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為我們揭秘

2020-12-19 話說天文
星系群

宇宙中存在著數以萬億計的星系,而它們在宇宙中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它們在一些區域形成高密度的星系群,而在另一些區域則發散分布。我們都知道宇宙誕生於宇宙大爆炸,那麼宇宙的結構究竟是怎樣從誕生時刻演化為現在的模樣的呢?

來自智利的卡耐基拉斯帕納斯天文臺的科學家利用臺上的望遠鏡進行了一項長達十年、觀測了成百上千個星系的研究 ,並為如何解答宇宙結構形成和演化這一基礎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案。這是一項直接的、基於觀測的對於其中一個宇宙柱狀圖的測試。這個項目的名稱為卡耐基-斯皮策-IMACS紅外研究。

卡耐基拉斯帕納斯天文臺

它起初被設計時是為了研究過去90億年星系演化與其環境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段時間是我們宇宙目前星繫結構形成的關鍵時期。

宇宙大爆炸剛剛發生不久時,宇宙處在一個炎熱、黑暗、充斥著大量的極其高能的粒子,稱為熱寂時期 。當這些物質由大爆炸的初始點擴散時,宇宙開始降溫,這些粒子合併為中性的氫氣。在一些區域分子的密度較大,經過演化這些區域內的氣體之間的引力足以克服宇宙向外的膨脹開始向內坍縮,形成宇宙中的第一個團塊。大約在宇宙大爆炸幾億年後,宇宙中的第一個星系就在這些團塊中誕生。

宇宙大爆炸藝術插畫

宇宙中一些區域可以利用密度差異形成大的和小的結構,而在另一些區域則不能。這種現象的成因已經是一個長期困擾著科學家的問題。直到現在,天文學家一直都無法為過去130億年這些宇宙中的結構的演化構造很好的模型以研究它們的演化過程。因為這些結構實在太多太複雜了,要模擬它們我們面臨兩難的境地。

宇宙大尺度結構

我們中學都學過萬有引力公式,當時的習題往往是要求計算兩個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計算三個天體及以上的都已經是創新題級別的了。兩個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往往寫一條牛頓萬有引力公式,三個天體要寫三條,實際上n個天體就要有n個公式。而三個天體以上往往是設計成一些特殊情形,讀過《三體》都知道三個及以上的物體以萬有引力相聯繫時,我們將得不到確切的解,也就是說我們做不到算出一個可以預測它們隨時間進程的運動方程,而是必須每過一個時間間隔就要重新算一次每個天體間的相對距離進而算出受力,然後再算出下一個時間間隔的運動。光是三個天體演算幾個時間間隔都已經超出人類的耐力了。假如是十個、一百個、一千個演算數萬年的演化過程,就算用世界最快的電腦去運算可能上千萬年都算不完。更何況宇宙中的結構數是數以百萬計,時間尺度是百億。

複雜的三體軌跡

為了讓演算能夠限制在可以接受的時間範圍內,天文學家往往採取近似,近似的精度越高,演算的時間越長,想要較短的時間的運算則要放棄精度。我們永遠做不到兩全其美。

而這項研究使用的演算方法是計算大量遙遠星系中的恆星的質量以及它們對引力的貢獻,構成一個叫做個體原型結構的模型,而這個模型的計算量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將這樣的結構對整個太空取一個平均值,就可以進行一個較高精度的計算。

計算機模擬

模型的結構顯示密度高的區域壯大得更快,而密度低的區域壯大更慢。沿著這個模型,輸入我們當前宇宙結構分布,科學家可以反推回宇宙最初的分布狀態,以及密度變化的速率。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簡單而高精度的,能夠解答密度漲落是如何造就我們現在的宇宙的圖像。且利用模擬反推,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宇宙早期的情形。

