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2020-12-14 騰訊網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的怪癖是,形狀和圖案可以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中找到:在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的形狀中可以看到金螺旋;靜脈的分形幾何體在閃電的分支中迴蕩。

在一項大膽的新試驗研究中,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利用定量分析比較了自然界中兩個最複雜的系統:人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和宇宙中的星系網絡。

其實沒那麼奇特的比較。你可能已經看到一個圖像,偶爾被分享周圍,顯示一個人類神經元和一個模擬的星系團,並排;兩者看起來驚人地相似。

(馬克·米勒/處女聯盟/視覺複雜性)

但是,人類的大腦和宇宙比它的外觀要多。

因此,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佛朗哥·瓦扎和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阿爾貝託·費萊蒂花了幾年時間進行調查,以確定這些相似性是否比皮膚深。

他們在2017年《鸚鵡螺季季》中寫道:

"星系可以聚集成巨大的結構(稱為星團、超級星團和燈絲),這些結構綿延數億光年。這些結構與鄰近的空隙之間的邊界可能極其複雜。

重力使這些邊界下物質的速度加速到數千公裡/秒的速度,在星系間氣體中產生衝擊波和湍流。

我們已經預測,空絲邊界是宇宙中最複雜的體積之一,用描述它的信息位數來衡量。

這讓我們思考:它比大腦複雜嗎?

這兩種類型的結構大小相差 27 個數量級(十億億)。但研究人員說,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存在極大的不同,但它們可能導致類似的複雜程度和自我組織。

出發點是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人類小腦約有690億個神經元;可觀測的宇宙網包含超過1000億個星系。是其中之一。

這兩個系統都排列在定義良好的網絡中,節點(大腦中的神經元,宇宙中的星系)通過燈絲連接。

神經元和星系都有典型的比例半徑,只是燈絲長度的一小部分。節點之間的信息和能源流動只有每個系統質量和能量含量的25%左右。

此外,大腦的組成和宇宙的組成也有相似之處。大腦有77%的水。宇宙是大約72%的暗能量。

這兩種材料顯然是貫穿各自系統的被動材料,在內部結構中只發揮間接作用。

根據這些相似性的定義,團隊接下來根據圖像對兩者進行了定量比較。他們在不同的放大倍率上獲得了人類小腦和皮層的切片,並把它們比作宇宙網的模擬。

他們正在尋找大腦和宇宙網之間的物質密度波動的相似性。他們發現,這兩個系統的波動相對分布驚人地相似——儘管其尺度大相逕庭。

放大40倍(左)的一片小腦,在300光年一側的模擬宇宙網(右)。(博洛尼亞大學)

"我們計算了兩個系統的光譜密度。這是宇宙學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技術,用於研究星系的空間分布,"瓦扎說。

我們的分析表明,小腦神經元網絡內從 1 微米到 0.1 毫米的波動分布遵循宇宙網中物質分布的相同進展,當然,在更大範圍內,從 500 萬光年到 5 億光年。

但這還不是全部。

研究小組研究了其他形態特徵,例如連接到每個節點的絲線的數量。基於3,800至4,700個節點的樣本,宇宙網平均每個節點有3.8至4.1個連接。人類皮層,對於1,800到2,000個節點的樣本,每個節點平均有4.6到5.4個連接。

此外,這兩個系統都呈現出圍繞中央節點進行聚類連接的趨勢。兩者似乎都具有類似的信息能力。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記憶量約為2.5 PB。瓦扎最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存儲宇宙複雜性所需的內存容量約為4.3 PB。

