發射出了大量電離光子,使其周圍的中性氫發生電離。這一過程,就是宇宙再電離時期。

「在宇宙的不同時期,氫的總體佔比基本不變,但在宇宙再電離時期,中性氫和電離氫的比例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鄭振亞長期從事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觀測研究,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宇宙再電離結束後一直到當前,宇宙近乎百分之百處於電離的狀態。這是因為宇宙的紫外電離光子數目多、截面大,很多恆星和星系一直在放出紫外光子,紫外光子的產生大於它的消耗。所以,只要紫外光子足夠多,就能使中性氫保持為電離狀態。」鄭振亞解釋道。

中性氫和電離氫的差異可以藉助一種特別的發射線來識別,也就是「萊曼α輻射」,它是氫原子第一激發態到基態能級躍遷對應的輻射。鄭振亞告訴記者,中性氫在轉化成電離氫的過程中,有超過60%的概率會釋放出萊曼α輻射,所以天文學家們可以藉助萊曼α輻射的發射或吸收特徵來了解宇宙中電離氫和中性氫的具體比例。

天文學愛好者帶來的重大發現

通常,天文學家會結合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和宇宙早期星系研究,來揭示宇宙再電離的演化歷史。

這一次,安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方面的突破離不開「綠豌豆」星系,這是天文愛好者在2009年發現的一批微型星系,距離地球15—50億光年之遙。它們的體積不足銀河系的十分之一,質量不足銀河系的百分之一,但在這些星系內形成恆星的速度卻要快10倍。

鄭振亞告訴記者:「實際上,『綠豌豆』星系誕生在宇宙大爆炸100多億年以後,它們並不是宇宙最早的星系。但由於『綠豌豆』星系很矮、很小且緻密,我們猜測它們與宇宙原初星系類似。」

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安妮及其團隊證明「綠豌豆」星系確實會發射大量電離光子。專家表示,如果「綠豌豆」類似於原初星系,那麼很可能是超過130億年前的原初星系觸發了宇宙再電離。

鄭振亞告訴記者,與銀河系相比,原初星系質量比較小、緊湊緻密,沒有像銀河系這樣的旋臂存在。如果說,銀河系看起來是個盤,那麼原初星系就是一個點。

受到觀測水平限制,天文學家能搜集到的原初星系樣本很少。2017年,鄭振亞及其研究團隊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當時的宇宙中星際介質裡氫的電離比例約50%。「探索更早期的宇宙,揭開宇宙再電離的奧秘,有助於了解宇宙的整體演化過程,並理解宇宙中恆星和星系的形成與演化。」鄭振亞說。

