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2020-12-27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據悉,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在之前的工作中,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候選者樣本,並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在最新的工作中,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高達67%。

宇宙大爆炸之後大約40萬年,隨著宇宙逐漸冷卻,質子和電子結合為中性氫,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當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明亮起來,從而結束宇宙黑暗時代。這段整個宇宙的整體相變過程被稱之為再電離。確定再電離的細緻過程以及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是天體物理前沿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LAGER項目通大天區的窄波段成像巡天,獲得了高質量的候選星系樣本。首批光譜觀測即獲得了6例光譜證認,其中兩個星系具有明顯的成團性,可能位於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這些光譜證認星係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責編:張歌、申寧)

推薦閱讀

世界首臺!我國量子計算機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基於單光子的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潘建偉說。【詳細】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 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寶寶使用的尿不溼、方便麵裡的蔬菜包等,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詳細】

相關焦點

  • 一百一十億年前的宇宙火環:早期的宇宙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將顛覆有關星繫結構最早形成及其演化方式的理論。澳大利亞全天空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袁天田博士說:「這是一個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非常奇怪的物體,但是它看起來既陌生又熟悉。」這個名為R5519的星系距離太陽系110億光年。其中心的黑洞非常巨大,其直徑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0億倍。
  • 宇宙中最奇特的15個星系
    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這一遙遠星系的觀測表明,它在大約100億年間沒有製造恆星,也就是說,在大爆炸後的幾十億年裡,星系內就沒有恆星形成,它因此成為一個所謂的「死亡星系」。這是人類第一次獲得最早一批「死亡星系」的直接觀測證據。研究人員說,在宇宙歷史的早期發現這樣一個星系挑戰了目前對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認識。
  • 哈勃發現形成於宇宙「嬰兒期」的七大原始星系
    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七大原始星系,形成於宇宙嬰兒時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七個原始星系,它們形成於約137億年前的宇宙嬰兒時期,因此它們被稱作「宇宙嬰兒照片」。
  • 124 億年前星系相撞形成宇宙最大結構,或改變宇宙演化史
    利用現在最大型天文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數組 (ALMA) ,研究人員成功觀察到一件重大宇宙事件:在可觀察宇宙 90% 以外,有 14 個星繫於 124 億年前相撞融合。這個巨型結構並無因融合而停止,而是繼續以雪球效應滾大。
  • 宇宙早期的再電離階段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
    圖源: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然而在新的研究中,一個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已知的最古老的星系。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些星系在宇宙只有6.8億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且天文學家們還找到了證據,證明這些星系向它們周圍發出了大量的紫外輻射。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淬滅的銀河怪物在早期宇宙中發現如此龐大的星系本身本身有點令人驚訝-儘管並非聞所未聞。這個被稱為XMM-2599的星系的恆星質量是銀河系的五倍。像這樣的銀河星系在早期宇宙中是罕見的,即使在星系正經歷高潮的時候。大多數星系根本沒有時間證明那麼多新恆星。
  • 「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 天空中的鑽石——宇宙星系
    夏天的時候,我們也能在空中觀察到天空中一條白色的「河流」,當然需要去周圍光不那麼強烈的地方才能夠看到。唯美的銀河我們所看到的銀河,其實是銀河星系在天空中的投影。星系如同宇宙浩瀚海洋中的「島嶼」,在可觀測宇宙範圍內有著多達上千億個河外星系。星系千姿百態,顏色迥異,甚是壯觀。