宇宙柱狀圖

當然,研究沒有窮盡,或許未來還會有更加精確的模型,宇宙的圖景將越來越清晰。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我們本星系群是如何誕生的?宇宙的絲狀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
    當然,宇宙中還有更小的星系群,其中也有一些最極端、完全孤立的星系,這些星系與其他星系沒有任何聯繫。這些「場星系」孤獨地存在著,註定要在永恆的孤獨中漫遊宇宙。那麼是什麼決定了星系群、星系團或孤立的星系?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大爆炸之前,追溯到宇宙本身的結構種子是如何產生的。
  • 一百一十億年前的宇宙火環:早期的宇宙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將顛覆有關星繫結構最早形成及其演化方式的理論。澳大利亞全天空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袁天田博士說:「這是一個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非常奇怪的物體,但是它看起來既陌生又熟悉。」這個名為R5519的星系距離太陽系110億光年。其中心的黑洞非常巨大,其直徑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0億倍。
  • 從內部來確定銀河系的結構是一項挑戰,我們是如何做到的?
    從洪荒想像到科學視野,置身星辰大海中的我們,到底是如何一窺這浩瀚大海全貌的?他就是天王星的發現者、也是第一個開始研究銀河繫結構的人: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通過大量的恆星觀測數據,赫歇爾勾畫出了這些恆星組成的空間結構,大致成一個圓盤形狀,其直徑大約是其厚度的5倍,這就是人類對銀河系最早的科學觀測結論。
  • 宇宙結構是什麼樣的?研究者或從微小電子結構可以獲知
    宇宙結構是什麼樣的?有關於這種問題,一直都是不斷吸引人們對宇宙探索的重要因素,經過我們人類一次又一次將目光投向宇宙空間,對宇宙所存在的結構也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科學研究者指出,想要了解宇宙的結構或許能夠從一些微小電子結構中獲知。那麼,電子的形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3D可視化模型帶你探索宇宙深邃而又隱秘的結構
    複雜網絡研究中心的金姆·阿爾布雷克特(Kim Albrecht)開發了一項新的可視化系統,這可以幫助解決這一引人入勝的謎題。但首先讓我們回到剛開始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宇宙網?簡單來說,宇宙網就是由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和連接它們的網狀絲絡所形成的巨大網絡。星系之間由無形的氫氣纖維連接,這些星系之間的「橋梁」包含了宇宙中大部分的普通物質,它們的結構同樣也反映了暗物質的分布情況。
  • 宇宙揭秘: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如何被發現的?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呢?我們都聽過大爆炸,但我們要如何知道真的就是如此?畢竟沒人曾在場親眼目睹。如果這個問題難以回答,那就試試這個吧:宇宙創世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在「創世紀」中,神說「要有光」,接著「就有了光」,「神於是創造了天地」。但如果一切都是從此刻開始,那麼神是如何創造萬物的?在時間出現之前,就有時間存在嗎?這個問題已讓科學家和哲學家還有一般大腦思索了5000多年。
  • 宇宙結構與摺紙藝術
    我們宇宙的結構如同摺紙一樣,引力是把最初平坦的一張紙摺疊起來形成星系,並把光明和生命帶到這個宇宙。通過對摺紙這種直觀的類比,我們就可以研究出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它們會旋轉,以及早期的宇宙如何形成網狀結構以及巨大的空洞,這是不是很神奇?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的怪癖是,形狀和圖案可以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中找到:在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的形狀中可以看到金螺旋;靜脈的分形幾何體在閃電的分支中迴蕩。 在一項大膽的新試驗研究中,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利用定量分析比較了自然界中兩個最複雜的系統:人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和宇宙中的星系網絡。
  • 宇宙中發現又一巨型結構:像一堵牆壁,跨度達14億光年
    「史隆長城」(Vast Sloan Great Wall)是宇宙中已知最為巨大的結構之一,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理查·哥特(Richard Gott III)、Mario Juric和同事們在2003年10月首次對外公布。該研究結論依據史隆數位巡天系統所獲得的資料,發現這座巨型「長城」遠在10億光年之外,跨度達13.7億光年。
  • 宇宙直徑長達930億光年,人類如何定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地球我們給地球規定了經緯度和行政區,在茫茫大海裡我們可以根據經緯度確定自己的位置,在陸地上我們可以根據國家行政劃分街道小區房間號確定自己的位置,那在茫茫宇宙中我們如何確定自己的位置呢?在宇宙中確定位置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和地球不一樣,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宇宙中既沒有上下左右可以讓人類來表示方向,沒有東南西北可以讓人類表示方向,那麼在宇宙中我們究竟該使用怎樣的方法來定位呢?或者簡單一點,我們如何確定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根據現有的技術和理論,從太陽系來說,我們認為地球是太陽系內側第三軌道上的一顆行星。