研究人員在2017年寫道,"大致來說,"記憶能力的相似性意味著存儲在人腦中的整個信息體(例如,一個人的整個生命體驗)也可以被編碼到我們宇宙中星系的分布中。

這並不是說宇宙是大腦,或者能夠有感而發。但這確實暗示,管理兩者結構增長的法律可能是相同的。

根據2012年一篇基於模擬的論文,代表我們加速宇宙中空間時間大規模結構的因果網絡是一個與人腦非常相似的功率定律圖。

瓦扎和費萊蒂的這種研究可以為更好地了解這些法律鋪平道路。

結構參數再次確定了意外的協議級別。費萊蒂說:"儘管調節星系和神經元的物理力量之間有著驚人的明顯差異,但兩個網絡內部的連通性還是按照類似的物理原理進化的。

"這兩個複雜的網絡比宇宙網和星系或神經元網絡與神經元內部共享的網絡有更多的相似性。

這項研究發表在《物理學前沿》上。

相關焦點

  • 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相似的形狀和圖案總是能不經意間在最不相干的地方被發現。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具有著類似的螺旋結構;閃電轉瞬即逝的痕跡中出現了與人類靜脈類似的走向;中子星外層和人類細胞細胞膜形態接近……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比對了人腦神經元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形狀特點,並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驚人類似。
  • 有一種觀點非常詭異,宇宙和人類大腦的結構竟然非常相似
    一直以來,浩瀚無垠的宇宙就寄託著人類所有的想像。雖然人類的科學發展很快,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還只是皮毛而已,由於世界各地的太空望遠鏡已經捕獲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全景圖,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整個宇宙上。
  • 最近,科學家通過嚴格的對比分析,發現宇宙和大腦確實驚人地相似
    研究人員使用了4微米厚的人類皮層(大腦的外層),負責處理語言、感覺信息、思維、記憶和意識。這些數據與計算機模擬的2500百萬秒差距厚的宇宙「切片」進行了比較(1秒差距約為3.26光年)。大腦和宇宙的切片在厚度上是相對可比的,因為兩者的大小相差27個數量級。
  • 生物大腦結構為什麼這麼像宇宙結構宇宙網?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科普之前,大家先來猜猜,哪一個是生物的大腦突觸結構,哪個是宇宙網結構。大腦和宇宙,這兩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是相似的呢?但是你看到這張圖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除了外觀相似之外,還有什麼能讓它們結合起來。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HCP)」最新公布人類高清大腦圖像,這是首次繪製的3D大腦思維連接圖,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組織。  HCP項目歷時5年,來自10個研究機構的100多位研究員參加了研究工作,他們公布的數據資料將幫助探索大腦迴路和個體行為特徵之間的關係。
  • J Neurosci:研究揭示大腦結構發育過程
    2019年6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成的過程。人類的大腦由神經元組成。大腦皮層是大腦大部分功能的所在地,也是大腦的最大組成部分,它被分成無數的微柱。
  • 宇宙到底有多大?其結構與人類大腦極為相似,或許也有自己的意識
    所以,即便我們可可觀測宇宙的範圍會逐漸增加,但這個範圍並不是沒有限制。有些區域是我們永遠都看不到的,人類不可能觀測到整個宇宙。至於不可觀測的宇宙有多大,有科學家用一個燈泡和整個地球來作比喻,燈泡是我們現在可觀測到的宇宙,而地球就是整個宇宙。雖然這只是一個比喻,也說明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還非常非常少,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宇宙之外是什麼
  • 11維度空間產物被發現,持有者僅限人類?大腦結構如同龐大宇宙
    但霍金卻認為人類其實生活在四維的世界裡,除此之外宇宙還存在著更高維度的空間,而整個宇宙一共可以劃分為11個維度空間。但是,經過研究發現,人類或許早就持有了11維度空間的產物,那就是人類的大腦。如果說自然界是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的話,那麼人類的大腦絕對就是天賜的禮物。
  • 神經系統科學家繪製出影響人類智力大腦結構圖
    (上圖中橘黃色的部分就是特定部位所在的區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愛荷華州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近日宣布他們已經共同繪製出影響人類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大腦結構圖。