  • ALMA看到迄今最遙遠恆星形成星系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科學家稱,他們拍到了迄今用望遠鏡觀測到最遙遠恆星形成星系的首張圖像。這一名為MAMBO-9的星系距大爆炸9.7億年,意味著它形成於宇宙誕生後不久,因此,有望揭示宇宙早期歷史和「模樣」。
  • 宇宙中最大的星系,比銀河系要大幾十萬倍,宇宙一直讓我們感慨
    你見識過人類已知的最大星系嗎? 在1932年,埃德溫·哈伯特發現它不是星雲,而是一個獨立的星系,但他沒有發現它是最大數量的星系。黑洞是極端的終點,在恆星演化的末期。在我們說,什麼IC代表,而不是智慧卡或集成電路,這是指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出版的《補編天文工具目錄》的索引目錄。銀河系是一個螺旋星系中的棒旋星系。星星,氣體,我們更熟悉,跳躍。現在我們知道這些條件對銀河系的使用是什麼,IC1101,完全滿足。老實說,天文學家現在對這方面了解不多。銀河系是一個典型的中型旋渦星系。在人類所知的最大數量的星系前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星系團的形成中的集體偏離效應
    ,是宇宙中被發現的最重的結構。譯者補充:下圖為星系團IDCS J1426.5+3508(簡稱為「IDCS J1426」),質量為500萬億太陽質量,它形成時,宇宙年齡只有38億歲(現在是138億歲)。然而,理論研究與宇宙學模擬表明,在星系團形成的過程中,質量並非唯一決定因素。有一個被稱為「集體偏離(assembly bias)」的東西也能夠影響星系團成團,在研究星系團何時以及如何成團這些問題時,也必須考慮這個效應。
  • 星系形成最多恆星時是什麼樣子的?
    當大小相近的星系在宇宙中發生重大合併時,它們會從內部存在的氫氣和氦氣中形成新的恆星。這可能會導致恆星形成的速度大幅增加,就像我們在離我們3000萬光年遠的Henize 2-10星系中觀察到的那樣。看看宇宙中各種各樣的星系,你會發現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故事。
  • 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學家發現了起源於宇宙嬰兒期的遙遠巨型星系
    巨大的星系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距離我們130億光年遠的大型,塵土飛揚且極具恆星形成的星系,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最遙遠的此類星系。塵埃星系會產生大量新星,因此它們在宇宙演化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很難觀察到它們,因為灰塵會擋住光的傳播,因此用普通的望遠鏡看不到它們,」寫博士學位的辛克萊爾·曼寧(Sinclaire Manning)說。關於這項研究的信息,他是宇宙黎明中心的客座研究員,該中心是尼爾斯·波爾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學和DTU-Space的基礎研究中心。
  • 瞄準宇宙最古老星系,哈勃太空望遠鏡最新探測任務「新」在哪?
    ▲阿貝爾370(Abell 370)星系團是「跨越超深前沿場和遺產測繪」(BUFFALO)計劃的第一個觀測目標,旨在尋找探尋宇宙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星系。據美國物理學網9月13日(當地時間)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共同運營的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最近開啟了一項最新任務,旨在探索和揭示宇宙中那些歷史最久遠的星系的演化過程。
  • 宇宙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為我們揭秘
    星系群宇宙中存在著數以萬億計的星系,而它們在宇宙中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它們在一些區域形成高密度的星系群,而在另一些區域則發散分布。我們都知道宇宙誕生於宇宙大爆炸,那麼宇宙的結構究竟是怎樣從誕生時刻演化為現在的模樣的呢?來自智利的卡耐基拉斯帕納斯天文臺的科學家利用臺上的望遠鏡進行了一項長達十年、觀測了成百上千個星系的研究 ,並為如何解答宇宙結構形成和演化這一基礎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案。這是一項直接的、基於觀測的對於其中一個宇宙柱狀圖的測試。這個項目的名稱為卡耐基-斯皮策-IMACS紅外研究。
  • 宇宙何時「醒來」?古老星系或將揭示宇宙轉變過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些迄今為止所見過的最古老的星系。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當宇宙只有6.8億年的時候,這些天體就已經完全形成了。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證據,表明這些星系當時向周圍釋放了大量的紫外線輻射。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
    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
  • 早期宇宙中的銀河「雹暴」
    天文學家已經能夠凝視年輕的宇宙,從而確定類星體(由質量超十億個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提供動力)如何形成並塑造星系的演化。由劍橋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兩個天文學家團隊回顧了近130億年,當時宇宙還不到其現存年齡的10%,以確定類星體-由超大質量黑洞提供動力的極發光物體質量為十億個太陽–調節恆星的形成和最龐大的星系的聚集。
  • 中科大提出宇宙原初黑洞形成新機制,研究人類自由意志量子檢驗
    理論物理讓人類破解天文難題 中科大一個字: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我國科研人才培育率最高的高校,在高水平學術科研論文高引率中保持全國第一,2018年中科大多次在量子物理學科發表重磅論文,例如在2018年5月10日,在國際科技頂級期刊《自然》主刊雜誌刊登一篇非常牛的論文《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