相關焦點

  • 宇宙早期的再電離階段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
    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些星系在宇宙只有6.8億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且天文學家們還找到了證據,證明這些星系向它們周圍發出了大量的紫外輻射。這些紫外輻射形成了巨大的氣泡,提升了中性氣體的能量並使其電離,給了天文學家第一個關於宇宙重要的轉換時期(再電離時期)的直觀圖像。
  • 宇宙誕生後,是什麼讓宇宙「再電離」?
    存在於星系間空間稀疏分布的熱氣體,即星系間介質,被電離了。問題是,怎麼做到的?天文學家知道,一旦早期宇宙膨脹並足夠冷卻,氫(其主要成分)就會重新組合成中性原子。然後新形成的大質量恆星開始在所謂的「再電離」發光,其極紫外輻射可能電離了氣體,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今天。
  • 宇宙何時「醒來」?古老星系或將揭示宇宙轉變過程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當宇宙只有6.8億年的時候,這些天體就已經完全形成了。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證據,表明這些星系當時向周圍釋放了大量的紫外線輻射。那次輻射釋放形成了巨大的氣泡,中性氣體在氣泡中被激發和電離,為天文學家提供了第一張直接描繪宇宙中一個重要轉變時期的圖像。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天文學家是這樣回答的
    642年前的獵戶星座和250萬年前的仙女座星系。事實上,你之所可以一直看得更深,看得更遠,是因為宇宙是一直在擴張的。在宇宙剛開始時,要比現在熱得多,密度也大得多。密度大到,在大爆炸之後,整個宇宙就只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混合物組成,它們根本無法凝聚到一起。
  • 走近電離輻射
    其實,這種電磁輻射就是電離輻射的一種。電離輻射還包括電子、質子、中子及較重粒子的粒子源,微波輻射,光輻射,同步輻射等。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存在著天然電離輻射和人工電離輻射,可以說,電離輻射就在我們身邊。電離輻射可以造福於人類,它在工業、醫學、農業上有著廣泛的應用;電離輻射也可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特別是核武器和輻射事故的發生。
  • 與地球相距130億光年!有史以來最遙遠星系被發現,宇宙初期誕生
    趣味探索訊 MAMBO-9,光從字面看,可能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熱門英文歌「Mambo No. 5」的後續歌曲,事實上它是一個與地球相隔130億年遠的星系,它成為了有史以來最遙遠恆星系。科學家用智利的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成像進行一系列探索後,驚訝地發現了它的年齡,它是在大爆炸之後的9.7億年形成,這意味著它誕生於宇宙初期。這完全是一次意料之外的事件,沒想對MAMBO-9星系的觀測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後的初期,MAMBO-9星系的一些觀測數據正在改變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 1.4億億億億℃是個什麼概念?你對溫度和熱的理解可能有偏差
    但太陽只是宇宙中的一顆黃矮星,在宇宙中還有很多比太陽更大、質量更高、顏色更藍的恆星,它們核心的溫度能夠達到數十億(60億)攝氏度,一路將氫元素聚變到鐵元素,最後在一場巨大的爆炸中死亡。說了這麼多回頭一看,才說到60億攝氏度,跟題目中的1.4億億億億℃相距甚遠,而且我們在宇宙的恆星中已經在找不到比這更高的高溫了。
  • 宇宙138億年的年齡是怎麼算出來的?
    關於宇宙的年齡,你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目前公認的宇宙年齡大概有138億年的歷史,但有些人認為宇宙年齡沒這麼古老,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宇宙的歷史是無窮無盡的,根本就沒有開始!138.2億歲:測算、宇宙標準模型推測和觀測得來的結果上圖是不同的哈勃常數推測出的宇宙年齡,空間望遠鏡測得的數據,H0平均值值應該在70左右,所以理論的推測就給宇宙年齡畫了一個大致的範圍。
  • 124 億年前星系相撞形成宇宙最大結構,或改變宇宙演化史
    天文學家觀察到 124 億年前 14 個星系相撞融合,現時可能已成為宇宙已知最大結構。研究已刊於《自然》。利用現在最大型天文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數組 (ALMA) ,研究人員成功觀察到一件重大宇宙事件:在可觀察宇宙 90% 以外,有 14 個星繫於 124 億年前相撞融合。這個巨型結構並無因融合而停止,而是繼續以雪球效應滾大。
  • 宇宙的年齡是怎樣被計算出來的?
    宇宙既然留下了它演化的信息,那我們當然可以計算出它的年齡。現在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的年齡在130億~140億年間,這個時間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在通常演化的宇宙模型裡,宇宙年齡指宇宙標度因子為零起到時刻的時間間隔。
  • 浩瀚宇宙,人類有多孤獨