  •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更令科學家意外的是宇宙中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數倍,這些宇宙黑暗中的「隱匿者」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導宇宙結構形成的中堅力量。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主宰者現實中的宇宙是以哪種暗物質為主體的?換句話說,我們所處宇宙的結構形成到底是熱暗物質決定,還是冷暗物質決定?
  • 124 億年前星系相撞形成宇宙最大結構,或改變宇宙演化史
    天文學家觀察到 124 億年前 14 個星系相撞融合,現時可能已成為宇宙已知最大結構。研究已刊於《自然》。利用現在最大型天文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數組 (ALMA) ,研究人員成功觀察到一件重大宇宙事件:在可觀察宇宙 90% 以外,有 14 個星繫於 124 億年前相撞融合。這個巨型結構並無因融合而停止,而是繼續以雪球效應滾大。
  • 一探究竟——可觀測宇宙浩如煙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當宇宙膨脹時,它冷卻到原子形成的速度快於它們被輻射破壞的速度(當時輻射大約為3,000開)。這被稱為重組時代(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個時代與「重」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天文學家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命名方式罷了)。當原子形成並捕獲電子時,光子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自由移動了,於是宇宙就形成了138億年後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 一隻無聊的阿米巴蟲破譯了宇宙結構密碼?
    在野生狀態下,它們可能長得很「胖」,長成一個巨大的黃色海綿狀球體,直徑達數十釐米,也可能很不起眼,僅僅是落葉上一個蛋黃醬似的黃斑;而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它們會沿著瓊脂變成薄薄一層,並長出像珊瑚一樣的漂亮分枝。
  • 宇宙竟然在變熱?
    他們發現,宇宙中氣體的平均溫度在這段時間內增加了10倍以上,達到了今天的200萬開爾文。 「我們的新測量結果直接證實了Jim Peebles的開創性工作。Jim Peebles是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他提出了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的理論,」 Yi-Kuan Chiang說。
  • 宇宙精細結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旋轉,接近光速的移動以及滲透宇宙的量子場的固有波動性質的影響都是物質展現的精細結構的原因。為什麼我們的宇宙是這樣的,而不是其他方式?只有三件事情如此:自然規律本身,現實的基本常數,以及宇宙誕生的初始條件。如果基本常數具有顯著不同的值,則不可能形成甚至簡單的結構,如原子,分子,行星或恆星。然而,在我們的宇宙中,常數具有他們所做的明確價值,而這種特定的組合產生了我們所居住的生命友好的宇宙。
  • 宇宙之初氫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宇宙為什麼開始,發展,高潮的模式
    那就是,最原始的,氫原子,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之初,本來就有氫原子,還是,氫原子是後來形成的。如果,氫原子後來形成的,那麼,原子這麼穩定的結構,這麼複雜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呢?
  • DAPPER太空飛行器將研究無線電波中宇宙的黑暗時代
    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加入了一項新的NASA太空任務,前往月球的另一端,調查最早的恆星何時開始在早期宇宙中形成。 隨著宇宙膨脹並開始冷卻,重力推動了恆星和黑洞的形成,這結束了黑暗時代,並引發了數千萬年的「宇宙黎明」。 為了更多地了解宇宙的黑暗時期,並了解第一顆恆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何時開始形成,天文學家正試圖通過所謂的21釐米線以無線電波的形式捕獲這些氫雲產生的能量。 但是從早期的宇宙中獲取信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 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相似的形狀和圖案總是能不經意間在最不相干的地方被發現。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具有著類似的螺旋結構;閃電轉瞬即逝的痕跡中出現了與人類靜脈類似的走向;中子星外層和人類細胞細胞膜形態接近……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比對了人腦神經元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形狀特點,並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驚人類似。
  •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著名的宇宙學家卡爾薩根曾說過:如果將一個原子無限放大,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在量子力學領域中,有人曾指出,世界就是有一個個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那麼再將樹葉放大1億倍時,就能夠看到宇宙嗎?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但是在原部的內部卻有著一原子核,原子核內還有中子和介子圍繞著轉動,這個結構像極了宇宙行星圍繞恆星旋轉的模型,那麼再對這些進行放大時,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