  • ...人工智慧:與其坐等認知科學家「猜謎」,不如直接繪製大腦結構圖譜
    這裡我圍繞「類」、「腦」和「計算」三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與業界同道和廣大同仁商榷。「類」:功能類腦還是結構仿腦?人類大腦是宇宙間已知的最複雜的對象,擁有已知的最強的智能。從結構層次認識大腦本來就是現代神經科學的起點。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在神經系統結構研究上的工作」的卡米洛·高爾基和聖地牙哥·拉蒙·卡哈爾,他們提出神經元染色法並繪製了大量精美的生物神經網絡圖譜,沿用至今。神經元是大腦神經網絡的基本單元,對於它的功能,1943年麥卡洛克和皮茨想像成「全或無」的邏輯開關。
  • 讓你了解到宇宙的真實樣子,人類的大腦為什麼會像宇宙?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和其它小天體都是太陽誕生時同時孕育出來的,雖然幾顆氣態行星的質量比地球要大得多,但太陽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以上,即便把太陽系所有的天體全都集中起來也不到太陽質量的0.5%,事實上宇宙中大多數恆星系都是太陽系這樣的情況,雖然太陽的體積大到能裝下120萬顆地球,其實太陽做為一顆黃矮星在宇宙中只是一顆比較普通的恆星。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
  • 宇宙竟是大腦?
    導演假設了這樣一種猜想:若大腦達到100%完全開發,那麼人類肉體將完全消失,與宇宙化為一體。從更深層次的哲學上理解,就是大腦即宇宙,宇宙即大腦。這聽起來荒誕,但科學家們卻亮出證據告訴大眾,「超體「也許並非科幻,宇宙有可能真的是」大腦「!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人類腦電波 有助研究癲癇
    」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有助研究癲癇等腦發育障礙疾病  科技日報紐約11月17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自然》雜誌近日在線報導,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育的「迷你大腦」,第一次自發地產生類似人類的腦電波,模式看起來與早產兒的類似。
  • 「精神胚胎學」有關人類個體與人類種系發展之間相似性的論述
    在人類個體(包括胚胎發育)與人類種系發展之間,確實存在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是一種「時間」維度上的相似性。生物學家將這種現象或機制概括為「生物重演律」或「重演發生論」。一般認為,19世紀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物重演律」。
  • 研究發現: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人類或被永困地球?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可以尋找到真正的宜居星球,從而飛出地球到新的家園生活和繁衍,目前來看人類正在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這並不是天方夜譚,人類的太空探測歷史才半個多世紀而已,但是已經發展到今天的局面,我們最遠的足跡已經留在了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最遠的探測器是224億公裡之外的旅行者一號。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由此我猜想,早在脊椎動物進化的早期,哺乳動物的新皮質就已產生了許多全新的神經元和迴路,並且獨立存在於板層結構之外。在埃裡希·賈維斯的指導下,一群比較神經生物學家參考了鳥類DVR和替代皮質等結構與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相關通路的相似性,並提出了鳥類大腦一種全新的命名法。在過去30年間,科學家們對DVR多個區域的學術名稱進行了修正。4.
  • 小小的人類,大大的宇宙
    比如人類的生理能力極其弱小,若不依靠工具人類感知的時空極渺小。除去大腦,人類的生理能力實在是不值一談,局限多多。比如人的視野局限:一對健康的人類的眼睛總視野在水平面上大概有200度,每隻眼睛大約有120度,形成所謂的雙目視覺,和135度的垂直視覺。
  • 如何解析大腦的結構和神經作用機理?
    解析大腦的結構在現代計算機出現之前就開始了。神經科學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首解析大腦的壯歌。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研究神經系統結構」的卡米洛·高爾基(Camilo Golgi,1843-1926)和聖地牙哥·拉蒙一卡哈爾(Santiago Ramony Cajal,1852-1934)。他們提出神經元染色法,並繪製了大量精美的生物神經網絡圖譜,沿用至今。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生物神經網絡的基本單元。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