    在生活的壓力下,人們無暇顧及星辰大海,因為不能帶來實際效益,苟且於眼前,不時看看詩和遠方,僅此而已。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就坦言, 美國宇航局是谷歌最強的競爭對手。即使谷歌極力描繪前景和夢想,給工程師開高工資、期權和股權,但是美國宇航局的夢想更為誘人,是面向整個宇宙,把最優秀的人才都吸引走了。
  • 電離層具有電能,地核擁有熱能!
    一、電離層電能利用 1、電離層電能來源及儲量: 太陽輻射電磁波波長99%在0.15μm~4μm之間,波長<0.4μm紫外區輻射能被大氣層吸收,電離氣體形成電離層。2、電離層電能利用的方法: 電離層底層距地面約50公裡,利用雷射電離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絕緣氣體,通過「氣體導線」引導電離層電能(高電勢)到地面(0電勢),經過變壓器降壓,供人類使用。技術上的難題主要是如何提高雷射能量強度,根據光強公式I=Nhv/At可知,提升雷射頻率v和減少雷射輻射面積A可提升雷射能量強度,增大雷射電離氣體能力。
  • 太陽系最大裂谷指向5億年前宇宙戰爭?這道星球創痕讓人細思極恐
    星球之於宇宙,渺小的好似一粒塵埃,而生活在這粒塵埃上的人類,就更是微不足道卻又偉大的存在。這並不是矛盾,微不足道,是相較於這個宇宙的年齡,相比數萬億年的宇宙,人類的歷史太短了,連匆匆過客都談不上;說人類偉大,因為這個只有250萬年的年輕物種已經開始探索家園以外更大的空間。
  • 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學家發現了起源於宇宙嬰兒期的遙遠巨型星系
    巨大的星系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距離我們130億光年遠的大型,塵土飛揚且極具恆星形成的星系,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最遙遠的此類星系。Mambo-9,被稱為星系,是由ALMA望遠鏡在許多國際大學與哥本哈根大學和DTU的合作下發現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星系,該星系由大量的恆星,氣體和恆星塵埃組成,相距130億光年。它使它成為您所見過的最塵土飛揚的星系。結果剛剛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望遠鏡:打開通向宇宙的窗戶
    撰稿|蒲琳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宇宙感到好奇。然而,人類肉眼所見有限,世界上存在著無數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1609年,從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第一次把他的簡陋的5釐米望遠鏡轉向天空的那一刻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便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 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嗎?
    為什麼說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中創生的?其直接證據來自三方面的觀察結果:第一,也是最直接的,宇宙現在還在膨脹;第二,宇宙中處處瀰漫著熱輻射,它是宇宙大爆炸時產生原始熾熱火球暗淡下去的餘輝;第三,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宇宙化學元素可以描繪宇宙從產生到發展的軌跡。物質的存在,就是空間,因為一定有「東西」佔用了「地方」!
  • 120億年前已然成型的巨大星系核
    利用光譜觀測星系中恆星的運動,科學家發現組成該星系核心的部分在120億年前已然成型。(圖片來源:日本國立天文臺)譯者註:宇宙年齡138億年(2018年ESA普朗克望遠鏡結果)來自日本國立天文臺等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小組,利用昴星團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進行觀測,在120億年前的宇宙中發現了這一質量比我們的銀河系還要大的星系。該星系是恆星形成活動逐漸停止的寧靜星系,且為已知最遙遠的一個。
  • 它被稱為宇宙最大星球,體積是太陽的45億倍,它能容納多少人?
    在有能力走出地球之前,人們一直固執地認為地球是一顆無比龐大的星球,甚至有人斷言地球為宇宙最大星球。而在走出地球之後,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對於浩大宇宙而言,地球不過滄海一粟,暫不說可見區域直徑超930億光年的偌大宇宙,哪怕將目光縮至銀河系,地球仍宛如螻蟻,毫不起眼,其特殊之處只在於它擁有良好的環境且孕育了生命。地球不是宇宙中最大的星體,那麼「宇宙最大星球」之名屬於哪顆星球呢?有科研人員想到了藍特超巨星。
  • 它就在130億光年外!
    利用亞利桑那州大型雙目望遠鏡天文臺(LBTO)的望遠鏡,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觀測到一個距離地球130億光年的布拉扎星系。這個天體被命名為PSO J030947.49+271757.31(或PSO J0309+27),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遠的天體,這意味還有更多的天體存在,只是人類暫時沒有發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